「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經一句「至理名言」,可是隨著社會意識的轉變,還有考試政策、教學資源調配之類的,讓數理化出現了式微。當年可是還有「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的「笑話」,雖然這次新冠肺炎,一定程度上讓大家有了重視科學工作者的覺醒,可是到底疫情過後會怎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現在網紅經濟流行,不打工哥一出來就被1500萬籤約了,接下來也不用「打工」了。
在這種形式下,不要說重視數理化,減少像家有孕婦,要去讓鄰居關WiFi這樣的事情已經非常好了,更不要說去糾正那些偽科學!
但是不能因為難,就不做!在科普的路上我們依然要堅毅前行!不過我們不能把「學好數理化」過於功利化,特別是在一些基礎科普知識上,我們更應該以興趣作為引導,從數理化知識的有趣性出發,真正做到「學好」!所以今天大象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科普書!
微觀世界:謎一樣的小生命
https://item.jd.com/12706972.html?extension_id=eyJhZCI6IiIsImNoIjoiIiwic2hvcCI6IiIsInNrdSI6IiIsInRzIjoiIiwidW5pcWlkIjoie1wiY2xpY2tfaWRcIjpcIjI5ZWFjZjJiLWQ5ZjctNDk4Zi1hOTJlLTdkMjU2YzZhMDE4NFwiLFwicG9zX2lkXCI6XCIxNTBcIixcInNpZFwiOlwiNTZlMzMxYWMtOTI1YS00YWQzLTk5ZWMtYmYwMTRiZmJkZTVkXCIsXCJza3VfaWRcIjpcIjEyNzA2OTcyXCJ9In0=&jd_pop=29eacf2b-d9f7-498f-a92e-7d256c6a0184&abt=3
科學普及,我們就自然要從小朋友抓起!
我們也從最小的東西來聊,特別是在「新冠」疫情下,減少小朋友的不必要焦慮以及培養必要的科學素養,現在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
在我們身邊,有無數渺小的生物,我們用肉眼甚至無法看到,但它們又無處不在——
從洋底到海邊,從森林土壤到家中廚房,它們在床單上,也在我們的皮膚上……
在這本書裡,你將看到10個放大的微型生態系統,近100種與我們親密如斯、共創世界的微型生物。每個細節都纖毫畢現,每個微型生態系統都有準確、科學的描述。
自2017年出版後就獲得法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部頒發的「科學趣味獎」和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非虛構類「特別推薦獎」,2018年又獲法國上塞納省「科學無秘密獎」青少年組獎。
手繪風格,讓小朋友更能融入閱讀之中,知識點非常齊全,一些不常見的字還標上了拼音,非常的貼心。
折頁超大開本,頁面底部還是標註了比例尺。
每種生物都有單獨的標號,讓孩子學習知識之餘,通過在大頁面需要該生物,提高專注力,可謂一舉兩得。
圖畫非常細緻,沒想到這些我們肉眼難以直接觀察的地方竟然會是那麼科幻感十足。
現在吸塵器都在強調除蟎,這個蟎到底長什麼樣,《微觀世界》來告訴你。不過說實在話,看完了每晚躺上床的時候都有點不怎麼舒服。這個圖片就還是不放出來了。
書裡不時出現的專業名詞,在書的後面都有列出來,在好玩之餘,進行一次專業的學習。
相信看完這本書,應該有不少人會對怎麼看到這些微小的生物感興趣,怎麼看到的,就需要一個顯微鏡!
《微觀世界》雖然定位童書,但是對於成年人也是一本不錯的科普讀物,跟孩子一起學習吧!
接下來就是進階版。
牛津大學終極昆蟲圖鑑
https://item.jd.com/12690774.html#crumb-wrap
可能有不少小朋友,或者說大朋友都比較害怕各種小蟲子,其實小蟲子一點都不可怕,包含著非常多不一樣的魅力,而且超漂亮的外觀(可能我們肉眼看不清),其實還有些更深層次的科學奧秘。
《牛津大學終極昆蟲圖鑑》屬於大象看到就走不動道的圖冊,不論是現在還是過去!
列文· 比斯(Levon Biss),攝影藝術家,英國皇家攝影學會高級會士(FRPS),昆蟲超微距攝影技術開創者。從業20 多年,拍攝類型多樣,包括新聞報導、體育運動和人物肖像等,經常見諸《時代周刊》《GQ》《紐約時報》《美國國家地理》《體育畫報》等國際媒體。列文也是「微雕」(microsculpture)項目發起人,通過開創性的超微距攝影技術,揭開昆蟲令人無法想像之美!照片在世界各地展出,他也應邀到TED及各大學發表演講,引起廣泛關注。
《牛津大學終極昆蟲圖鑑》甄選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700 多萬昆蟲標本,其中包括達爾文等時代先驅收集的珍品,由攝影藝術家列文· 比斯通過開創性的超微距攝影技術,捕捉到昆蟲前所未有的肖像。
昆蟲有著驚人的複雜性,卻體型太小,讓我們無法觀察它的真正結構與形態。只有藉助光學顯微鏡和照相機鏡頭的力量,才能揭開昆蟲的隱秘世界。使用3600萬像素高清相機,在200毫米定焦鏡和10 倍顯微鏡頭下,每隻昆蟲被分成大約30個不同的部分進行拍攝,通過8000多張獨立的局部照片,歷時4周,才能合成一隻昆蟲的完整肖像。它們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細節,以及意想不到的美,為我們提供了獨特的觀察體驗,堪稱自然與科學的真正奇蹟。
《昆蟲》是一本超大的畫冊,接近40*40cm開本,從拿到手就顯得分量十足。先看幾張圖片。
如果不明說,估計沒人能想到這是昆蟲的照片。再來幾張欣賞一下精美的照片。
列文的照片讓我們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昆蟲,每翻一頁都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以我們的肉眼很難看到這些昆蟲那麼漂亮的外觀,而且很多昆蟲在混凝土森林成長的人連接觸的機會都沒有,更不用說去近距離接觸。
昆蟲的眼睛和其他動物的眼睛區別可是非常大的,看似光滑的昆蟲表皮竟然也是有著那麼多的絨毛。
昆蟲的顏色也遠比我們平時一瞥而過要豐富得多,這些都是我們難以有機會那樣細緻觀察,而這本《昆蟲圖鑑》就讓我們可以拿到手上細細品味。
《牛津大學終極昆蟲圖鑑》可以作為一本研究昆蟲的入門讀物,超大的開本和精美的印刷讓它更可以作為一本精美的圖冊,不論是科普還是收藏,都值得入手。
1分鐘物理1+2
https://item.jd.com/12834928.html#crumb-wrap
每周五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的超級大牛為在公號上進行「問答」活動,為大家進行一場腦洞大開的科學盛宴,不枯燥、接地氣、說人話。每一個提問都來自一個網友的真實留言,每一個回答都乾貨滿滿又透著萌感與俏皮。好奇心是每個人都有的,總有些「老師不教、爸媽不會、不問憋著慌」的問題,但是問「度娘」,答案總覺得不夠靠譜!
所以就要有像中國科學院這樣的權威機構來解答!可這個權威偏偏做了一個「物理君」這個倍接地氣的萌神,每一個解答在別人在信服之餘更覺有趣!在獲得知識上真正做到事半功倍。可能總有些人覺得這種網絡得來的知識不夠「正規」不夠系統化,所以就推出了這個「正式」的小冊子!誰知第一集出來就非常受歡迎,今年4月再接再厲,第二集來了。
書的內容是多有趣,來幾個書頁分享。
這個問題是大象每次看到別人在iPhone的Home鍵上貼了可愛的膜上都會思考一下的問題,原來這個原理還是有點複雜的。
尺子和橡皮之間的戀戀不捨,應該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可是裡面的原因就不是都懂的。
《1分鐘物理》都是說我們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科學無處不在。
這個問題應該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怎麼用這些科學知識來「興風作浪」!哈哈,物理君看來是沒有那樣的機會了!
興風作浪的事情還是留給大象吧。「物理」這個中文詞真的非常有意思,就是萬物之理,我們可以從最簡單的身邊小事開始。如果能在輕易間說出對方迷惑的事情,一定讓對方著迷,說不定就成了呢。
我包羅萬象
如果上面的《微觀世界》覺得還是太「小兒科」了,那麼這本《我包羅萬象》就可以更深一個層次。那些我們看到不的東西知道長什麼樣還不夠,我們更要知道他們到底有什麼用。我們人體上有大約30萬億個細胞,同時還共存著大約30萬億個微生物,它們不僅影響著人體的健康,當然也有好有壞,這些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還可以影響著人的性格和情感。
這本書的封面可以說是非常用心的。
對於內容,大象在這裡就不重複了,因為很多人介紹過,而且也有點複雜。但是看完這本書,就會發現在微生物的世界是那麼神奇。
下期爭取介紹這本。
後面會有更多好書分享。
在當代中國社會,人文學科對社會發展的驅動作用不斷凸顯,經濟、法律、社會學等學科在各行各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學好數理化」從來都不應缺席,對科學的信仰,對技術實力的追求,始終是國家走向強盛的必要條件。
所以要想興風作浪,必須先學好數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