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刀上的日本,細節上的歷史,從岡村寧次的假軍刀說起

2021-02-13 飛春讀傳
一、2000元一把岡村寧次的軍刀,值不值?

最近在查閱岡村寧次的資料時,發現這樣一則新聞:

2004年7月,福建泉州市民翁先生向媒體公布說,自己收藏了一把侵華日軍頭目岡村寧次的軍刀,希望專家幫忙看真偽。

記者拍了特寫照片,灰白而粗糙的刀身上,刻著「天皇」「昭和十五年」「久武長連」等字樣。

還有櫻花圖,以及岡村寧次的大名。

翁先生說,這把刀,是他在20年前從舊貨市場買到的。

因喜好收藏,當時也是下了血本,掏了2000元人民幣。

1984年花2000元買一個古董,也算是價值不菲了。

但飛春讀傳一看刀的照片,禁不住搖頭。

假的。

所有佐證不需再看,一個字就能夠足以判斷,此刀一定為假:

刀上的岡村寧次,寫成了崗村寧次。

岡和崗(繁體字岡和崗),都代表高丘之意,但「岡」一般代表山丘,而「崗」代表狀如山丘的土坡。

岡村寧次的岡,確實是因其祖先所居之地有一高丘,但此丘是山,不是土坡,所以叫「岡村」,而非「崗村」。

飛春讀傳還查知,岡村這一姓氏,在日本姓氏中排名第230位,而「崗村」,日本壓根就沒有此姓。

只有不懂日本姓氏的人,才會把「岡村」臆斷為「崗村」。

也只有在1980年代,對戰犯岡村一知半解者,才會不加考證,無法搜索,粗製濫造,把岡村誤作崗村。

一句話,這是一把假得不能再假的低級贗品。

只能騙住那個年月的民間虔誠收藏家。

然而,可嘆的是,時過境遷,岡村的贗品軍刀如今竟然越來越多。

你若網上隨便一搜,就能發現至少有五六個不同的版本。

孰真孰假,如何辨真假?

今天,飛春讀傳就來說說日本軍刀的演變,分享幾個軍刀的乾貨和常識。

(軍博館藏品,岡村寧次軍刀)

二、帶你認識日本軍刀的前世今生

說來也怪,刀,作為一種冷兵器,在近代火炮戰爭中,為何能得以存在,不被淘汰呢?

這是由戰爭的特點決定的。

1、三二式

日本陸軍,建於明治初期。

鑑於此前法國拿破崙締造了戰爭神話,明治建軍之初,就模仿法國模式,打造了日本皇軍。

當時世界比較流行的作戰模式是,敵我雙方依託堅固的築城壁壘,以槍械火炮交換火力。

作戰開始,呼隆隆把敵方攻擊者殲滅後,再派出步兵,以火力掩護,靠近敵方陣地,打近身戰,決出勝負。

在這一模式下,軍刀並非主力。

軍事家告誡:

「忽視射擊的效力,而僅憑一腔熱血豬突豨勇闖入敵方陣地……是極大的謬誤。」

必須先搞定對方之主力。

此謂「火力主義」戰法,炮兵為主,步兵為輔。

所以,早期的日本軍刀,並非因戰而生,而是因指揮戰爭而生。

一個重要特點,是西洋味兒,帶護手閉合環。

指揮官跨馬遠觀,抽刀一揮,就指哪兒打哪兒吧。

一句話,明治軍刀,意義大於實戰。

所以,今後如果你在哪兒看到帶護手的日本軍刀,不用細看,一眼就可判斷:

此刀是指揮刀,多產於早期日軍。

具體來說,是1899年的制式。

因這一年是明治32年,所以叫三二式軍刀。

(明治天皇的西式指揮刀,帶護手)

日俄戰爭是日本崛起的關鍵一戰。

此戰日本得到一個教訓,俄軍屢屢發起的白刃戰,深深震驚了他們。

日軍發現,真正近身作戰時,白花花的刀子亮出來,遠比步槍震懾人心。

以武士精神為鼻祖的日本軍人,很快記起了他們武士刀的好。

拼刀子,應該是我大和國粹啊!

加上當時火炮和彈藥缺乏,日本陸軍作戰方針,開始由火力至上轉變為白兵(即白刃戰)為主。

自此,白刃戰寫入陸軍精神,劍術成為軍隊操練必備規範。

「以白刃戰突擊時,若一次不能成功,則應跟從其他部隊做第二次、第三次突擊,直至消滅對方。」

軍事家又說。

刀,在此時成為日軍忠君愛國之「至誠」,獻身殉國之「大節」,「冠絕世界之精華」。

此時的日本軍刀,其作用開始由指揮為主,漸漸轉變為實戰為主。

其構造,也必須不斷改進,以更適合在戰場揮舞、劈斬。

譬如,把閉環護手去除,使單手變雙手。

再如,延長其刀柄,提升其純度,增加其重量等。

上述鼻祖級軍刀三十二式,先後就經過了8次升級改造,從明治到大正再到昭和投降,日本陸軍都在使用。

(32式的)

2、九四式

另一款經典的,是「九四式」。

1934年,昭和天皇發布263號「陸軍服制」改正敕令,為陸軍中高級軍官打造新型軍刀。

因為這一年是日本皇紀的2594年,所以稱九四式軍刀。

1934年的日本,戰爭未大規模爆發,國力尚可,舉國擴張氣氛狂熱,所以選材用料十分考究、精美。

一個細節可窺見一斑——

刀鞘上配有2個鍍金的佩環,用以穿掛刀帶。

這是九四特有的標誌。

刀緒,就是刀把後面那個長穂,根據軍銜的高低,也呈現不同顏色和花紋。

刀鄂別致,考究,刀鞘末端的石突,系黃銅加身。

然而,所有這些浮華的配置,都是曇花一現。

在侵華戰爭進入中後期後,因為日本國力的不支,資源匱乏,軍刀的配置一減再減。

最後變成基本無裝飾,只講實用,甚至是軟木製的刀鞘。

所以,鍍金雙環,是九四式的顯著特徵。

(九八式尉官刀)

而之後它的迭代版,九八式和三〇式,遵從的都是實用主義至上。

在刀身、結構、刀裝等方面都進行了微調。

如增加目釘以使更堅固,去除刀鞘上的鍍金和猿手,極簡化處理刀鄂等裝飾。

目釘,就是固定刀柄與刀身的兩個窟窿。

猿手,就是刀柄尾部掛刀緒的那個金屬環。

(兩佩環的九四式)

3、九五式

九四、九八和三〇是一系,都是為尉、佐、將級軍官打造。

而九五式,是專為軍曹等下級士官打造的。

經前期實驗,此刀於1935年出爐。

皇紀為2595年,所以叫九五式軍刀。

它一出籠就以實用性至上,強化斬擊、雙手使用,配防止滑落的閉鎖,無塗裝,等等。

它與中高級系外形非常相似,最大區別是,其手柄上的目釘,是用一螺絲釘代替的,以更節省資源。

這個細微的差別,一般人看不出來。

(95式的極簡風)

你可以一眼看出的是,中後期的九五式,保護刀鞘末端的石突,不再是鐵蹄狀,而是像硬插進去的一塊鐵片。

隨著資源的緊縮,九五式的黃銅刀柄變成了鋁製的,這也是與中高級系的另一差別。

值得說明的是,由於它是為低級軍曹、伍長、曹長等下級軍官所造,所以也是戰場上最常見、殺人最多的軍刀。

今後,在影視劇中我們看是不是高級日軍,一看刀緒流蘇,二看刀鞘石突,即可一眼看出。

雙色絹絲流蘇,一定是尉級、佐級或將級軍官;

單色皮製的,一定是低級軍官。

刀鞘末端是鐵片型石突的,確定無疑是低等軍官;

馬蹄狀黃銅鏤空套上去的,一定是高級軍官。

三、7個常識讓你成識別真偽的專家

刀是日本的國粹,武士道的濃縮,尚武的精魂。

作為入門級的冷兵器愛好者,光知道其演變,還不夠的。

關於它的幾個常識你也要知道:

①,刀不同,刀法也不同

白刃戰是日軍一大特點,根據刀具的不同特點,日軍內部編撰的「劍術規範」也不同,整體配合作戰的模式也不盡相同。

②,劍與刀的不同

指揮劍是直的,軍刀是彎的。

劍主要指揮和禮儀用,軍刀是劈斬白刃戰用。

③,軍刀的弧度

軍刀彎,最初是人工錘鍊,鍛造時塗上不同的黏土,導致受熱溫度不同,膨脹係數不同,最終形成日本刀獨特的弧度;

後來兵械廠量產,事前直接按照一定的弧度進行定型,但質量不比人工。

④,刀鋼是關鍵

刀質量的好壞,直接取決於原材料鋼,以及其中所含雜質和稀有元素(如錳)的量。

⑤,高質量的刀

刀鋼燒紅變軟後反覆摺疊,錘擊、摺疊,這樣鍛造出來的刀質量最高,所謂「百鍛鋼」。

這樣淬鍊出來的刀,其刀身上,會由於反覆摺疊捶打,留下水墨狀的金屬肌理,猶如木之年輪,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這樣的軍刀,主要供給陸、海軍高級別的將官使用。

一個刀匠,一個月只能打造10振左右。

⑥,軍刀是公是私?

早期的軍刀是租賃的,士官調整或離職後,要交還軍部;

後來是買的,官方量產,士官自己掏腰包買;

再後來資源緊張,軍方生產不出來,士官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向民間定製。

所以一個常識是,作為私人用品,日軍的軍刀,也不一定完全符合制式要求。

⑦,軍刀的價格

日本軍刀價格,相對其他單兵武器,還是很低廉的。

一把九五式的在1939年,僅32日元。

而如今成了藏品後,價格在五六千元起拍,九四、九八系的更是飆至數萬。

價格高低不說,關鍵是假貨多。

網上一搜,當年的軍刀都如雨後春筍般「被發現」了。

其實,十有八九是「老鄉造」。

看了這些,你對日本軍刀應該有個粗略的認識了。

至少不會像本文開頭說的翁先生一樣,花2000元買個岡村寧次的「真刀」,還以為是撿了個大便宜。

日本軍刀,作為一種持久的單兵武器,其產生、生產、演變、迭代,每處細節的變化背後,都有深刻的歷史背景。

從帶護手的西洋式指揮刀,到極簡主義的九五刀,其發展軌跡,一如軍國日本的崛起和沒落。

一把刀上,總能折射這個國家的成敗興衰。

=================

相關焦點

  • 見證受降的日本軍刀回寧!9月9日起將在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展出
    中國江蘇網訊 歷經70多年的漂泊輾轉,一把見證南京受降的日本投降軍刀,也是見證中國抗戰勝利的重要文物回歸南京。今年的8月15日是日本投降75周年,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今天宣布,南京受降儀式上的一把日軍軍刀已由該館收藏,這也是目前明確去向的僅存的一把。
  • 日本軍刀中的「地攤貨」,日軍九五式軍刀變遷史
    而在地攤或古玩市場上,也常常出現一種「日本軍刀」,通常是鋁製或銅製的刀柄,做工粗糙,看起來也似乎與電影、電視劇中的鬼子軍官佩戴的沒什麼兩樣。這些軍刀是真的嗎?日本軍刀真的都長這個樣子嗎?事實上,這個小小的「穿幫」幾乎是全部影視作品都存在的——日本確實有這麼一種軍刀,但並非是軍官佩刀,而是專門配發給「下士官」的軍刀。這就是九五式軍刀。
  • 沾滿血跡的九八式軍刀
    就拿眼前的這把九八式日本軍刀來說,雖然如今它已改換殺伐徵戰的面目,成為一種鑑證歷史的文物藏品,但強悍的外表、陰寒的光亮,尤其是殘缺的刀刃,無不顯露出嗜血本性,以及曾經揮舞它們瘋狂砍殺中國人的日本侵略者殘暴、猙獰的嘴臉…… 刃口殘缺的屠刀 記者眼前的這把「九八式」日本軍刀,是日本專為陸軍、海軍將佐級別官員提供的佩刀。
  • 侵華日軍軍刀認識上的幾個誤區
    為了實戰,一九式軍刀的刀裝用西洋式,刀條仍用日本傳統樣式,其特點是比較寬厚。西洋刀握柄短,只能單手握持,不符合日本的傳統習慣,因而後期部分一九式軍刀又有改動,即將握柄加長,變成可以雙手握持,就是下圖這個樣子:
  • 南京大屠殺軍刀考證:砍傷臺灣憲兵的軍刀真是「百人斬」用刀?
    日前,中國臺灣爆出一條新聞:一男子手持日本軍刀,砍傷憲兵一名。值得一提的是,該事件中,這名男子所持的日本軍刀,是從臺灣「國軍歷史文物館」盜竊而來的。而且這把軍刀本身也並非普通軍刀!▲軍刀的刀鏃上刻有「南京の役 殺一〇七人」的字樣整體上看,這把軍刀似乎與普通日本軍刀並無二致。但如果將刀拔出刀鞘,就可看到紫銅刀鏃上刻著「南京の役 殺一〇七人」的字樣。
  • 砍傷「憲兵」的日本軍刀是偷來的,刀柄上還刻有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
    警方發現,這把「兇刀」竟然是呂姓男子竊自「國軍」歷史文物館的一把「南京大屠殺軍刀」,刀柄刻有「南京之役殺一〇七人」。而對於軍史館藏刀輕易遭竊,臺灣網友大呼不可思議,認為管理過於鬆散,「實在太扯了」!呂姓男子所持兇器(圖片來自臺媒)該男子所偷武士刀為軍史館的「南京大屠殺軍刀」,刻有「南京之役殺107人」九個字,展覽資料還說明「此陳展日本軍刀,即為日軍屠殺我同胞之鐵證」,抗戰勝利後由魏炳文將軍所得。
  • 日本花百萬購軍刀被老人拒絕,可知刀後的故事?看刀上刻的12個字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刀劍是享有非常高的歷史地位的,在那個冷兵器的時代,刀和劍可是能救你性命的東西。到了秦朝的時候,刀就被大規模地運用到了戰場上。而到了唐朝,最有名的應該就是唐刀了,逐漸的刀也是慢慢取代了劍的地位,為什麼呢。
  • 日本花百萬想買一把軍刀,只因刀上刻有9個字,我們拒絕:不賣!
    二戰時,日本軍隊因為迷信武士道精神,重視白刃格殺,因此成了各參戰國中唯一一個軍官將指揮刀作為戰術武器的國家。日本軍官所使用的軍刀被稱為「武士刀」,代表著他們的勇敢和忠誠,不僅也是他們殺人的利器,是他們罪行的鐵證,例如在中國一座軍史館就保留著這樣一把軍刀。
  • 抗戰老兵拿走一把日本軍刀,日本欲3千萬贖回,如今珍藏博物館
    提到我國的歷史,便不得不說起與日本抗戰的那段日子。相信中國人都會把那些黑暗的日子銘記在心,並一代代傳下去,教導後代勿忘國恥,珍惜今日的和平與安定。在抗日戰爭時期,除了被歷史書記載的勝利之外,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 日本出百萬想贖回一軍刀,看到刀上醒目的9個漢字,真是令國人心酸
    在日本,大多數士兵相信武士道精神,在這些日本士兵眼中軍刀甚至比命還重要,軍刀殺死了我國很多無辜的人們,軍刀是身份和尊嚴的象徵,日本人投降後,我軍沒收了日本軍刀,因為它們沾滿了無數同胞的鮮血
  • 老兵曾繳獲日本軍刀,日本掏出3千萬收購,老人:不賣
    歷史還不是一門科學,僅僅靠偽造和刪節才會被弄得像門科學似的。對於日本軍隊來說,他們深受武士精神的影響,所以才會佩戴日本軍刀。對他們來說,軍刀就是榮譽,尤其是皇帝賜予的軍刀,它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榮耀。然而,一位老兵曾繳獲一把日本軍刀,日本出高價購買,但仍被老人拒絕。
  • 軍博展陳日本軍刀觀賞指南與銘牌糾偏
    步槍的出現使其失去原來的軍用價值,現在多以配飾的形式出現。」而裝修加固前的軍博刀劍展陳,往往被國內外刀劍收藏界視為詬病,原因不外有二:保養不力和標牌錯誤較多。造成這兩項原因一是因為徵集上來的刀劍本身就卻乏保養,徵集後也沒人整理。二是當時信息閉塞,人才匱乏,刀劍展覽疏於管理。新加固裝修開放後的第二個問題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標牌的錯誤明顯減少了。多數刀劍出鞘陳列,比較方便參觀。
  • 罪惡滔天的「98式軍刀」隨著日本的投降,結束了罪惡的一生
    日本帝國主義在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中犯下了累累罪行,這使得他們佩戴的軍刀成為了魔鬼和法西斯的象徵,我們至今仍然能夠在銀幕上看到窮兇極惡的日本軍人揮舞起罪惡的軍刀屠殺中國同胞的情景
  • 瑞士軍刀的鍛造工藝,讓其刀刃有了堪比軍刀的鋒利品質
    享譽全球的瑞士軍刀想必大家都是聽過的,而出產瑞士軍刀的企業就是維氏,雖然現在街上似乎都有這種瑞士軍刀買,但可能幾乎都是山寨的,畢竟那些也就賣十幾塊的東西,質量都不怎麼樣,哪裡比得上維氏出品的瑞士軍刀。而維氏除了出品瑞士軍刀之外,還有其餘許多品質好物,質量也是相當不錯,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吧。貴重的刀具,除了要使用的時候,其餘時候應該要好好保護起來,因此一個好的皮刀套是必不可少的。就好像這款黑色的維氏皮刀套,它的尺寸是94mm*35mm*50mm,材質用的是牛皮材質,貴重的刀具用上這種保護皮套也是正常。不過這保護刀具的都用上了牛皮的材料,那麼保護起來的刀具該有多貴重啊。
  • 抗戰老兵藏有一把日本軍刀,日本出3千萬贖回遭拒,現珍藏博物館
    ——《春望》日本侵略中國時期帶給中國的災難是不可估量的,而中國人們也永遠都不會忘記這一段歷史。那段不堪回首和令人心痛的歷史是給中華民族的一個烙印,它要讓所有的中華兒女都記住我們曾經經歷過的痛苦和受過的屈辱。而這一切都將成為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當想到同胞被日本軍用軍刀刺殺,當家園被炮彈摧毀。
  • 抗戰期間的日本軍刀:軍官人手一把,飛行員也有,投降時全要交出
    【圖為日軍飛行員也人手一把軍刀】日本軍刀製作精良,馳名中外,二戰期間,日本軍刀產量很大,多達幾十萬把,絕大部分為陸軍軍官佩戴,不僅鋒利異常,更是榮譽的象徵。不過日本軍刀的歷史倒不長,明治維新後才出現自己的制式軍刀。
  • 中國軍人繳獲1把軍刀,日本人竟想用天價買回?只因刀上刻了這幾個字
    日軍軍刀在每個時期的形制都有所不同,這其中,最為出名的是1934年至1945年期間,日本陸、海軍軍官所佩的九八式軍刀、九五式軍刀。軍刀是日本軍人榮譽的象徵,有權有勢的上層軍官會佩戴樣式精美的軍刀,而普通的士官也會佩戴普通的軍刀。如果一個日本軍人的軍刀丟失,那就說明他已經戰死,或者是投降。
  • 百人斬不止向井敏明和野田毅,這把軍刀上刻著9個字,兇手成謎
    12月13日,日本當時最重要的報紙《東京每日新聞》以「百人破紀錄」為題報導了這場殺人比賽。它還刊登了一張兩人的照片。只見兩人並肩而立,倚在地上,手持軍刀,臉上掛著日本式傲慢的笑容。一直以來,人們一想到斬首百人,就義憤填膺。事實上,「百人斬首」不僅限於利明和野田毅。
  • 日本軍刀與傳統武士刀的這些細微差別,暗含了侵略者的險惡用心!
    日本軍國主義脆弱的「自尊」感受到了挫折,同時也發現,面對粗糙但是厚實的大刀片兒,纖細卻不夠靈活的西式軍刀著實對付不了。於是,從1934年開始,日本陸續服役了一批採用傳統日本刀造型的軍刀。到抗戰爆發時,除了騎兵和一些高級將領佩刀外,日式軍刀已經完全取代了西式軍刀。▲日本在戰前裝備的西式軍刀不得不承認,作為一種冷兵器,這些軍刀是非常成功的。
  • 日本刀到底有多少種,軍刀與武士刀又有什麼不同?
    此外還有一種指揮刀,它的刀身和刀鞘與上述指揮刀相同,但護手和刀柄的式樣有所不同,其刀柄處除了有木板和鯊魚皮由銅絲捆綁而成之外,刀柄的外包銅皮上還有一條雕龍圖案。軍刀日本軍刀有陸軍軍刀、海軍軍刀和空軍軍刀。陸軍軍刀陸軍軍刀是我國在抗日戰爭中繳獲最多的一種軍刀,它是由刀身、刀柄、刀盤和刀鞘4部分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