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博對軍刀的認識為:「軍刀作為一種手持冷兵器,是軍人用的各類刀的統稱。長度寬度和形狀不等,單面或雙面刃,刀柄常配有護手。步槍的出現使其失去原來的軍用價值,現在多以配飾的形式出現。」而裝修加固前的軍博刀劍展陳,往往被國內外刀劍收藏界視為詬病,原因不外有二:保養不力和標牌錯誤較多。造成這兩項原因一是因為徵集上來的刀劍本身就卻乏保養,徵集後也沒人整理。二是當時信息閉塞,人才匱乏,刀劍展覽疏於管理。新加固裝修開放後的第二個問題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標牌的錯誤明顯減少了。多數刀劍出鞘陳列,比較方便參觀。
本文則主要介紹軍博所展示在抗戰時期我軍繳獲的大量日本刀劍。軍博的日軍軍刀按外裝型號排列,雖然從專業的角度看仍然存在些小問題,但不能不承認軍博刀劍展陳建設已經逐漸走上正軌。軍博展陳繳獲日本刀分為軍刀和武士刀兩類:軍刀:按使用級別分為軍官刀和士官刀。日本軍官使用的軍刀又分舊軍刀和新軍刀。舊軍刀是指明治—大正期間仿製西洋刀劍外裝的(明治)八年、十九年式軍官(日文漢字寫作士官)刀,分指揮刀和實戰刀兩種。指揮刀比較細弱,刀條寬2釐米左右,長度不等,筆者個人認為軍刀長度是和使用者身高有關。機制指揮刀沒有經過摺疊鍛打及淬火,使用西洋鋼條一體鍛造,有的刀刃上以電鍍假刃紋作為裝飾。舊軍刀佩帶明治四十五年式刀緒。刀緒分略緒和正緒。正緒是黃色金屬絲編織用於禮儀,略緒是黑色棉線編織戰場使用。舊軍刀以刀緒形制和刀柄背金花飾區分尉、佐(校)將等軍階。下為非實戰指揮用尉官刀。
舊軍刀實戰刀條部分使用較為寬厚的機制刀條,開單槽(日文漢字為棒樋)減重。也有使用日本古刀期的刀條或明治、大正期間新制手工刀條。相對新軍刀而言,明治-大正的舊軍刀更注重禮儀性。下為實戰騎兵用佐官刀。
新軍刀則是昭和時期的仿日本傳統刀裝的陸軍的九四式、九八式和三式及海軍的太刀型刀裝等。新軍刀的官階主要以刀緒區分。這點軍博集中展示並標註明了,較比過去而言相當有進步了。
下為新軍刀九四式帶佐官緒。
新軍刀的外形來源於日本鎌倉時代(1185—1333年)的兵庫鎖太刀,是日本軍人恢復古代武士面貌的精神象徵。
軍官刀是軍官私人根據規範購買而非配發,所以新舊兩種軍刀一直混用至1945年日軍投降。歷史照片中也常能看到佩帶不同制式軍刀的日軍軍官出現在同一場景。
應該注意到的是,除了機制刀外的舊軍刀和新軍刀,都是指的是按規範製作的軍刀外裝,而手工刀條是可以自由選配的。日本刀,刀是刀,裝是裝,這完全是兩個概念。很多人誤認為官階越高刀越好,其實將官刀裝中可能會裝廉價機制條,尉官刀裝中裝也許會有較好的武士刀,這樣的情況也是很多見的。另外,部分軍友簡單的認為,日軍刀裝裡配裝的是家傳在銘古條就是好刀的觀點,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家傳古刀在日本武士家族中並不罕見,而年代久遠、歷經多次磨礪的日本刀性能會衰減。除早期的個別靖國刀,作為消耗品的軍刀通常不會選用太好的刀條。就算在日本狂熱的「軍刀報國」的口號鼓舞下,軍方發現徵集到的名刀也會不輕易作為軍刀使用,而是多半會退回原主。新軍刀也是分指揮刀和實戰刀。存世的新軍刀指揮刀也是細弱的機制條但數量比較少,軍博沒有收藏展示,從略。本文主要談新軍刀的實戰刀:首先談九四式新軍刀,這是日本1934年2月15日通過鑑定定型的軍刀外裝規範。1934年是日本所謂皇紀2594年。
九四式外裝明顯特點是有兩個佩環。其中後面的第二佩環做成可摘脫型。
在日軍穿著禮服時,使用雙佩環;在騎兵乘馬訓練和穿常服時只用第一佩環。1934年到1937年間,帶一個佩環的九四式軍刀遠遠看上去,和1938年以後的九八式軍刀是沒什麼區別。下圖為1937年穿常服的日軍少尉佩帶單佩環的九四式新軍刀合影。
歷史上從沒出現過掛三個佩環制式的日軍刀,軍博加固前後,都有一把三佩環的新軍刀展示,這個應該是老佩或者是哪位刀主人DIY的吧。
九四式和九八區別主要在細節。日式新軍刀裝的主要亮點在鐔(日文漢字寫作鍔),也就是護手。九四式全部使用透鐔,在收藏界一般認為用料紮實的大厚透鐔是早期的作品。
最早期的94軍刀的鞘口(日文稱作口金)櫻花花葉和中晚期的花葉方向是相反的,刀首(日文稱為兜金)和猿手孔採用是分離式狀態,這些在軍博展陳的軍刀中沒有體現,這也是正常的,因為最早期九四式存世數量很有限。在1938年(日本皇紀2598年)日軍大禮服廢止後,九四式軍刀徹底去掉第二佩環。演變成我們比較熟悉的九八式軍刀。
自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起,新軍刀的需求量大增,日本陸軍刀的外裝的用材和刃體的質量也每況愈下。如果仔細觀察,這些漸變的過程在軍博收藏的日本刀上都可以看到。軍博輕武器展廳陳列展示九四式、九八式軍刀共計34把。其中有軍屬(文職)軍刀1把。
下為帶軍屬刀鐔98式軍刀
單翼飛輪標華北交通株式會社刀兩把(這個以前被軍博誤認為是空軍刀的錯誤已經更改)不過軍官刀掛士官皮緒,如是原配可能是準尉軍官佩帶。
軍博藏九四、九八式刀鞘材質分鐵、鋁、木質包魚皮塗大漆、木質包馬皮略裝等幾種,鞘漆顏色有帶青茶褐色、茶褐色、朱色等幾種。鐵鞘按噴塗工藝分有光澤漆和半光澤漆兩種。部分正裝刀鞘外包馬皮防護。鋁鞘鞘漆脫落較為嚴重。
軍博展陳三式軍刀兩把。三式是日軍舊日本陸軍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根據戰場上九八式軍刀的使用反饋,同時也為了節約成本、簡化了九八式上的精美刀飾部件,以更注重實戰的一貫卷的卷柄及簡約外形正式地登上歷史舞臺。軍博收藏為標準型三式鐵鞘黑塗漆。下為軍博三式軍刀展品,相對九四、九八式而言三式軍刀裝已經非常簡陋了。
軍博展陳1937年定型太刀型海軍軍刀5把,均為黑研出鮫皮卷木鞘,不鏽鋼刀身。太刀型海軍軍刀外裝分一等裝和二等裝兩種。戰爭期間的日本陸海軍分屬不同體系,相對陸軍刀而言,戰爭前後期的太刀型海軍刀的變化不大。下為軍博太刀型海軍刀展示,其中20號刀後纏柄卷、刀首為陸軍刀刀首應該是後佩,這個現象在軍博加固前的展覽就有。
海軍刀緒和陸軍的不同,不論級別只有一種形制。值得注意的是軍博太刀型海軍刀編號為19號刀誤掛陸軍尉官刀緒。這個在歷史上是不可能出現的,應該後期收藏中搭配失誤。下圖為誤掛陸軍尉官刀緒的太刀型海軍刀。
軍官刀外還有士官刀(日文漢字寫作下士官)最主要供騎兵、 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使用是配發的機制刀。刀刃採用陸軍刀劍鋼,油淬。雖然沒有燒刃,但堅固耐用。軍博展示收藏(明治)三二式3把三二式軍刀定型於明治三十二年8月23日。有兩個型號:長身型為甲是騎兵專用刀,一直使用到1945年日本投降。短身型是乙,供輜重兵、步兵和憲兵使用。
軍博的另一把三二式錯誤的標註為「中國造馬刀」,並胡亂佩了一把俄國刀鞘。(可能是徵集來的繳獲後改裝品。原主人也不知道具體出處)
細節
而這個鞘的主人仍然按加固前的老名字命名為戰刀,孤零零的掛在西洋刀劍欄中
這個也難怪,這刀基本未見文字資料。之所以我認為是俄國刀是因為我在實物收藏中見過這樣的刀上有俄文字母,在中國東北偶爾會見到這樣的軍刀。這種刀也並非罕見,老電影《戰火中青春》男主人公就佩帶這樣一把刀。
九五式陸軍士官軍刀(8把)1935年三二乙被九五(日本皇紀2595年)式軍刀替代。九五式陸軍士官刀中有稀少最初期型銅柄(鞘後佩)1把,據說銅柄九五隻生產了6000把原配的銅柄九五刀,鞘尾沒有蹄鐵石突。
軍博展陳的鞘後配銅柄九五刀
最初期型銅柄和初、中期鋁柄、末和最末期木柄的九五式不同,銅柄九五式只有一個猿手穿釘固定刀身,而沒有目釘孔。
軍博展陳的其他九五式士官刀:初期型銅鐔鋁柄4把;中期型鐵鐔鋁柄3把。
除制式軍刀外軍博展陳武士刀6把。其中太刀1把,刀裝為絲卷太刀,為日本古代騎兵武將刀裝。
打刀5把。按日本打刀的攜帶方式即擺放方式來看打刀的擺放應該是刀刃朝上的
下圖被日本刀劍界譽為「新刀位列上作」的元祿時期(1688-1704年)西海道筑前名刀工信國吉次之子吉包的作品,銘文為「筑前住源信國吉包」,製作年代當為1688-1716年間。
所以,軍博的這些打刀都擺反了,不過部分打刀的木鞘被裝上掛環覆上馬皮革,被當做異種軍刀使用,這種裝具在日本刀裝中叫半太刀裝。嚴格的說九八式軍刀也是半太刀裝的變形。
除日本軍刀外軍博的其他刀劍標牌大多語焉不詳,如英國的1897式步兵劍,也只能標出英國造指揮刀。
但其實這也挺難為他們的,英國的1895和1897步兵軍官刀的辨識區別就就是護手鏤空的形狀。不知道不瞎寫也挺好。軍博也就能寫出國別寫不出型號,這個也不能勉為其難,因為西洋刀劍在中國懂得人更少了。
編後語:六一快到了,本文最大的希望,是諸位冷兵器愛好者屆時或未來能帶著自己的孩子去參觀一下,然後通過本文,大家能在孩子目前顯示一下如數家珍、知識淵博的身影,也為冷兵器研究所培養下一代讀者……
掃一掃沈師傅二維碼,了解更多兵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