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有言:「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樂法。」
繪畫講究留白,做事講究變通,懂得給自己留退路的人,才能進退自如。
要說《三國演義》中的「逃跑專家」,那自然非劉備莫屬。
劉備在創業前期,可謂是將36計中的「走為上計」發揮到了極致。
無論是面對呂布的反戈一擊,還是曹操的突然襲擊,他都能化險為夷,成功脫身。
究其原因,則是劉備平日裡做事,時常為自己留有餘地。
有一次,劉璋的親信張松途經荊州,受到了劉備的盛情款待。
張松素來欽佩劉備的才能,又見他如此禮賢下士,便在席間勸劉備奪取劉璋的益州。
對於張松的提議,劉備不置可否,只是熱情地從旁勸酒。
後來,張松又派他的好友法正,前來詢問劉備的想法。
酒過數巡,法正低聲問劉備:「張松昔日的提議,您考慮得怎麼樣了?」
劉備聽後,緩緩答道:「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何況人乎?」
劉備的這句話,蘊藏著極深的處世智慧。
他不是不想奪益州,而是在預估這件事的風險,從而事先給自己留好轉圜的餘地。
如果過早表態,那麼事情一旦敗露,不僅圖謀益州的計劃會落空,日後還會給自己多樹一個強敵。
後來,他收到劉璋的邀請,提兵入蜀。
這一路走來,他一面與劉璋互通書信、表示友好,一面收買人心,於沿途所經之地布下自己的親信兵馬。
可謂是每行一步,都留有兩手準備。
正是如此,劉備才能在他人的地盤上混得風生水起,最後成功蠶食益州,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主。
人生就如一盤棋,有時候,「留有餘地」要比步步緊逼更加高明。
步步緊逼雖能得一時之利,卻也有後顧之憂,而留有餘地就像一道護身符,讓你的人生不致陷入僵局。
話不要說得太滿,事不能做得太過。
只有這樣,當你山窮水盡之時,才能夠有峰迴路轉的機會。
學會留餘地,人生之路自會越走越寬。
把目光延伸到別人身上,平心靜氣地去思考,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還有人比關羽更狂,那這個人非禰衡莫屬了。但他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過於狂傲,常常口不擇言、目中無人。荀彧是當時的一代俊傑,德行智謀俱是一流,然而就是這樣的賢人,卻被禰衡稱作「臉可弔喪」。後來,孔融將禰衡推薦給曹操,禰衡表面上雖然應允了,但心裡卻很看不起曹操。有一次,曹操讓他演奏樂器,他竟當眾脫衣,擊鼓叱罵。曹操雖然惱怒至極,但又怕落下不能容人的惡名,於是便饒他一命,把他送到荊州劉表那裡去了。被送到劉表處後,他仍舊目中無人,惹得劉表心中不快,於是又把他送給了性情急躁的黃祖。這黃祖是一介武夫,他可不像曹操、劉表一樣顧忌自己的身份名聲。當禰衡再一次狂性大發時,黃祖二話不說便將他給殺了。有句俗語說:「喜歡聽的,耳朵就不背,心裡也明了;不喜歡聽的,耳朵就背,心裡也搞不明白。」恃才傲物,處處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其實不過是井底之蛙。「張魯犯界,乃癬疥之疾;劉備入川,實心腹之大患。」其實,在劉璋心裡,帶著不足萬人入川的劉備才是「癬疥之疾」。但他沒想到,就是這「癬疥之疾」,最終讓他落了個傾家蕩產的下場。生活中的細節就如同鞋子裡的一粒沙,雖然微小,但如果不加以重視,便會有把腳磨破的風險。赤壁之戰時,黃蓋借著東風,帶了二十隻裝滿硫磺、焰硝等點火之物的船來向曹操詐降。曹營眾人都在為黃蓋來降而高興,惟有謀士程昱眉頭緊鎖。如果糧食在船中,船必然穩重,吃水深;如今這些船,全都輕飄飄地浮在水面。況且今晚東南風颳得這麼急,他們怕是要採用火攻之法,我們不能不防啊!」正是對細節足夠重視,才使得程昱準確無誤地識破對方計謀。只可惜此時的曹操並沒有聽從他的建議,否則也就不會有後來大敗而逃的狼狽相了。朱自清曾說:「細節就是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細。」由細節入手,乃知乾坤有容;以細節為基,方可節節攀升。說到有始有終,「義絕」關羽那是當之無愧的。
建安五年,曹操突然發動對劉備的襲擊,措手不及又實力懸殊的劉備軍瞬間便被打散。
在亂軍之中,劉備僥倖逃脫,而關羽卻因走投無路,不得已降了曹操。
曹操十分看重關羽的才華,一心想要把他收入麾下,甚至還打出了感情牌。
張遼和關羽本是老朋友,曹操為了留住關羽,便讓張遼私下裡去探探關羽的口風。
當張遼問關羽今後有何打算時,只見關羽仰天嘆道:
「我知道曹公對我極好,但是劉將軍待我情義深重,我發誓和他同生共死,永不背叛!」
大丈夫說到做到,不久之後,關羽打聽到了劉備的下落。
他毅然決然地掛印封金而去,並說出了一句名言:
「人生天地間,無始終者,非君子也。」
正是關羽的有始有終,成就了他的千秋忠義名。
唐代詩人盧仝曾說:「人生何所貴?所貴有終始。」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但卻可以做到有始有終。
人活一世,千頭萬緒,我們常常在一念之間就改變了原來的初衷,轉而做出另外一種選擇。
這正是因為我們缺乏一種持之以恆的精神,要知道,無論是成就一番事業,還是塑造高尚人格,都離不開一個「恆」字。
惟有善始善終的恆心,才能讓生活中的美好成為永恆。
蘇東坡一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道出了曠達通透的人生境界。世間之物,來去無常,我們更應正視人生中的得失,擁有時懂得珍惜,失去後也不必嘆惋。曹操擔心劉備和呂布強強聯手,於是便用了一招「驅虎吞狼」之計。劉備向來以漢室宗親自居,自然不能抗旨,在無可奈何之下,只能帶著關羽出發了。劉備既沒有狠狠斥責他,也沒有因為失了城池而憤恨不平,他只是輕輕嘆了口氣,說道:劉備看淡得失的「寬舒氣象」,不僅讓關羽、張飛深為折服,也為日後成就大業奠定了基礎。看得開的人,往往都有一雙慧眼,能透過眼前的得失,看到遠處的風光。看不開的人,則會一葉障目,為眼前小利沾沾自喜,為眼前小失悲痛欲絕。凡事看開一點,無論是鮮花與掌聲,還是挫折與失敗,都一笑而過。魯迅說,每個中國人身上都有「三國氣」,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三國》。讀《三國》,讀的不僅是奇謀秘策、刀光劍影,更是世道人心、人情冷暖。
它如同一座「智慧寶庫」,內裡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我們隨手拈來,便可以受用終身。
事前留有餘地,才可進退自如;事後看淡得失,方是智者氣象。
以細節為基礎,以謙虛為準則,以有始有終為信念,這才是成功的秘訣。
與朋友們共勉。
作者:洞見·不雨亦瀟瀟,洞見(DJ00123987)旗下專欄作家。洞見,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