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懷德悼念費裡尼:不會再有費裡尼的電影了

2020-10-15 迷影網

預計閱讀時間為: 5 分

記得劉別謙(Ernst Lubitsch)葬禮結束之後,我和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走在一起。沒有劉別謙的世界令人難以想像。我說:「不會再有劉別謙了。」威廉說:「更糟的是,不會再有劉別謙的電影了。」

現在是,不會再有費裡尼的電影了。

我是先看了他的電影,再認識他本人的。我是在看了《大路》(La strada,1954)之後才發現竟然有他這麼一號導演的,那部電影讓他大受矚目,而他太太在電影中的演技非常精彩。一直到《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ta,1960)之後,我才真正認識到了他本人。那時我人在羅馬,他帶我到一家離電影城約五分鐘路程的餐廳吃中飯,餐廳的桌子上還有雞在走動。

「你看,」他指著那些雞對我說,「這裡所有的東西都很新鮮。」

我告訴他我願意相信他的話。他讓人拿了一些雞蛋過來。「拿一個!」他說,同時給我遞了一個蛋,「還是熱的呢。」

不過那天我並沒有點蛋餅這道菜。

在《八部半》(8½,1963)這部片子之後,我們又見了一次,而且去了同一家餐廳。桌上仍有雞在走動,但我想該不是我上回看到的那幾隻吧。

他對食物有極大的興趣,是個非常典型的義大利人。我習慣於聽他他談論女人、性、風流韻事和激情之類的話題,並以此為享受。他可以非常有趣,也喜歡聳人聽聞。我們針鋒相對地聊過一個又一個話題。我們是一對船長,我是一位見過很多大風大浪的資深船長,而他的經歷毫不遜色於我。

我們的背景相似。他當過記者,我也是,我們都是靠採訪電影明星和導演起家的,也都寫過關於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的東西。我們也像斯特奇斯(Preston Sturges)一樣,為了監督自己的劇本不被惡搞,最後自己都變成了導演。而就像《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1950)講的不只是好萊塢一樣,《生活的甜蜜》談的也不僅僅是羅馬。

他和我一樣有些拍片夥伴,我和布萊克特(Charles Brackett)合作了十五年,和戴蒙德(I.A.L.Diamond)更是合作了長達二十五年之久。你必須保持一顆傾聽對方的心,及時你最終不採用他的意見,也該參考下他說的話。你需要找一個你所尊敬的對象,但那個人最好跟你自己不一樣,因為你需要的是不同的意見,不然你跟自己交談就可以了。然後,你們還要試著去說服彼此。

費裡尼和我一樣對美術非常感興趣,而且他還有一雙畫家的眼睛。不同之處在於:他有素描的天分;我既不會素描和油畫,又不了解雕塑,只能在旁欣賞。

還有一個差別:我向來喜歡用最專業的演員,他則可能和從沒有演戲經驗的演員合作得很開心。再有就是:我喜歡只拍基本需要的素材,因為一個鏡頭拍攝太多次,演員也會精疲力盡;費裡尼則喜歡有很多選擇,即使拍出的東西他永遠用不到。

我最喜歡的一部費裡尼的電影是《卡比利亞之夜》(Nights of Cabiria,1957),拍得真實精彩!

費裡尼的攝影機永遠放在該放的位置,但最重要的是,你永遠不會察覺到攝影機的存在,不會感覺他在賣弄導演技法。他只是追隨著故事本身,從來不會使用一些讓人分神的攝影角度。我和費德裡科一樣,去看電影是為了得到娛樂,我向來不喜歡看到導演客戶在那兒表演。

如果費裡尼是用英語而不是用義大利語拍片的話,他大概會更有名。即使他失敗時,都仍然偉大。他失敗過多次,但仍然有機會繼續拍下去,真是令人詫異。這是他在義大利拍片,而不是在美國拍片的好處。

他很天真,永遠都那麼天真,就算沒人願意投資他拍片時還會保持著這種天真。我們輛不論誰都沒有史匹柏那樣奢侈的拍片權利。

想想看,拍了幾部賺大錢的片子以後,你就可以為所欲為了!

不論我們人到哪裡,都會有人問同樣的問題:「懷德先生,你什麼時候再拍下一部片子?」或是:「費裡尼先生,你什麼時候再拍下一部片子呢?」但我們兩個人都只能回答:「等時機到來的時候——如果他們還肯讓我拍的話……」

在電影院裡,你永遠都認得出哪部是費裡尼的電影,他有他的個人風格。有些東西是你學不來的,是與生俱來的。他是個一流的小丑,有著偉大獨特的想法。在生活中,當你跟費裡尼在一起的時候,你也永遠清楚這是費裡尼,不是別人,他的行為風範自成一格。像費裡尼這樣的人死了以後,沒有辦法留下什麼傳世秘訣,因為根本沒有所謂的「秘訣」,他的作品源自他個人本身。大家會去研究、分析、模仿他,也許有人會鑽研到一個程度,讓大家可以認為與之比擬,他們會說:「他的電影像費裡尼。」

但也只不過是像費裡尼罷了。當一種功夫沒有辦法傳承下去的時候,才是真功夫!

|原文出自《我,費裡尼》(I,Fellini)一書,翻譯:黃翠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年

相關

(1906年6月22日-2002年3月27日)美國著名導演、製作人與編劇家,曾經六獲奧斯卡獎,其中兩度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三次最佳劇本獎和一次最佳影片獎。

No Newer Articles

相關焦點

  • 再「見」費裡尼
    這部電影獲得了第1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的提名,因此擔任影片編劇兼副導演的Federico·Fellini開始在業內小有名氣 A.彼特朗吉裡、德·桑蒂斯及電影理論家G.阿里斯泰戈等人在電影雜誌《白與黑》和《電影》上經常發表有關電影理論和美學方面的文章,他們的論述為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美學原則奠定了理論基礎。
  • 費裡尼去世24周年,馬戲團不會死
    偉大的費裡尼從妻子瑪西娜身上找到了小丑纖弱的靈魂,而瑪西娜也無疑貢獻了最打動人心的偉大表演。有人說,倘若不是因為費裡尼,瑪西娜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遇見傑索米娜這樣動人的角色,她只有在費裡尼的電影裡才會如此閃閃發光。但我想說,倘若沒有瑪西娜的存在,或許費裡尼永遠也拍不出《大路》這樣的電影。
  • 電影國王的自卑與狂想:費裡尼「夢書」
    他的作品私密、瑰麗、夢幻,風格獨樹一幟,而他所著的《夢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記錄了費裡尼自1960年到1986年之間的夢),或許能成為我們打開他電影的一個通道。衣品一般來說,觀眾不會留意導演的穿衣風格,但大導演們私底下穿衣通常都很有自己的範兒。
  • 費裡尼的夢與夢書
    他的作品私密、瑰麗、夢幻,風格獨樹一幟,而他所著的《夢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記錄了費裡尼自1960年到1986年之間的夢),或許能成為我們打開他電影的一個通道。衣品一般來說,觀眾不會留意導演的穿衣風格,但大導演們私底下穿衣通常都很有自己的範兒。王爾德有句名言:男人最要緊的事情就是去找他的裁縫。即便在成衣工業發達的時代,歐陸男士們依然如此,因為穿著通常是自我認知的表達。
  • 九部向費裡尼致敬的電影
    這與費裡尼的名言「我的目的很單純,我希望我的電影對每個人都能有所啟發,好埋葬我心中無休止的雜念。」一脈相承。在世界電影史上,這種帶有自傳性質,表現切身體驗,敘述個人經歷的風格被人們稱作「費裡尼風格」,評論家將這種電影敘事方法視為偉大的創新,視為其對現代主義電影的一大貢獻,《八部半》更是詮釋這些言論的一個典範。
  • 費裡尼電影大師展 | 百年誕辰紀念放映
    影片看點:像《大路》的電影千千萬,真正的《大路》不得不看。啟發無數電影人的不朽傑作。費裡尼首摘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費裡尼說:在《大路》之後,我拍了《騙子》,靈感來自自己幾次碰到騙子的經歷,雖然我從來沒上過他們的當。我的電影裡再沒有一部比《騙子》更不受歡迎了。
  • 費裡尼的「異想世界」
    2020年是義大利電影大師費德裡科·費裡尼百年誕辰。費裡尼被認為是20世紀影響最廣泛的導演之一,他與英格瑪·伯格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並稱為現代藝術電影的3位大師,鑄就了上世紀60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難以逾越的高峰。
  • 費裡尼的4部電影筆記
    今年是費裡尼誕辰100周年,雖然他成就了上世紀60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難以逾越的高峰。但同時,他的記憶時常真假難辨。有記者問過他,為什麼對友人講了四個版本的初戀故事。費裡尼反問,「為什麼不可以,她值得更多版本。」
  • 費裡尼:將夢糅進現實的魔法師
    被費裡尼比喻成「童年的家」的富國戲院,早在他出生前六年就建在了義大利裡米尼小鎮上。 1922年,費裡尼兩歲,母親喜歡上影星嘉寶,有一陣總是帶著他去富國戲院看電影。雖然不太看得懂,但費裡尼從不哭鬧,他始終對坐在富國戲院有一種美好的期待,只要電影開始放映,他就仿佛被送入另一個時空。
  • 電影 甜蜜的羅馬:——記費裡尼逝世20周年
    美國人說,《絕美之城》是貝盧斯科尼時代的彩色版《甜蜜的生活》,「傑普一方面像《甜蜜的生活》裡的馬切洛,也是個四處浪蕩、不幹正事的花花公子,另一方面又像《八部半》裡的圭多,總是被追問下一部作品什麼時候完成。《絕美之城》的主題在兩個調性上進行變奏,大調是精神性,小調是世俗性——而費裡尼幾乎所有的電影也都是如此。」費德裡科·費裡尼
  • 「百年費裡尼」電影導航:一本正經地拍攝不正經
    本文試圖為大家做一個費裡尼電影風格上的概括介紹,並通過一些其人其事讓大家對這位從不按套路出牌的導演有個預知印象,以便能夠更有效更直觀地選片看片,畢竟導演的個人性格以及他所處的社會背景與其電影成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那麼,為什麼要看費裡尼的電影呢?
  • 費裡尼:我是個說謊者,卻是真誠的
    可是他又這樣說過:「如果不是電影,我想我會過得更好一些。」費裡尼導演費德裡科·費裡尼,五次榮獲奧斯卡獎,堪稱電影史上名聲赫赫的大導演。1920年1月20日,費裡尼出生於義大利北方的裡米尼海濱小城。 1943年,費裡尼遇到了他一生的愛人——瑪西娜。 「她單純、甜美、善良,並且非常崇拜我。之前從沒有人那麼崇拜過我,我猜想,我們的戀情中有一部分,是我在跟她瞳孔裡所映照出的自己戀愛。」關於他們的愛情,費裡尼曾這樣說。
  • 和費裡尼一起在電影和現實中夢遊
    我們常說,電影是夢幻的世界,但是真正能夠在電影當中製造完美夢境的人只有費裡尼一人。他曾經說過,「夢是唯一的現實」,在他的電影世界裡,夢境和現實之間並沒有什麼特別清晰的分界,夢境就是他的現實,而現實也是他的夢境。無論是什麼樣的人,我們都有做夢的時刻、快樂的時刻,也有絕望的時刻。費裡尼能夠通過攝影機,能把人們內心的共鳴激發出來。
  • 搶到大導演費裡尼的電影票了嗎?
    如同許多在1950年代崛起的電影作者,費裡尼從以故事吸引觀眾,逐漸轉向以講述故事的方式本身來吸引觀眾。在這位大導演的一生中,獲獎無數,成為義大利上個世紀中葉最為重要的導演之一。他的鏡頭語言帶有一些神秘感,不停反覆輾轉於各種象徵中,導演自己也承認,「我似乎總是在拍攝同一部電影」。
  • 「我的一切都在電影裡」——費裡尼誕辰百年紀念放映
    2020年恰逢費德裡科·費裡尼百年誕辰,世界各地的影迷紛紛以各自的方式紀念這位彪炳影史的義大利電影導演,中國電影資料館也在11月份為影迷們帶來了費裡尼百年誕辰紀念放映,包括19部由費裡尼導演的長片和3部與其電影創作相關的短片。他的好朋友卡爾維諾把《浪蕩兒》之後他持續的作品看作一部不間斷的自傳,而藉此放映我們也得以重訪費裡尼。
  • 《八部半》:費裡尼的巴洛克之夢
    作者:李嘯洋 電影史上,每位電影大師都有固定的招數:希區柯克的懸念「麥格芬」,伯格曼的夢境,李安的理智與情感,費裡尼的女人與狂歡。女人是《八部半》的電影主題詞,至於女人身上發生了什麼戲劇性故事,費裡尼才不關心呢。
  • 費裡尼和安東尼奧尼的精彩合作
    在費裡尼執導的電影作品中,《大路》《卡比利亞之夜》《八部半》《甜蜜的生活》等或許更為我們熟知。但,那些作品都是後來的事了。費裡尼如何成為現今為大家追捧的電影大師費裡尼?或許從他的源頭說起比較好。畢竟,那是他真正電影創作的開端,也是他諸多成名作的重要奠基石。而這一切的源頭,可能就得從《白酋長》說起。
  • 被嫌棄的費裡尼:大師已經不合時宜?
    一是與羅伯特·布列松、英格瑪·伯格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等與費裡尼地位同等的大師泛著神性光澤,似乎「只應天上有」的作品相比,費裡尼的電影充斥形色各異的小丑、豐乳肥臀的女性、嘈雜不已的聲響以及怪誕不經的場景,它們聯合構建世俗甚至粗鄙的人間狂歡圖卷。二是費裡尼中後期的多數影片,並不倚重故事和情節,而是用幻想和夢境將狂歡場面連綴,締結為看似雜亂的迷宮。
  • 被嫌棄的費裡尼:大師已經不合時宜?
    觀眾的不適涉及兩個層面:一是與羅伯特·布列松、英格瑪·伯格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等與費裡尼地位同等的大師泛著神性光澤,似乎「只應天上有」的作品相比,費裡尼的電影充斥著形色各異的小丑、豐乳肥臀的女性、嘈雜不已的聲響以及怪誕不經的場景,它們聯合構建起世俗甚至粗鄙的人間狂歡圖卷;二是費裡尼中後期的多數影片,並不倚重故事和情節,而是用幻想和夢境將狂歡場面連綴,締結為看似雜亂的迷宮。
  • 費裡尼 將夢糅進現實的魔法師 | 封面人物
    如其所言,費裡尼一生只做了一件事,留在義大利拍電影。今年是費裡尼誕辰100周年,有關他和他的電影的爭議仍然是業內常說常新的話題。費裡尼在世時,就有記者問過他,為何對友人講了四個版本的初戀故事。費裡尼反問,「為什麼不可以,她值得更多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