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贏商網
W
inshang
引言
星巴克刺痛的,可不只是WeWork。
來源 | 商業地產頭條(ID:Dtoutiao)
作者 | 米婭 張雪梅
頭圖來源 | thetigerhood
星巴克開了一家185平米的小店,偶然劃破了四月的沉悶。
這家小店是星巴克開出的首家「專為上班族所設計」的辦公咖啡廳SMART LOUNGE。由星巴克日本公司與JR East鐵路運營商合作,落於新幹線車站裡。
爆文《星巴克首家付費辦公咖啡廳來了,WeWork們瑟瑟發抖》刷屏。有人說,「這就是未來咖啡館的樣子」。也有人喊「標題黨」。循著輿論的聲音,進一步挖掘發現,星巴克正在嘗試用便利店、小店的邏輯做共享辦公。這一場「打劫」看似偶然,卻也藏著很多必然。
01
星巴克做付費辦公,刺痛了誰?
評論區頻繁出現兩個名字:WeWork、瑞幸,一箭雙「瓜」,同時讓共享辦公和咖啡行業感到「扎心」。
WeWork至暗。最大資方日本軟銀,正在撤回30億美元要約收購,救命錢告吹,WeWork陷入破產危機,5月底前再度裁員,規模待定。
軟銀打起退堂鼓,是扛不住巨虧壓力。截至今年3月底的2019財年,將虧損1.35萬億日元(約合125億美元)。
原因之一是一期願景基金投資業績不佳。其中,對WeWork共投資103億美元,有清零風險。軟銀集團已凍結願景基金二期計劃。
WeWork由盛轉衰,某種程度上成了種共識。據美媒Variety報導,蘋果正在籌劃拍攝此劇情的電視劇。看中這個題材的,還有製片公司Chernin Entertainment和巍美集團。
圖片來源/wework官微
WeWork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終結」。爆文刷屏當天,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喊難」,稱遭遇最艱難時期,急欲減輕「沉重的線下成本」。自去年11月提交IPO後,優客工場曾計劃延期至「2020年1月上市」。近日,有市場傳言優客工場已經暫停了赴美上市的計劃。對此,優客工場相關負責人對界面新聞回應稱,不予置評。
疫情衝擊,讓共享辦公生死局,更顯殘酷。就在此時,星巴克幹起了付費辦公生意,免去教育市場的巨額成本,堪稱坐收漁利。這對聯合辦公玩家們的「刺激」,不言而喻。
圖片來源/彭博社
星巴克刺痛的,不只是WeWork、優客工場,還有瑞幸。
瑞幸跌倒,深陷泥淖——被渾水做空以及自爆22億元造假危機。「系統升級」、「集體薅羊毛」後,有人拋出疑問:星巴克會不會是做空瑞幸的幕後推手?
近日,渾水創始人Carson Block在接受騰訊《財約你》獨家採訪時表示,「哈哈哈,我真的不覺得星巴克會在乎去做空瑞幸。」他還認為,瑞幸造假規模,比自爆的還要嚴重得多。
那麼,瑞幸的小鹿茶會不會崩?無人咖啡機業務怎麼樣了?工商變更新增服裝零售等業務怎麼樣了?這筆糊塗帳,而今難算清。
圖片來源/luckin coffee官網
02
星巴克為什麼要做付費辦公咖啡廳?
上世紀80年代末,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將星巴克定位為家庭和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間」,鼓勵消費者去星巴克消磨時間。
圖片來源/insideretail.asia
消費者約會、讀書、寫作業、發呆都可以走進星巴克,花30元點一杯咖啡,就可以蹭一天,還連著免費wifi,吹著免費空調。
不過現在,情況變了。
其一,星巴克很早就想結束「一杯咖啡蹭一天的時代」。
2015年,星巴克在華爾街開了一家新系列門店Espresso Shot,50 平米大小,沒有座位,鼓勵買完就走。次年,又在倫敦第二大金融中心——金絲雀碼頭,開了一家express café概念店。門店形態的轉變,讓「星巴克想要趕走消費者」的消息見諸報端。
有了以上的雛形打磨,外加後來遭瑞幸窮追不捨,去年7月,星巴克在北京金融街一處寫字樓一層,開設了全球首家「啡快」概念店,主打外賣和自取。
圖片來源/星巴克中國官網
啡快提高門店坪效,加上與餓了麼戰略合作推進外賣業務,星巴克可以輻射更多咖啡消費場景。
其二,消費者對空間體驗的要求不斷提高,而「星巴克在中國好像已經沒有安靜的店了」。
綜上,星巴克試水付費辦公咖啡廳,算是順應時代的需求,同時提升坪效,又為用戶提供良好的空間體驗。
用戶「主持宋老師」留言:每一種模式都是市場需求。我就是個愛去星巴克辦公的人。圖書館不是到處都有,但星巴克是。
03
SMART LOUNGE與WeWork們,
有何不同?
星巴克SMART LOUNGE,堪稱身輕如燕,巧妙避開了WeWork的多個瓶頸性難題。
門店:大超市 VS 便利店
WeWork通常以社區形式存在,目標客群有幾種:個人、三五人工作室、中小微企業、大企業的分支機構、大企業。這些用戶以全時段辦公需求居多,辦公配套相對複雜,包括會客廳、咖啡廳、印表機、會議室、路演室、圖書館、健身房等。
而星巴克SMART LOUNGE的用戶畫像很簡單:臨時需要辦公空間,但不需要長時間停留的上班族、商旅人士。如果把WeWork比作大超市,那星巴克SMART LOUNGE這家店,就相當於便利店,拿了就走。
匹配輕量辦公需求,星巴克SMART LOUNGE座位設幾種:公共單人座位、公共會議桌、付費半私密隔間、付費全私密包間。全私密包間以15分鐘為單位收費,用JR East交通卡付費。
辦公套配也很簡單,有掛鈎、可自由調節的LED燈、USB充電孔、電源插座、移動電源、Wifi等。
運營:長鏈條重成本 VS純粹空間收費
WeWork從原來單純的「二房東」出發,逐漸覆蓋社群運營、空間設計及施工、物業託管、投融資服務、綜合體運營等。鏈條變長,成本變重。正因此,優客工場、氪空間、納什空間等玩家都急切「輕資產」化。
相反,星巴克SMART LOUNGE的付費辦公模式,則很輕量。本質上,星巴克只是把咖啡當做一個元素,一個插件,與共享辦公業態融合。通俗點說,只是在原來咖啡空間裡,增加幾個隔間、擋板,然後收取「純粹」的空間使用費。
圖片來源/insideretail.asia
選址:CBD、創意園 VS 車站
傳統共享辦公玩家,選址通常有幾種:CBD寫字樓、舊改工業園、地標老建築、購物中心。社區平均面積動則數千平方米。要基於物理空間高速擴張,選址難度,不言而喻。
而星巴克SMART LOUNGE則開在車站裡,以「小店」的形式存在。一旦鋪開市場,差異化場景記憶極其鮮明。
值得一提的是,3月14日才正式啟用的高輪Gateway站,是東京首都圈鐵路樞紐。其人性化、智能化、藝術性,與星巴克熱衷探索多元場景的需求相符。
該站是日本JR East山手線49年來的第一個新站,由日本著名設計師隈研吾操刀設計。
據JR East規劃,這裡將成為連接東京與世界的門戶,也是2024年建設發展的核心區域,將在此開展一系列有關未來城市風格的設計和功能試驗。
在這個站裡,智慧機器人隨處可見,包括指路、保安清潔、廣告展示等不同功能。付費區閘機的拍卡處經特別設計,方便輪椅乘客通過。站內廣播音量,可根據人流量和環境噪聲自動調節。
04
星巴克做付費辦公,
為什麼與日本JR East 合作?
JR East,東日本鐵路公司。它可不是一個「普通」的鐵路公司,有做共享辦公業務的情結和野心。
據日媒FASHIONSNAP報導,JR East認為共享辦公將「變革日本工作生活方式」。
據JR East共享辦公項目的發起者回憶,他以前總是看到人們在車站裡,抱著電腦敲字或者在本子上記錄。他想,如果有一個辦公空間就好了。後來隨著JR East四處拓展車站站點,共享辦公空間的業務設想,慢慢具化並落地。
圖片來源/insideretail.asia
2018年,JR East開始在京東嘗行共享工作間業務「STATION WORK」,提倡「珍惜每1秒鐘」。
試行站點為東京站、新宿站、品川站,每個站設4個「STATION BTH」的單人辦公間。開放時間為7:30至21:00,費用為250日元/15分鐘,開業促銷價為150日元(約9.8元,實時匯率)/15分鐘。
試行驗證後,2019年8月,其開始正式推廣該項業務,站點、場景不斷增多。同年11月,首家「 STATION DESK」商店在東京丸之內站開設,提供6種類型的隱私友好型座椅,「 HEAVEN」適合放鬆,「 SHELTER」可讓人沉浸於工作。
短短3個月內,JR East的共享工作間,已被大約5000人使用。 個人會員註冊數量已超過1.5萬,公司會員約30個。
原定開業時間 圖片來源/官網
成果初顯,JR East有了更大的野心。其計劃先將共享工作間覆蓋JR East體系內的所有車站,再擴展到其他火車站、地鐵站。僅在本財年,共享工作間點位將擴大到30個。
05
JR East 今年將開至30個共享工作間,
還會繼續與星巴克合作嗎?
目前,尚沒有更多報導顯示,二者是否繼續合作。但我們不妨猜測一下,如果合作得以繼續,對星巴克會非常有利。
原因有二:
1)JR East的決心和資源
經過一年多的試探,JR East 對共享工作間的運營邏輯,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並決定加大推進該業務。
有野心,也得有資本。JR East集團旗下,除了自身的鐵路業務系統外,其他業務還包括車站空間利用事業、購物中心、辦公、酒店、廣告出版。
多元商業板塊,可形成閉環,獲得協同效應。更重要的是,為新興的共享工作間業務,提供資金支持。JR East財報顯示,2019年4月~2019年12月,營業收入達2.26萬億日元,同比增0.6%。
圖片來源/daily-shinjuku.tokyo
2)日本商業土壤
星巴克跨界試水付費辦公業務,本質上是日本咖啡經濟、共享經濟、單身經濟交融的結果。
日本咖啡文化之濃厚,星巴克本身就是力證。1996 年,星巴克將日本首店開在東京銀座。如今,星巴克日本門店超過1500家,並以每年100家遞增。相當於每8萬人,就有一家星巴克。
共享經濟形態,是日本第四消費社會(2005年~2034年)的典型產物。
在兩次大地震、經濟長期不景氣、二三消費社會的物質爆炸等因素疊加下,日本人對於「擁有」某件事物,興趣不大。「能租借則租借,能共享則共享。」
日本常見的共享消費形態有:共享公寓、共享車庫、共享汽車、共享電動車、共享房屋、共享奢侈品包包,甚至還有共享家人等更多形式。
圖片來源/daily-shinjuku.tokyo
《第四消費時代》作者三浦展指出,共享生活方式不斷擴大的背景之一,就是單身化。書中預測,1990年出生的女性到50歲時,將有23.5%的人未婚,剩餘的76.5%的人中有36%(即整體的27.5%)離異,加起來有51%的女性為單身,或單身母親。加上喪偶,這個數值會更高。
單身群體,是日本經濟的重要推力,也是星巴克SMART LOUNGE的主要消費人群之一。因此,SMART LOUNGE裡,幾乎全部設單人座位。
06
終極問題來了,
星巴克會不會認真「打劫」WeWork?
目前,星巴克首家付費辦公咖啡店,還處於試水階段。
未來,星巴克會不會順水推舟,做共享辦公?如果會,車站、高鐵站、機場仍是其首要選址嗎?中國及世界,有多少個星巴克付費辦公咖啡店的目標選址點位?
面對以上這些假設性提問,WeWork和瑞幸應該深感細思恐極。沒有答案,這像極了《雪山飛狐》的open ending。
WeWork和瑞幸,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想像一個自己認為合理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