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者唐斬》是個短小精悍的故事。似兵器,一寸短一寸險,如一把陰慘慘的匕首,鋒利無比,入肉三分。
故事的背景放在了明朝末年,放在了閹黨和東林黨之間的爾虞我詐、生死相鬥上。因此,站隊,是必須的。殺手中的佼佼者,唐斬和王寇,站在了東林黨這邊,故事的開頭就講了王寇如何和其他八名殺手設伏,刺殺魏閹的大紅人許顯純,唐斬如何假冒許顯純的衛士並殺死了「假許顯純」,以及八名殺手全部戰死的過程中,王寇是如何伏在房簷一動未動的。我認為,這個開頭,極其重要。唐斬行事的變幻莫測,王寇心思的縝密翼翼,許顯純性格的陰險狡詐,全部暴露出來,三人的結局也有了較為清晰的走向。可,殺手畢竟是殺手,純粹的殺手是沒有道德感的,是服膺於時勢的,唐斬和王寇,恰恰就是純粹的殺手。他們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殺光其他殺手,只剩自己;二是依附在權勢下。所以,最後才有了唐、王求榮於許顯純,在那鎮府司小小的庭院裡,故事達到了高潮。
《殺人者唐斬》是溫瑞安出獄後的第一部作品,作者在經歷了這場無妄之災後,把人性琢磨的很透。人,不僅僅是個個體,還屬於他所在的群體,而群體的利益牽動著每個人的神經。在殺手這個群體裡,個人利益卻是大於群體利益的,殺手愈多,絆腳石愈多,揚名立萬的機會愈少。最後,殺手的鬥法,為名為利,只剩下了唐斬和王寇,最後的最後,後起之秀王寇,終究鬥不過唐斬,被唐斬一刀砍下了頭顱,殺手是寂寞的。
《殺人者唐斬》像是個精美的青花瓷器,體積不大,恰好可以拿在手裡把玩一番。但往復回味其中的情節,不難發現幾乎每一章都會有個小高潮,連在一起,便有些著力過猛的感覺,這是它的一個缺陷。
一相比較,金庸是鈍刀割肉,大智若愚;古龍是輕攏慢捻,風花雪月;溫瑞安是左奔右突,狼嚎虎嘯。
化此時的心境為作品,沈從文做的最好。不知溫瑞安是否是曇花一現?
二月讀的第十三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