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片段,我希望電影《八佰》裡能夠出現

2020-09-05 自主說

作者:長湖霸王花。

走進電影院的人出來說,《八佰》賺足了他們的眼淚。而淚點一向極低的我,看後的感覺只是心頭添堵。

不可否認,如果單純站在電影的角度,造景、調度和演技,《八佰》都是無可挑剔,特別對於少之又少的國產戰爭片,更是向我們展示了一場視覺盛宴。而我覺得添堵的是:《八佰》中對歷史的扭曲雖然並不表現在影片裡已經呈現的內容,真正的扭曲,是對一些極為重要內容的迴避和視而不見的扭曲。


網友司馬3忌說:以電影的形式,宣揚國軍的民族大義,宣揚國軍的壯懷激烈,宣揚國軍的視死如歸……那麼用犧牲了無數烈士和支前民工的生命,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並奪取了國家政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又算是什麼?用文藝形式的方式來潛移默化改變年青一代的價值觀,我很想問宣傳部門:這是我們當下文化和宣傳的本質嗎?


稍微了解歷史的都知道,「八佰」其實就是國民黨用士兵生命演給西方看的政治乞討秀。而並不像劇中體現的是國軍抗日愛國,所以當劇中喊出:有你們,上海就在,中國就在的口號時,電影院哭聲一片,我卻一片茫然,不明白他們哭什麼。

特別是這車身廣告的營銷號實在可笑,1937年這一年,上海淪陷、杭州淪陷、南京淪陷、北平淪陷、天津淪陷、華北淪陷……而今天,有人卻在這部電影大肆宣傳,因為有你們,上海還在?稍微懂一點歷史的都知道,上海真的還在嗎?


這些年從有些抗日神劇中不難看出,總是有人以這是一段歷史為由,強調粉飾國民黨軍隊的合理性。所有的戰爭片無非是這三種:一種是塑造英雄人物的;一種是還原戰爭;一種是歪曲歷史的。《八佰》應該就屬於第三種。

判定一部是否耐看的戰爭題材影視片,它的力量在於需要觀眾用自己的經驗去化解,而不是狹義的劇情本身。換句話說,沒有歷史背景的人很難以貼近歷史題材的電影。他們無從看出《八佰》呈現的,其實是一種喪失的藝術。是的。喪失的藝術並不難以掌握。首先從《八佰》裡你不得不承認這點:該說的不去說,不該說的刻意放大,同時,需要記住的故意淡化。

在第六代導演中,管虎一直是很獨特的一位。他會將現實的殘酷編成一句一句詼諧、經典的臺詞,再將隱藏在五顏六色的生活中所遮蔽的東西,從一層灰幕裡慢慢透出來。就好比《生存之民工》直接讓黃渤一炮打紅。而劇中的謝老大、陸長友、王家才等人物刻畫和情景真實得令人可怕,並讓人真真切切地感覺到了那種疼痛,像一把刀子,細細的柳葉刀的那種,一邊在觀看的時候,一邊慢慢割扯著你的心房。並且慢慢地,你連背過身去,不想面對的勇氣都沒有。


在《八佰》當中,我倒是非常同情管虎,他仍然刻意想要的那種真實感和臨場感,恰恰因為題材本身的教育意義而失去原本的意義。

既然《八佰》是一場描摹具體戰役的戰爭片,那麼在敘述一場戰役時就必須把前因後果都交代遍了,不能只摘取其中的某一個片段在那兒播放倆小時,那就只能是斷章取義。即便是這樣的取材,也看出其中的荒謬的味道,特別在撤退的部分,哪裡看出有半點愛國的味道?民兵不撤,士兵撤;傷員不撤,精銳撤;小孩不撤,大人撤。我哪個去,這是愛國,還是高級黑?

如果導演真的是為了愛國宣傳,我希望這些片段可以在這部電影裡呈現:

四行倉庫戰鬥期間,此前一再對日退讓、屈避的蔣介石,突然在11月1日晚間召集白崇禧等人到中央軍總部,商量「誓死保衛上海之策」。原因何在?原來,距離九國公約會議即布魯塞爾會議召開,還有不到10天,蔣介石希望借淞滬會戰向國際社會表現國府抗擊日本的「勇氣」,以爭取英美等國的介入、尤其是對日本的外交施壓。事實上,國軍在上海的抗日完全也就是抗給「國聯調查團」看的,根本就不是有心抗日。並且從來就沒有尊重中國底層人民,不珍惜那些被他們如撒麻袋一般堆砌到戰場上的國軍士兵,用百萬國軍將士「不值錢的如山屍體」對布魯塞爾會議的諂媚之態。這一點,我希望電影裡能夠出現。


蘇州河兩岸,中日兩軍在在四行倉庫打得炮火連天,而以南的公共租界內,金髮碧眼的英美官員、記者和商人們,卻悠閒地喝著咖啡,笑看不遠處激烈的戰鬥。這就是蔣記國民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十裡洋場四分五裂,繁華上海列強橫行,在中國的租界徒剩一副看熱鬧的閒態……這一段恥辱又屈辱的場景,我希望電影裡能夠出現。

謝晉元率部撤退到公共租界後,日軍指揮官松井石根當即指示英國方面:「當謝晉元部撤退到英租界後必須全部繳械,並限制行動自由。否則,這支部隊退到哪裡,日本皇軍將追擊到哪裡……」一直被蔣介石心心念念、寄予厚望的洋大人,竟然輕飄飄得就順從了日本人的指示,繳了謝晉元部的械!同時還以實質性軟禁的方式成立了一個「孤軍營」並且拒絕提供夥食,被沒收了武器的謝晉元部隊,連生活都無法保證,只能自產自銷一些如肥皂的小商品去賣。用部分士兵的話說,「在英國人的地盤,比和日本人打仗還要慘!」這一段,我希望電影裡能夠出現。



而我黨、我軍對八百壯士相當厚道。上海解放後,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找到的八佰壯士倖存者60餘人,連同謝晉元遺孀都給安置工作和待遇。按照謝繼民的說法,政府還給他母親介紹工作,安排她到江南造船廠等待遇高的大廠,但為了照顧他們四個子女而選擇了就近在裡弄託兒所工作。先任副所長兼保育員,後又調裡弄服裝廠工作,直到1973年退休。1957年3月她還被增補為虹口區第一屆政協委員,此後又連續擔任了第二屆至第七屆政協委員。這一段,我希望電影裡能夠出現。我在想,如果那些加入新四軍並戰鬥到全國解放的「八百壯士」的故事如果可以拍成影視作品,應該會更加精彩吧。

無疑,這部電影的教育意義歪了。如果能正確的掌握這個電影背後的歷史,看這部電影,才不會被電影的價值觀帶偏。


相關焦點

  • 電影《八佰》裡的這個精彩片段唱腔,出自咱濟南!揭秘原曲腔調的創作歷程
    這個秘密在他心裡藏了兩年,如今電影上映,他終於能自豪地告訴身邊所有人:「電影裡山東兵表演的皮影片段唱腔,是咱譜寫的。」63歲的李凱是地道的濟南人,父親李興堂是山東省公布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濟南皮影戲唯一傳承人。兩年前,《八佰》劇組找到李凱,希望他能為影片中皮影片段譜寫一段腔調。如今影片上映,李凱滿心期待「咱們濟南皮影露臉了!」雖然「露臉」了,但是今後的皮影之路怎麼走?
  • 為何「護旗」片段會成為電影《八佰》的最大敗筆?
    民眾仰首視之,亦顯興奮,對八百壯士忠勇奮發之精神,毅然起敬。」也就是說,電影中樓頂樹旗並為了護旗而前赴後繼地與日本飛機做搏鬥的慘烈片段,歷史上並不曾存在。根據當事人的回憶,當時的日軍飛機確實有低空俯衝的現象,但因為守軍高射機槍的驅離,並沒有發生激烈交戰。
  • 《八佰》: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
    這便是「八百壯士」的由來。而此電影《八佰》的名稱也由此而來!《八佰》陳樹生片段在此之後,明知國旗升起將導致敵軍火力加重《八佰》:升國旗片段影片最後的過橋片段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行動而是他們想靠他們的行為、他們的行動以此來換取所有國人的血性與所有國人的希望。這部劇中有兩細節或許不易被人發現。便是此劇開始沒多久便出現的白馬與劇中多次提及的三國趙雲。自身理解來看,趙雲護國指於國軍守國。白馬暗喻希望,白馬未亡,希望亦在!
  • 《八佰》獲平遙影展「2020獎」 片段揭露動情往事
    《八佰》「戰地士兵」片段 時長:02:14 來源:電影網 1905電影網訊 正在熱映的電影《八佰》發布「戰地士兵」片段,四行守軍背後的故事一一揭開,在殘酷戰爭面前這些鐵血戰士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怯懦、有牽掛、有猶豫
  • 800號龍標的《八佰》:電影、歷史,出現的時機都剛剛好
    已經很難用「好壞」去形容這部電影。雖然看過紀實報導,但也沒法肯定地說《八佰》一句「失真」。不光故事的取捨,連真實事件出現的時機,都不是那些曾在四行倉庫裡血肉橫飛、屍骨無存的人,說了算的。不管是加工痕跡濃重的電影,還是看上去尊重歷史的紀錄片,攝像機的角度都是架在自己想要的位置,最後拼貼時選取的也都是自己想要的素材。
  • 電影《八佰》,如願以償
    八佰》史觀的文章,比如電影裡把DANG在這次戰鬥中的身影都刮掉,委實不該。但這樣的說法我是不認同的,因為電影終歸只是一個需要渲染自身主題的表達載體,在時間長河裡,任何的歷史故事電影都只能算是一個碎片,無法每個電影都去要求復原全景。何況,影片裡沒有出現的,不等於影片在否認。那些沒現的,可能是事件的另一面,更迷人的另一面,可能是另一部好電影;現在出現的,可能只是最為直觀的一面罷了。
  • 電影《八佰》上映!這些鏡頭裡都是吳江的孩子
    由管虎導演的電影《八佰》8月21日正式在全國各大影院上映,電影主要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
  • 放映《八佰》的影廳裡,不應出現咀嚼爆米花的聲音
    如此怪疾十分罕見,本應只會出現在影視作品中,但最近隨著電影《八佰》的熱映,有一大批人也出現了這種情況 我不相信一位正常的中國公民,在看《八佰》的時候能不被感動。 至少我所在的那個影廳,無人進食,除了影片的聲效,能聽到的只有被感動的抽泣聲。
  • 放映《八佰》的影廳裡,不應出現咀嚼爆米花的聲音
    八佰》的熱映,有一大批人也出現了這種情況,他們的症狀是「煽情過敏」。我不相信一位正常的中國公民,在看《八佰》的時候能不被感動。至少我所在的那個影廳,無人進食,除了影片的聲效,能聽到的只有被感動的抽泣聲。
  • 《八佰》十一億了,我卻看了個寂寞
    昨天有朋友跟我說他想看我《八佰》的影評,今天安排! 上周一看完《八佰》的點映後,我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八佰很好看? 雖然豆瓣有超21萬網友打分、並穩定在7.8分,但在我看來《八佰》還算不上一部優秀的戰爭電影。
  • 《八佰》:作為影迷,我不希望被導演教育如何去欣賞電影
    昨天《八佰》終於正式公映了,第一時間去電影院觀看,發現看電影的人還是不少的,晚上的黃金場次差不多坐了一半,如果去掉國家規定必須空置的座位,估計能有70%的上座率。壓抑了大半年的熱情,釋放出來絕對會創造出一個令人意外的高票房,而作為近期僅有的頭部電影,之前華誼對《八佰》的票房預期是15億,我估計應該會到25億。
  • 出現在電影《八佰》裡的這首愛爾蘭民歌,這些故事值得被記得!
    最近在國內熱映的電影《八佰》拂去歷史檔案上的塵埃和戰爭的硝煙,用宏大的視角展現了戰爭下平凡人的不平凡,微如芥子卻也堅毅偉岸。你是否留意過電影中一位士兵吹奏的口琴?蒼涼而細膩的曲調在廢墟中飄揚,就著斑駁的蘇州河入夢。片尾再次響起同樣的旋律,改編自愛爾蘭民歌《倫敦德裡小調》(《Londonderry Air》後被填詞為《Danny Boy》)的《蘇州河》將戰爭中的嘈雜與喧譁一一撫平。
  • 《八佰》點映票房輕鬆破億,這部電影為我們帶來了希望和光芒
    文/葉秋臣管虎導演的電影《八佰》即將正式上映,各種關鍵詞不出意外地在熱搜上開始屠榜。於是,管虎導演的《八佰》就這樣出現了。更為難得的是,平日裡撕得最狠的番位之爭,在《八佰》中是完全不存在的。他們只是完成作品的演員,而不是追求名字排在第幾位的「明星」。
  • 電影《八佰》口碑「爆炸」,這些上市公司下周要火了
    電影《八佰》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鬥;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昨天,我也有幸去看了華誼兄弟的《八佰》點映!真的是全程無尿點!我一個大男人家,在看到電影裡英雄的種種行為之後,忍不住的落淚,知道中國的今天是多麼的來之不易,英雄們是多麼的偉大!
  • 獨家專訪《八佰》音樂監製於飛:讓觀眾在片尾曲中找到希望
    近日,電影《八佰》的音樂監製於飛在接受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好的電影音樂是不易察覺的,看電影的時候我希望觀眾能被牢牢地鎖在故事裡,在看完影片後在片尾曲中找到希望。」雖然是個妥妥的85後,但於飛在電影圈可謂「老江湖」。今年是她入行的第十年,談到《八佰》,於飛眼裡閃著光:「這部作品已經做到了我的極致。
  • 看完《八佰》,我為中國電影熱淚盈眶
    雖然早有準備,但還是忍不住被《八佰》所震撼和感動,看完電影的下一秒,我就決定必須要二刷,因為我看到了中國電影最好的模樣。《八佰》開啟點映後,網絡上也湧現出很多真情實感的影評,還沒上映但口碑先立,也能證明這部電影的確值得一看。
  • 電影《八佰》中多次出現「白馬」,導演管虎到底想說什麼?
    電影《八佰》的上映,成了復工後影院的救命稻草。這部電影作為一部商業大片,無疑是成功的。不僅幫助影院賺回了大把的支出使得影院滿血復活,同時首次突破了歷史戰爭片固有的思路。《八佰》中有幾處鏡頭的主角是一匹白馬。這批白馬多次出現引導劇情發展,每一次出現都有不同的意義。接下來小帥就和大家分析一下,白馬每次出現和每次不同人的視角分別代表了什麼意義?
  • 管虎:《八佰》超越了電影的意義
    老炮兒》裡的鴕鳥)也出現在《八佰》裡:片中多次出現一匹白馬,象徵著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與對和平的渴望。在14日舉行的首映禮上,王中磊一度哽咽:「我等首映的這一天已經等了463天了。」他特別感謝了管虎導演:「支持我撐下來的人是他,他一直在給我信心。為了這部電影,他甚至戒了463天最愛的雪茄。」《八佰》定檔之後,華誼股票接連上漲,目前市值近180億元。對影院而言,《八佰》這樣的大片無疑是一部救市之作。影院與觀眾對《八佰》的反應是積極的。
  • 《八佰》,那匹浴血而生的白馬 #電影八佰#
    在電影《八佰》中,趙子龍、長坂坡和白馬反覆出現,尤其是在小湖北的夢中,端午化身長坂坡中的趙雲,身騎白馬持銀槍孤身對戰千軍,影片用蒙太奇手法將夢境與現實反覆交織。那匹在戰火中昂首奔馳、永不屈服、浴血而生的白馬,無疑就是中華民族血性與不屈抗爭精神的化身。
  • 電影《八佰》上映 市民觀影熱情高
    電影《八佰》上映 市民觀影熱情高本報訊 8月21日,《八佰》在全國影院上映,影片講述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隨後,不少網友紛紛感嘆:這部電影淚點多,重溫了歷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