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長湖霸王花。
走進電影院的人出來說,《八佰》賺足了他們的眼淚。而淚點一向極低的我,看後的感覺只是心頭添堵。
不可否認,如果單純站在電影的角度,造景、調度和演技,《八佰》都是無可挑剔,特別對於少之又少的國產戰爭片,更是向我們展示了一場視覺盛宴。而我覺得添堵的是:《八佰》中對歷史的扭曲雖然並不表現在影片裡已經呈現的內容,真正的扭曲,是對一些極為重要內容的迴避和視而不見的扭曲。
網友司馬3忌說:以電影的形式,宣揚國軍的民族大義,宣揚國軍的壯懷激烈,宣揚國軍的視死如歸……那麼用犧牲了無數烈士和支前民工的生命,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並奪取了國家政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又算是什麼?用文藝形式的方式來潛移默化改變年青一代的價值觀,我很想問宣傳部門:這是我們當下文化和宣傳的本質嗎?
稍微了解歷史的都知道,「八佰」其實就是國民黨用士兵生命演給西方看的政治乞討秀。而並不像劇中體現的是國軍抗日愛國,所以當劇中喊出:有你們,上海就在,中國就在的口號時,電影院哭聲一片,我卻一片茫然,不明白他們哭什麼。
特別是這車身廣告的營銷號實在可笑,1937年這一年,上海淪陷、杭州淪陷、南京淪陷、北平淪陷、天津淪陷、華北淪陷……而今天,有人卻在這部電影大肆宣傳,因為有你們,上海還在?稍微懂一點歷史的都知道,上海真的還在嗎?
這些年從有些抗日神劇中不難看出,總是有人以這是一段歷史為由,強調粉飾國民黨軍隊的合理性。所有的戰爭片無非是這三種:一種是塑造英雄人物的;一種是還原戰爭;一種是歪曲歷史的。《八佰》應該就屬於第三種。
判定一部是否耐看的戰爭題材影視片,它的力量在於需要觀眾用自己的經驗去化解,而不是狹義的劇情本身。換句話說,沒有歷史背景的人很難以貼近歷史題材的電影。他們無從看出《八佰》呈現的,其實是一種喪失的藝術。是的。喪失的藝術並不難以掌握。首先從《八佰》裡你不得不承認這點:該說的不去說,不該說的刻意放大,同時,需要記住的故意淡化。
在第六代導演中,管虎一直是很獨特的一位。他會將現實的殘酷編成一句一句詼諧、經典的臺詞,再將隱藏在五顏六色的生活中所遮蔽的東西,從一層灰幕裡慢慢透出來。就好比《生存之民工》直接讓黃渤一炮打紅。而劇中的謝老大、陸長友、王家才等人物刻畫和情景真實得令人可怕,並讓人真真切切地感覺到了那種疼痛,像一把刀子,細細的柳葉刀的那種,一邊在觀看的時候,一邊慢慢割扯著你的心房。並且慢慢地,你連背過身去,不想面對的勇氣都沒有。
在《八佰》當中,我倒是非常同情管虎,他仍然刻意想要的那種真實感和臨場感,恰恰因為題材本身的教育意義而失去原本的意義。
既然《八佰》是一場描摹具體戰役的戰爭片,那麼在敘述一場戰役時就必須把前因後果都交代遍了,不能只摘取其中的某一個片段在那兒播放倆小時,那就只能是斷章取義。即便是這樣的取材,也看出其中的荒謬的味道,特別在撤退的部分,哪裡看出有半點愛國的味道?民兵不撤,士兵撤;傷員不撤,精銳撤;小孩不撤,大人撤。我哪個去,這是愛國,還是高級黑?
如果導演真的是為了愛國宣傳,我希望這些片段可以在這部電影裡呈現:
四行倉庫戰鬥期間,此前一再對日退讓、屈避的蔣介石,突然在11月1日晚間召集白崇禧等人到中央軍總部,商量「誓死保衛上海之策」。原因何在?原來,距離九國公約會議即布魯塞爾會議召開,還有不到10天,蔣介石希望借淞滬會戰向國際社會表現國府抗擊日本的「勇氣」,以爭取英美等國的介入、尤其是對日本的外交施壓。事實上,國軍在上海的抗日完全也就是抗給「國聯調查團」看的,根本就不是有心抗日。並且從來就沒有尊重中國底層人民,不珍惜那些被他們如撒麻袋一般堆砌到戰場上的國軍士兵,用百萬國軍將士「不值錢的如山屍體」對布魯塞爾會議的諂媚之態。這一點,我希望電影裡能夠出現。
蘇州河兩岸,中日兩軍在在四行倉庫打得炮火連天,而以南的公共租界內,金髮碧眼的英美官員、記者和商人們,卻悠閒地喝著咖啡,笑看不遠處激烈的戰鬥。這就是蔣記國民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十裡洋場四分五裂,繁華上海列強橫行,在中國的租界徒剩一副看熱鬧的閒態……這一段恥辱又屈辱的場景,我希望電影裡能夠出現。
謝晉元率部撤退到公共租界後,日軍指揮官松井石根當即指示英國方面:「當謝晉元部撤退到英租界後必須全部繳械,並限制行動自由。否則,這支部隊退到哪裡,日本皇軍將追擊到哪裡……」一直被蔣介石心心念念、寄予厚望的洋大人,竟然輕飄飄得就順從了日本人的指示,繳了謝晉元部的械!同時還以實質性軟禁的方式成立了一個「孤軍營」並且拒絕提供夥食,被沒收了武器的謝晉元部隊,連生活都無法保證,只能自產自銷一些如肥皂的小商品去賣。用部分士兵的話說,「在英國人的地盤,比和日本人打仗還要慘!」這一段,我希望電影裡能夠出現。
而我黨、我軍對八百壯士相當厚道。上海解放後,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找到的八佰壯士倖存者60餘人,連同謝晉元遺孀都給安置工作和待遇。按照謝繼民的說法,政府還給他母親介紹工作,安排她到江南造船廠等待遇高的大廠,但為了照顧他們四個子女而選擇了就近在裡弄託兒所工作。先任副所長兼保育員,後又調裡弄服裝廠工作,直到1973年退休。1957年3月她還被增補為虹口區第一屆政協委員,此後又連續擔任了第二屆至第七屆政協委員。這一段,我希望電影裡能夠出現。我在想,如果那些加入新四軍並戰鬥到全國解放的「八百壯士」的故事如果可以拍成影視作品,應該會更加精彩吧。
無疑,這部電影的教育意義歪了。如果能正確的掌握這個電影背後的歷史,看這部電影,才不會被電影的價值觀帶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