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儒曾在電影《私人訂製》中,飾演了一位「雅過敏」的導演。
這位大導以俗起家,其作品大俗特俗,廣受人民群眾之喜愛。
但他卻遭到了「挺雅派」的輿論抨擊,大導無奈從俗轉雅,結果卻對雅產生了極大的過敏反應,送去醫院急救。
醫生也愛莫能助,最後不得不把大導送至夜總會「診治」,才轉危為安。
如此怪疾十分罕見,本應只會出現在影視作品中,但最近隨著電影《八佰》的熱映,有一大批人也出現了這種情況,他們的症狀是「煽情過敏」。
一、是「煽情過度」還是「煽情過敏」?
熟悉管虎作品的人應該都了解,他是一個崇尚寫實主義的導演。
即便拍攝《生存之民工》、《外鄉人》這樣的戲,也從不刻意營造催淚的氛圍。
但這次的《八佰》不一樣,在這部電影中,管虎設計了多個觸發淚點的情節段落。
可以說,他是在故意煽情,而這也是那些批評《八佰》的人首要詬病的。
戰士們身捆手榴彈跳向日軍,讓他們過敏;
對岸民眾募集物資,讓他們過敏;
何香凝的一句「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讓他們過敏;
戰友們之間的告別,讓他們過敏;
老鐵揮著大刀唱戲,讓他們過敏;
壯士們橋上撤退時的慘烈,也讓他們過敏。
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受不了煽情了呢?這一次,管虎就是故意煽情了,又當如何?
久未疏通的淚腺,難道就不能為那些英勇的壯士們使用一次嗎?
我不相信一位正常的中國公民,在看《八佰》的時候能不被感動。
至少我所在的那個影廳,無人進食,除了影片的聲效,能聽到的只有被感動的抽泣聲。
二、適當的演義應該被支持
《三國志》平淡無味,被羅貫中加工一番之後的《三國演義》卻能夠在誕生了600多年之後的今天被廣泛討論,這就是演義的作用。
《八佰》中的情節的確有和史實存在差異的地方,可這是一部電影,它也只是一部電影。
比如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傷亡人數,按照影片所呈現的場面來看,片中的傷亡人數是不符合史實的。
一向崇尚寫實的管虎,不會沒有查過資料,可他卻做了誇大。
其根本目的,也是拍攝這部影片的初衷,就是要提醒人們銘記歷史。
因為一部電影需要力量的填充,才能發揮它所應該發揮的作用,適當的演義成分更能加強觀眾的印象。
影片中出現的白馬,我想並不只是指代一人一騎、勇闖敵營的趙雲之坐騎。
白駒過隙,也許可以作為它的另一個解釋。
此成語出自《莊子·知北遊》中的句子——「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意為時光荏苒,日月如梭。
時光會撫平傷痛,偶爾也會讓記憶選擇性地失蹤。
歷史像是一個大雪球,沿著雪地滑滾,總會把之前的傷疤覆蓋。
電影《八佰》則用溫度把雪球一點點融化,用尺度丈量那個八十三年前的傷疤。
而支撐它做到這些,並能夠儘量加長電影本身生命力的,就是適當的演義。
假設按照紀錄片的風格來拍攝《八佰》,他的震撼力定會下降,畢竟這個故事並非整個淞滬會戰。
而失去了震撼力和力量的電影,他的傳播能力和留存能力自然會大大降低。
三、關於影片的後半部
首先是老算盤這個人物,人們期待著他會有一個轉變、升華的過程,也期待張譯是如何將其演繹出來的。
但在老印看來,這個人物最初就沒有進行閉環的設定。
儘管影片圍繞河岸兩邊分別敘述,以展現八佰壯士們的英勇悲壯之舉是如何打動對岸原本冷漠的人群。
可老算盤這樣的人,在當時的那個年代還是大有人在。
張譯的戲份應該是不存在刪減的,片中老算盤央求端午放他走的時候,端午的眼神就已經作出了交代。
如此的人物設定,在管虎的作品中是非常少見的,可以看做是《八佰》的亮點之一。
再有,影片並沒有直接表現由雜牌軍組成的敢死隊最後的戰鬥場面。
只在身後傳來的敢死隊的槍聲,更能映射那段鮮少人知、久未提及的歷史。
他們或是表情堅毅、或是微笑的走向敵人,其實已經說明了一切。
最後就是壯士撤橋的段落,其過程慘烈,但並沒有完全表述,而是將鏡頭停留在蘇州河對岸急切民眾的手上。
其實這一段絕無刪減,而這樣的處理方法,正是管虎的高明之處,用一個「急剎車」式的突然暫停,才更能加深觀眾的記憶。
也更能體現拍攝《八佰》的意義——銘記。
影片上映之後,四行倉庫成了熱門打卡地,人們帶著鮮花、香菸、白酒去緬懷先烈。
可這樣的行為出現後,我們看到的是這樣的評論。
有人說每隔十年,就應該拍一部像《八佰》這樣的電影,以將歷史謹記於心。
可是當看到《八佰》拍攝以及上映的艱難,又有多少導演和資本願意參與其中?
因此《八佰》是一部應該被尊重的電影,導演管虎也應該得到尊重。
最讓人受不了的就是去年《八佰》首次定檔時,出現的「歪屁股」理論。
影片籌備階段,管虎專門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走訪了很多88師後人,秦漢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另外,五年前,謝晉元之子謝繼民曾和秦漢一起,錄製了鳳凰衛視的一檔名為《我們一起走過》的節目。
節目中,他們一同走訪了淞滬抗戰紀念館、謝晉元墓、四行倉庫以及蘇州河等歷史遺蹟。
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任何一部電影都是有缺點的,《八佰》也一樣,不過他卻是誠意滿滿、意義非凡的一部電影。
縱使《八佰》不能溫暖你的眼窩,也請不要一邊嚼著爆米花,一邊以冷眼相對。
歡迎關注,了解更多影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