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奪命地鐵》是由安東·梅格迪契夫執導的一部災難片。
影片講述在擁有近八十年地鐵運營歷史的莫斯科市,一段地鐵隧道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引發了莫斯科河水倒灌,整個城市陷入毀城危機的故事。
在莫斯科地鐵隧道因施工問題產生裂縫,隧道天花板滲漏下來的水滴,和李文亮醫生一樣,作為吹哨人的男主人公,向上面要求緊爭處理,不僅沒有得到重視,還被關了起來,結果災難如期而至。地鐵隧道塌陷,引發莫斯科河水倒灌,載有數百名乘客的地鐵列車陷入洪水之中,不僅令地下隧道面臨崩潰,也將毀滅整個城市。
災難本身相生相伴的必然有兩件事:政府組織搶救,媒體落井下石。和目前國內疫情的悲情和憤恨所不同的是,俄羅斯是一個歡樂的民族,他們的「自救」方案讓很多,走出電影院的男性觀眾表示——「笑點太意外了」。
影片中每個角色設置上都被賦予了更多的真實人性色彩,有缺點,也有惻隱之心,通過災難,促使不同的角色在災難之中思考,從而將人性的真實一面展露無遺。很多走進電影院的觀眾在散場之後都紛紛表示有一種物超所值的收穫。
安德烈加林和他的女兒捷尼亞醫生被困在隧道中。加林醫生試圖營救乘客,其中包括他妻子的情人。他必須克服怨恨,憤怒和恐懼。除了生存,他還要找回自己的愛情和家庭。
男主角是一個離異的父親,當他被困於地鐵中時,身邊是自己的女兒和前妻的情人,這種人物設置充滿戲劇性,類似的人物關係在同為災難片的《2012》中也有展現,只是在更具生活化的環境下,觀眾更能設身處地地感受到生命的危機和命運的張力。
隨著逃亡行動的進行,男主角和女兒、情敵之間的關係也在不斷變化,與妻子之間也迸發出新火花。這種情感脈絡的變化舒緩了觀眾緊繃的觀影神經,也使得電影在大災大難中多了些人情味。
地鐵隧道的災難隨著影片的結束而結束了,但我國億萬生靈正遭受疫情的肆虐,何時是個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