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現實照進電影,《吹哨人》的價值已遠不止題材突圍那麼簡單

2021-02-21 主編溫靜

傳媒內參導讀:《吹哨人》透過一樁事關幾百萬人性命與權力金錢的陰謀,實現的正是對正義、良知等全世界共通話題的深刻表達,最終將一個最樸素的真理呈現在世人面前——在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時,誰能看到自己,遵從良心的選擇,誰就能得到最後的救贖和安寧。

來源:傳媒內參-主編溫靜

文/安哲

 

相信在觀看《吹哨人》前,會有很大一部分觀眾心存疑慮,單從影片名字完全猜不出這到底是怎樣一個題材,鏡頭對準的是哪一部分群體,以及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樣的主題。甚至,有人從字面意思出發,單純地以為這很可能是一部體育題材的電影。

 

畢竟,距國務院正式發布的《關於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的指導意見》中首次明確提出建立「吹哨人」、內部舉報人等制度僅僅不到3個月的時間。而大眾對一項新制度架構起較為全面的認知與理解,註定要有一定的時間才行。

但可以肯定的是,當一部大眾題材的電影作品聚焦於此,很有可能就此引發更多人的關注與探討。能夠在這一時間和社會背景下,第一次將鏡頭對準「吹哨人」這一群體,電影《吹哨人》的價值已經遠不止於題材突圍那麼簡單,而它從題材尺度到探究深度所帶來的社會意義,也早已超出了一部電影本身。

 

關注當下中國社會的現實題材,

才是電影人最應觸碰的內容

 

一部電影能有多大的影響?它不僅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價值選擇,甚至有能力影響法律的制訂與推行,進而改變整個國家的未來。就像韓國電影《熔爐》那樣,上映第37天即影響國會做出「對幼童性侵罪最重可處無期徒刑,並廢除公訴期」的法律修改,並因此被人們稱為「熔爐法」。

縱觀國產電影的發展歷程,中國電影人也始終以滿含社會關懷的鏡頭,深入到那些被大眾所忽略的角落,去關注中國電影長久以來所缺少的、同時也是觀眾急迫想要看到的社會現實題材。

 

那麼,究竟何為吹哨人?它用來指代那些在企業或組織存在重大問題、嚴重威脅到公眾利益時,不惜面臨巨大危險站出來揭露問題的人。歷史上最著名的「吹哨人」,莫過於1972年「水門事件」中「深喉」。正是因為他的告發,才導致時任美國總統理察•尼克森的下臺。而直到2005年,大眾才知道「深喉」就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前副局長馬克•費爾特。

 

在中國,不管是20多年前轟動中國的河南愛滋村愛滋血禍事件,還是震動中國食品衛生安全的三聚氰胺等重大的社會事件背後,其實都有吹哨人的存在。他們有的隱姓埋名,默默無聞地在原有的生活軌跡前行;有的甚至還會遭遇到死亡的威脅。但正是因為有這些人為正義、為良知發聲,才讓我們能夠遠離「黑血站」「毒奶粉」。毫無疑問,他們是社會發展進程中當之無愧的無名英雄。

電影《吹哨人》講述了雷佳音飾演的在澳華人員工馬珂,在一次「普通」的跨國交易中,經歷了前女友假死、競爭對手離奇死亡、被追殺等一系列離奇遭遇後,發現公司的UCG(煤炭氣化項目)技術存在安全隱患,面對一整座城市的安危與金錢利益,最終選擇揭開真相的故事。電影以吹哨人作為主體,對準的正是這一群勇於挺身而出的無名英雄。

 

能夠在影院中看到這樣一部漢語語境下、帶有中國社會問題的國產影片,直接把正在進步的社會中不為大眾關注的一面呈現在大銀幕上,《吹哨人》在題材上的突破已是難能可貴,也足夠令人在觀影過程中產生某種審美上的愉悅快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籌備拍攝期間,國內尚未正式建立吹哨人制度,導演在藝術作品創作上的前瞻性和敏銳度,著實令人嘆服。

 

而在影片結尾處,對我國《國務院關於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的指導意見》建立「吹哨人」、內部舉報人等制度,對舉報嚴重違法違規行為和重大風險隱患的有功人員予以重獎和嚴格保護等相關知識的科普,以及對世界著名「吹哨人」的致敬,讓此前還沒具備穿越壁壘的分量的「吹哨人」制度,藉由這樣一部大製作的鏡頭真正走到聚光燈下,讓大眾在「吹哨人」馬珂的故事中親眼見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去傾聽認知壁壘鬆動的聲音。這也是為什麼《吹哨人》能夠未映先火的原因所在。該片不僅在今年的金雞百花電影節上大放異彩,也得到老一輩表演藝術家盧燕「為中國有這麼好的電影而驕傲」的讚譽。

 

以人性光輝直抵心靈,

才是鑄就作品靈魂的最佳方式

 

事實上,在觀影過程中最讓人感到驚訝的不僅僅是影片的前瞻性和「題材」帶來的巨大能量,也不局限於作品在角色設置、地域設計方面的精妙,甚至是在那些充滿反轉的懸疑、動作元素,無縫連接的起承轉合以及酣暢淋漓的觀影體驗外,所呈現出的足夠貼近現實的深度探尋和人文關懷,才鑄就了影片的真正靈魂。

 

《吹哨人》自點映以來,獲得了向來眾口難調的中國電影觀眾的肯定:「發人深省,體會到吹哨人的不易、勇敢與偉大」「一個人的成功,能不能被他的錯誤所掩蓋」「電影的格局很大,場景也很宏大,在安全與繁榮的背後永遠有很多人在默默付出」……

 

這些讚嘆和感動,不是因為紛繁複雜的劇情反轉,而是由於馬珂作為一個普通人在經歷了被追殺、家庭成員被曝光、記者圍追堵截、大眾質疑其為錢舉報等眾多艱難後,仍然無法扼止他揭露真相的堅定決心,在選擇成為「吹哨人」的前一刻,他克服了內心的懷疑、猶豫與反省,在個人與國家之間做出了自己的正確選擇。

藉由馬珂對生與死的抉擇,對正義與私利的權衡,以及對個體得失與國家大義的取捨,有效勾連其每一個生命個體與整個國家間的微妙關係,讓更多人了解吹哨人的抉擇與勇氣,進而呼籲全社會去更多關注這一群體,傳遞出作品對信仰、良心、社會責任的強烈關注與大聲呼告。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雖然不會經歷馬珂這樣的重大事件,卻經常在工作或是與人相處中陷入猶疑,正如馬珂在面對前女友的背叛時所發出的感嘆:「我真的想相信你,可是我看不清你。」

 

《吹哨人》透過一樁事關幾百萬人性命與權力金錢的陰謀,實現的正是對正義、良知等全世界共通話題的深刻表達,從而提煉、升華出人性的光輝和精神價值,並最終將一個最樸素的真理呈現在世人面前——在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時,誰能看到自己,遵從良心的選擇,誰就能得到最後的救贖和安寧。

當然,影片已為我們展現了其中一種選擇的結局。當失去公司擔保的馬珂不得不被遣返回國,在澳洲15年的奮鬥只能化為烏有,面對如此困境,妻兒的理解與回歸則是對他最好的回饋,這份來自親情的柔光,又何嘗不是對當事者最柔軟的報答?

 

說到底,這份溫暖人心的力量,才是故事中的人物以及每個現實生活中的你我最需要的東西。

一周熱文政策集錦



相關焦點

  • 電影《吹哨人》西安首映禮反響熱烈丨 「吹哨人是平凡之中見證偉大的無名英雄」
    有觀眾誇讚影片劇情跌宕起伏,也有觀眾大讚主創勇敢嘗試全新題材,更有觀眾表示:「揭露真相總要付出代價,但又有人願意付出一切找出真相,守護我們。」首映禮現場掌聲如潮,熱鬧非凡,雷佳音也獲贈了西安美食和代表傳統文化的皮影,他俏皮地用西安話說:「吹哨人,美得很!」電影《吹哨人》將於12月6日全國公映,目前預售已全面開啟。
  • 【福利】《吹哨人》挺身而出,靜候佳音!
    大燕網在聊天對話框內輸入關鍵字【吹哨人】,即可有機會免費領取電影票。
  • 《吹哨人》你那麼天真,當什麼城市英雄呀?
    12月6日是個巧合的日子,中美兩國各上映了一部商業揭黑題材的電影,美國的《黑水》(Dark Waters)和中國的《吹哨人》,不約而同講到了以寡敵眾的「吹哨人制度」。電影《吹哨人》除了男主角雷佳音,班底基本是從《北京遇上西雅圖》續的,導演薛曉路、女主角湯唯,又講異國婚外戀,暴露了「北西3」的本質。
  • 電影《吹哨人》觀後感
    《吹哨人》是一部講述在社會責任與個人利益之間做抉擇的故事,通過新鮮的題材與獨特的視角,讓大家在兩個並不完美的主角身上看到了普通人身上肩負的責任。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越來越現實,就像馬珂的妻子朱迪一樣,小三死了,老公做了正義的事情,人品不壞,也知道悔改,那我可以和孩子一起原諒他,因為愛,也因為現實。 整個電影陰謀的所有發展,是兩個合作方的上層者對利益的把控,他們想擁有絕對的利益。周雯雖然貪財自私自利,但是她老公呂漢集團的董事長更勝一籌,夫妻之間沒有什麼感情,老婆抓著自己的把柄不能離婚。
  • 電影《吹哨人》觀後感
    《吹哨人》是一部講述在社會責任與個人利益之間做抉擇的故事,通過新鮮的題材與獨特的視角,讓大家在兩個並不完美的主角身上看到了普通人身上肩負的責任。電影裡馬珂、周雯的這段婚外情一直延伸著劇情的發展,初戀只需提起過去和投情送抱,就擊垮了一個曾經熱愛家庭的男人的理智,並成功把這個男人卷進案件陰謀的漩渦之中。
  • 《吹哨人》對 「吹哨人」 誤解頗深
    12月6日是個巧合的日子,中美兩國各上映了一部商業揭黑題材電影,美國的《黑水》和中國的《吹哨人》,不約而同地講到了以寡敵眾的「吹哨人制度」。當時,納德用《任何速度都不安全》一書揭發了美國汽車設計中存在「二次碰撞」的致命缺陷,扳倒了通用汽車,促使了兩項安全法的通過,這樣的吹哨人就是超級英雄。 以吹哨人揭黑為題材的電影雖不多,但優秀的也不少,《局內人》《絲克伍事件》《告密者》《斯諾登》《總統班底》,每一部背後都有血淋淋的真實事件。那麼,號稱是國內首部關注吹哨人的現實主義電影《吹哨人》,它的完成度如何呢?
  • 《吹哨人》為啥不叫座?
    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在有限線性時間藝術——電影面前,再次失靈了。模版不成功,優異的細節毫無例外會和觀眾興趣爽約。《吹哨人》為啥不叫座?,故事核心是吹哨人,講知情人面對黑暗腐敗罪惡的良知掙扎與最終選擇。而經歷莫名迫近的危險和家庭誤會以及真正真意識到問題之大,陰謀之嚴酷,核心梗吹哨人概念浮出水面,基本閉合了第一場戲的「非洲大爆炸」的對應戲劇關係,則耗時1個小時以上;到了男主下決心採取主動行動應對已經耗時90分鐘。通常到了這裡,是可以結束一部電影的位置。而對於《吹哨人》而言,好戲才剛開場。
  • 網絡電影市場的價值藍海,藏在現實題材的「小人物」裡
    不止是網絡電影,愛奇藝「超級影院」中以PVOD模式發行的影片,包括《春潮》《婚姻故事》等,前者以一種三代人共處的中國式親情,展現特定時代背景下的「原生家庭」之痛;後者則透過一段相處將近10年的婚姻,透視被婚姻逐漸消磨的自我。
  • 電影《吹哨人》北卡驚悚上映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走進北卡↑↑由薛曉路執導,湯唯、雷佳音領銜主演的電影《吹哨人》在北卡同步上映啦!
  • 《吹哨人》只見吹哨人,未聞吹哨聲
    吹哨人指所在企業或組織存在重大問題、嚴重威脅公眾利益時,不惜面臨巨大危險勇敢揭露的人。2020年伊始,中國武漢被新冠病毒率先攻下。吹哨人李文亮也不治身亡。我想,這裡的「吹哨人」應該是最深入人心的一次概念洗禮。
  • 為什麼《北京遇上西雅圖》大爆,製作升級的《吹哨人》票房卻撲街?
    這樣一來,檔期並不算擁擠,但《吹哨人》首日排片15.2%,今天降至8%,貓眼顯示的最新票房預測僅為3860萬。電影《吹哨人》實時票房+貓眼電影APP相關數據《吹哨人》與薛曉路的兩部前作《北京遇上西雅圖》《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相比,明星陣容相當,同為跨國題材。這次前往澳洲、非洲取景,幕後還有好萊塢電影團隊加盟。
  • 湯唯 雷佳音主演電影《吹哨人》定檔12月6日!
    定檔預告由薛曉路執導,湯唯、雷佳音領銜主演的華語首部聚焦「吹哨人」題材電影《吹哨人》。
  • 《吹哨人》定檔 雷佳音湯唯首度搭檔亡命天涯
    電影《吹哨人》正式定檔9月12日,同時釋出定檔預告及定檔海報。一場橫跨三大洲的極致追擊、一樁事關幾百萬人生命的陰謀拉開帷幕,險象環生,懸疑刺激,提前鎖定中秋檔期最值得關注影片!「吹哨人」的概念源自英國,指在政府和企業中發現弊端、揭露真相的人。電影《吹哨人》作為華語影壇首部聚焦該題材電影,難能可貴地呈現和傳遞「吹哨人」精神,在懸疑動作看點之外,更增社會價值與現實意義!
  • 對中國觀眾來說,《奪冠》遠不止一部電影這麼簡單
    但事實上,讓這部電影好評如潮的原因遠不止於此。中國女排遠不止一個隊伍那樣簡單奪冠所帶來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從上世紀80年代到直至如今,只要提到"中國女排"就沒人不知道。對於中國人來說,無論他們對體育賽事多麼不關心,也不管他們多麼不在乎輸贏,當他們聽到這四個字時,都會抽出時間留心關注。因為"中國女排"在中國人心中遠不止一個隊伍那樣簡單。
  • 《吹哨人》吹哨人制度
    看片子之前還不知道何為吹哨人,而片子看的時候並不是讓人很有感觸,大概是因為沒有真正體驗地震類似的災害。故事的情節有點不能深究,但是演員的演技還算在線。但是經歷2019-nCoV 肺炎病毒流感的事情,真實讓人有所體會。
  • 電影《吹哨人》空降長安大!
    「吹哨人」這一題材雪藏導演心中十年,十年磨一劍終成大作。影片中雷佳音依舊保持著獨屬他的幽默,湯唯仍是美麗動人。以一場事故作為開端,情節輾轉起伏,驚心動魄。導演薛曉路的匠心製作將雷佳音飾演的馬珂這一「不完美的完美」呈現得淋漓盡致,人物的矛盾心理,一番艱苦抉擇之後的挺身而出。湯唯也將周雯這一人物形象在影片的最後散發出的純真的善良如春雨潤物般悄無聲息地直擊心靈。
  • 跟憋屈諂媚的《吹哨人》比起來,《戰狼》是多麼淳樸有勁兒的中國大隊長
    從這幾年的《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嘉年華》、《送我上青雲》、《少年的你》……精確揭開某一社會創口的現實主義題材似乎已經佔據了本土票房的半壁江山,對於《吹哨人》來說,不論是命名、宣發,還是片尾對真實吹哨人的法制晚報式輪播,似乎都貫穿著一種追隨《我不是藥神》的強烈願望,甚至,主角的設定也有點相似 —— 一個平凡、有點窩囊的不完美英雄。
  • 美國吹哨人爆料美國感染者已超1000例?別侮辱「吹哨人」了
    號稱美國「吹哨人」的保羅·科特雷爾博士,其公布的所謂「爆料簡訊」來自海外版抖音「Tik Tok」,早在1月28日已經出現。
  • 它遠沒有那麼簡單
    提到韓國電影,我們能夠想到的題材有很多。現實主義題材、災難題材、犯罪題材……不得不說,近些年來韓國電影在這幾種類型上做得確實不錯。尤其是現實主義題材,揭露人性、反映種種社會問題、諷刺國家和政府,毫不避諱。
  • 《安家》: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審美突圍
    作者:魏兵 一直以來,現實題材電視劇以貼近生活、表現日常和尊重客觀邏輯的特質,在中國當代大眾文化中獨領風騷。近日,現實題材電視劇《安家》展露螢屏,獲得不俗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