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的廣西貴港,一座瑪麗蓮·夢露的雕像在構建之初就打著「世界最高夢露」的旗號。可這座雕像存在了短短6個月的時間就被有關部門勒令拆除,原因是「有傷風化」。20世紀50年代,夢露性感嫵媚的形象在美國自由思想熱潮的作用下受到廣泛追捧,然而幾十年後在中國的某座小城裡,她卻從女神變成了「蕩婦」。
提到韓國電影,我們能夠想到的題材有很多。
現實主義題材、災難題材、犯罪題材……
不得不說,近些年來韓國電影在這幾種類型上做得確實不錯。
尤其是現實主義題材,揭露人性、反映種種社會問題、諷刺國家和政府,毫不避諱。
有關兒童性侵問題的《熔爐》和《素媛》甚至一度促成了韓國法律的修改。
以至於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國內影迷的感嘆:中國什麼時候能拍出來這樣的電影?
其實類似的電影我們不是沒有,而且它所探討的問題更加深刻。
——《嘉年華》。
01它最大的優點是克制
這部《嘉年華》在當年可以說是「牆裡牆外兩開花」。
國內外電影獎項和提名拿到「手軟」,並且贏得了非常不錯的口碑。
但每每提到本片,總會有人將其與《熔爐》相比較,認為相比之下本片過於平淡。
這樣的比較本身很正常,因為兩者有著相似的主題——兒童性侵。
可如果比較的結果是本片過於平淡導致不夠好看的話,那麼這種比較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因為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否催人淚下並不能夠成為評判一部電影好壞的標準。
人類與生俱來的感性使得我們總是喜歡感人的事情和故事,包括電影。
久而久之我們便會產生「感人的就是好電影」的錯覺。
但其實如果一部電影不刻意地去煽情,你所看到的才是它最真實的樣子,同時也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尤其是現實主義題材電影。
這類電影大多取材於真實事件,一味煽情、著重強調藝術加工怎麼能行?
正如你看到了關於性侵的新聞,會難過、流淚、氣憤,然而卻根本改變不了什麼,等到下次看到類似的新聞依舊只能難過、流淚、氣憤。
所以相比於事件本身,我們更需要知道的是後續發展、解決方式和最終結果。
《熔爐》的劇本優秀、臺詞富有感染力、整個故事極其容易帶動觀眾的情緒,讓人在觀看過程中義憤填膺、潸然淚下。
它本身已經優秀到了極致,如果其他電影再走這樣的老路就沒什麼意義了。
於是本片另闢蹊徑,沒有將重點放在事件的發生過程上,而是選擇通過旁觀者和親歷者的視角展現事件發生後不同人群的態度和解決方式。
導演文晏最大程度地弱化了事件發生的過程,短短十幾分鐘就將兩個女孩的遭遇講完,其餘的時間全部在展現事後人們的態度和做法。
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擁有了更加實際的現實意義。
而且文晏沒有摻雜過多的個人見解,也沒有過多宣洩個人情緒,更沒有往特定的方向引導觀眾。
她只是客觀、冷靜地陳述故事,讓觀眾自己去體會、去思考。
這對於表達者來說是最艱難且難得的表達方式。
所以你看,克制的表達非但沒有拖垮本片,反而成為了它最大的優點。
看完以後我們的確沒有收穫多少感動,但我們會思考:當未成年人受到侵害後,除了難過、流淚、氣憤,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
對於本片來說,它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02它想要探討的遠沒有兒童性侵那麼簡單
很多人都喜歡用「好看」和「不好看」來評價電影。
我卻更喜歡用「值得看」和「不值得看」來評價電影。
因為電影的功能不只有娛樂,很多電影可能不夠精彩、不夠有趣,但它們所承載的意義卻遠遠超過電影本身。
本片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它真正想要探討的遠沒有兒童性侵那麼簡單。
你看事情發生後兩個女孩的家長的做法。
小新的父母一直想要私下解決,甚至試圖說服小文的父親「算了吧」。
而小文的母親則將巴掌揮向了小文,撕扯她的衣服、剪短她的長髮。
一個想要息事寧人,一個將罪過全部歸結到了自己的女兒身上,這就是受害者家長處理不公的方式。
為什麼?
因為施暴者是小新的乾爹,位高權重;小文父母離異,母親平時對她十分缺少關愛。
再看社會各界的做法。
目睹事情全過程的旅館前臺小米佯裝不知。
旅館老闆為了自家生意銷毀了事發當天的監控錄像。
醫院召開發布會製造偽證,聲稱兩個女孩並沒有遭受侵害。
警方得知她們當晚喝過啤酒後不停追問喝了多少。
這個行為一旦成立,就可以理所當然地把「壞女孩」的帽子扣在她們腦袋上。
在大眾層面,她們就是「活該」,真讓人細思極恐。
放眼望去,只有同樣身為女性的律師郝潔和小文的父親執著於為兩個孩子討回公道。
可兩個人的力量在整個社會的欺瞞之下終究是那樣微不足道。
是什麼組成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抱歉,我不知道。
是什麼組成了《嘉年華》的社會?
懵懂的孩子、不負責任的家長、冷漠的旁觀者、狼狽為奸的社會機構、積極為受害者維權的女律師。
其中有幾分與現實中的社會相似?我學一學文晏導演,不說破、不挑明、點到為止,留給大家自己去思考吧。
當然了,正如上文所說,本片想要探討的絕不僅僅是兒童性侵這麼簡單。
片中有一個貫穿全片的線索——瑪麗蓮·夢露的雕像。
這座雕像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真實存在過。
它從構建之初就打著「世界最高夢露」的旗號,卻在中國某座小城中矗立了短短6個月就被有關部門勒令拆除。
原因是「有傷風化」。
20世紀50年代,夢露性感嫵媚的形象在美國自由思想熱潮的作用下受到了廣泛追捧。
幾十年後,她卻在中國的某座小城裡從女神變成了「蕩婦」。
夢露可以說是許多女孩既嚮往又羨慕的樣子,片中的女孩們也不例外。
主人公小米站在夢露的雕像下,眼神中滿是驚羨。
她為何明知道發生了什麼卻佯裝不知?
因為這個社會是不公平的,尤其是對於女性來說。
她是這座城市的黑戶,如果坦白真相,就會丟掉工作。
她在逃離家鄉的這幾年裡輾轉在不同的城市,每個月拿著僅僅不到700塊的工資做著最髒最累的活兒。
她的同事莉莉也是一樣,不惜出賣自己、受到暴力對待,只為得到更好的生活。
她們都能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沒人保護,也無法保護自己。
連自己都保護不了,何談為別人出頭?
由此可見,本片在兒童性侵的表象下,終究想要表達的還是女性在這個複雜社會中的種種無奈。
我們總說給予女性更多的平等,如何給予?
先學會尊重女性,再來談所謂的平等吧。
不只是異性之間的尊重,還有同性之間的尊重。
如果連女性都不尊重、幫助女性,那麼又何來平等?
(本文由High電影原創,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