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帶有悲劇色彩的影片,最讓人覺得扎心的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熔爐》就是這樣的現實影片,2011年的時候,韓國導演黃東赫根據同名小說改編成了電影,故事基於光州某所聾啞學校發生的嚴重性暴力事件,揭露了一系列殘疾小孩性侵犯的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影片中的男主是由韓國著名男演員孔侑飾演的,故事一開始,男主因為是美術老師,在首爾上班處事不夠圓滑,受到打壓就被派遣到偏遠地區去了。這一邊的男主在去往學校的途中,另一邊的畫面卻是一個小男孩臥軌而亡。
準備在新環境重新開始的男主,發現這所學校的一切都不簡單,雙胞胎校長、金錢交易、權錢勾結、性侵犯、校園暴力還有間接殺人,總之涉及到了一切觸目驚心的元素。男主在這樣的環境下倍受煎熬,於是決定去揭發他們的罪行。
他聯合了校內幾個學生,帶上堅實有力的證據,私底下聯繫了記者,通過媒體將這些事情公之於眾,一時之間舉國震驚,校長以及相關實施暴力的老師很快就被抓了起來。只是你以為這樣就勝利了嗎?事情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在庭審當天,萬眾期待那兩位校長一定會被判死刑,受到應有的懲罰。可是,並沒有。他們請了最厲害的律師來為自己辯護,甚至在開庭前晚賄賂法官,一筆不菲的價格,換來了一句當庭減罪,並實施緩刑。此時的鏡頭拉近校長的臉,只見他微笑著說:「正義必將勝利。」
一句話直接將此片的諷刺意味上升到了頂峰,作為殺人的惡魔,卻依然能夠代表著正義的一方嗎?這個片段也引發了所有觀眾的思考,現實中那些看似社會頂層人士,真的是如同外表那般衣冠楚楚嗎?偽善的人那麼多,社會上的弱小勢力將會被永遠欺凌。
這部電影除了慘痛的事件過程,最讓人一口氣喘不上來的就是結局。因為大部分的電影,一定會存在正派和反派,而最後的結局,永遠都是正義的一方勝利了。可《熔爐》不是,它的黑暗是讓人壓抑到不行的那種感覺。在故事的最後,一個男孩看到庭審失敗,當天晚上就去找了侵犯自己和弟弟的老師同歸於盡,同樣是死在火車軌道上,原來故事開頭臥軌而亡的小男孩,就是他的弟弟。
《熔爐》是悲劇,但人們在悲傷感慨的同時,總會捫心自問一下,若自己是男主,會不會有那個勇氣去和黑暗勢力鬥爭一下?據說這個電影的原型主人公就是兩個普通的男人,一個是律師,另一個是醫生。為了解救那所學校的學生,律師拖著自己病重的身體在訴訟的路上輾轉多年,最終一病不起,而醫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絕望中最終選擇以死來博得關注。很奇怪的一個定律,人們只有等到生命逝去,才明白事情有多嚴重。
此事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韓國著名女作家孔泳枝得知後非常震驚,在無比沉痛的情緒下將故事寫成小說,讓更多人了解到這件事情背後的始末。孔侑當時還在服役,無意間看到了這本小說,在退役之後自己出力找導演來拍成電影,小說在當年的火熱程度可想而知,可也只有孔侑這一個明星將它奔走策劃成了電影。畫面永遠都會比文字來得更加直觀和慘痛,直擊人的內心。
影片中的最後一幕就是男主站在電子屏面前,而屏幕上顯示:歡迎來到霧津,白色濃霧之都。
如果仔細看完全片的人,一定會覺得這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光明,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只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當這個故事能被更多的人所知道,對曾經深受苦難的孩子和那兩位律師和醫生而言,那就是永恆的安慰。
雖然黑暗,卻也給了我們點點希望,太陽尚遠,但必有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