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曾說:「一個人的童年是決定他一生的,世界給我們的最初圖像就是在童年的時候出現,決定命運的最好時機就是童年。弗洛伊德將人的意識部分比喻為「冰山露在水面的一角」,而潛意識部分比喻為「冰山露在水面上的一角」。精神分析理論指出:5歲以前的人生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一個人的人格在這一階段基本定型,如果兒童在這一階段遭遇嚴重的創傷,就會埋下患病的種子。潛意識雖不為人知,但很多時候不知不覺中支配著人的行為。弗洛伊德還提出「童年陰影」理論,認為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悲慘的童年經歷,長大後再怎麼成功、美滿,心裡都會有個洞,充斥著懷疑、不滿足、沒有安全感。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情感或衝動不能被超我接受時,就會被潛抑到無意識中去,使個體不再因而產生焦慮、痛苦,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遺忘和抑制。但是這種遺忘並不徹底,那些讓孩子們印象深刻的童年陰影,會讓孩子害怕面對相同或者相似的情景,嚴重甚至會爆發相應的心理疾病。
前年,親身體驗了一個場心靈治癒的培訓課。在培訓過程中,有一個環節叫做「抱抱小時候的自己」。課程開始之時,培訓老師要求所有學員席地而坐,屈腿、抱膝、閉眼。同時緊隨著培訓場地周圍的燈光慢慢變暗,同時耳邊傳來輕音樂及老師又輕又緩的引導聲:深呼吸,深呼吸……,現在開始回想,在你小時候,對你傷害最大、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事?仔細的回想那一天你聞到的空氣、聽到的聲音、看到的景象;回想那一天你見到的人,他們臉上的表情、說出的話語、做過的動作……周圍的呼吸聲,從平穩,變得急促起來。過了一會,老師的聲音,再次響起:現在,已經長大的你,回到了那一天,請找到小時候那個年幼且無助的自己。蹲下來,好好的抱一抱他,在耳邊告訴他,不要怕,一切都會好的。這時,周圍急促的呼吸聲,已經變成了隱隱的抽泣。
在這次體驗課的分享環節,有一個女生分享的經歷,讓我印象深刻。在她的描述中,由於幼年的經歷,她是一個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她多疑、敏感,本能地懷疑一切。在她的眼裡,這個世界處處都存在著變數和危險:男朋友一晚回她消息,她就開始多疑、焦慮,瘋狂的電話轟炸;陌生人一靠近她,或和她搭話,她腦海裡就開始自動播放「今日說法」;同事一迴避著她說笑,她就開始懷疑他們是不是對她有意見……她永遠無法心安,恐懼仿佛在追趕著她的腳後跟,惶恐將她牢牢包圍她說,在「抱抱小時候的自己」的環節,她回想起的,是大概五六歲時候的自己。那是一個周末,她早早的起床,換上了最喜歡的裙子,上周,媽媽答應了今天帶她去遊樂園。雖然因為媽媽工作很忙,已經失約了好幾次,但是,這次媽媽答應她的時候跟她拉勾了,她記得媽媽曾經說過,拉了勾,就不能騙人。可是,臨近出門的時候,一個電話,讓媽媽再一次食了言。她哭、她喊、她鬧,她緊緊地抱著媽媽的手提包,不肯讓她離開。她也不知道,那一刻的自己,為什麼會那麼的難過。可能是,她突然發現:原來,就算拉了勾,也是可以騙人的。
於是,就在那一天,那個哭鬧、無助、對一切開始質疑的孩子,住進了她的心裡。在成長的過程中,雖然她一直想刻意的迴避那個孩子,但事實上,「她」卻時時刻刻在無意識中影響著她的生活。其實,那個年幼且無助的孩子不僅存在於過去的記憶裡,還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他瑟縮在黑暗的角落,不再長大,滿身傷悲。 心理學上,這個未曾長大、未曾被安撫好的孩子,稱為「內在小孩」。人們在面對外界的指責、評判、苦難、危險的時候,常常是退化到孩子的狀態,用孩子式的方式作出反應。 這個時候,用「孩子式的方法」,替我們 " 接管 " 一切的,就是你的內在小孩。這時的他,會充分地暴露出失控的焦慮、崩潰、糾結、抗爭。 比如: 孤獨小孩會在遇到挫折時,不願意跟人傾訴,容易自己胡思亂想,陷入極端消極的情緒中; 討好小孩對於外界的評判會非常在意,容易陷入失落、悲傷的情緒中;而像那個女生一樣的戒備小孩,會對身邊所有的人,豎起自己身上的刺,陷入恐慌和焦慮之中。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為了保護自己,為了不再想起過去的痛苦,我們往往會嘗試迴避和遺忘那些痛苦的回憶。所以,很多人會跟那個女生一樣,想要刻意的迴避內心深處的那個孩子,以藉此停止我們的痛苦。心理學中稱這一概念,叫做 「退行」。然而,忽視並不代表不存在。 而我們鼓勵大家去面對、去了解這些心理問題背後的原因,為的是,讓大家更好地接受、面對和放下。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不開心不快樂又找不到原因;如果你常常覺得「我不如別人」、「我不夠好」,認為自己非常糟糕;如果你會突然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憤怒、崩潰,感覺全世界都在與你作對。那麼,請回到這一切壞情緒的根源,去找到那個內心小孩,好好地抱一抱他,說一聲,別怕,一切都會好的。
請記住,在人生起始的地方,有些東西我們無法選擇,但不代表我們就必須斷送掉幸福。既然內在小孩是你的一部分,那就學會愛ta吧。找回缺失的自我。全面分析,從認識、看見、擁抱、深層療愈,引導你更深入了解自己,治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