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綜藝形式的比賽節目就會具有爭議,哪怕如足球運動,每一場比賽結果的公平性都會成為話題,何況是一種藝術形式呢。
有人說藝術沒有標準,其實並不完全正確,藝術同樣有標準,只不過它的標準並沒有那麼清晰,無法像百米賽跑那樣完全用數據進行量化對比。
至少在大部分真正的搖滾樂迷們看來,白皮書輸給椅子樂隊是一件讓人有些難以接受的事情,在這個賽季當中大眾樂迷確實成為了眾矢之的,他們製造了太多「冤假錯案」。
而從白皮書的成長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和今天他們的遭遇多少有些聯繫。
在樂夏的節目當中,白皮書的主唱老劉講述過他在比賽之前吉他意外損壞的事件,險些耽誤了樂隊的演出,事後他的父親幫他重新打造了一把新的吉他。
這樣一件小事讓人們對於老劉的父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劉的父親是一個極為熱愛音樂的人,他不僅會製作吉他,會修理吉他,還對音樂頗有研究。
按照老劉的話講:「我父親彈吉他的水平完全秒殺我」。
在這樣的一種家庭環境當中,老劉自然比其他人更早的能夠浸染在搖滾樂的薰陶之中。當其他孩子都在母親的肚子裡聽《高山流水》的時候,作為搖滾青年的父親卻將竇唯的歌曲作為了他的胎教音樂。
自老劉記事起,所有的孩子都在唱《葫蘆娃》,唱《藍精靈》,他卻開始聽披頭四,聽竇唯的《黑夢》。
其實哪怕是竇唯的女兒竇靖童大概也不會在那樣一個年齡就能喜歡自己父親的音樂,但才華橫溢的老劉最可貴的一點在於他對於搖滾樂有著一種謙虛敬畏之心。
大人們都在談論披頭四有多大偉大,竇唯有多高深。而年幼時的老劉完全和其他孩子一樣get不到那個點,但他知道這不是音樂的問題,而是自己的問題,是因為自己對於音樂的鑑賞能力不夠,如果有一天自己能聽懂竇唯,聽懂披頭四了,那麼自己對於音樂的理解就算是得到進步了。
儘管白皮書沒能走的更遠,但對於一支學生樂隊來說,他們無愧於黑馬的稱號,在公認的死亡之組當中,他們在後鯊、carsick cars、聲音玩具、達達、島嶼心情、HAYA等諸多豪強的「圍追堵截」之下,以第二名的成績殺出重圍,這足以值得驕傲了。
而和老劉這種對音樂敬畏的態度不同,顯然大眾樂迷在給樂隊打分的時候,他們還遠遠沒有能力讓自己對音樂的審美站到和白皮書一樣的高度。
仔細對比一下具體票數的分布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超級樂迷都是32分的情況下,白皮書的專業樂迷得分領先於椅子樂隊,而椅子樂隊卻贏在了大眾樂迷的分數上。
但其實在樂夏的舞臺上,大眾樂迷的分數佔比遠遠大於超級樂迷和專業樂迷,並且大眾樂迷總分是超級樂迷整整四倍,所以某種程度上講,贏得大眾樂迷者得天下,專業樂迷很難起到決定性作用。
其實許多大眾樂迷特別容易犯的一種錯誤就是過於高估自己的能力,許多人評價音樂只用「好聽」和「不好聽」這種主觀的態度,自己能接受的就是好音樂,自己不能接受的就是差的音樂。
但對於一個沒有經受過專業音樂審美訓練的樂迷來說,其實更多應該用「聽得懂」和「聽不懂」來進行劃分。
如果有人對他的判斷提出質疑,那麼他就會用「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來糊弄過去,你心中自然可以有你的哈姆雷特,但前提你也得知道哈姆雷特是什麼。
你不能說因為你沒接觸過鋼琴演奏,就說鳳凰傳奇比貝多芬厲害。
許多大眾樂迷還沒有像老劉一樣學會怎樣聽音樂,就已經學會了怎樣評價音樂,這完全是「猴吃麻花滿擰」。
所以當白皮書無緣回到樂夏的舞臺之時,節目更應該考量的選一些真正懂音樂的人來主導樂隊的生殺大權,以避免給這個舞臺製造更多的「冤假錯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