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上映的《霧中風景》,是希臘著名導演西奧 安哲羅普洛斯的代表作,曾獲第45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殊榮。影片講述了姐弟倆尋找父親的成長之旅,同時包含著多種象徵、隱喻,具有深刻的人生啟示意義,耐人尋味。時隔多年,重溫這部影片,感慨良多。
片中的姐姐維拉和弟弟亞歷山大自幼沒有父親,母親說他們的父親在德國。於是,姐弟倆鼓起勇氣踏上了開往德國的列車。在尋父之旅中,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既有給予他們無私幫助的青年奧瑞斯忒斯,也有給他們造成傷害的卡車司機。經歷無數波折之後,他們最終抵達希德邊境,在夜色掩護下登上小船偷渡過境,卻被執勤哨兵發現。一陣槍響過後,畫面陷入漆黑,隨後是白茫茫一團濃霧。迷霧漸漸散去,一棵大樹顯現出來。姐弟倆手拉手奔向大樹,與大樹緊緊擁抱在一起。
從故事表層上看,《霧中風景》像是一部公路片。影片圍繞尋父之旅展開情節,在姐弟倆的經歷見聞中,進行現實思考和人性剖析。在兩個孩子純真的眼睛裡,成人社會充滿著讓人無法理解的各種規則和行為。他們被檢票員趕下火車,被警察帶到警局,目睹了逃婚新娘的哭泣和一匹馬的死亡。而成人世界的冷漠、自私,人性的怯懦、卑劣等,也使他們遭遇了成長的傷痛。
例如,他們在途中與舅舅相遇,舅舅卻拒絕承認與他們之間的親緣關係,並表示所謂的「德國父親」不過是母親的一句謊言,致使他們的尋父之旅陷入巨大的虛空之中。亞歷山大不得不按餐館老闆的要求,幹活換取麵包,由天真無邪的自然人向適應規則的社會人轉變。怯懦的卡車司機不敢向另一個強壯的司機宣戰,卻選擇對年幼的維拉施暴,來滿足自己可恥的欲望,展現出人性中醜惡卑劣的一面。當維拉的傷痛因對奧瑞斯忒斯的愛慕而有所緩解時,卻意外地發現奧瑞斯忒斯是同性戀。這一殘酷事實,促使她帶著亞歷山大毅然離去,向前行進。片中姐弟倆的成長過程,正是不斷受傷並自我療愈的過程,也是不斷適應各種規則的過程。
在尋父之旅的成長敘事外衣下,影片表達了對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的反思。當維拉和亞歷山大被警察帶著去尋找舅舅時,畫面中出現的是巨大的煙囪、建築、機器等現代工業設施。在這些高大的建築和設備跟前,人顯得非常渺小,喻示著現代工業社會對人的擠壓,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冰冷。在警察局,一個黑衣女子不斷重複著「他脖子上的繩子掉了」;天空飄落雪花的時候,警察們嘴裡也是同樣重複著「哦,下雪了」,他們奔上街頭,如雕塑般抬頭望天,一動不動。單一的話語表達和僵化機械的動作姿勢,隱喻了西方現代工業社會規訓下人們生活的枯燥乏味、了無生氣,以及情感表達方式的退化。
最能體現影片對西方現代工業文明憂思的,是劇團無處演出、面臨解散的情節。古希臘文明是歐洲最早出現的文明,也是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戲劇是古希臘文明的重要形式,亞里斯多德就曾寫過專門探討戲劇藝術的著作《詩學》。而在現代工業社會,希臘的戲劇團體受到排擠,甚至找不到演出地點。戲劇的衰落既象徵著希臘文明的衰落,也象徵著西方文明的衰落。不僅如此,在希臘文明中,戲劇表演是與神相通的。西方現代工業社會中戲劇的死亡,也就是神的死亡,上帝的死亡。影片由此轉向對宗教的思考,從而具備了哲學、宗教層面的深厚意蘊。
在西方,「父親」一詞既指父親,也指上帝。片中缺席的、不在場的父親,也隱喻著缺席的、不在場的上帝。「一開始只有漆黑的一片,後來光線才出現,然後產生了陸地、河流、湖泊、山嶽、花朵和樹木……」影片開頭姐姐講給弟弟的故事,暗示了上帝的缺席。哲學家尼採曾宣稱「上帝死了」。關於尼採,有個「都靈之馬」的故事。尼採在都靈街頭,看到車夫在虐打一匹馬,於是走過去抱著馬的脖子痛哭起來。而在電影中,也有亞歷山大對著一匹垂死的馬痛哭的場景。相似的情境,建構起了「上帝之死」的相關聯結。片中,大海裡斷了食指的右手雕塑,不由讓人想起米開朗琪羅《創世紀》壁畫中上帝和亞當將要觸碰到一起的食指。斷裂的食指,意味著人與上帝聯繫的斷裂。電影中「霧」的意象,正是西方現代工業社會「上帝死了」「父親缺席」語境下,人們迷茫困頓、不知所措、精神無所依靠的象徵。
由此,影片中姐弟倆的尋父之旅,就不單是尋找自己的父親,而更像是代表人類去重新尋找上帝,尋找信仰和精神皈依,帶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意味。他們雖身形柔弱、步履蹣跚,卻有著明確的目標。與他們相比,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則顯得空虛而迷惘。從表面上看,奧瑞斯忒斯給姐弟倆提供了不少幫助,但在精神上,他們也為漫無目的的奧瑞斯忒斯提供了支撐。結尾的大樹,象徵著精神的歸屬、內心的依靠。雖然影片已明確告知,霧中的大樹不過是對一截殘損膠片的想像,但姐弟倆堅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步伐,充分體現了精神信仰的力量,給觀眾帶來了希望。
其實人生不也是這樣嗎?很多時候,我們也像片中的姐弟倆一樣,行走在茫茫大霧之中,感到迷茫、恐懼、慌亂,不知該繼續往前走,還是站在原地,或是退回來時的地方。但如果堅信霧的盡頭有美麗的風景,我們就會鼓起勇氣,義無反顧地走下去,抵達精神的家園和歸宿。(作者為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