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中風景》的多重意蘊

2020-10-13 中國青年報

1988年上映的《霧中風景》,是希臘著名導演西奧 安哲羅普洛斯的代表作,曾獲第45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殊榮。影片講述了姐弟倆尋找父親的成長之旅,同時包含著多種象徵、隱喻,具有深刻的人生啟示意義,耐人尋味。時隔多年,重溫這部影片,感慨良多。

片中的姐姐維拉和弟弟亞歷山大自幼沒有父親,母親說他們的父親在德國。於是,姐弟倆鼓起勇氣踏上了開往德國的列車。在尋父之旅中,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既有給予他們無私幫助的青年奧瑞斯忒斯,也有給他們造成傷害的卡車司機。經歷無數波折之後,他們最終抵達希德邊境,在夜色掩護下登上小船偷渡過境,卻被執勤哨兵發現。一陣槍響過後,畫面陷入漆黑,隨後是白茫茫一團濃霧。迷霧漸漸散去,一棵大樹顯現出來。姐弟倆手拉手奔向大樹,與大樹緊緊擁抱在一起。

從故事表層上看,《霧中風景》像是一部公路片。影片圍繞尋父之旅展開情節,在姐弟倆的經歷見聞中,進行現實思考和人性剖析。在兩個孩子純真的眼睛裡,成人社會充滿著讓人無法理解的各種規則和行為。他們被檢票員趕下火車,被警察帶到警局,目睹了逃婚新娘的哭泣和一匹馬的死亡。而成人世界的冷漠、自私,人性的怯懦、卑劣等,也使他們遭遇了成長的傷痛。

例如,他們在途中與舅舅相遇,舅舅卻拒絕承認與他們之間的親緣關係,並表示所謂的「德國父親」不過是母親的一句謊言,致使他們的尋父之旅陷入巨大的虛空之中。亞歷山大不得不按餐館老闆的要求,幹活換取麵包,由天真無邪的自然人向適應規則的社會人轉變。怯懦的卡車司機不敢向另一個強壯的司機宣戰,卻選擇對年幼的維拉施暴,來滿足自己可恥的欲望,展現出人性中醜惡卑劣的一面。當維拉的傷痛因對奧瑞斯忒斯的愛慕而有所緩解時,卻意外地發現奧瑞斯忒斯是同性戀。這一殘酷事實,促使她帶著亞歷山大毅然離去,向前行進。片中姐弟倆的成長過程,正是不斷受傷並自我療愈的過程,也是不斷適應各種規則的過程。

在尋父之旅的成長敘事外衣下,影片表達了對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的反思。當維拉和亞歷山大被警察帶著去尋找舅舅時,畫面中出現的是巨大的煙囪、建築、機器等現代工業設施。在這些高大的建築和設備跟前,人顯得非常渺小,喻示著現代工業社會對人的擠壓,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冰冷。在警察局,一個黑衣女子不斷重複著「他脖子上的繩子掉了」;天空飄落雪花的時候,警察們嘴裡也是同樣重複著「哦,下雪了」,他們奔上街頭,如雕塑般抬頭望天,一動不動。單一的話語表達和僵化機械的動作姿勢,隱喻了西方現代工業社會規訓下人們生活的枯燥乏味、了無生氣,以及情感表達方式的退化。

最能體現影片對西方現代工業文明憂思的,是劇團無處演出、面臨解散的情節。古希臘文明是歐洲最早出現的文明,也是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戲劇是古希臘文明的重要形式,亞里斯多德就曾寫過專門探討戲劇藝術的著作《詩學》。而在現代工業社會,希臘的戲劇團體受到排擠,甚至找不到演出地點。戲劇的衰落既象徵著希臘文明的衰落,也象徵著西方文明的衰落。不僅如此,在希臘文明中,戲劇表演是與神相通的。西方現代工業社會中戲劇的死亡,也就是神的死亡,上帝的死亡。影片由此轉向對宗教的思考,從而具備了哲學、宗教層面的深厚意蘊。

在西方,「父親」一詞既指父親,也指上帝。片中缺席的、不在場的父親,也隱喻著缺席的、不在場的上帝。「一開始只有漆黑的一片,後來光線才出現,然後產生了陸地、河流、湖泊、山嶽、花朵和樹木……」影片開頭姐姐講給弟弟的故事,暗示了上帝的缺席。哲學家尼採曾宣稱「上帝死了」。關於尼採,有個「都靈之馬」的故事。尼採在都靈街頭,看到車夫在虐打一匹馬,於是走過去抱著馬的脖子痛哭起來。而在電影中,也有亞歷山大對著一匹垂死的馬痛哭的場景。相似的情境,建構起了「上帝之死」的相關聯結。片中,大海裡斷了食指的右手雕塑,不由讓人想起米開朗琪羅《創世紀》壁畫中上帝和亞當將要觸碰到一起的食指。斷裂的食指,意味著人與上帝聯繫的斷裂。電影中「霧」的意象,正是西方現代工業社會「上帝死了」「父親缺席」語境下,人們迷茫困頓、不知所措、精神無所依靠的象徵。

由此,影片中姐弟倆的尋父之旅,就不單是尋找自己的父親,而更像是代表人類去重新尋找上帝,尋找信仰和精神皈依,帶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意味。他們雖身形柔弱、步履蹣跚,卻有著明確的目標。與他們相比,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則顯得空虛而迷惘。從表面上看,奧瑞斯忒斯給姐弟倆提供了不少幫助,但在精神上,他們也為漫無目的的奧瑞斯忒斯提供了支撐。結尾的大樹,象徵著精神的歸屬、內心的依靠。雖然影片已明確告知,霧中的大樹不過是對一截殘損膠片的想像,但姐弟倆堅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步伐,充分體現了精神信仰的力量,給觀眾帶來了希望。

其實人生不也是這樣嗎?很多時候,我們也像片中的姐弟倆一樣,行走在茫茫大霧之中,感到迷茫、恐懼、慌亂,不知該繼續往前走,還是站在原地,或是退回來時的地方。但如果堅信霧的盡頭有美麗的風景,我們就會鼓起勇氣,義無反顧地走下去,抵達精神的家園和歸宿。(作者為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相關焦點

  • 影評|《霧中風景》在荒蕪中尋找
    《霧中風景》電影劇照《霧中風景》是希臘著名導演 安哲羅普洛斯的作品,影片拍攝於
  • 電影 《 霧中風景》
    中文名:霧中風景 英文名:Landscape in the Mist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編劇:託尼諾·
  • 一部電影|《霧中風景》
    《霧中風景》是一次極其痛苦的追尋,安哲羅普洛斯將兩個孩子扔到人世間,讓無力而無辜的他們負起「尋父」的重任。他居然有直面這個問題的決心,也居然信任電影這個形式。雖然一開始,這個電影主題的重大過於顯而易見,而語言又過於遲緩、過於雕琢。我們看到兩個孩子,烏拉與小亞歷山大,每天到車站去等一趟到德國去的國際快車,因為媽媽說,爸爸在德國。
  • 深沉、深刻、深遠的尋父之旅,《霧中風景》藝術特色解析
    1988年上映的《霧中風景》是「沉默三部曲」的最後一部,該片獲得第45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霧中風景》延續了導演一貫的藝術個性,故事情節簡單,線索單薄,人物不多,畫面陰鬱、虛幻、曠達,音樂哀傷、悲憐、婉約,但鏡頭語言十分用心,影像表現的穿透力、渲染力、擴張力極強,觀眾可以緊隨影片傷感晦澀的敘述,展開對生命、時間、空間、歷史、文明的哲學思辨和精神撞擊。
  • 長鏡頭的藝術風格——《霧中風景》
    西安美術學院影視動畫系     2018級影視攝影與製作班     以長鏡頭著稱的大師,安哲和塔科夫斯基是佼佼者,這個是1988年由希臘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指導的故事長篇《霧中風景》最後部分的片段截選。
  • 豆瓣8.9分,安哲羅普洛斯《霧中風景》的符號象徵與主題思考
    《霧中風景》:最具詩意美學的「安哲羅普洛斯式」電影。相較於安哲羅普洛斯的其它電影,《霧中風景》被稱為最具詩意美學的「安哲羅普洛斯式」電影。《霧中風景》這部影片中充滿了蕭索的環境氛圍,疏離的情節敘事,晦澀的隱喻象徵,以及獨特的詩意美學,本文將從「符號象徵」角度,結合安哲羅普洛斯的生平經歷,解讀該片的魅力之處。
  • 電影《霧中風景》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霧中風景的劇情簡介······   為了尋找從未謀面但常常出現在夢中的爸爸,Alexandros(Michalis Zeke 飾)
  • 霧中朦朧的風景,一段沒有終點的「詩意」之旅
    今天推薦一個經典關於尋找的電影《霧中風景》。或許很多人知道基耶斯洛夫斯基,其原因可以知曉,《紅》《白》《藍》三部曲,已經是世界級的經典影片。而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他的「沉默三部曲」——《塞瑟島之旅》、《養蜂人》、《霧中風景
  • 豆瓣高分經典電影之霧中風景丨附資源
    豆瓣評分8.9如果你願意你可以重新創造這世界就象這樣手輕輕一揮霧就會消失《霧中風景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1,在後臺回覆:霧中風景
  • 以《霧中風景》為例,解讀寓言化和詩意化結構下彰顯的傳統哲學
    文|黃三斤縱觀世界電影史,「公路片」總是熱門的電影類型片,而這部經典的公路片是希臘詩人導演安哲羅普斯和他的「沉默三部曲」之一——《霧中風景》。在這部影片中,導演以「道路」來闡述自己的世界觀,將希臘神話與電影雜糅,詩意化的道出自己獨到的哲學理念。這部影片常常被觀影者稱為「悶片」,整部影片用冗長的長鏡頭堆砌。
  • 霧中風景裡的哲學,現代人真不好理解,尋父即是尋根
    《霧中風景》是安哲少數能被大眾接受的作品,雖然節奏悠然,故事流長。但靜謐幽深的鏡頭之下卻讓人熱淚盈眶。拍攝於1988年的《霧中風景》,曾獲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影片情節很簡單。講述的是一個80年代末的尋父故事烏拉和弟弟亞歷山大偶然聽母親說從未謀面的父親原來遠在德國,他們便決心要踏上艱辛的尋父之路。
  • 《霧中風景》:追尋也許是對抗生命絕望的力量來源
    1988年上映的《霧中風景》是「沉默三部曲」的最後一部,該片獲得第45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霧中風景》是一部公路電影,主題也是一貫的離開和尋找。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的講述,帶著緩慢的悲傷呈現命運的常態。就像電影中奧列斯特斯所說「感覺上好像是沒什麼目的,但是其實是有一定的地方要去。」
  • 簡述電影《霧中風景》的基督教象徵
    而姐弟兩追尋了心中的那個不滅的信念,不在路途中迷失,最終來到了霧中的河岸,一起合抱著永生之樹。 (作者:Caesura )----影片簡介: 電影講述一個80年代末的尋父故事。----影片《霧中風景》觀看地址(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http://pan.baidu.com/s/1ntms3jz
  • 《西遊記》女性形象的多重意蘊是什麼?不僅是宗教,還有審美
    許多年來,學術界關於《西遊記》的主題思想一直存在爭論,主要由於人們都從自己的角度去解讀作品,而從側面看,也反映了作品主題的多角度性,這部神魔小說的現實意蘊也是多重的。《西遊記》女性形象的宗教意蘊 作為中國古典四大文學名著之一,《西遊記》的背後擁有著十分豐富且深刻的文化意蘊。而這部作品的產生、作品傳達出的思想,與其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作為成書於明代中後期的神魔小說,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宗教文化及宗教思想。而其中的女性形象作為載體,體現出了作品深刻的宗教意蘊。
  • 觀影|《路過未來》:夜空、沙漠與霧中風景
    比如耀婷和新民二人各自的網名「霧中風景」和「沙漠之舟」,前者既代表對李睿珺影響巨大的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名作,也可以指向耀婷對於深圳這座繁華都市的個人感受,而後者除了告訴觀眾,新民同樣來自位於中國大西北的甘肅之外,也把新民在困境中獨自拼搏、頑強生存的性格展現無餘。
  • 新概念回顧 | 尋覓·旅行·寂靜——安哲羅普洛斯作品《霧中風景》觀影筆記
    1988年的《霧中風景》( Landscape in the Mist),講述了兩個孩子——五歲的亞歷山大和十二歲的姐姐烏拉尋找他們素未謀面的父親的簡單的故事。他們在充斥著夜與霧的漫漫長路上經歷了成人世界的冰冷,並學習如何面對病痛、死亡、邪惡、孤獨、迷失、愛與被愛,直到最終抵達目的地德國,有了一個「幸福」的結局。這樣艱難而沉重的旅行,竟始於亞歷山大關於尋父預感的那些夢。
  • 安哲去世的第七年,我們在海上凝視風景
    看死君:這是安哲去世的第七年,上影節為我們帶來了七部這位希臘電影大師的作品,包括最具知名度的《霧中風景
  • 霧中梁子湖如仙境
    下午分享【霧中梁子湖如仙境】12月20日晨,武漢城區晴空朗朗,但郊外的江夏區梁子湖地區卻籠罩在一片濃霧之中。直到上午11時許,大霧才漸漸散去。在濃霧消散期間,湖對岸的樹林和村莊只露出頂端部分,就如海市蜃樓一般。這一景象隨著大霧散去持續了約10分鐘。(長江日報 記者喻志勇 攝影報導)
  • 話劇《霧中燈塔》即將在酒都劇場亮相
    為推動文藝精品創作和文化市場繁榮,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大主題,中共宜賓市委宣傳部、宜賓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與中共宜賓市敘州區委、宜賓市敘州區政府聯合打造的話劇《霧中燈塔》即將在酒都劇場亮相。
  • 導演田七創作歌曲《愛上宋夾城》,歌詞意蘊太美了!
    古城初秋,彼岸花開宋夾城繾綣不絕的詩意沉澱在每一處風景裡9月17日中國文化藝術走向世界的和平使者武夷影業集團總製片人總導演田七到訪武夷影業集團揚州拍攝基地與創作中心瘦西湖風景名勝區並走進秋韻漸濃的宋夾城採風城裡的花香,城裡的茶事……在時光流轉中氤氳出賞不盡的詩意與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