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中風景》:最具詩意美學的「安哲羅普洛斯式」電影。
電影海報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是一位泰鬥級的電影導演、電影詩人,被稱為「希臘電影之父」,他的電影風格深受他喜愛的安東尼奧、溝口健二等導演的影響,擅長使用各種長鏡頭以及其獨樹一幟的360度全景鏡拍攝。即便在好萊塢電影早已稱霸全球的80年代,安哲羅普洛斯也始終保持著他的獨樹一幟,他不喜歡好萊塢那種將時間碎片化呈現,只為凸顯敘事高潮,卻遺忘了敘事本應該有的情緒與節奏。憑藉強烈的個人風格,安哲羅普洛斯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安哲羅普洛斯
《霧中風景》是大師安哲羅普洛斯的經典名篇,拍攝於1988年,豆瓣評分8.9,曾獲得45屆(1988年)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獎。該片是一部絕對意義上的文藝佳作,一部用影像書寫的殘忍詩篇。相較於安哲羅普洛斯的其它電影,《霧中風景》被稱為最具詩意美學的「安哲羅普洛斯式」電影。
好口碑的《霧中風景》
影片的故事並不複雜,講述的是12歲的姐姐烏拉,帶著5歲的弟弟亞歷山大,前往德國尋找父親的故事。在尋父的過程中,姐弟倆結識了形形色色的人,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在這場殘忍的旅程中,姐弟倆收穫了成長。
《霧中風景》這部影片中充滿了蕭索的環境氛圍,疏離的情節敘事,晦澀的隱喻象徵,以及獨特的詩意美學,本文將從「符號象徵」角度,結合安哲羅普洛斯的生平經歷,解讀該片的魅力之處。
美國哲學家皮爾士曾說過,所有事物都能在符號層面進行交流。
從「符號學」的角度看電影,能夠讓電影更加系統化,清晰化,從而更容易看出電影呈現的故事及深層內涵。
1.關於「父親」的符號化運用
影片中的「父親」,象徵著姐弟倆的「信仰」與「自我」,「尋父」是代表著尋找自我與信仰。
故事的主線是姐弟倆的「尋父」,然而安哲羅普洛斯卻在《霧中風景》中設置了一個不存在的父親,一個只藉助於弟弟亞歷山大夢見而存在的父親。電影中通過舅舅之口交代過,母親欺騙了姐弟倆,他們的父親的確不在德國。
如果有人硬要說,這是舅舅不願意擔責任而撒的謊,那麼導演所設置的姐弟倆的年齡差就是最明顯的例證。12歲的烏拉與5歲的亞歷山大相差7歲,在亞歷山大出生前,烏拉有可能見過他們的父親,或者起碼是亞歷山大的父親,但是電影中姐弟倆對於父親則是完全陌生的。可見他們一直以來所要尋找的父親,的確是不存在的,那麼他們要找的到底是誰?
尋父的姐弟
在泛西方文化背景下,尋父其實永遠都依附於一個追尋自我起源的母題。在電影的剛開始有一個細節,姐姐給弟弟講關於創世紀的故事時是這樣說的:「起初是一片漆黑,然後便有了光」。《創世紀》是基督教經典《聖經》的第一部經書,姐姐在講故事時完全抹去了上帝,上帝在這部電影中也是缺失的。
Father這個詞本身既是父親,也是天父、上帝的意思,而姐弟倆不顧一切的前往德國去尋找的這個父親,某種層面上,也暗指了他們不斷地在尋找信仰的起源。
電影中的母親從未露面,有父有母的二人看起來卻如無父無母一般,貼合著「尋父」這一主題來看,安哲羅普洛斯所要表達的,恰恰就是上文我們提起的關於追尋自我起源的主題。說白了,就是柏拉圖曾拋出的終極人生哲學問題: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
大霧中的姐弟倆
導演有心的選取了兩個單純的孩子,以他們的視角帶領我們去尋找,去追問,而整個過程卻如同迷霧一般迷茫。
逃離火車的姐弟倆,在深夜中漫無目的在小鎮上遊蕩著,被拖車拖著的馬死在他們面前,亞歷山大嚎啕大哭著。背景中,逃離現場的新娘被勸回後,在歡呼的人群簇擁下,再次離開。
在這裡,所有的一切,安哲羅普洛斯僅用一個景深長鏡頭就完美而殘忍的交代了,亞歷山大面前的死馬與背後不情願的新娘,對比著單純而弱小的姐弟二人,人生即將面對的生死與妥協,被毫不留情的當著這個寒冷的街道,丟在他們面前,這也是姐弟倆的第一次成長。
前後景對比
2.關於「斷指雕塑」的符號化運用
斷掉的是食指,而我們指方向時用的正好是食指。「斷指雕塑」象徵著那個偉大的希臘,現如今卻失去了方向,也意味著,無法為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指引一條正確的路。
在《霧中風景》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想必是那一隻從海底被撈起的巨大的斷指雕塑。當直升機拖著這樣的一隻巨手划過現代化的希臘城市上空,消失在天際線的時候,一種亦真亦假,亦夢亦幻的感受,衝擊著每一個屏幕前的觀眾。
失去食指的雕塑
電影中除去姐弟二人有明確的方向——尋找在德國的父親,似乎剩下來的人都是困頓的,都是沒有方向的。
除了知道幾天後要去服兵役,對於未來也不知何去何從,在這迷茫的霧中,他找不到他所期待的風景。有目標的姐弟倆與沒方向的俄瑞斯忒斯形成了鮮明對比。
俄瑞斯忒斯
精神病人擺出飛翔的姿勢,念叨著馬上要下雨,自己的翅膀會被打溼。在一片城市的廢墟中,「海鷗」試圖飛走,卻被牢牢的鐵絲網困住。
精神病人「海鷗」
這是影片中極富詩意的一場戲,姐弟倆從警察局中逃出,現場所有的人都駐足看著下雪,而姐弟倆則飛奔離去,他們仿佛不在同一個世界之中。
眾人與姐弟二人的對比
如果說姐弟倆義無反顧的前往德國去尋找那個不存在的父親,是安哲羅普洛斯關於人生尋找起源、回顧故鄉的一種思考,而藉助他們的經歷以及所接觸的人群之間的故事,則上升到了關於整個希臘社會的影射。導演要表達的是,希臘的人民也處於迷霧之中。
3.關於「爺爺」的符號化運用
這裡的「爺爺」象徵著一種隨時可能消亡的傳統精神。
電影中多次出現的劇團,安哲羅普洛斯直接搬用了他在《流浪藝人》中的設定,劇團到處尋找演出的場地,如果無法及時找到,他們的「爺爺」將去世。當最後爺爺死去時,劇團賣了戲服,而迎風飄蕩的戲服就像一個個沒有靈魂的皮囊。
售賣的劇服
在這一個全景長鏡頭之中,劇中的角色們陸續登場,口中碎碎念的臺詞儘是關於希臘的歷史,縱向的將整個希臘近代史串聯起來。同那個所謂的「爺爺」一樣,他們承載了整個希臘的過去,而最後,這個劇團卻在時代的變革中,不得不選擇解散。
劇團成員表演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裡有一個最為經典的360度全景鏡頭,當然這也是安哲羅普洛斯最為拿手的。當年在巴黎學電影的他,正是因為堅持360度全景拍攝,而被學校開除,而諷刺的是同學中只有他仍在拍電影,並且成為了大師。他的堅持也最終被後來人認可,比如阿方索卡隆的《羅馬》中,就多次出現借鑑安哲羅普洛斯的360度全景鏡頭。
電影史上堪稱經典的安哲羅普洛斯360度全景鏡頭
想要了解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最好事先了解他的人生經歷,安哲羅普洛斯於1935年出生於希臘,二戰時期動蕩的希臘給他的童年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安哲羅普洛斯
有的時候我們老是說,這個時代沒有大師,但是平心而論,很多大師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師,大部分都是經歷過苦難,親眼所見這個世界上最為極端的事情,才對人、對事,看得透徹。譬如,張藝謀能夠拍出超多反應舊時代農村舊俗的經典電影,這與他當年的插隊經驗也是分不開的。
安哲羅普洛斯的童年曾經和母親一起去死人堆裡翻找過父親的屍體,最後父親從遠方走了很久回到了家,一家人照舊坐在桌邊吃飯,卻淚流不止。那些童年的經歷都被安哲羅普洛斯悄悄塞到了電影中,尋父更是一個他所鍾愛的主題。
年幼時期,早夭的妹妹是安哲羅普洛斯一生的傷痛。《霧中風景》中,那個在尋父之路上被強暴的女孩,用的就是他妹妹的名字,烏拉。而烏拉的這個角色,原本在電影的結尾,在偷渡德國的時候,是被軍人開槍打死了,但是後來因為諸多原因,安哲羅普洛斯把結尾最終改為開放式的。
迷霧中的姐弟
《霧中風景》的最後,姐弟二人在一片大霧之中,發現了一棵樹,這一棵樹就是他們想要尋找的「父親」,因為樹本身就隱喻著族系關係,而相對於電影中混亂的工業化,這一棵樹是象徵著自然與生命的一棵樹。這也是安哲羅普洛斯想要表達生命最純粹的源頭,現代人最終極的精神歸宿。
2012年,安哲羅普洛斯在拍攝他「希臘三部曲」最後一部《另一片海》的時候,被摩託車撞倒,搶救無效而死。這顆電影界的明星,就這樣隕落在時間長河裡。
遙想當年,安哲羅普洛斯曾在訪談中說過:「如果能有幸選擇自己的死亡,我願意死在電影拍攝的過程中」。這就像一個預言一般,他為自己的詩親手劃上了句號。
影片中俄瑞斯忒斯在路邊撿到了一截膠片,這是一截電影膠片,他交給了亞歷山大,對他們說,仔細看,霧中有課樹。當然俄瑞斯忒斯最後表示,只是在開玩笑,他並沒有看到什麼,但亞歷山大卻無時無刻都盯著這截膠片。
看膠片的三人
這一截電影膠片,就像安哲羅普洛斯獻給我們《霧中風景》的這部電影,作為觀眾的我們就像亞歷山大一樣,通過膠片了解整個故事,蕭索、漂泊、滿目愁雲。
《霧中風景》是安哲羅普洛斯沉默旅程三部曲之一,也是他獻給自己女兒的一部電影,電影中充滿了大量優美的、經典的教科書一般的長鏡頭。
安哲羅普洛斯用他的長鏡頭美學給我們帶來了詩一樣獨特的觀影體驗,而在以好萊塢電影為主導的今天,所推崇的蒙太奇美學佔據了上風。世界的節奏越來越快,也越來越片段,長鏡頭所表現出的時空連貫性,人與物最真實的感覺,以及藝術的感染力,最終在一片瘋狂剪輯的狂轟濫炸中蕩然無存。
對於那些較少看文藝片,睡點很低的觀眾們來講,這部電影是絕對的催眠利器。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沉心靜氣的看完這部電影,就如同撥開雲霧見風景一般,感受到強烈的心靈震蕩。
在個人看來,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藝術價值,遠比千篇一律的漫威電影要高得多,快速的刺激帶來的只是感官短暫的愉悅,而沉澱的情緒才能給心靈長久的震撼。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