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導演安哲羅普洛斯:將最後一天包作禮物,塞滿旅途與夢境 | 此刻夜讀

2021-02-08 文學報

郝巖冰

(刊於《文學報》2005年6月23日)


如果希臘這個專有名詞可以帶有某些形容詞的色彩的話,這個代表了神話、詩歌、哲學和音樂的詞語只能用來修飾安哲羅普洛斯和他的電影。在這個浮躁而倉皇的時代裡,生活的鏡像只是對於物質世界的不同剪輯,或者是在叢生的欲望中匆忙完成的跳。有誰還能心懷聖潔與靜穆,安坐在歷史的眾神面前,保持思考的姿勢,為大地和蒼生念響懺悔與禱告的詞文?只有安哲羅普洛斯和他的十三部影片。


安哲羅普洛斯真正開始創作的時候已經到了1970年。在走遍了整個希臘的土地之後,這部名為《重建》的影片誕生了。作為第一部完整的長片,《重建》就像一條大河的源頭,我們所能發掘到的意蘊,在《重建》一片中幾乎可以全部勘測得到。有關放逐、漂泊與追尋的道路,有關生命、靈魂與情感的體味,都已是安哲羅普洛斯的鏡中之像。導演自己也認為,他其後的作品都是對於《重建》的重建。


《重建》製作完成之後,在1972年到1977年的五年時間裡。安哲羅普洛斯完成了他的「希臘現代史三部曲」——《1936年的歲月》、《流浪藝人》和《獵人》。導演用這一組作品展開了蒼茫的歷史境域。對於權力與榮譽的思考,對於時間與生命的辯證分析,從歷史的山峰上俯瞰眾生,或者從個人的立場出發去叩問歷史……成為安哲羅普洛斯在1970年代所鍾愛的主題。他的鏡像風格也在這一組作品中被加強。固定機位拍攝中形成的空鏡頭,像一個在沉思冥想中進入化境的老人。流暢而安詳的長鏡頭則像一個沉默的凝視者,在冷靜中體味蒼涼而豐富的無窮意味。對於畫外空間的利用則顯示出安哲羅普洛斯對節制與含蓄之美的把握,昭示著歷史與命運的真正展開是在銀幕背後,答案並不局限於畫框之內。這種來自於溝口健二和安東尼奧尼的影響一直保持在安哲羅普洛斯的作品中間,包括他在1980年拍攝的《亞力山大大帝》和1983年拍攝的《雅典》,以及在1984年到1988年之間拍攝的「沉默三部曲」。


《尤利西斯的凝視》劇照


在由《塞瑟島之旅》、《養蜂人》和《霧中風景》組成的「沉默三部曲」中,安哲羅普洛斯似乎擺脫時間對他的困擾,對於空間的焦慮成為新的主題。沉默意味著對於時間的對抗,安哲羅普洛斯在此專注的卻是有關疆域和界限的問題,因此這三部影片也被稱為「旅程三部曲」。哪裡才是最後的棲息之地?蘭波說過,心靈不在她生活的地方,而在她嚮往的地方。安哲羅普洛斯在追問,到底哪裡才是嚮往的地方?在名片《霧中風景》之中,小男孩亞力山大問他的姐姐,「什麼是別界?」對於這個問題的探討一直持續到他在1990年代拍攝的影片當中。在《鸛鳥踟躇》一片中,站在希臘與阿爾巴尼亞邊界線上的男主角說,「若我多行一步,就會去到別處,或者死去。」在《尤利西斯的凝視》中,這樣的問題再一次被提起,「究竟一個生活在自己家鄉的人,是否就一定要熱愛它呢?」這樣的疑問並不代表安哲羅普洛斯對希臘的背棄,他只是在急劇變動的社會中企圖看到人類最初的搖籃和最終的墓床。


《尤利西斯的凝視》獲得了第48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四年之後,《永恆和一日》又為他奪得了第51屆坎城影展的金棕櫚獎。今年剛剛上映的《悲傷草原》是安哲羅普洛斯計劃拍攝的「希臘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這個宏大的計劃將把一百年的滄桑希臘納入關照視野,同時也是安哲羅普洛斯電影創作的全面總結。他在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時說,「《塞瑟島之旅》之前是我創作的第一階段,描述人如何受困於歷史的變動,第二階段我呈現內在與外在的放逐,如今我關注邊界如何阻隔人與人的溝通,在混亂的世界中,人失去了中心,失落了源頭。」《悲傷草原》依舊承襲了這樣的主題,以1919年俄國內戰奧德薩紅軍入侵,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義大利和德軍入侵,以及1949年希臘內戰為廣闊的時代背景,關注一個叫艾蓮妮的女子的命運。


《悲傷草原》劇照


這個女子最終在安詳的夢境之中死去了。但是安哲羅普洛斯的形上學卻始終是對生命溫和的關注。在《永恆和一日》中,有他充滿詩意與哲理的臺詞,「黎明最後的星辰,昭示了朝陽的來臨。濃霧和陰影都無法玷汙,那萬裡無雲的天際。清風撫慰萬物眾生,猶如內心深處的絮語。生命是甜美的,而且,生命如此甜美。」


相關焦點

  • 紀念導演陳木勝:類型片也要文戲第一,武戲第二 | 此刻夜讀
    文學報 · 此刻夜讀睡前夜讀,一篇美文,帶你進入閱讀的記憶世界。陳木勝近四十年的創作生涯幾乎伴隨著香港電影半個世紀的輝煌沉浮,他的從影經歷也是一代香港電影人的縮影:中學畢業時他在一家汽車公司做銷售,因為喜歡電影進入電視臺工作,從最低端的工作做起,當場記、助理、副導演,直至最後成為獨立的導演。
  •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時光深處的流浪者
    悲傷過後,安哲羅普洛斯開始冷靜下來,並深埋下一顆種子:人生何其短暫,自己是願意按部就班地走下去,還是遵循內心尋找夢想?1959年至1961年,安哲羅普洛斯開始了自己的兵役生活,因為流動任務的緣故他利用兩年多的時間遊歷了大半個希臘,在旅途中不斷增長見聞的同時,也看到了整個國家徘徊在傳統信念與政治意志間巨大的猶疑。
  • 安哲羅普洛斯:永遠在流浪
    他窮盡一生思索關於歷史政治、生命個體的宏大命題,留下閃耀著深沉哲思的不朽之作。「我關注邊界如何阻隔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在混亂的世界裡,人失去了中心,失去了根源」,安哲羅普洛斯曾這樣說道。於是他鏡頭裡的人物常常表現出一種尋根情結,以踏上旅途的方式來尋回自我,意欲突破因政治、歷史、宗教、種族等紛爭而形成的「邊界」。然而這些人物的旅途多半沒有終點,就像安哲自己所說,「我來到一個地方,如果能跟自己與環境和諧相處,那麼就是一個家。
  • 夜讀|曼陀鈴,我一生中最珍貴的禮物
    在得知這件樂器名叫曼陀鈴後,我開始憧憬著有一天能有一把屬於自己的曼陀鈴。沒想到,半年後我竟真的成了它的「主人」。那時,我們學校有一家校辦工廠,經過努力,校辦工廠成功地生產出粉筆,一時成為當地的大新聞。上級領導來我校視察後,決定將粉筆生產這一題材創作成文藝節目,參加全縣的文藝匯演。藉此東風,校長要求我們這些年輕教師每人要學習掌握一種樂器。
  • 看懂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不容易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在當代的電影人中,一直自覺地、執著地、創造性地拍攝那些飽含「慢」的樂趣的人,正是希臘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他的電影幫助我們更好地體驗和欣賞關於空間和場所的獨特意義,這個空間和場所連接了過去、現在和神話的時間,成為影片角色及其觀眾的棲身之所。
  • 安哲羅普洛斯:歷史的飲泣
    安哲羅普洛斯的段落鏡頭編排是無可挑剔的:攝影機優雅又不安地拂掠過大片風景,穿過房間、屋棚、庭院,最後停留在擁擠的人潮中,人潮往往俱有「渾然天成」的構圖,同畫框水乳交融。他1975拍攝的空間政治學(Geopolitical)傑作《流浪藝人》(The Travelling Players,1975)是部時長四個小時的電影,卻只有80個獨立鏡頭。
  • 假期電影推薦丨看懂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不容易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在當代的電影人中,一直自覺地、執著地、創造性地拍攝那些飽含「慢」的樂趣的人,正是希臘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他的電影幫助我們更好地體驗和欣賞關於空間和場所的獨特意義,這個空間和場所連接了過去、現在和神話的時間,成為影片角色及其觀眾的棲身之所。
  • DearMoody | 灰燼之地,安哲羅普洛斯的最後一部電影
    《時光之塵》(2008)是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執導的「希臘三部曲」之二,又稱希臘悲傷三部曲,第一部《哭泣的草原》拍於2004年。但由於2012年安哲羅普洛斯因一場車禍離世,希臘三部曲之三《永恆歸來》最終無緣與觀眾相見。而在此前,安哲羅普洛斯在20世紀打造出「沉默三部曲」,即《塞瑟島之旅》《養蜂人》《霧中風景》,此三部曲奠定了安哲羅普洛斯的詩意風格和對個體生命及宗教的探索。
  • 安哲羅普洛斯:在邊境線上寫詩
    哪裡才是生命最後的歸宿?或許,蘭波已經給出了回答:「心靈不在她生活的地方,而在她嚮往的地方。」 父親和故鄉有時候是含混的,他們共同指向過去。只要一走開,此刻的故鄉就永遠不在,無論是歸來時,還是記憶深處的,都是陌生的故鄉。 《霧中風景》也開啟了安哲對於「邊界」的探討,之後的電影裡,國家邊界線成為他的電影的一個重要隱喻。
  • 安哲羅普洛斯的詩意世界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希臘三部曲」的前兩部(《哭泣的草原》和《時光之塵》)中,安哲羅普洛斯把電影的意義解讀成了另一番模樣。《時光之塵》原名《第三翼》,影片中,一群人闖入導演歇宿的酒店,砸毀了電視機,在大廳地板上留下了一枚巨大的圖案:身負雙翼的天使伸出手探觸另一隻翅膀。安哲羅普洛斯用「不可能」闡釋這個同樣巨大的隱喻,它意味著人類對不可能的嚮往,乃「命運悲劇性之所在」。
  • 《永恆和一日》,解讀安哲羅普洛斯對永恆的理解以及生命的價值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是希臘國寶級導演,他與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屬於同時代人,由於特殊的環境因素影響,其導演之路起步較晚,在35歲才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長片《重建》,不過與塔可夫斯基極為相似的是,他從小便充滿了對詩歌的熱愛和哲理思考的追問,並將詩歌、影像與自己的人生閱歷充分結合,與塔可夫斯基一同探索著人類的內心世界和電影的詩意表達。
  • 七部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登陸上海
    本次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安哲羅普洛斯回顧展將展映他七部作品:《放送》、《重建》、《獵人》、《養蜂人》、《霧中風景》、《哭泣的草原》、《時光之塵》。從選片角度而言,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有始有終」,既有他執導的短片處女作和長片處女作,又涵蓋了他的遺作。
  •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1935年4月17日—2012年1月25日,希臘雅典人。 歷史三部曲:1972年《三六年的歲月》1974年《流浪藝人》1977年《獵人》 沉默三部曲:1984年《塞瑟島之旅》1986年《養蜂人》1988年《霧中風景》 追尋三部曲:1991
  • 走過青果巷的艾青,是不羈的詩人也是謙遜的師長|此刻夜讀
    文學報 · 此刻夜讀 睡前夜讀,一篇美文,帶你進入閱讀的記憶世界。 今天夜讀,回看作為老師的艾青,如何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教學、閱讀、寫作。
  • 行影院|詩意電影放映會第二期——安哲羅普洛斯《尤利西斯的凝視》
    8月28日,周五晚上19:15-22:30 我們將放映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尤利西斯的凝視》,這是行空間詩意電影放映會第二期的最後一步影片,歡迎大家一起來觀影以及與嘉賓就影片展開討論!《尤裡西斯的凝視》是由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執導的一部戰爭電影,獲得1995年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 大師嘉年華 | 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清眼中的荒誕影像「夢境」
    大師嘉年華上,他也從本次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上的展映新片《旅途的結束,世界的開始》聊起。由這部電影,他提到,他作品的開始契機,往往都是有製片人找到他,給他劇本。但這部新片卻比較特殊,是朋友給他看一個新聞報導。問他有沒有興趣做成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烏茲別克斯坦,一個黑澤清幾乎毫無了解的地方。
  • 豆瓣8.9分,安哲羅普洛斯《霧中風景》的符號象徵與主題思考
    即便在好萊塢電影早已稱霸全球的80年代,安哲羅普洛斯也始終保持著他的獨樹一幟,他不喜歡好萊塢那種將時間碎片化呈現,只為凸顯敘事高潮,卻遺忘了敘事本應該有的情緒與節奏。憑藉強烈的個人風格,安哲羅普洛斯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線上電影拉片分享:安哲羅普洛斯《永恆和一日》
    希臘導演西奧多羅斯·安哲羅普洛斯(Theodoros Angelopoulos,以下簡稱安哲)生於1935年4月27日(一說4月17日),早年學習法律
  • 東來電影隨筆|安哲羅普洛斯的經典影片 《悲傷草原》為何引起不了我的悲傷
    、編劇、製片人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執導的著名影片「希臘三部曲」之《悲傷草原》(又譯:哭泣的草原),是安哲羅普洛斯的代表作之一。內戰烽煙使全家顛沛流離,艾蓮妮遭到法西斯軍人的拘禁,入監多年,直到出獄才知道,愛人亞歷克西斯在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天陣亡,雙胞胎兒子則在希臘內戰時自相殘殺,雙雙戰死。影片榮獲歐洲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柏林影展金熊獎競賽片,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4項大獎提名。這也是安哲羅普洛斯獲得多項國際電影大獎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