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哲羅普洛斯的詩意世界

2021-02-20 LittleSin

「電影唯一能做的就是使時間的流逝變得甜美。它給人做伴,讓我們的生活稍微好一點,那就是好電影、好詩的作用。它不能改變世界,人才能改變世界。你知道人多麼經常地嘗試改變世界,同樣的故事一次次重複,最終他們總是犧牲品,幾代人迷失其中。」

重溫西奧·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這段話,我們能清楚地感受到這位希臘導演對待電影的態度:它是詩意版的世界,人不必要求電影「做它做不到的事」。安哲羅普洛斯曾拿1936年雅典國立理工大學學生的示威遊行和當今希臘青年的街頭暴動做類比——前者有明確的反抗對象(軍政獨裁體制),後者則僅僅意識到自己正身處「一個沒有前景的世界」。然而,無論哪種亟待宣洩的情緒,都不是靠一兩部電影觸發的。電影不能帶來某種「前景」,而是審視與召喚,畢竟,作品的意義是「讓你忍耐,讓你等待,讓你幻想,讓你做夢,讓你期待,還有戰鬥」。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希臘三部曲」的前兩部(《哭泣的草原》和《時光之塵》)中,安哲羅普洛斯把電影的意義解讀成了另一番模樣。《時光之塵》原名《第三翼》,影片中,一群人闖入導演歇宿的酒店,砸毀了電視機,在大廳地板上留下了一枚巨大的圖案:身負雙翼的天使伸出手探觸另一隻翅膀。安哲羅普洛斯用「不可能」闡釋這個同樣巨大的隱喻,它意味著人類對不可能的嚮往,乃「命運悲劇性之所在」。

《時光之塵》

誰也沒有料到,安哲羅普洛斯最終是以更為「意外」的宿命離開這個世界的。2012年1月25日,他在過馬路時被一輛摩託車撞倒在地,引發了腦部大出血,而彼時,他正在前往拍攝「希臘三部曲」終結篇《The Other Sea》的路上——「如果有幸能選擇自己的死亡,我願意死在電影拍攝的過程中」——他曾如是說。

2006年,美國影評人邁克·阿特金斯(Mike Alkins)在為《村聲》(The Village Voice)撰文時,將安哲羅普洛斯開創性的長鏡頭語言與託馬斯·品欽(Thomas Ruggles Pynchon, Jr.)的小說相提並論,稱其精於鍛造出「時間感」與「歷史感」完美停滯的影片;據說,韓國導演金基德在柏林電影節電影節觀賞《哭泣的草原》時在影片開始20分鐘後便沉沉入睡,醒來後茫然四望了片刻,繼而起身離席——要知道,金基德的作品在節奏上也絕對稱不上「引人入勝」,但在安哲羅普洛斯面前,他也被弄昏了頭。

或許是因為安哲羅普洛斯的那些寓言式作品對觀眾的要求太高,動輒3小時的時長不僅向觀眾的注意力發出了挑戰,且考驗著觀影者是否心甘情願地將他的電影與單純的娛樂劃清界限。拍攝於1975年的空間政治學傑作《流浪藝人》在近4小時的片長中僅運用了80個獨立鏡頭,安哲羅普洛斯把他對鏡頭段落的編排功力發揮到了近乎「變態」的極致:攝影機優雅又不安地掃過大片凝固的風景,穿過空曠的靜物,最後停留在擁擠的人潮。這些鏡頭往往會「水乳交融」地形成某種有別於常規長鏡頭特性的構圖感,它們並非線性的,而是浩瀚、寫意、廣博的塗抹。

但這從一定程度上又折損了安哲羅普洛斯影片的「普適性」,《尤裡西斯的凝視》在1995年的金棕櫚爭奪大戰上惜敗庫斯圖裡卡的《地下》(《尤》捧得了評審團大獎),這種建立在複雜調度基礎上的變焦推拉的長鏡頭,在《地下》噴薄而出的歡謔氣質面前,顯得孤絕而落寞。3年後,安哲羅普洛斯用《永恆和一日》摘獲金棕櫚——據說這是唯一一部全票通過的參賽作品——隨後的採訪中,他揚眉吐氣地提到:

「將真實的時間切成一堆時間碎片,僅僅關注每塊碎片的高潮,並且將每個鏡頭開始與結束時的呼吸消除,在我看來,這有點像強姦觀眾。我這種偏好的邏輯解釋到後來才產生,但這種偏好其實已經深入骨髓。我所拍攝的第一個鏡頭就已經是全景鏡頭了。」

左:《尤利西斯的凝視 》

右:《地下》

對綿長鏡頭運動的偏好,在安哲羅普洛斯初入巴黎高等電影學院進修時就已初露端倪。他說自己的偏好「幾乎是自動形成的」,我們或許可以從他對自己的第二部作品《重建》的描述裡窺見一斑,「攝影機啟動之後,我閉上眼睛。我聽著演員們表演發出的聲音,我能聽到他們的呼吸和腳步聲,聽起來差不多時我就喊停……這些鏡頭中的時機調配不是我定的,它們也不會被刻意延長……這其實是一種本能而非選擇。我設計這些鏡頭的時候,必須要考量對我自己雙眼看到事物的取捨,然後再看能不能融入那些風景鏡頭,以呈現出我最原本夢中的樣子。」

許多影迷在看過安哲羅普洛斯的一系列「三部曲」後,會得出他的「每一部電影都是對前一部影片故事的重述或延續」的結論。沒錯,安哲羅普洛斯自己也驕傲地承認「你永遠不會在我的任何一部電影末尾看到「完」這個字。只要我還清醒,這些電影就只能是一部電影的數個章節,一直延續,永無結束。」截取他13部長片中的任意片段,那種飽經風霜的華麗和樸素深邃的滯怠感無處不在,他讓現實與超現實以一種「作者主導」的方式存在於故事。有意思的是,安哲羅普洛斯強烈的「作者導向」在成就了他的同時,也失去了大量票房,沒有任何一部作品進入院線上映的事實本身就帶有「超現實」的意味,對此,他一笑置之。

「上座率應被關注,不過這不應成為唯一的關注焦點。大師如威爾斯,德萊葉之流,並不顧他人的反應,終生都是電影界的邊緣人。不過他們也是書寫電影史的人。從個人角度講,我相信不管在什麼領域,真正的變革都不是由多數而是由少數完成的,即那些例外者。」

他是「例外者」,他願意用「譯者」自我形容。他翻譯著來自遠方的聲音、情感和流放於時間的人,「當我感受到它們的時候,除了吸收,別無選擇。」

安哲羅普洛斯敢於為影片設置游離於生命體驗之外的超現實意象:《養蜂人》中,斯皮羅帶著一車蜂蜜千裡走單騎;《霧中風景》中,未成年的小兄妹對父愛悖論式的尋找;《鸛鳥的踟躇》裡那場兩岸相隔的婚禮。這些鏡頭的原創性、想像力和詩性,屢屢能擊中觀影者的內心。只要粗略地查看一下對安哲羅普洛斯影片的評論——不管是出自專業影評人之手,抑或業餘的感慨,我們總能發現諸多「附加值」,這些「附加值」,無一例外地與拷問生命的意義相關,與在路上的終極追尋相關,與孤獨地審視個體的疏離狀態相關。安哲羅普洛斯自己呢?他在採訪中花了大量時間解釋這些「超現實」的現實性,那不過是把已知的訊息「囊括在一個鏡頭中」,然後「在一些地方增加了「輕撫」的情節」,於是「有些你不太在意的情節,倒成了影片的關鍵瞬間、」好比他從不開車,卻偏愛坐在副駕的位置,那賦予了他「家的感覺」:「穿越風景這個簡單行為異常動人,我在旅行中看風景的方式基本決定了我拍電影的方式。」


安哲羅普洛斯否認自己是悲觀主義者,他以「憂鬱主義者」代之。亞里斯多德的那句「憂鬱是創造精神的源泉」被他拿來解答自己對當下影壇種種不適怪象的見解。他敏銳地感知到「我所談到的個人問題或許也是我們時代的問題」,但無論如何,這位憂鬱主義者始終進行著「向觀眾標示知識的信用,幫助他們理解自身的存在,讓他們對美好的未來充滿希望,再次教會一個人如何去夢想」的工作。

《永恆與一日》中,安哲羅普洛斯讓身患絕症的老人和一條狗在蒼茫的愛琴海邊漫步,與世長辭前,展開了漫遊式的年華追憶。彌留之際,老人問年輕時的妻子:「明天有多長?」妻子的答案有如佛偈,她說:「比永遠再多一天。」

在安哲羅普洛斯電影中,音樂仿佛另一道照亮迷霧的亮光,以超越言語的姿態創造出如上所述,交疊著歷史和未來的「安氏佛偈」。可事實上,最初他是「拒絕使用任何背景音樂」的,只採用來自自然情景的音樂——《1936年的歲月》中的音樂僅限於廣播中偶然播放的聲音,《流浪藝人》稍微多一些,但也沒有超出演員「為了吸引觀眾」的演唱。改變發生於《亞歷山大大帝》,安哲羅普洛斯選擇了拜佔庭式的宗教音樂和義大利無政府主義者的創作歌曲輪流交替,最終,《塞瑟島之旅》確立了他與音樂家卡蘭卓之間的合作。回顧自己對音樂的「退讓」,安哲羅普洛斯說道,「我的影片中,音樂有著非常獨特的地位。它具有一種無可名狀的強烈衝動的品質,與特定的人物緊緊聯繫在一起。」這種聯繫,是人物與情節間的張力趨向平靜的法寶。

而安哲羅普洛斯的御用配樂人卡蘭卓(Eleni Karaindrou)在配樂前從不讀劇本,她只錄下他「講劇本」的聲音,再進行創作。安哲羅普洛斯的講述,往往不遵循直線邏輯,表達上也充斥著停頓、沉默,以及為追求敘述的飽滿效果而刻意斟酌過的詞彙與句法。譜寫《永恆和一日》期間,卡蘭卓遭遇了父親的離世,因而這次配樂,與其說是二人的默契高度一致的成果,不如說是一次「生命的邀請」,他們的「旁述」,從對文字抑揚頓挫的揣摩和對宿命無常的叩問中達到了最高峰。他們穿越了無數邊界,終於歸家。

安哲羅普洛斯在霧中一生凝望故鄉,在內心有著堅固目的地的情況下,毅然漂泊。他說孤獨如冷海,於是創造了一個把嘆息化為微笑的世界。


相關焦點

  • 行影院|詩意電影放映會第二期——安哲羅普洛斯《永恆與一日》
    8月7日,周五晚上19:30-22:30 將我們將放映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永恆和一日》,屆時還會邀請到北大歷史系學者範美忠和視覺藝術家周怡君,作為本次分享會的觀影嘉賓,與大家一起討論!該影片是希臘電影大師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執導的劇情片,由布魯諾·甘茨、伊莎貝拉·雷納德、法布瑞齊奧·班提佛格裡歐等主演。這部影片獲得了豆瓣9.0的高評分,贏得了「詩化電影」的美譽,同時也是巴爾幹三部曲之一,榮獲第51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和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 DearMoody | 灰燼之地,安哲羅普洛斯的最後一部電影
    《時光之塵》(2008)是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執導的「希臘三部曲」之二,又稱希臘悲傷三部曲,第一部《哭泣的草原》拍於2004年。但由於2012年安哲羅普洛斯因一場車禍離世,希臘三部曲之三《永恆歸來》最終無緣與觀眾相見。而在此前,安哲羅普洛斯在20世紀打造出「沉默三部曲」,即《塞瑟島之旅》《養蜂人》《霧中風景》,此三部曲奠定了安哲羅普洛斯的詩意風格和對個體生命及宗教的探索。
  • 行影院|詩意電影放映會第二期——安哲羅普洛斯《尤利西斯的凝視》
    8月28日,周五晚上19:15-22:30 我們將放映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尤利西斯的凝視》,這是行空間詩意電影放映會第二期的最後一步影片,歡迎大家一起來觀影以及與嘉賓就影片展開討論!《尤裡西斯的凝視》是由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執導的一部戰爭電影,獲得1995年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 七部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登陸上海
    2019年1月24日,即希臘電影大師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去世七周年當天,上海國際電影節為大家放出了今年影展的首個大招:安哲羅普洛斯作品回顧展。這個消息一經公布,立刻引發了大量觀眾討論。安哲羅普洛斯與馬斯楚安尼拍攝《養蜂人》現場 這次回顧展將是觀眾(重新)認識安哲羅普洛斯的好機會,通過這七部影片可以看盡安哲羅普洛斯長達四十多年的執導軌跡和電影風格的演變,甚至還能看到他在自己電影中的唯一一次亮相
  •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時光深處的流浪者
    三年後,當整個世界都掀起民主化浪潮的時候,希臘卻進入了軍事專制的寒冬,帕帕多羅斯上校全面接管了政權,這種嚴酷的情況直至七年後才得以轉變……個體命運被時代裹挾的苦難際遇,是安哲羅普洛斯創作中的重要命題。整部電影以凝練而舒緩的鏡頭語言,穿插安哲羅普洛斯最擅長的時空交匯,用感性的手法、詩意的旁白描繪了身患絕症的詩人亞歷山大最後的一日,他與阿爾及利亞的流浪兒一起尋找失落的家園、親情、青春以及索羅莫斯未竟的詩篇,途經風雪、泥濘和密雨,最終意識到生命的旅程註定是時間之海裡的孤獨漂泊。
  • 豆瓣8.9分,安哲羅普洛斯《霧中風景》的符號象徵與主題思考
    《霧中風景》:最具詩意美學的「安哲羅普洛斯式」電影。即便在好萊塢電影早已稱霸全球的80年代,安哲羅普洛斯也始終保持著他的獨樹一幟,他不喜歡好萊塢那種將時間碎片化呈現,只為凸顯敘事高潮,卻遺忘了敘事本應該有的情緒與節奏。憑藉強烈的個人風格,安哲羅普洛斯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行影院|詩意電影放映會第二期——安哲羅普洛斯《哭泣的草原》
    8月21日,周五晚上19:00-22:30 將我們將放映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哭泣的草原》,歡迎大家一起來觀影以及與嘉賓就影片展開討論!《哭泣的草原》是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拍攝的「希臘三部曲三部曲」之一,榮獲2004年歐洲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 《永恆和一日》,解讀安哲羅普洛斯對永恆的理解以及生命的價值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是希臘國寶級導演,他與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屬於同時代人,由於特殊的環境因素影響,其導演之路起步較晚,在35歲才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長片《重建》,不過與塔可夫斯基極為相似的是,他從小便充滿了對詩歌的熱愛和哲理思考的追問,並將詩歌、影像與自己的人生閱歷充分結合,與塔可夫斯基一同探索著人類的內心世界和電影的詩意表達。
  • 安哲羅普洛斯:歷史的飲泣
    :「你懂的,看一部西奧·安哲羅普洛斯(Theodoros Angelopoulos)的電影,開始時你看表是6:00整,三小時後電影結束,你再看表是6:05分」。除去它自身的一些問題,曾有一種詩意的真實充斥著小村和村裡的人,但那些人已經不在那裡了。」安哲羅普洛斯被歸為希臘影史上最偉大的記錄者之一,儘管他從不曾坦率高調地闡述自己的理念,而往往是通過一套脆弱隱晦、充滿符號的象徵系統,在並置的影像與聲音中逐步透露其想法。《流浪藝人》拍攝於希臘右翼軍隊政府執政期間,電影迫使安哲開始用全新的方式思考問題。
  • 紀念導演安哲羅普洛斯:將最後一天包作禮物,塞滿旅途與夢境 | 此刻夜讀
    郝巖冰(刊於《文學報》2005年6月23日)如果希臘這個專有名詞可以帶有某些形容詞的色彩的話,這個代表了神話、詩歌、哲學和音樂的詞語只能用來修飾安哲羅普洛斯和他的電影。在這個浮躁而倉皇的時代裡,生活的鏡像只是對於物質世界的不同剪輯,或者是在叢生的欲望中匆忙完成的跳。
  •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我一直努力把那些神話從至高的位置上降下來,用於表現人民……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這些絕望與希望,黑夜與光明,虛幻與實在,尋找與目標,失落與獲得,對我無知的年少時期就像是一場大霧,瀰漫在我四周。那時的我更像是故事中的小亞歷山大,活在《創世紀》上帝創造光的故事裡。看似是一段尋覓父親的旅程,其實是我在尋找自己,尋找世界的過程;看似是一段從雅典往北到達國界又再迂迴的行走,其實是我內心的一場長途跋涉。
  • 看懂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不容易
    事實上,歐洲、美國和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地區的生活步調已經成倍增快,這都是拜科技玩意兒種類的爆增長以及它們帶來供我們使用的各種花樣的「屏幕」所賜。由此產生的時間碎片也打碎了我們關於以下兩者的經驗,即「場所」(place)——我們所處的位置;以及「空間」(space)——無論內部還是外部。
  • 安哲羅普洛斯:永遠在流浪
    2012年1月24日,「希臘電影之父」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在一場車禍中去世,令世人無盡惋惜。他的「希臘三部曲」還沒有完成便走完了這段人生之旅。
  • 假期電影推薦丨看懂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不容易
    事實上,歐洲、美國和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地區的生活步調已經成倍增快,這都是拜科技玩意兒種類的爆增長以及它們帶來供我們使用的各種花樣的「屏幕」所賜。由此產生的時間碎片也打碎了我們關於以下兩者的經驗,即「場所」(place)——我們所處的位置;以及「空間」(space)——無論內部還是外部。
  • 是誰殺掉了安哲羅普洛斯
    更難能可貴的是,影片深得安哲作品神韻,堪稱詩意紀錄片,又具有論文電影的邏輯和價值。給 西 奧 的 信Letter to Theo導演: Elodie Lélu主演: 伊蓮娜·雅各布 /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這部紀錄片首映於久負盛名的萊比錫國際紀錄片節
  • 以《霧中風景》為例,解讀寓言化和詩意化結構下彰顯的傳統哲學
    文|黃三斤縱觀世界電影史,「公路片」總是熱門的電影類型片,而這部經典的公路片是希臘詩人導演安哲羅普斯和他的「沉默三部曲」之一——《霧中風景》。在這部影片中,導演以「道路」來闡述自己的世界觀,將希臘神話與電影雜糅,詩意化的道出自己獨到的哲學理念。這部影片常常被觀影者稱為「悶片」,整部影片用冗長的長鏡頭堆砌。
  • 安哲羅普洛斯:在邊境線上寫詩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1. 安哲羅普洛斯喜歡說:「歷史並沒有死去,只是打盹了一回兒。」 1944年,希臘發生內戰,安哲一家蒙難。他的父親被堂兄弟舉報,「解放希臘人民軍」的共產黨人以自由主義者的罪名逮捕了他。幾個月後,父親被釋放,穿越大半個希臘回到家中。
  • 這是安哲羅普洛斯對自己電影最全面的一次解釋
    (放映《尤裡西斯的凝視》片段,隨後西奧·安哲羅普洛斯、翻譯員艾莉·彼得裡季斯、及傑夫·安德魯登臺。)《流浪藝人》(1975)我不知道現在對於左翼分子的定義是什麼,但我認為它僅僅代表了人對於更好世界的原始欲望。對我來說這才是左翼——為了公正和自由的世界——不管怎樣,過去和現在的關係就是這樣誕生的。
  • 東來電影隨筆|安哲羅普洛斯的經典影片 《悲傷草原》為何引起不了我的悲傷
    「希臘三部曲」之《悲傷草原》(又譯:哭泣的草原),是安哲羅普洛斯的代表作之一。這也是安哲羅普洛斯獲得多項國際電影大獎的一部分。按說,這樣一部故事情節令人悲摧的影片,應該觸發淚點,引起共鳴的。可是,觀影之後,我除了感嘆與惋惜,並沒有感到十分悲傷。是我看到太多的人生悲劇感情麻木了,還是影片拍得不好?二者都不是。人生喜劇大致相似,悲劇各有不同,況且詩人多是多愁善感之人。
  • 線上電影拉片分享:安哲羅普洛斯《永恆和一日》
    希臘導演西奧多羅斯·安哲羅普洛斯(Theodoros Angelopoulos,以下簡稱安哲)生於1935年4月27日(一說4月17日),早年學習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