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安哲羅普洛斯對自己電影最全面的一次解釋

2021-02-19 虹膜

作者: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 傑夫·安德魯

譯者:易二三

校對:陳思航

來源:BFI

2003年11月25日,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在國家電影劇院(National Film Theatre,譯者註:2007年後改稱南岸中心/BFI Southbank)接受了採訪。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當天,放映了安哲最廣受讚譽的影片之一《霧中風景》之後,我們邀請到安哲走上國家電影劇院的舞臺,接受公開採訪,聊了聊他的工作和職業生涯。

安哲被大衛·湯姆遜、弗雷德裡克·詹姆森等眾多作家、學者譽為一位真正的現代電影大師,他創造出了影史上最具標識性的敘事風格之一,包括對時間和空間的處理,以及極具微妙和美感的流暢長鏡頭。

作為本次回顧展的重頭戲,這位榮譽等身的導演和國家電影劇院的策展人傑夫·安德魯及在場的觀眾交流了他對歷史和神話的運用。

在《霧中風景》的放映及安哲的光臨之前,多名示威者闖入了國家電影劇院的觀眾席,聲援七位被希臘警方陷害的活動家——包括英國人西蒙·查普曼——他們在獄中以絕食抗議。示威者請求播放一段五分鐘的錄像帶,宣稱可以證明被囚者的清白。

經過考慮,國家電影劇院的工作人員回應說無法播放這個視頻,但指出示威者剛剛的動作已經讓觀眾了解了他們的立場,國家電影劇院的策展人傑夫·安德魯還承諾晚些時候會把錄像帶交給安哲。

示威者隨後平靜地離開了劇院。(這件事情發生後的第二天晚上,西蒙·查普曼和其他四位參與絕食抗議的活動家得到保釋,由希臘法院批准,而不是公訴人。法官同時釋放了另外兩位因暴力嫌疑被捕的希臘少年。)

傑夫·安德魯:首先,歡迎大家來到今晚的特別活動。我格外開心這個月能邀請到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先生,因為我們在做關於1968年的展映季,而正是在1968年,安哲拍攝了他的長片處女作(譯者註:疑誤,安哲的首部故事長片應為1970年的《重建》,1968年是一部20分鐘出頭的短片《放送》)。

《放送》(1968)

對於在場的示威者來說,我希望他們知道安哲也是一位左翼人士,他的首部故事片就是關於被抓進監獄的人。

在這個展映季選擇安哲的作品是十分恰當的,特別是我們上周還放映了科斯塔·加夫拉斯的影片。《霧中風景》是安哲最為優美的電影之一,也是我為什麼想在訪談前進行放映的原因,當然了,安哲其他的作品也同樣優秀。

《霧中風景》(1988)

為了準備今晚的訪談,我看完了安哲所有的電影,它們都是獨特的。我認為安哲或許是當今仍在工作的導演中最與眾不同的,因為只用看開頭的五秒鐘你就能辨識出這是他的電影。沒有其他人能創造出像安哲那樣的電影宇宙。

感謝希臘文化基金會英國分部對本次活動的大力支持,以及他們發起的「在英國的希臘」系列策劃——本次活動就是其中的一個板塊——當然,還要特別感謝希臘大使館。如果在場觀眾中有早些時候參與示威的人,請享受這個夜晚,並協助我們順利地開展今天的活動。

我本人也將坐在觀眾席與大家一同觀看影片,至少在安哲抵達之前,最後,希望你們會和我一樣喜愛這部影片。(放映《霧中風景》)

《霧中風景》(1988)

傑夫·安德魯:感謝觀眾們的耐心,因為一個小事故我們今天的放映延遲了一會兒。活動馬上開始,再次感謝希臘大使館的支持,以及菲比·伊科諾莫波洛斯(譯者註:安哲的夫人)。

此外,如果在場觀眾中有早些時候參與示威的人,我請求你們儘量交流與電影相關的問題,我們會履行之前的承諾,包括將錄像帶交給安哲。在映後交流開始之前我們再看一個選自《尤裡西斯的凝視》的簡短片段。我們幾分鐘後見。(放映《尤裡西斯的凝視》片段,隨後西奧·安哲羅普洛斯、翻譯員艾莉·彼得裡季斯、及傑夫·安德魯登臺。)

《尤裡西斯的凝視》


傑夫·安德魯:感謝大家的耐心,並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安哲羅普洛斯先生。在今晚的放映之前,國家電影劇院發生了一次示威行動,我答應他們把一卷錄像帶和抗議相關的資料交給安哲。為了表示我是一個說到做到的人,我現在就把這些東西交給安哲。

 安哲: 等我回到希臘之後,我會認真看看的。(觀眾熱烈鼓掌)

傑夫·安德魯:我們剛剛看了《尤裡西斯的凝視》中的一個片段,我特意選擇這個片段是因為它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個穿梭於幾個時間線的長鏡頭,主要人物甚至變換了身份,這是一個安哲式的段落。我想請問安哲,關於他對時間的處理以及對長鏡頭的偏愛。

安哲: 我不知道現在是不是合適的時候去探討理論性的問題。

當初拍攝《流浪藝人》的時候,我必須處理有關我們國家的歷史,那麼就會有龐大的素材。我無法以線性的方式處理——換句話說,這種方式以歷史視點、按年代順序鋪陳事件,它所缺少的,以及我關於歷史書籍難以處理的,是當故事向現在時態發展時,歷史和事件往往就消匿了。

《流浪藝人》(1975)

我想在時間和歷史之間創造一種辯證關係,昨天的歷史並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時。昨天並不是忘卻的、被遺留在過去的,它是現在的。它定義了現在和現在的歷史。

就這樣,一種新的工作方法誕生了——看起來並不自私——它在影史上也算獨特:過去和現在在同一個場景或鏡頭出現,不分界限,以這樣的方式創造了過去和現在之間的混沌狀態,創造出了對白,辯證邏輯;而像所有的辯證邏輯那樣,也就創造出了第三種結果和一個歷史結論。

在《流浪藝人》的那個年代,別忘了,我們仍然受布萊希特和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馬克思主義認為沒有過去,一切都是現在。過去了這麼多年,我不知道這些影響還留存了多少,但的希望和夢想中最好的部分都是來自於左翼。我還是一個迷失的左翼分子。

《流浪藝人》(1975)

我不知道現在對於左翼分子的定義是什麼,但我認為它僅僅代表了人對於更好世界的原始欲望。對我來說這才是左翼——為了公正和自由的世界——不管怎樣,過去和現在的關係就是這樣誕生的。

《尤裡西斯的凝視》中,我還得面對一個嶄新的問題,這個世紀以塞拉耶佛開始,也以塞拉耶佛結束。我們從第一次和第二次塞拉耶佛事件中學到了什麼呢?我們從歷史中又學到了什麼?我們從流血犧牲中汲取了教訓?我們從所有發生的事情中學習了經驗?在何種程度上我們能說人類在前進、進步?世界進步了嗎?還是說僅僅是技術在進步,人們的良知則不?

這是我第二次處理這樣的議題,但《尤裡西斯的凝視》還有其他的東西。關於凝視的故事。我的問題是,我看見了嗎?我看得真切嗎?我仍能看見嗎?在所有事情發生之後,許多影像相互重疊、失去它們的起源和透明之後,我還能看清嗎?這就是觸發我拍攝《尤裡西斯的凝視》的契機。

傑夫·安德魯:你大概已經回答了我的五個問題。(笑)我們再來談談神話。《尤裡西斯的凝視》顯然有部分受到《奧德賽》的啟發,而《流浪藝人》中包含了阿伽門農、克呂泰涅斯特拉、厄勒克特拉的故事的元素。俄瑞斯忒斯在《霧中風景》中反覆出現。為什麼你喜歡在現代電影中運用神話元素?

安哲: 在希臘,我們在學校就開始學習神話,生活環境中充斥著神話和破碎的雕像。為什麼你不問問我關於破碎雕像的問題?

傑夫·安德魯:我昨晚在《亞歷山大大帝》的結局看到了一座破碎的雕像。

安哲:《霧中風景》中也有一座破碎的雕像,其他影片亦如是。我嘗試去理解它們意味著什麼——於我的意義是什麼——為何稱它為我的出身和根源。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一個純粹的希臘人。我沒做過任何基因測試。對我來說,希臘人就是說希臘語的人。

《霧中風景》(1988)

如海德格爾所言,我們唯一的身份就是我們的母語。我的母親說希臘語,祖母也說希臘語,但她說的不是官方希臘語而是克裡特島的方言:它們之間差別微小,但承載了一種歷史、語言、語言的發展和語言的詩意。

在學校,我們學習《荷馬史詩》,我不太喜歡《奧德賽》,因為老師很糟糕且令人討厭。他常常談論「主體/客體」,而我很難理解他教學的語法規則。我討厭荷馬。幾年後我來到巴黎求學,一直在學習法語。我喜歡法語,但學習量太大了。

我儘可能地尋找逃離之所,突然之間我回到了《荷馬史詩》之中,我可以向你保證是偶然的——突然回到了古希臘的語彙中,大多數希臘人可能都無法理解,而毫不謙虛地說,我是一個好學生,我可以理解它。

突然之間,我發現了某種音樂——感受到一種奇怪的顫動:是的,我來自於那裡的某個地方。它變成了我喜愛的文本,這第一趟旅程,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書寫下來的旅程。

傑夫·安德魯:其實當你遠離故鄉是找到了與荷馬的共鳴是有一定道理的——《奧德賽》就是關於鄉愁的故事。

安哲:我曾經在羅馬和塔可夫斯基聊天。我們住在同一棟公寓,那棟公寓屬於我們倆共同的義大利朋友,他是我們的助手。有天晚上,我們共進晚餐。他那時在拍攝《鄉愁》。

我對他說,「鄉愁」這個詞來自於希臘語。「不,」他說,「鄉愁是一個俄語詞。」「不,是希臘語。」「不,是俄語。」我們當時為了這個詞大吵了一架,所以我只能說「鄉愁」既不屬於希臘也不屬於俄羅斯。(笑)

傑夫·安德魯:我認為這個詞源於希臘語……啊,我都忘了原本要說的話。(笑)我正想請你繼續談一談電影裡關於神話的使用。

安哲:那麼我就以一個神話作答吧。我16歲時才第一次拜訪了父親的村莊,離阿波羅·伊壁鳩魯神廟不遠。

我身體不太好,討厭父親的村莊和阿波羅的雕像。不一會兒我發現自己來到了古奧林匹亞,變身成為了一個士兵,面前還有一位年輕的嚮導。我愛上了她。她向我介紹奧林匹亞。我漫步在士兵們駐紮的地方;因為遲到,我受到了不可理喻的懲罰,被關押了起來。

然後我開始想:我怎麼能證明奧林匹亞和阿波羅神像之間的特殊關係呢,因為我父親的村莊也坐落在它們中間。我又想——正如創造了自己的傳記作品的費裡尼一樣——我出生在阿波羅神廟和奧林匹亞之間的地方,誕生於父母之間一次情愛的相遇。這就是我要講的神話。(掌聲)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傑夫·安德魯:回到現實中,你其實出生在雅典(笑),你的家族來自於克裡特島,而你主要在希臘北部拍片,那裡似乎總是非常寒冷、陰雨綿綿。這些作品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遊記,為何它們總是發生在冬天呢?

安哲:如果我去看過心理分析學家,或許能夠解答你的問題。我不確定為什麼是這樣,似乎有一種莫名的吸引,馬其頓開闊的風景、塞薩洛尼基港口的晨霧都對我有著極強的吸引力,或許還因為我最初熱愛的那些電影,像是溝口健二和安東尼奧尼的作品。

我的電影的確大都和風景有關,你可以說是我選擇了它,是的,我做出了選擇。但我認為我們所做的只是將自己內心的風景投射了出來。我不清楚確切的原因,但我知道這些風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並留給我做夢和想像的開放空間。我不太喜歡太陽,我是一個不喜歡太陽的地中海地區的男人。

《霧中風景》(1988)

傑夫·安德魯:我是一個北方人,討厭沒有充足的陽光!你提到了溝口健二和安東尼奧尼,他們與你的作品關係十分密切。而我還知道你年輕的時候也很喜歡西部片、犯罪片和歌舞片,我想指出的是,或許歌舞片也對你影響甚大,因為你的電影中有很多音樂和舞蹈。

安哲:的確是的。我起初接觸電影時很喜歡這些類型的影片。我看過的第一部電影是《一世之雄》,大概是在1946年(譯者註:下文安哲稱自己當時九歲,所以要麼那是在1944年,或者他當時十一歲)。

《一世之雄》(1938)

我那時候年紀很小,個子也很小。所有個頭小小的小孩都會去看電影,等待大人進場時一起偷溜進影院。我們衝上走廊,然後會有不同的人來追我們,但我們夠年輕——而且身材矮小——可以藏起來。

我就是這樣看了《一世之雄》,我記得主角走路的那一幕。麥可·柯蒂茲出生於歐洲,深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因而這部電影的打光十分的表現主義。主角出場時,牆上倒映著他巨大的身影,而這位看起來強硬、向前踱步的男子突然崩潰大喊,「我不想死」。

我才九歲,這聲哭喊縈繞在我腦海裡好幾個夜晚。我認為這個場景很大程度上告訴了我電影究竟是什麼。

我也很喜歡警匪片,黑色電影,像是《疤面煞星》。當然,文森特·明奈利和斯坦利·多南的歌舞片也很棒。我想你能在我的電影裡看到他們的影子。

《疤面煞星》(1932)

《流浪藝人》中有一幕,通過舞蹈表現兩派對立的政黨之間的衝撞。其他許多影片中也有歌舞戲份,比如《尤裡西斯的凝視》中逮捕的那場戲,闖入一個家庭。

至於警匪片,你大概也能在某些段落看到類似的元素。不過我認為拍攝一部電影的方式就是你如何塑造所選擇的元素,因為你喜愛這些元素,它們反過來就成為了你個人歷史的一部分。我們智力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傳記也是由這些元素組成,而最終會直接影響我們講述故事的方式。

我認為影史上很少有人能講述一個完全原創的故事。不過《公民凱恩》使用了18毫米的鏡頭呈現舊日時光,以前並沒有出現這種技巧——景深鏡頭的運用——這是一種原創的方式。或許奧遜·威爾斯沒什麼需要借鑑的東西。

傑夫·安德魯:你剛剛談到《一世之雄》時,讓我想起剛剛播放的《尤裡西斯的凝視》片段:它犯罪片式的打光。你還提到了《流浪藝人》,這部電影我們已經放映三周了,如果在場有觀眾還沒看過,一定要來看一看。

這部電影在很多方面都十分驚豔,但最令人震驚的兩件事是,你在軍人政權的統治下拍攝了這部作品——而且是在完全沒有劇本的情況下拍攝的。這是真的嗎?

安哲:首先,不是整部影片都在軍方統治時期拍攝的,大概有一半是的。我人生中完成過最為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從法學院畢業,我有一位大學同學後來成為了軍政府部長級的人物。

《流浪藝人》之前,我還拍了一部《1936年的歲月》,以隱喻或暗諷的方式談論時事。整部影片沒有直接提到獨裁,都代之以沉默和暗示。但在某個時刻,一切都爆發出來。

《1936年的歲月》(1973)

影片中,有一段關於國立雅典理工大學掀起的學生反抗事件,我想光明正大地展現這件事。我想明白無誤地呈現正在發生的事情,關於我所理解的「事件」。但我必須獲得許可。於是我去找這位老同學。進入辦公室的時候,我只看到了一個背影以及一扇窗戶。

他看著窗外。我問候說早安,他坐在椅子上轉過身來。「你來這裡有何貴幹?」我別無選擇,說道,「我想請你通過這個劇本,或者在不看的情況下批准通過,並下令給不同地區的地方長官協助拍攝。」我感受到了短暫的沉默,隨後他按了一個按鈕。

一位女士走進來,他說,「請你給這個劇本籤署許可證,以及一份讓地方長官協助這位導演拍攝的法令。」他隨即轉過來對我說,「看在我們故交的份上,再見。」

隨後我又拍攝了《流浪藝人》,沒有碰到任何問題,因為突然之間,每一條處於軍政府統治的希臘街道,都有叛亂發生。我以他(指傑夫·安德魯)熟知的方式進行拍攝,伴著右翼人士和左翼人士的歌唱。

《流浪藝人》(1975)

旅館老闆看到我們彩排和歌唱時,通知了警方。當我們趕到場地準備拍攝時,發現有治安警察在那待命。他們要求觀看一遍彩排。劇團的音樂家告訴我,「我們知道許多歌曲,我們是德軍佔領時期出生的孩子。我們了解右翼歌曲,也會唱左翼歌曲。那時候的夜晚,我們會聽到左翼歌曲,也會聽到右翼歌曲,兩種歌曲有著相似的副歌。」

於是我們說,「我們來唱右翼歌曲吧。」他坐回鋼琴面前,樂隊開始演奏,背後圍站著治安警察,面目嚴肅、一動不動。一首歌、兩首、三首、四首、五首、六首——緊張氣氛在不斷累積。我們不停地演奏,直到沒有新的歌曲,這個時候我回頭一看,他們都已經走了。他們大概想著,「這些歌曲都是可以的。」

《流浪藝人》(1975)

這就是關於《流浪藝人》的一些故事。我記得曾經在巴黎遇到過安傑伊·瓦伊達的編劇,他對我說,「我和瓦伊達都看過《流浪藝人》,瓦伊達說,『這部電影擁有一種新的語言。比如這個地方,那個地方,但它還擁有一個秘密。』」

這裡的秘密指什麼呢?我想電影中的確存在著:隱秘,但確實存在。事實上,所有參與電影拍攝的劇組成員,在當時都是以一種同謀的身份完成一件事。這就是所謂的秘密。我無法解釋清楚。

我感覺我們所做的工作與電影毫無關聯,我們在以國家之名發表一個聲明。這個聲明看起來有些宏大,但那就是我們的感受,而它自然而然地從素材中浮現出來,我也不清楚秘訣是什麼;這種奇怪的感覺逐漸浮現,甚至我如今再去觀看的時候,也能感知到某種無法解釋的東西——無法言喻,但的確存在。

傑夫·安德魯:我認為這部電影裡還展現了極大的激情,而你最近的電影《永恆和一日》是關於丟失了那份激情的人。

有些人說你的許多電影都是自傳性的,我不是在暗示你已經喪失了對電影的激情,因為你仍然在拍攝這些令人驚嘆的、繁複的電影,不過你是否對影片中人物的沮喪感同身受呢,關於永遠無法完成的事物?

安哲:我更喜歡匱乏這個詞,而不是沮喪。首先,事情是這樣的:我與一個女人共同生活,一直以來她就像是我的影子。我不得不像影片裡那樣做,別無選擇。有一種比我更強大的東西推動著我,沒有它我無法生存、無法存在。

但她……不僅僅是一個影子般的角色。她帶來了愛,偉大的愛,那是我一生中擁有過最好的、最重要的東西。我怎麼能說當我一路走過之後,我看到的只是我孤身一人?——我自己的永恆?(掌聲)

《永恆和一日》(1998)

傑夫·安德魯:好的,我們還有一些時間留給觀眾,想要提問的人可以舉手。

問題一:可以請你談談你的電影中關於音樂的使用嗎?

安哲:起初拍電影的時候,我對於迪米特裡·迪奧姆金的配樂非常不滿。約翰·福特的每部電影中都有迪奧姆金的身影。有時為了在不聽迪奧姆金的配樂的情況下觀看畫面,我甚至會堵住耳朵。實際上約翰·福特的鏡頭也很慢——雖然沒有我的慢,但的確是很慢的。所以我對自己說:不要音樂,不要音樂。

傑夫·安德魯:有源音樂。

安哲:任何畫面中產生的音樂。有些人歌唱,有些人演奏。但沒有原聲音樂。我的第一部和第二部電影都是如此。《流浪藝人》是一部巧妙的電影——因為它的確有現場音樂,很多現場音樂。

接下來的《獵人》中,也有逃往歌劇院的段落。關於音樂的使用隨著我個人理解的轉變而發生變化,布萊希特也對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亞歷山大大帝》對音樂的使用又不一樣了,裡面有拜佔庭頌歌以及拜佔庭禮。

《獵人》(1977)

是的,我的良心上過得去就行。後來我碰巧聽到了艾蓮妮·卡蘭德羅的配樂。為什麼我會喜歡這些音樂?為什麼電影中不能有配樂來闡釋正在發生的事情?

我對迪奧姆金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他的配樂變得柔和、隱秘。自那以後,我就一直與卡蘭德羅合作,甚而產生了這是兩種身份的碰撞的印象。她以一種更為抒情的方式講述影片的故事,不會過分填充和抽空、或模糊影片內容。

我認為她的配樂組成了電影語言的一部分,與敘事融為一體,我甚至無法在沒有配樂的情況下觀看自己的電影。奇怪的是,她只為我的影片創作配樂(譯者註:實際上卡蘭德羅一共參與了18部電影的配樂工作,其中與安哲合作了8部。)能遇到她是我的幸運。

傑夫·安德魯:ECM唱片公司發行過影視原聲帶,大家可自行購買。

問題二:聽說你之前不允許自己的電影以錄像帶的形式發行或在電視上播放,是真的嗎?如果現在仍是這樣,堅持這個立場會不會很難?

安哲:我認為我拍攝的電影需要大銀幕觀看,但總是有人說,「我們也想看你的電影。」我想到一個折中的解決辦法,就是數字影碟。它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影像的品質。

此外,我昨天收到了一位日本發行商的傳真,他準備發行一套我的合集影碟。他第一次看《1936年的歲月》,跟我說,他認為這部電影的價值還沒有充分被觀眾認識到,並已經決定即將進行發行——一部1972年拍攝的電影——先在院線上映,然後以數字影碟的形式發行。我認為這是莫大的褒獎。

傑夫·安德魯:人們或許應該買更大的電視機。

問題三:你的許多電影都被歸類成三部曲,「沉默三部曲」就是其中之一,包括《養蜂人》、《塞瑟島之旅》(和《霧中風景》)。沉默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因為有人會說對白在電影中扮演的角色並沒有那麼重要?

安哲:當導演拍攝一組鏡頭的時候,顯然會使用到變焦,有些導演還會運用剪輯手法。而我會讓這些鏡頭自然而然的發生,因為鏡頭中的時間就是真實的時間,但這裡的沉默不是真正的沉默,而是音樂性的暫停。

如果我們要開誠布公地談論美國電影運作的方式——不是指那些優秀的美國電影,而是商業片——它們不會允許插入任何的沉默。

如果你想要音樂不留痕跡,那麼你的音樂就不僅會包含急板,還有廣板(譯者註:代指音樂快慢的專有名詞,急板比一般意義的快板更快,廣板則比一般意義的慢板更慢)。不是嗎?

問題四:在軍政府獨裁時代,許多希臘導演包括您本人創造了一種所謂的「希臘新浪潮」或「新希臘電影運動」,你們彼此互相支持、互相幫助。這種導演之間的關係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你們會幫助彼此籌措資金嗎?

安哲:關於資金的互助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都沒有渠道獲取資金支持。我那時為一家左翼報紙撰寫影評,工資一個月1000德拉克馬(譯者註:希臘曾用貨幣單位,2002年被歐元替代)。

此外,我需要花錢買電影票。我還在電影學校教書,開辦關於導演的私人課程。這些電影的拍攝都不需要太多設備,但我們都想改變電影這個行業,我們有一群這樣的人。我們之間的差異如下:軍政府獨裁時期,許多人加入了抵抗組織,或無法忍受獨裁,離開了電影。

他們去了英國、法國。而我仍在待在幕後拍電影。或許因為我是一個比較固執的人,所以我仍然在拍電影。

第一部電影是由五個人一起拍的——也只剩我們五個了——完全沒有資金預算,第二部電影的拍攝也純屬偶然。我後來才意識到:一個人要離開電影是非常簡單的。

我並不是針對那些參與抗議而不得不離開的人,而是指那些在思想上和美學上不堪忍受了的人,儘管如此他們也應該堅持拍電影。其他人,包括潘多利·佛加瑞,都堅持了下來,而且如今仍然在拍電影。我不想再談論其他的什麼了,有關政治愛好者的發言也到此結束吧。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傑夫·安德魯:十分遺憾我們必須在此結束今天的交流。我非常高興地看到安哲羅普洛斯先生今天仍然在拍電影:他目前正在進行新片的後期製作,而我確信,他的激情還未褪卻。一定要在這個展映季來國家電影劇院看安哲的所有影片。

在散場前……我之前提到了安哲非常喜愛犯罪片,所以我們或許還可以放映一小段《永恆和一日》中帶有犯罪片特質的片段。

所以敬請觀眾待在自己的座位上,然後把熱烈的掌聲獻給安哲。(掌聲)

合作郵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最近又有一部劇,完全不遜色於《深夜食堂》

真是日本武士片的神作!恐怕黑澤明也拍不出來

這部國產片說,你好不容易混到中產,但有一個難關還是搞不定

《詹姆斯·簡的畫謎》

奧斯卡最佳影片海報設計師、DC御用畫者

詹姆斯·簡畫集中文版國內首印

相關焦點

  • 看懂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不容易
    但是在電影中閃回和閃前之間有很長的歷史,因此安哲羅普洛斯運用連續空間作為一個「活細胞」來真正進入另一個歷史領域——多年以來,這一手法已成為他的電影的標誌性的特點。正如波德維爾所解釋的,「快速的剪輯要求觀眾自己組裝許多離散的信息,而且它所設定的步調使得觀眾稍不留神就會錯過重要信息。」另一方面,在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中,如在《永恆的一天》所描繪的場景中,代表著場所和空間的連續鏡頭能夠使觀眾享受和感受當中的現實,因為有這些超長的「活細胞」鏡頭,我們就和電影中的角色一樣,獲得一種棲居於其中的感覺。
  • 安哲羅普洛斯的詩意世界
    你知道人多麼經常地嘗試改變世界,同樣的故事一次次重複,最終他們總是犧牲品,幾代人迷失其中。」重溫西奧·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這段話,我們能清楚地感受到這位希臘導演對待電影的態度:它是詩意版的世界,人不必要求電影「做它做不到的事」。
  • 假期電影推薦丨看懂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不容易
    但是在電影中閃回和閃前之間有很長的歷史,因此安哲羅普洛斯運用連續空間作為一個「活細胞」來真正進入另一個歷史領域——多年以來,這一手法已成為他的電影的標誌性的特點。正如波德維爾所解釋的,「快速的剪輯要求觀眾自己組裝許多離散的信息,而且它所設定的步調使得觀眾稍不留神就會錯過重要信息。」另一方面,在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中,如在《永恆的一天》所描繪的場景中,代表著場所和空間的連續鏡頭能夠使觀眾享受和感受當中的現實,因為有這些超長的「活細胞」鏡頭,我們就和電影中的角色一樣,獲得一種棲居於其中的感覺。
  • 七部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登陸上海
    安哲羅普洛斯與馬斯楚安尼拍攝《養蜂人》現場 這次回顧展將是觀眾(重新)認識安哲羅普洛斯的好機會,通過這七部影片可以看盡安哲羅普洛斯長達四十多年的執導軌跡和電影風格的演變,甚至還能看到他在自己電影中的唯一一次亮相
  •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時光深處的流浪者
    ,這是他設計自己內心世界景色的方式,亦隱藏著一種一往無前的緘默抵抗,一種詩人天性的憂鬱。18歲時,安哲羅普洛斯遵從父母的安排前往雅典大學學習法律,這門顯然為日後謀生所準備的專業令他始終無法提起任何興趣,為了逃避枯燥的課堂,他試著報名電影課程班,並接觸了大量新浪潮電影作品和電影書籍,直至畢業後,他的興趣也是有增無減。他的叔叔計劃讓他繼承並打理自己的律師事務所,可在這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11歲的妹妹伍拉因病夭折,令整個家庭蒙上了一層陰影。
  • 安哲羅普洛斯:歷史的飲泣
    這非常管用,這些鏡頭中的時機調配不是我定的,它們也不會被刻意延長,每個鏡頭該是多長就多長。這其實是一種本能而非選擇。我設計這些鏡頭的時候必須要考量對我自己雙眼看到事物的取捨,然後再看能不能融入那些風景鏡頭,以呈現出我最原本夢中的樣子。」比起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導演,安哲羅普洛斯更像是管弦樂隊的指揮,但他自己並不認同這個比喻。
  • DearMoody | 灰燼之地,安哲羅普洛斯的最後一部電影
    但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這部電影很大程度上是安哲羅普洛斯對於父輩愛情的更深刻描寫,電影同時也變得越加晦澀,安哲羅普洛斯利用平行剪輯將兩段時空不斷交匯而又分開,多重時間地點的重疊無疑加重了觀眾對電影的理解程度。稍不留意可能就一頭霧水。可以詳見,安哲羅普洛斯已經對個人詩意風格及蒙太奇的掌握爐火純青,而這些屬於安哲羅普洛斯的詩意在影片中也更顯悲劇性。
  • 安哲羅普洛斯:永遠在流浪
    2012年1月24日,「希臘電影之父」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在一場車禍中去世,令世人無盡惋惜。他的「希臘三部曲」還沒有完成便走完了這段人生之旅。
  • 行影院|詩意電影放映會第二期——安哲羅普洛斯《永恆與一日》
    8月7日,周五晚上19:30-22:30 將我們將放映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永恆和一日》,屆時還會邀請到北大歷史系學者範美忠和視覺藝術家周怡君,作為本次分享會的觀影嘉賓,與大家一起討論!該影片是希臘電影大師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執導的劇情片,由布魯諾·甘茨、伊莎貝拉·雷納德、法布瑞齊奧·班提佛格裡歐等主演。這部影片獲得了豆瓣9.0的高評分,贏得了「詩化電影」的美譽,同時也是巴爾幹三部曲之一,榮獲第51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和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 豆瓣8.9分,安哲羅普洛斯《霧中風景》的符號象徵與主題思考
    《霧中風景》:最具詩意美學的「安哲羅普洛斯式」電影。相較於安哲羅普洛斯的其它電影,《霧中風景》被稱為最具詩意美學的「安哲羅普洛斯式」電影。想要了解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最好事先了解他的人生經歷,安哲羅普洛斯於1935年出生於希臘,二戰時期動蕩的希臘給他的童年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紀錄片﹞1995年尤裡西斯的回望鏡頭《盧米埃和他的夥伴們》的一段 (短片)2007年三分鐘《給康城的情書》的一段 (短片) 影人獨語這就是我,我就是這樣。我一直努力把那些神話從至高的位置上降下來,用於表現人民……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 紀念導演安哲羅普洛斯:將最後一天包作禮物,塞滿旅途與夢境 | 此刻夜讀
    郝巖冰(刊於《文學報》2005年6月23日)如果希臘這個專有名詞可以帶有某些形容詞的色彩的話,這個代表了神話、詩歌、哲學和音樂的詞語只能用來修飾安哲羅普洛斯和他的電影。在這個浮躁而倉皇的時代裡,生活的鏡像只是對於物質世界的不同剪輯,或者是在叢生的欲望中匆忙完成的跳。
  • 安哲羅普洛斯:在邊境線上寫詩
    這部電影讓安哲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也標誌著他拍攝主題的轉折。這是安哲最後一部直接反映政治和民主的政治電影。他曾說:「《亞歷山大大帝》是一部深入解剖自己的作品,是長時間以來相信的一個夢想的結束,以一個充滿希望和變革的時代終結為主題的一部作品。對我而言,是一部超越了極限的電影,是一種獨一無二的經歷。」
  • 行影院|詩意電影放映會第二期——安哲羅普洛斯《哭泣的草原》
    8月21日,周五晚上19:00-22:30 將我們將放映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哭泣的草原》,歡迎大家一起來觀影以及與嘉賓就影片展開討論!《哭泣的草原》是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拍攝的「希臘三部曲三部曲」之一,榮獲2004年歐洲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 是誰殺掉了安哲羅普洛斯
    因為彼時深陷經濟危機的希臘,急救體系已經全面崩潰,沒有財力去維護救護車。我再一次寫下上面文字的時候心情真的無比沉痛,這個真相真的太殘酷了。雖說我們可以輕描淡寫地說安哲確實如他所願「死在了電影拍攝當中」,但是這個方式和這個結果,恐怕是最壞的那種。雪上加霜的是,去年7月那場大火,把安哲故居裡的所有手稿、書信、詩作、藏書、電影文獻全部燒毀。
  • 行影院|詩意電影放映會第二期——安哲羅普洛斯《尤利西斯的凝視》
    8月28日,周五晚上19:15-22:30 我們將放映電影大師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尤利西斯的凝視》,這是行空間詩意電影放映會第二期的最後一步影片,歡迎大家一起來觀影以及與嘉賓就影片展開討論!《尤裡西斯的凝視》是由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執導的一部戰爭電影,獲得1995年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 東來電影隨筆|安哲羅普洛斯的經典影片 《悲傷草原》為何引起不了我的悲傷
    > 希臘著名導演、編劇、製片人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執導的著名影片「希臘三部曲」之《悲傷草原》(又譯:哭泣的草原),是安哲羅普洛斯的代表作之一。電影取材於希臘神話,是關於一個女人的命運和愛情悲劇。影片講述了一對音樂夫妻流亡的坎坷歷程。自1919年蘇聯內戰開始,從烏克蘭的奧德薩回國定居、到希臘內戰結束,在這半個世紀的動亂中,夫妻倆及全家不斷地遭受迫害、驅趕,不斷地出逃、奔波,度過了艱難困苦的一生。
  • 《永恆和一日》,解讀安哲羅普洛斯對永恆的理解以及生命的價值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是希臘國寶級導演,他與蘇聯導演塔可夫斯基屬於同時代人,由於特殊的環境因素影響,其導演之路起步較晚,在35歲才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長片《重建》,不過與塔可夫斯基極為相似的是,他從小便充滿了對詩歌的熱愛和哲理思考的追問,並將詩歌、影像與自己的人生閱歷充分結合,與塔可夫斯基一同探索著人類的內心世界和電影的詩意表達。
  • 線上電影拉片分享:安哲羅普洛斯《永恆和一日》
    安哲曾獲邀參與紀念世界電影百年的《盧米埃爾與四十大導演》(Lumière et compagnie,1995)計劃,並參與拍攝坎城電影節60周年紀念影片《每個人自己的電影院》(Chacun son cinéma,2006),足見其影壇地位之尊崇。
  • 他們為電影殉道,成就最美麗的生命
    葉問說她不輸任何人,要輸只輸給自己。電影裡拍了那麼多,殉道的故事,其實,也有不少,就是為了電影而殉道的人。西奧·安哲羅普洛斯也是深受中國影迷愛戴的歐洲大師,他與基耶斯洛夫斯基、阿莫多瓦一同被稱為「構成了歐洲電影的最後一道大師陣線」,只不過,基耶斯洛夫斯基早已離世,阿莫多瓦現在也有一點疲憊。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年少時,為了學習電影,從希臘搬去了法國,他的電影老師包括喬治·薩杜爾這等電影史中偉岸的人物。而當時的他,更像是一個激進分子,引起了很多老師的不滿,最後還被逐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