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實習編輯 陳昊昱 通訊員 邵歡歡)6月9日下午,杭州市江幹區國際理解教育「種子教師」培訓2020年第三次集中研修課程之「我與世界:基於國際理解的項目式學習」在杭州凱旋教育集團南肖埠小學A樓二樓階梯教室舉辦。本次活動延續前兩次線上線下直播混融的研修形式開展,首次推出跨學科聯動課堂《探尋動物世界》,並與上海市普陀區聯建小學進行同課異構,並面向全網直播。
活動特邀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姜英敏作主旨演講。杭州凱旋教育集團理事長、特級教師嚴國忠作總結指導。上海市普陀區聯建小學校長、黨支部副書記馮雪,杭州市江幹區教育國際交流指導中心主任楊春英,杭州市江幹區教育發展研究院課程指導部主任曾宣偉,杭州市江幹區教育發展研究院政策資訊部主任和江幹區項目式學習負責人汪湖瑛等區內外專家參加圓桌論壇。杭州凱旋教育集團南肖埠小學校長、書記,江幹區名師林霞全程參與研修活動。本次研修還在上海普陀區聯建小學設立分會場,南小教師線下參與研修,參加線上觀摩的除了江幹區16所學校的「種子教師」之外,還有泛長三角國際理解教育聯盟20餘所項目學校師生代表,其中湖北恩施市逸夫小學全校80餘名教師集體參加觀摩。
此次研修活動由杭州市南肖埠小學國際理解教育教研組長鄭海英老師主持。
【國際理解 主旨演講】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姜英敏作《國際理解教育,理解什麼,怎樣理解?》主旨演講。姜英敏教授從三方面進行了闡述:
一、國際理解教育案例介紹。姜英敏教授通過兩個課例的介紹,展現了近年來國際理解教育開發的現狀。並提及兩個課案目的都是讓學生通過對全球共生、全球責任的思考形成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二、國際理解教育,理解什麼,怎樣理解?主要探討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開發過程中需要明晰的理論問題。姜英敏教授根據國際理解教育的理論來源,把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內容分成四大類:世界和平、全球競爭力、全球化對策、全球共同問題。並提及國際理解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國際理解素養——學會作為「世界中的一員」的知識儲備、能力、態度。培養國際理解素養要以「講好中國故事,懂得傾聽別人的故事,學會與世界人民創故事」為目標,需要由內而外達成「堅實的國家民族認同、包容的胸懷、全球責任意識」三個核心要素。
三、中小學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開發怎樣做?姜教授介紹了國際理解教育的實施形式:國家課程、地方校本課程、學校活動、國家交流。同時指出在實施過程中應該避免國際了解教育、國際誤解教育。最後,姜教授提供了近年來國際理解教育可開發的主題,強調最重要的是構建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和內容體系,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形成尊重多樣性的品質,學會與全球人民和諧共生,從而成為全球的一員。
【聯動課堂 探尋動物世界】
南小科學學科教師徐佳穎、音樂學科教師張幸合作展示了聯動課堂《探尋動物世界》。首先張幸老師通過視頻引出鳥兒也是身邊最常見的野生動物。然後由小組匯報的形式進入課堂:「文藝小組」通過詩配樂朗誦的方式讓我們感受了古人對鳥兒的喜愛和讚美;「觀鳥調查」小組通過演講、鳥類自然筆記展覽的方式讓我們感受到了鳥兒的形象美;「生活用品調查」小組通過作品展覽、圖片展覽、服飾展覽以及解說的方式介紹了鳥羽和鳥紋在生活在還有很多的用途;「美食調查」小組通過PPT+視頻的方式展示研究結論:人類馴養鴨子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我們每天都可以吃到美味的鴨子。
學生匯報後,徐佳穎老師播放「生物多樣性」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野生動物需要人類嗎?組織學生按「需要或者不需要」分小組辯論,交流表達並反思:人類如何與野生動物共存?進一步引出人類應該保護野生動物,與野生動物和平共處、保持距離。最後,徐佳穎老師列舉了歷史上的幾次重大疫情啟示大家:人類並非是地球的「主人」,人類無法獨立生活在地球上,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最後,師生一道在「保護野生動物」從我做起的橫幅上,鄭重籤名!
【同課異構 探尋動物世界】
上海市普陀區聯建小學高希睿老師進行同課異構,以「你還好嗎?」為話題,進行「珍稀野生動物急需保護」的項目式學習展示。
「護甲小隊」用PPT報告目前穿山甲是被捕殺最多的動物,呼籲人們拒絕野味,拯救動物也保障人類健康;「愛豚小隊」以PPT形式報告了白鰭豚已成鯨目動物滅絕之一,並解釋了「功能性滅絕」的概念以及造成滅絕的原因都在於人類破壞環境,呼籲全球加強宣傳,保護野生動物,不要讓野生動物活在影像中;「尋鶴小組」通過「連一連」的方式讓大家認識到白頭鶴目前全球數量不到一萬隻,處於瀕危級別,播放白頭鶴的自白呼籲國家、人類保護白頭鶴:「萌象」小隊介紹了猛獁象體型相當於現代大象的十代甚至二十倍,卻因山林大火頻繁爆發,全球氣候變暖,人類獵食、製作皮毛導致滅絕,並播放視頻總結出由於人類活動的強烈幹擾,百分之九九的物種走向了滅絕,呼籲人類保護野生動物刻不容緩;「愛䴉小隊」介紹了朱䴉具有保護價值和觀賞價值,但由於朱䴉的繁衍能力低下導致朱䴉數量越來越少,通過視頻、朱䴉數量變化折線圖,作出朱䴉家族將會越來越興旺的預測。
每組匯報完畢後,教師都及時進行評點,引導學生討論,總結出吃野味、破壞環境、侵佔動物家園、自然災害、人類活動幹擾都會導致野生動物瀕臨滅絕。最後,高老師請學生思考人類可以通過什麼舉措保護珍稀動物?學生紛紛提出了如各國設立法律,學會垃圾分類,改善動物生存環境等措施。課堂結束之際,師生共同呼籲人類保護野生動物迫在眉睫。
【專家評課 圓桌論壇】
隨後進行的是一場跨地、跨界的頭腦風暴,兩地專家馮雪校長、楊春英主任、曾宣偉主任圍繞「項目式學習與國際理解素養提升」進行圓桌論壇,汪湖瑛主任主持。
汪湖瑛主任表示此次活動充分體現「融」字,形式上做到了線上線下融通,地域上做到了杭州上海兩地融匯。內容上做到了項目式和國際理解教育融合,兩地不同領域的專家體現出了融智。
兩地專家首先對展示課作了評點。
上海聯建小學馮雪校長對兩節課、三位教師給予高度評價:兩地同課異構,三位教師專業素養極高,學生知識掌握紮實,課堂氛圍活躍。在課堂實踐中能由淺入深,在探究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質疑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兩堂課都能堅持育人為本,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著力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沒有為了國際理解教育而國際理解教育,體現了三個「融」:融入:國際理解教育融入學校的培養目標;融合:融合了多學科,實現從學科滲透到學科統整,從學科統整到學科融入;融通:兩堂課都體現了項目建設課程化,課程實施項目化。馮雪校長進一步指出,在國際理解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要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並在此過程中形成有效的遷移。
曾宣偉主任認為兩堂課有兩點十分值得肯定:一是課堂讓學生站在臺上,拿著自己的作品,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是項目式學習最基本的要素;二是在學生展示的時候,視野與思路寬闊的,從動物視角到人文視角伸向到歷史視角,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不再是割裂的,而是一個生命體。曾主任進一步指出,人類所有的實踐、體驗最後要回歸到極簡主義,要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就要過極簡的生活,要從我們做起,從小事做起。
楊春英主任表示兩堂課見證了連接,見證了從身邊的小鳥到世界瀕臨滅絕的動物的連接,真正地探索了世界。在國際理解教育實施過程中兩堂課都體現了人文與科學的整合。一、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親身交流,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使學生懂得熱愛自然,與環境和諧相處;二、在親身體驗中培養學生愛心、責任,珍愛生命;三、通過社會實踐懂得珍惜資源,培養學生更寬闊的視野,更高的格局;四、在詩歌、音樂中學會欣賞;五、在科學探究中培養學生情感。在國際理解教育中要更關注科學和人文的整合,倡導過節儉的生活,注重精神世界。
緊接著,三位專家就「如何以項目式學習推進國際理解教育?」闡述觀點。
馮雪校長以「項目式學習——讓國際理解教育真實的發生」為主題分享觀點,指出在項目式學習中有很多要素:挑戰性的問題、持續性的探究、真實性的項目、學生的發言權選擇權、過程中的反思評價等等。這些要素都激發學生探究樂趣,因此教師要做的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提出疑問,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介紹,在推進國際理解教育的過程中,聯建小學學校、教師和學生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有了更多的教學挑戰,項目式學習要求教師重構知識,創造想像,跨學科備課,進行有效銜接;項目式學習為學校國際理解課程增加了真正的實施理念,使學校教育朝向未來,使項目式學習的實施更加明晰。
楊春英主任認為了南小從幾年前的國際了解教育走到今天真正在做國際理解教育,成效顯著、特色鮮明。她引用姜教授的話釐清了什麼是國際理解教育:使學生尊重多樣性,學會與全球人民共生,成為全球的一員。她認為項目式學習本質是學習而不是項目,在堅守中達己達人,希望項目式學習能讓教師和學生真正地學習和成長。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教學中以國際理解理念為指導,實現教育觀念、師生角色、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教學管理和規則的全面變革,讓教師自發研究和學習,並在此基礎上開展項目式學習,真正為學生全球視野奠定基礎。
曾宣偉主任即興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微報告。他引用了毛澤東的「系統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調查研究客觀實際狀況的濃厚空氣」這句話表示解決中國革命問題要理論實踐相結合,國際理解教育也應該把知識傳授和理論實踐相結合,回歸教育的本質,關注學校的發展、教師的發展、學生的發展。當今中國式教育是一種缺睡眠式學習,缺實踐性學習。因此在做國際理解教育的時候要注重「善」的教育,從學生的日常起居出發,從學校的常規活動出發;要堅持「合格性評價」,關注每一個學生是否達到合格的要求,而不是把視角投向班級群體的整體分數以及班級與班級之間的分數差距。以課程標準為標準,綜合運用多種學習方式,在完成學科教學的同時帶著項目去研學,增加活動教學時間,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讓教師學習活動的組織者,讓學生通過問題解決、方案設計、產品製作等高階認知策略和行為,加深對學科概念的深度理解,並實現在真實情景下的遷移和應用。
觀課老師通過掃描二維碼也留下自己的點評。例如點周瑩老師發言此次課堂把學生的合作學習以及主動探究擺在第一位,由淺入深地探索人與動物之前的關係,課堂富有感染力,引人深思。
【總結指導 頒獎合影】
最後,嚴國忠先生為此次研修作總結指導。嚴理事長表示本次活動真正落實了三點:一、一堂大餐大家分享。北師大專家的主旨演講使我們明確了國際理解教育,在專家理論指引的基礎上推進南小國際理解教育;二、兩堂生動的項目式學習課堂展示,兩地的同課異構都用探索的精神對項目式學習進行了探討,把主陣地讓給學生,把講臺變成學臺;三、三位專家的點評都用了三個「三」。面向未來人的成長,我們的課程育人要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為未來孩子做好方方面面的準備。嚴國忠先生對未來課程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不管是國家課程還是拓展課程,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課程的學習過程要吸引學生,課程的學習評價要引導學生,未來的學生綜合素養評價一定不會是單純的紙筆測試,一定會讓類似於項目式學習的實踐評價真實發生,讓課程育人水到渠成。
之後,嚴理事長、楊春英主任兩位老師為我校執教老師徐佳穎、張幸老師頒發證書,見證成果!
2020年,杭州市江幹區國際理解教育「種子教師」研修項目緊扣全球疫情大背景,將項目式學習這碗「米飯」與「糧食危機」「災難教育」「人與動物」等研討話題合理搭配,呈現出了同中有異、穩步進階、漸入佳境的教育風景!「種子教師」們將用好《我與世界》,共創課程資源,變革教學方式,培養高階思維,讓國際理解教育「深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