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影藝獨舌
微信號:yingyidushe
總有一些電影生錯了時代。某位導演稱「我的電影是拍給下一個世紀的觀眾來看」,曲高和寡,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電影本身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但因種種原因,流通渠道不暢,卻在傳播日漸便捷的網際網路時代於在小圈子內爆得大名,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然而本文要介紹的是兩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大陸電影——《情不自禁》和《獨自等待》。
一直以來,中國電影以盛產「爛片」而為觀眾詬病,一提到電影好像都往藝術的胡同死磕。事實上,這麼多年,中國電影世界上重要的獎項該拿的都拿了,藝術片每年都以一定的數量在延續,所謂「爛片」幾乎清一色都是不合格的商業片。假如說藝術是對流行和傳統的反動與革新,如果我們還沒有一個自己傳統和流行的範式出來,所謂的「反動和革新」其實是以電影工業最發達的好萊塢為「假想敵」,但畢竟我們還沒有建立自己的電影工業和流行文化,這個剛需自然還是會被好萊塢鑽了空子。並不是說社會邊緣人和宏大敘事的藝術片不重要,問題在於在於中國電影一直沒有講好普通人情感跌宕和生活遭遇的故事。這一直影響到當下的電影創作,古裝大片不靈了,好像就不會拍電影了,資本炒作,IP躍然升起。
兩部電影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講述都市生活中年輕人的情感——永遠不過時的話題,可在十年前中國導演在這個題材上可謂集體笨拙;大部分人是通過電影頻道看到這兩部電影,它們每年都會在電影頻道重播,每次收視率都挺高;分別是男主角潘粵明和夏雨的代表作,不少人是通過這兩部電影關注和喜歡上兩位演員;這兩部電影在豆瓣評分都在8分以上——如果你清楚中國影迷對國產電影一貫苛刻的態度,就知道這樣的高分意味著什麼;目前兩部電影都有風聲要啟動續集。
如今中國電影市場火熱,票房紀錄不斷刷新,《情不自禁》和《獨自等待》假如生在當下,那分別會是多少億的生意?大家都在說現在是中國電影的黃金時代,可再過10年,大浪淘沙,這些曾經攪動票房和市場的電影還會有幾部像《情不自禁》和《獨自等待》一樣讓人難以忘懷、心生感動?
首先,《情不自禁》是一部電視電影,就是壓根不走院線直接上電影頻道播出。但它卻是按商業片的方法在拍,關鍵就是一點:好看。導演方剛亮回憶:「回想《情不自禁》,創作好比一次生產,阻力無處不在,隨波逐流是時常在心理出現的念頭。每當這時,都會想起現場流行的這樣一句話:『……這可是在拍電影!』其實,《情不自禁》是一部電視電影。」電影選擇的是當時最火熱的公安題材,加入了香港警匪片常見的臥底橋段,再融入了愛情元素。以現在的標準來看,電影還是「很大膽」,直接把追擊販毒放置在北京,攝影機架在了地鐵王府井站拍。不過電影側重點不在於警匪對峙,而在於刻畫人物感情。
方剛亮表示,電影原本有兩種發展方向:炫耀拍攝技法和雄厚資金的動作戲式的拍法;再現豐富細節,人物性格和細膩情感的愛情戲式的拍法。拍成《法國販毒網》,缺少資金;拍成《駭客帝國》,沒有技術;拍成《英雄本色》,欠缺經驗;最後拍成《情不自禁》,因為主創擁有情感。「優秀的演員,真誠的情感,充沛的創造力是我們的強項。揚長避虛,我們放棄了追求不切實際的影像奇觀。」
潘粵明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熒幕角色,從開頭為了擺脫追捕在地鐵對女警官的強吻到最後一刻的「深情長吻」,儘管兩人之間幾乎沒有談戀愛的互動過程,故事的鋪墊和醞釀已經下足了功夫而又不拖泥帶水。小黎飾演的雖然是個女警官,但卻看上去和大多數都市年輕人無異,喜歡蠟筆小新,渴望愛而又下意識抗拒。不同於不少公安題材設定為「政治身份」,在這裡警察只是個職業身份而已,電影講述的還是都市生活中的普通人的情感故事。
導演方剛亮以及另外兩個編劇陸川、林黎勝都是電影學院科班出身,陸川讀的研究生,方剛亮和林黎勝則留校任教,正宗學院派,能夠拍出這樣好看走心的電影也是難得。連導演也表示:「留校留出的偏執,讓我相信有些東西我一定可以拍好,而對另一些不屑一顧。其中的一點偏執,是並不相信自己能拍好一部商業片。也就是說,我並不相信自己能拍出一部好看的電影。當然,把一部電影拍得貌似深刻,讓人看得似懂非懂似乎倒有一定把握。」
如今電影市場火爆,什麼東西都自詡IP,什麼人都來拍電影,這樣一部有著良好口碑的故事完全沒有不重啟的理由,期待新版《情不自禁》或者續集or前傳。
現在各式各樣矯情的青春片隨便都能賣幾個億,這部電影的誠意與質量也的的確確能讓它在這一類型片中佔有一席之地。《獨自等待》在充滿京味兒的貧嘴逗樂中把一個男孩追女孩的簡單故事講得妙趣橫生。相比於《情不自禁》,《獨自等待》則相對大眾一些,這是一部院線片,後來還有DVD甚至盜版碟的傳播途徑。查閱相關資料,顯示的票房成績是202萬(導演接受訪談說是首周300萬)。
導演伍仕賢是美籍華僑,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客串演出戲中自稱「中美合資產品」,他回憶道:「我們這樣的獨立電影能上院線就夠不容易了。那個時候國產片票房最大的也只有個兩三千萬。當然我們覺得發行公司當時可以做的更好,但《獨自等待》畢竟還算是一個獨立電影,預算其實挺小的,所以最後通過賣給電影頻道版權啊,包括通過一些國際發行售賣了海外版權,其實也早就回了成本。」伍仕賢認為《獨自等待》這樣的好口碑小成本電影上院線給後來的一些獨立電影開了條路,「寧浩的《石頭》也不過是2006年才出來的,而我這片子是2005年,其實是寧浩那個片子才開始讓大家知道:原來小片子也可以有票房。」
夏雨年少成名,憑藉《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和金馬獎兩個影帝,《獨自等待》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之後夏雨最令人難忘的熒幕角色。甚至《獨自等待》中的夏雨可以當成是《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邊的夏雨的成長版。有人認為《獨自等待》成功之處在於對北京青年的塑造,這批青年,大多玩世不恭,有著調侃的人生,存在性衝動等等,《獨自等待》中的夏雨形象有點是對王朔以往小說中北京青年的一種跨時代變相照搬。李冰冰演的北京大妞那種張揚隨意以及內心保守,這個矛盾體是構成夏雨主演的人物受到傷害的根本原因所在,電影充分應用了這個矛盾體,製造故事衝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導演伍仕賢頗有能耐,《獨自等待》可以請到周潤發在結尾客串,2012年的《形影不離》更是請到了奧斯卡影帝凱文史派西來主演,儘管如此,《形影不離》票房口碑都不盡如人意。導演在一些訪談中曾經表示會在《獨自等待》10周年的時候做一個續集,並順勢重映《獨自等待》,而豆瓣已經有了《獨自等待2》的主頁。
【文/佯偽善】
微信公眾號【影視獨舌】所有原創文字,版權均屬【影視獨舌】及原作者所有。歡迎分享至朋友圈,但如有其他媒體複製轉載,需徵得我們同意並註明出處。(請回復「轉載」,了解具體要求!)微信號:dusheme
有觀點、有態度、有溫度的行業資訊與交流平臺
【影視獨舌】
由資深媒體人、影視產業研究者李星文主編,提供深度的影視評論和產業報導。追求高冷、獨立、有料,助大家漲姿勢、補營養、覽熱點。涵蓋微信公號,微博,博客,網站,今日頭條,百度百家,新浪、網易、騰訊、搜狐自媒體等10大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