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天納
在亞洲的一角,一間熙來攘往的商店外,貼滿喜慶套紅標語 ——「歡度國慶」,店內不斷播放中國的宮廷式音樂。大家一定會以為這裡是中國的其中一座城市,不過,這裡不是內地、也不是香港,而是日本首都東京!
中日兩國關係如何?不用筆者多說,大家也心中有數;但是日本商家能屈能伸,為爭奪人民幣,日本人簡直「全力以赴、各盡己能」。在韓國,同樣的國慶標語遍布各大商場,訪客到來,恍如置身內地,倍感親切。
內地目前尚在十.一黃金周長假中,估計今年外遊的民眾超過400萬人次,而日本及韓國成為最熱門的選擇,估計人數較去年同期增長四成。與此同時,香港則成為「最受冷落地區」,赴港旅客估計較去年同期減少四成。
參考內地報告,今年十.一長假內地外遊的市場規模,比去年增加超過15%,最熱門的目的地分別是韓國、日本、臺灣、泰國、美國,有興趣到日本及韓國的遊客人數升幅更是一枝獨秀,均超過四成,前往臺灣的人數尚算穩定,但有興趣到訪香港的旅客人數卻大幅下跌。
新尖沙咀已在日韓臺
2015年3月9日筆者曾撰文,以「哪裡是新尖沙咀?東京、首爾、臺北!」為題,首次提到新尖沙咀的概念,談到香港購物天堂魅力不再,尖沙咀也被海外的「新尖沙咀」們所取代。文章反響頗大,其後筆者接受了不少媒體的採訪,再深入談到這事 。
想不到近期有國際金融機構參考了筆者當時的論點,發表報告,談到尖沙咀TST(Tsim Sha Tsui)以往作為內地遊客的購物天堂,地位已被另一個新TST取代,即東京、首爾及臺北(Tokyo、Seoul、Taipei),將筆者的論點發揚光大。
的確,香港作為一個旅遊地,過於依賴「購物」活動來吸引遊客,缺乏多元化。以往香港在殖民地年代,對亞洲旅客尚存異國情調。
現在,香港卻面臨定位進退失據的局面,內地遊客寧願去日本及韓國消費,離棄香港,本地的零售市場難免受到影響。
目前,內地不少朋友對香港已經存在一定的負面觀感。與此同時,日本對內地客持開放、歡迎的態度,令不少人轉到日本消費。相比之下,香港的租金成本節節攀升,成本比東京更貴,本來就已削弱了業界的競爭力,若服務質素再持續下滑,將會造成不可逆轉的沉重打擊。
此外,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城市,內地旅客一旦對香港的感情因素不復存在,零售業界早已付出慘重的代價,亦影響到香港經濟前景。
滙率高企成催命符
事實上,香港的零售業近期本來就面對內憂外患。從去年初至今,港元兌人民幣不斷升值。同期亞洲貨幣兌人民幣卻持續貶值。
對於內地旅客而言,由於港滙兌人民幣水漲船高,來港消費的吸引力減少,因而較多轉往亞洲及歐洲各地旅遊,也是促使香港零售業表現不振的原因,滙率高企簡直成為了香港零售業的催命符。
在強勢美元下,港元的價值也來個大翻身,伴隨而來的零售物價也飛升,恍如利刃插在外地遊客的腦袋中。
香港的零售物價已經拋離東京,後遺症不斷冒出,香港不再是購物天堂,導致環球遊客蜂擁到東京瘋狂購物,而香港卻出現門庭冷落的局面,情況令人擔憂。
筆者以民生品為例,說明香港面臨如何嚴峻的局面。以日本品牌在內地授權生產的中國版伊藤園綠茶為例,在香港的便利店賣,零售價大概是10至12港元,但是在東京的便利店,日本生產的日本版伊藤園綠茶只是賣5港元左右,而且兩地的產品質量其實存有明顯的差別。諷刺的是,在香港的便利店裡,中國版伊藤園綠茶比較起其他本地或內地品牌的產品,已經不算貴了。
香港吃一碗掛上「日本品牌」的和風拉麵,食材是來自內地的,費用是百多港元,就算沒有服務可言,也需要加一。
在東京,一碗純正日本拉麵,食材是來自日本當地的,卻只是30至50港元,而且沒有加一,店員更是笑口盈盈的面對顧客。
本地零售業對經濟的實質貢獻,筆者並無準確的統計數字,不同機構有不同的統計方式,但零售業涉及旅遊、酒店、地產、租務等多個周邊行業,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筆者估計,零售業及周邊行業在香港經濟所佔的比重遠較想像中大,若再計及相關的金融產業,將是無法計算的巨大數字。作為黃金周最受冷落的旅遊地區,真讓人吃不消。面對眾多「新尖沙咀」們的競爭,香港究竟可以如何走下去?實在難有答案。
目前,內地是次黃金周,情況相當特別。早前受到經濟因素及股災的影響,今年節前股市整體背景氣氛較為平淡。
政策維穩力度堪關注
不過,黃金周是「金九銀十」的最後高潮,不成功,變成仁。這段期間的業績表現對第四季度市場有著深遠的影響。舉個例子,對地產商而言,這段期間就是最為拚命的推盤促銷期。
此外,在假期間,國民對娛樂的需求大增,不少娛樂事業也較為興旺,看似影視動漫板塊受惠不少。這段時間亦是國民旅遊的高峰期,市場對旅遊、酒店甚至是交通運輸的需求明顯增加。
在黃金周期間,環球股市如常運作,不過,適逢多事之秋,不少投資者亦不敢貿然「坐貨」過節。
的確,在節前我們看到內地股市的成交量持續出現萎縮,反映出內地投資者的觀望情緒相當濃厚,在不明朗的氣氛下,自然不希望在長假期前增持證券類投資。
若觀察實體經濟,參考內地最新公布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數據,境況實在不能讓投資者釋懷,目前,內地經濟下行的壓力一點都沒有減弱。
值得留意的是,中央政府政策維穩力度會否持續增強?這將會成為市場在節後的一大潛在亮點。
筆者認為,在節後內地投資者會重新奔向政策型的投資類別,焦點將會放在國策上,如國企改革以及綠色概念。始終,中央若要「保七」,目前的經濟狀況必須改變,才能達致增長提速。
此外,固定資產投資也是終極武器之一,以「一帶一路」作為框架,加快內地基建配套的興建,對提振經濟亦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國企改革,甚至是上海迪斯尼概念將慢慢成形,效益不容忽視, 亦將成為第四季度的投資重點。國慶假期後,五中全會在10月份即將召開,未來十三五將會成為極為重要的部署,投資者絕對不容忽視。
作者溫天納,系香港資深投資銀行家
版權聲明:「大公館」除發布原創市場投研報告以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添加DGGKF4微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