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孕齡滿37周至42周,體重大於(等於)2500克,身長大於(等於)45釐米的新生兒,稱為足月新生兒。
新生兒分足月兒、早產兒等,平時所說的新生兒,一般是指正常足月產的小兒。
新生兒出生的第1天,是獨自生存的第1天,是從安靜、無菌、恆溫、舒適的環境接觸到新世界的第1天,許多器官將發生重大調整。只有了解新生兒生理特點,給予適當護理,方可保證新生兒健康成長。由此,新生兒出生的第1天就顯得尤為重要,很多事情不可不知:
母乳:新生兒初生,一定要讓寶寶及時吃上母親的初乳。一般認為,母嬰正常,0.5~2小時就可以開奶。不宜母乳餵養或母乳不足,可採用適當的新生兒配方奶粉。
外觀特徵:膚色紅潤,皮下脂肪豐滿,胎毛少,頭髮有光澤,耳殼軟骨發育良好,輪廓清楚,指(趾)甲長至或長過指(趾)端,四肢較短、靈活、取外展和屈曲的姿勢。兩個眼球呈黑褐色,眼瞼有些浮腫;眼常定視。男、女嬰乳房都有紅暈,乳腺可摸到結節。足紋理遍及足底。哭聲響亮,吸吮、吞咽和擁抱等反射良好,能吃、多睡,富有生命力。外生殖器發育良好。
呼吸:呼吸以腹式呼吸為主,呼吸表淺而頻率較快,每分鐘約40~60次,且時有節律不均、深淺交替的呼吸。若呼吸急促、費力、暫停等於或大於20秒、皮膚青紫,則屬異常。
心率:新生兒出生最初數日,偶爾可聽見心臟雜音。心率較快,每分鐘約100~140次,若啼哭、吸乳等,還會升高。隨著出生時間延長,心率會慢至每分鐘120次。
體溫:新生兒一般腋下溫度在36~37度之間。新生兒要注意保暖。及時給新生兒增減衣被。遠離通風口和風扇外。室內溫度要保持在22~34度。新生兒體表溫度要保持在30度。
皮膚:新生兒剛出生時皮膚柔軟、嬌嫩,要注意清潔和保護。表層灰白色胎脂有保護皮膚的作用,不必洗去,數小時後逐漸被吸收。若胎脂過厚或存留過久,可引起皮膚糜爛,需處理。
血液循環:新生兒血液多集中於軀幹及內臟,四肢末梢容易發冷及出現紫紺。
小便:新生兒出生後約6小時內排尿,極個別24~36小時後排尿,若48小時仍未排尿應引起注意。新生兒第一天的尿量很少,約10~30毫升。尿量的多少還與周圍環境的溫度及衣被多少有關。新生兒尿液呈淺黃色,清亮無味,有時會有淡紅色或紅色沉澱,適當多餵水即可好轉。
大便:新生兒多數在24小時內排胎便,極少到24~48小時才排。48小時仍未排便需檢查。胎便呈墨綠色或棕褐色,黏稠。出生3~4天後轉為乳便。
消化:新生兒易溢乳,母親餵養姿勢要正確。新生兒消化蛋白質能力較好,消化澱粉能力較弱。
酶系統:新生兒出生3~4天出現不同程度黃疸,5~6天加重,足月兒兩周、早產兒三周退盡,為生理性黃疸,否則為病理性黃疸,需治療。
神經系統:新生兒大腦皮質發育不完善,常出現無意識、不協調動作。出生後有覓食、吸吮、伸舌、吞咽、擁抱、握持等反射,隨著年齡增長,除吞咽反射外,其他反射逐漸消失。新生兒從出生就有觸覺、味覺、視覺、聽覺。喜歡接觸質地柔軟的物體。嘴和手是觸覺最靈敏部位。喜歡看人的臉和紅色物體。20天以內色盲。
免疫:新生兒免疫能力不完善,但出生前從母體獲得的以及從母親的乳汁中獲得的某些免疫抗體,在出生6個月內對風疹、麻疹、猩紅熱和白喉等傳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抵抗力;但新生兒從母體中獲得的免疫力有限,易患其他感染,如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臍帶:3~半個月脫落,正常7~10天脫落。1個月內持續做臍帶護理至2個月,保持乾燥,否則患臍炎。
早產兒:特別需要保暖,必要時放入保溫箱。易患吸入性肺炎。血管易破裂、易出血。易出現嗆咳、嘔吐、黃疸重、驚厥等症狀。易感染,反應弱。
生長發育指標:新生兒出生時平均身長為47~53釐米。平均體重為2500~4000克。平均頭圍為33~34釐米,個別大於35釐米。頭髮多少不一定。頭形奇怪多由分娩壓迫所致,2周後可恢復正常。頭頂部軟區為前囟門,早閉、遲閉、飽滿都屬異常。胸呈圓桶狀,出生時胸圍比頭圍小1~2釐米,平均胸圍為32釐米。皮下脂肪厚度在1釐米左右;剛出生時達不到,餵養得當,滿月可達到。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護理新生兒一定要有愛心、耐心、細心,以使新生兒健康成長。
好啦,今天僅簡單說說新生兒出生第一天的情況,以後會陸續詳盡新生兒各方面生長變化,有興趣的小夥伴們留言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