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醫院完成百例換心術,南京首位「換心人」已健康生活19年

2020-12-21 騰訊網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章琛 記者 安瑩 梅書華)從第1例「換心術」到第100例,南京市第一醫院心胸外科用了19年的時間。9月8日,南京市第一醫院舉辦「百例換心,你我同行」的新聞發布會,來自全國各地的30名「換心人」和醫院專家、社會愛心人士歡聚一堂,慶祝該院順利完成100例心臟移植手術。

△ 新聞發布會現場

在現場,最引人注目的是四位換心人,一位是南京首位「換心人」王桂蘭,19年前(2001年)接受換心手術,也是目前江蘇壽命最長的換心人。另外三位分別是當年全國年齡最大的換心人(71歲換心),現在已經81歲的雷開雲;接受兩次心臟移植手術的李慶奎和剛剛完成心臟移植手術的第100例「換心人」張先生。

【第100例「換心人」】

54歲的他生命垂危,「救命神器」ECMO護送抵寧

「感謝南京市第一醫院的醫務人員,也感謝捐獻給我珍貴心臟的供者及其家屬,是你們給了我又一次生命。」9月7日,來自蕪湖的54歲張先生順利出院,這是南京市第一醫院成功完成的第100例心臟移植。

△ 第100例「換心人」張先生為醫護人員送上錦旗

8月18日中午,一輛來自安徽蕪湖的救護車,車上的患者安裝上了「救命神器」——ECMO(人工心肺儀),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奔波,呼嘯著駛進南京市第一醫院。該院重症醫學科醫護人員早已做好迎接病人的準備,開通綠色轉診通道,患者張先生直接被送入重症監護室。

兩年前,張先生反覆出現活動後胸悶氣喘不適,伴心慌乏力等不適,間斷出現雙下肢水腫,到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Ⅲ°室傳導阻滯,並植入永久起搏器。今年6月,張先生感到症狀明顯加重,胸悶氣喘、心慌乏力,醫生診斷:左室收縮功能嚴重下降,需換心臟。

8月18日上午,張先生在兒子的陪伴下到達高鐵站,準備前往北京求醫。距離高鐵開動還有30分鐘,張先生突然感到天旋地轉,氣喘不止,當即暈倒在高鐵站。家人將張先生送到當地醫院,張先生被確診為擴張性心肌病。常規治療無法緩解病人惡化的病情,徵得家屬同意後,當地醫院採取了用於危重患者臨時心臟輔助的ECMO。儘管張先生已裝上ECMO,但受制於當地醫療水平,仍需儘快轉至南京市第一醫院進行救治。經過兩地醫院溝通,第五天患者送至南京市第一醫院心胸外科重症監護室,開展進一步搶救和治療。

患者進入ICU後心功能極差,仍頻繁發作室速、室顫,應用ECMO代替維持。據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陳鑫介紹,張先生不僅有嚴重的擴張型心肌病,而且心源性休克,反覆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嚴重衰竭,還患有急性腎功能不全和糜爛性胃炎,生命垂危。

只有通過心臟移植手術才可能存活,等待合適的心臟供體又非易事,按照我國人體器官分配原則,ECMO患者有優先獲取心源權。

千裡之外「取心」路,心臟移植初戰告捷

幸運的是,僅僅三天,8月21日早晨,器官捐獻組織(OPO)通知:北京阜外醫院有合適的心臟供體,供體心臟將於中午10點15分抵達南京南站。

由南京市第一醫院組成的「取心」團隊立即趕赴南京南站。按照心臟移植的常規標準,「供心」一旦離開捐獻者胸腔,必須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最好是6小時內移植入受者體內,一場生死時速的戰鬥就此展開。

上午9點55分,帶著ECMO的患者張先生從重症監護室被推進手術室。9點58分,在麻醉師精確到毫升的藥量控制後,張先生進入了睡眠。10點15分,心臟供體抵達南京南站,南京市第一醫院器官獲取組織(簡稱opo)陸雷醫生與北京團隊精準對接,一路護送供體抵達醫院。

11點10分,這顆「供心」抵達南京市第一醫院心血管外科手術室。由陳鑫教授主刀,蔣英碩、邵俊傑協助,麻醉科葛亞力、尹加林,體外循環師肖立瓊等多學科的專家,嚴陣以待,完成了各項準備工作。「供心」經過進一步檢查和裁剪。

11點35分,完成心臟阻斷。隨後陳鑫團隊沉著應戰,仔細分離粘連,游離血管,將搏動微弱的心臟摘除,供體順利植入張先生的胸腔,歷經近6小時奮戰,這顆「救命的心」在張先生體內順利跳動了。

張先生術後順利返回重症醫學科。術後8小時順利拔除氣管插管。患者心功能恢復正常,術後第二天又順利撤離ECMO裝置,生命體徵趨於平穩,術後第四天轉回普通病房。目前可以下床走路。

【大數據】

最小的心臟移植患者只有2歲,心臟只有鴿子蛋大

19年的時間,陳鑫團隊做了100例「換心」手術,陳鑫清楚地記得第一例手術的場景,「當時技術條件並不是很成熟,直接和間接參與手術的人達到了72人,負責器官轉運的就達到10多人,而現在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效率提高很多,參與手術的人也精簡到了20人左右。」陳鑫說。

在現場,陳鑫也分享了100例心臟移植患者的大數據分析,100例患者中,擴張性心肌病有78例,限制性心肌病1例,瓣膜性心臟病6例,缺血性心臟病13例,先天性心臟病2例。

100例中,男性佔到76人,女性為24人,最小心臟移植患者的年齡僅2歲,最大的患者71歲。陳鑫透露,2歲嬰兒的換心術難度最大,孩子的心臟只有鴿子蛋大,血管縫合的挑戰很高,當時手術進行了5個小時。

「換心」後,患者們的生活如何?陳鑫現場發布了南京市第一醫院心臟移植術後生存率和國際心肺移植協會結果對比度,可以看到,100例「換心」人術後一年、三年、五年和十年的生存率均高出15%~20%。

生命禁區不斷被打破,120斤瘦子「換心」給200斤胖子

截止目前,南京市第一醫院已完成了102例「換心」手術。陳鑫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隨著心臟移植技術的成熟,該院心血管病醫療團隊已打破多個換心禁區,除了換心患者的年齡不斷創新高外,還成功進行了供受體體重差超過65%的換心手術。這例手術心臟供體體重60公斤,而受體體重卻有100公斤,目前這例「換心」手術患者也存活超過10年了。此外在心臟移植方面創造了全國和全省多項紀錄:患者體重最大(該患者體重達113公斤),「換心」速度國內最快(用時41分鐘),「換心」生存時間最長(最長的病人已生存20年)。還有一例患者在第一個心臟移植12年後,又再次進行了心臟移植,不久後又成功進行了腎移植。

【換心那些事兒】

換心「明星」登臺慶生,換心手術團隊閃耀全場

他們曾經徘徊在死亡邊緣,先進的醫術讓他們重獲新生,在發布會現場,「換心人」說起了「心生」後的新生活和新變化。

站在眾人面前的王桂蘭,聲音洪亮,面色紅潤,她是南京首位「換心」人。2001年,53歲的王桂蘭因經常出現胸悶、氣喘、心悸、昏迷等症狀入住南京市第一醫院,醫生確診為晚期擴張性心肌病,保守治療已無效果。陳鑫建議她進行心臟移植手術,曾在死亡邊緣徘徊過多次的王桂蘭一口答應。一周後,在該院相關科室百餘名醫務人員的配合下,經過四小時努力,王桂蘭成功「換心」。

當了近20年「換心人」的王桂蘭說,過去她走路都要人扶著,如今她的生活完全能夠自理,每天在家裡從早忙到晚,拖地、買菜、做飯。平時,每天服用抗排異的藥物,堅持鍛鍊身體,登樓登城牆都不成問題。除了感冒外,幾乎沒有生過病。

出現在現場的雷開雲老人精神非常好,「慶生」的蛋糕,雷老也吃了整整一大塊,今年他已經81歲高齡了。10年前「換心」手術時,71歲高齡也是創了紀錄,當時國內沒有比他年齡再大的「換心人」。

今年45歲的李慶奎是南京六合人,26歲時,因患擴張型心肌病晚期,心功能幾乎喪失殆盡,於2001年在南京市第一醫院接受心臟移植術。2008年李慶奎被診斷為「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腹腔積液、心臟移植術後糖尿病」,需要依靠血透維持身體。2013年10月31日,他的心臟功能再也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了,不得不再次入院急救。2013年12月13日,專家們為他成功進行了二次心臟移植手術。再次換過心臟的他重新成了家中的「頂梁柱」,工作是在廣東跑銷售。事隔12年後再次成功「換心」,這在當年江蘇醫療史上還是首次。

換心」後性情會大變?改變的是生活習慣

做了心臟移植手術之後,口味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原本喜歡安靜的女士愛上了激烈的賽車運動……換心後病人性情大變,近幾年來在國內外的報導中並不少見。不過在發布會現場,幾位換心已經長達10年的患者表示,感覺自己性格和以前沒啥變化,改變的是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

南京市第一醫院心胸外科專家告訴記者,從醫院對100位患者隨訪的記錄來看,患者們性格變化並不大,沒有特別突出的例子。「性情大變」在現實生活中有,但多見於國外的報導,儘管如此,也是「非主流」的,改變原因也沒有確定的說法。有人主張「細胞也存在記憶能力」,有人則認為是供體心臟中的少量幹細胞通過血液進入了大腦,影響了記憶力,有人則認為純粹只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目前缺供體仍是最大瓶頸

據了解,目前我國有80萬的心臟終末期患者等待心臟移植,而一年的手術量卻不到300例。陳鑫說,能做上換心手術的病人都已經算是幸運的了。「很多患者是在等待供體的過程中支持不住死亡了,供體缺乏仍然是制約心臟移植手術的最大瓶頸。」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這些年陳鑫也一直在推動腦死亡後器官捐獻立法,他也感受到了深刻的變化,隨著捐獻器官的理念在轉變,這些年器官捐獻者也越來越多。

(通訊員供圖 )

相關焦點

  • 72小時換心 南京上演心臟移植「生死...
    據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360》報導:安徽蕪湖的張先生患有嚴重擴張型心肌病,8月14號,突然暈倒在火車站,病情急劇惡化,當地醫院緊急為他裝上人工心肺儀。5天後,張先生被轉運到南京市第一醫院,如果不儘快做心臟移植,隨時有生命危險。兩天後,傳來消息:北京有合適的心臟供體,醫生們立即行動,一場心臟「保衛戰」開始了。
  • 哈醫大二院「換心人」健康存活26年 持續刷新中國最長「換心」紀錄
    人民網哈爾濱4月26日 2020年,哈醫大二院「換心人」於文峰心臟移植術後已經健康存活了26年,持續刷新中國心臟移植術後存活時間最長的「換心」紀錄。為了紀念醫學前輩為我國心臟外科事業做出的重要貢獻,2005年哈醫大二院設立了「4.26愛心日」,並在每年的4月26日開展義診、免費手術、科普宣傳等活動。
  • 浙江首位「換心人」重生23年:從沒想過,能看到兒子結婚
    誰能想到,他換心之後,走過了中年,又平安變老。這23年,他為做生意扛一百多斤的重物;週遊全國、還出國遊;他最高去過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手術後,生活反而比以前有意思了。我感覺自己像變了個人。」錢長法手術那年,兒子才10歲,如今孫女已經9歲。換心23年,他說自己「重活了一次」。
  • 杭州一男子換心後活了20年 長壽的秘訣就是樂觀
    這個決定就是換心。錢長法在浙江省人民醫院完成了我省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並憑藉著自己樂觀開朗的性格,成為了浙江省接受心臟移植患者後,心臟生存時間最長的人。今天,6月19日,正好是他心臟移植手術後20周年的日子,錢長法特意趕到浙江省人民醫院,和當年為他手術的專家醫生,以及多位在省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換心人」一起度過了這個特別的日子。
  • 又一醫院落戶南京!精準「爆破」癌細胞!
    截至11月29日24時,全省累計報告確診病例680例(其中境外輸入49例),除8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在定點醫院隔離治療外,其餘均已出院。當日無新增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集中隔離和醫學管理2例。截至11月29日24時,正在集中隔離和醫學管理的無症狀感染者20例,均為境外輸入。
  • 「換心」已成常規手術,邵逸夫醫院 1個月連做5臺高難度心臟移植手術!
    麻醉完成,手術開始。當手術刀划過患者的胸腔,生命重生的序幕正式拉開。很快,一顆無力碩大的心臟,被小心翼翼地取出來,這邊,「供體」無縫送達,被移植入患者心腔。這顆健康、活力無限的心臟,在邵逸夫醫院心外科主任錢希明團隊的主刀下,進入新的「工作崗位」。
  • 南京完成全國首例兒童醫院系統嬰幼兒心臟移植手術
    原標題:2歲寶寶重獲「心」生,南京完成全國首例兒童醫院系統嬰幼兒心臟移植手術交匯點訊 南京市兒童醫院近日成功為一名2歲的心肌病兒童施行了「換心」手術,創造了江蘇省內最小年齡的心臟移植記錄,這同時也是全國兒童醫院系統的首例嬰幼兒心臟移植手術。
  • 南京重離子醫院項目落子麒麟
    通過醫用重離子加速器,使碳離子經高頻電場進一步加速到治療所需的能量直達腫瘤病灶,定向爆破殺死癌細胞,同時還不「誤殺」人體正常細胞——南京重離子醫院暨醫用重離子科研轉化基地項目正式敲定落戶南京麒麟科創園。
  • 浙江首位心臟移植患者 健康生存20年·杭州日報
    本報訊(記者 柯靜 通訊員 宋黎勝)日前,58歲的錢長法回到他的新生之地——浙江省人民醫院,這位浙江省首例接受心臟移植患者,術後生存20年,醫患共慶。 1997年6月,家住杭州百丈井社區的錢長法,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奄奄一息,面臨著抉擇:擴張型心肌病已到了終末期,心臟比正常人擴大近3倍。要活下去,惟一的途徑就是換心。
  • ...南京江北人民醫院萬峰心臟團隊成功完成一例重症微創非體外循環...
    11月27日,家住南京大廠的小武(化名),帶著笑容從ICU轉回普通病房,這是他接受非體外循環心臟不停跳搭橋手術後的第三天,目前狀態良好,已經可以流暢對話和自主飲食。這是自11月21日,法國外科學院外籍院士萬峰工作站落戶德馭醫療所屬南京江北人民醫院以來的第一例手術,也是同濟大學東方心臟集團專科醫聯體暨長三角心肺救援聯盟——南京江北分中心救治的第一例患者。
  • 四川唯一存活的換心人已「十歲」 目標再活十年
    這個段子形容一個人年紀大,但身體好,心臟健康。羅江明雖然已經57歲,但他的心臟才28歲。「以前看聊齋小說裡的鬼怪故事,有『狐仙幫人換心』的故事,沒想到真的發生在了我身上。」  11年前,一向身體很好的羅江明突然劇烈咳嗽,懷疑是感冒,到興文當地醫院就醫,但治了一個月不見好轉。後經興文縣中醫院檢查,確診是心肌炎。2006年下半年,羅江明的病情加重為擴張性心肌病,隨時可能死亡。
  • 14小時內同一醫院為4患者「換心」 在國內尚屬首次 200多位醫護...
    6日10時至24時,武漢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和夏家紅教授率領200餘人的醫護團隊,在同一天14個小時內,成功完成4臺DBD(腦死亡器官捐獻)心臟移植。據了解,同一個單位於同一天完成4臺DBD心臟移植手術,在國內尚屬首次,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極為罕見。目前,4名患者生命體徵穩定。
  • 協和醫院一天完成四臺「換心」手術
    8月6日上午10點至凌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簡稱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董念國教授和夏家紅教授率領200餘人的醫護團隊在同一天14個小時內,齊心協力成功完成4臺DBD(腦死亡器官捐獻)心臟移植術,術後均恢復良好。據悉,同日同一單位內完成4臺DBD心臟移植術目前在國內尚屬首例,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極為罕見,展現出協和醫院心外科頂尖的學科實力。
  • 不開胸也能給心臟換瓣膜 青島這個團隊已完成近30例
    不需要心臟停跳,不需要開胸,只需要在大腿血管開一個米粒大小的小孔就能夠完成心臟換瓣手術。這項技術就是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I)。「但是介入瓣膜手術也不是適用於所有人,這種介入瓣膜平均使用壽命在八年左右,這意味著8年後可能有一部分的人工瓣膜出現損毀,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可以再次放入另外一個介入瓣膜,將平均使用壽命延長到16年左右,所以不適合年輕的主動脈瓣膜疾病病人,再就是合併有其他心臟疾病需要外科手術治療的病人也不適合。
  • 武漢兩月齡嬰兒換上4歲男童心臟,刷新亞洲最小「換心人」記錄
    出生66天後,武漢3公斤嬰兒換上4歲腦死亡男童心臟……近日,武漢協和醫院成功完成亞洲最小「換心人」手術。 2019年5月7日,在孩子滿月後,林女士再次帶著睿睿來到武漢協和醫院。經過進一步檢查發現,睿睿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其心臟房缺和室缺,合併主動脈狹窄、心肌緻密化不全;且EF值(心臟的射血分數)只有17%-19%,遠低於正常值。
  • 贛州這家醫院已連續完成4例高難度二尖瓣成形術
    大江網/贛州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曾正東、石賢鈴報導:近日,廣東省人民醫院贛州醫院(贛州市立醫院)心胸外科在連續為4位患者成功實施了全胸腔鏡下二尖瓣成形手術。  據了解,4例手術的患者平均年齡為65歲,術前診斷結果皆顯示為「二尖瓣脫垂並關閉不全」,經過專家團隊縝密評估,決定實施「全胸腔鏡下二尖瓣成形術」。四例二尖瓣成形術皆由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廣東省人民醫院瓣膜與微創心臟外科主任黃煥雷與廣東省人民醫院贛州醫院心胸外科首席專家郭海江博士聯手完成。  伴隨著外科技術的進步,心臟手術也向著微創化的方向發展。
  • 英山縣人民醫院版《心術》--但願您懂我!
    由英山縣人民醫院醫護人員編拍的《心術》帶您走進他們的世界……        工作服敞著當風衣穿        醫院工作條例中明確規定醫生不允許敞穿白大褂。去餐廳吃飯也不許穿白大褂,脫下來了才讓進去,這都是為了防止交叉感染。
  • 重慶康心醫院完成3例「百元」心臟支架手術
    ');}-->   近日,重慶康心醫院成功為3例患者實施了降價心臟支架手術治療,使用帶量採購支架7枚,共計節省治療費用14萬餘元,切實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據悉,2020年11月5日,由國家醫保局組織的冠脈支架集中帶量採購(下稱「集採」)開標,此次集採中后冠脈支架價格平均降幅逾90%,從2021年1月1日起陸續執行。重慶康心醫院作為三級心血管病專科醫院,率先開始冠狀動脈支架降價。
  • 再戰新冠,北京這家醫院停止所有門診!
    地壇醫院護理部主任張志雲說,目前患者輕型和普通型較多,護士們對於患者病情觀察得特別仔細,「要在第一時間發現患者病情的變化,及時救治。」  19日下午,北京地壇醫院副院長吳國安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截至6月18日24時,地壇醫院接診確診病例183例,無症狀感染者13例,共計196例。男性114例,女性82例,平均年齡43歲,最小8歲,最大70歲,小於14歲兒童3例。
  • 北京復興醫院累計確診34例,官方通報情況→
    截至2月19日18時,復興醫院累計報告核酸檢測陽性病例36例,其中確診病例34例,核酸陽性檢測2例。新增病例均為醫院隔離的密切接觸者。36名病例中,有8名醫護人員,9名護工保潔人員,19名患者和患者家屬。南樓確診病例21例,北樓確診病例1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