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章琛 記者 安瑩 梅書華)從第1例「換心術」到第100例,南京市第一醫院心胸外科用了19年的時間。9月8日,南京市第一醫院舉辦「百例換心,你我同行」的新聞發布會,來自全國各地的30名「換心人」和醫院專家、社會愛心人士歡聚一堂,慶祝該院順利完成100例心臟移植手術。
△ 新聞發布會現場
在現場,最引人注目的是四位換心人,一位是南京首位「換心人」王桂蘭,19年前(2001年)接受換心手術,也是目前江蘇壽命最長的換心人。另外三位分別是當年全國年齡最大的換心人(71歲換心),現在已經81歲的雷開雲;接受兩次心臟移植手術的李慶奎和剛剛完成心臟移植手術的第100例「換心人」張先生。
【第100例「換心人」】
54歲的他生命垂危,「救命神器」ECMO護送抵寧
「感謝南京市第一醫院的醫務人員,也感謝捐獻給我珍貴心臟的供者及其家屬,是你們給了我又一次生命。」9月7日,來自蕪湖的54歲張先生順利出院,這是南京市第一醫院成功完成的第100例心臟移植。
△ 第100例「換心人」張先生為醫護人員送上錦旗
8月18日中午,一輛來自安徽蕪湖的救護車,車上的患者安裝上了「救命神器」——ECMO(人工心肺儀),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奔波,呼嘯著駛進南京市第一醫院。該院重症醫學科醫護人員早已做好迎接病人的準備,開通綠色轉診通道,患者張先生直接被送入重症監護室。
兩年前,張先生反覆出現活動後胸悶氣喘不適,伴心慌乏力等不適,間斷出現雙下肢水腫,到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Ⅲ°室傳導阻滯,並植入永久起搏器。今年6月,張先生感到症狀明顯加重,胸悶氣喘、心慌乏力,醫生診斷:左室收縮功能嚴重下降,需換心臟。
8月18日上午,張先生在兒子的陪伴下到達高鐵站,準備前往北京求醫。距離高鐵開動還有30分鐘,張先生突然感到天旋地轉,氣喘不止,當即暈倒在高鐵站。家人將張先生送到當地醫院,張先生被確診為擴張性心肌病。常規治療無法緩解病人惡化的病情,徵得家屬同意後,當地醫院採取了用於危重患者臨時心臟輔助的ECMO。儘管張先生已裝上ECMO,但受制於當地醫療水平,仍需儘快轉至南京市第一醫院進行救治。經過兩地醫院溝通,第五天患者送至南京市第一醫院心胸外科重症監護室,開展進一步搶救和治療。
患者進入ICU後心功能極差,仍頻繁發作室速、室顫,應用ECMO代替維持。據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陳鑫介紹,張先生不僅有嚴重的擴張型心肌病,而且心源性休克,反覆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嚴重衰竭,還患有急性腎功能不全和糜爛性胃炎,生命垂危。
只有通過心臟移植手術才可能存活,等待合適的心臟供體又非易事,按照我國人體器官分配原則,ECMO患者有優先獲取心源權。
千裡之外「取心」路,心臟移植初戰告捷
幸運的是,僅僅三天,8月21日早晨,器官捐獻組織(OPO)通知:北京阜外醫院有合適的心臟供體,供體心臟將於中午10點15分抵達南京南站。
由南京市第一醫院組成的「取心」團隊立即趕赴南京南站。按照心臟移植的常規標準,「供心」一旦離開捐獻者胸腔,必須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最好是6小時內移植入受者體內,一場生死時速的戰鬥就此展開。
上午9點55分,帶著ECMO的患者張先生從重症監護室被推進手術室。9點58分,在麻醉師精確到毫升的藥量控制後,張先生進入了睡眠。10點15分,心臟供體抵達南京南站,南京市第一醫院器官獲取組織(簡稱opo)陸雷醫生與北京團隊精準對接,一路護送供體抵達醫院。
11點10分,這顆「供心」抵達南京市第一醫院心血管外科手術室。由陳鑫教授主刀,蔣英碩、邵俊傑協助,麻醉科葛亞力、尹加林,體外循環師肖立瓊等多學科的專家,嚴陣以待,完成了各項準備工作。「供心」經過進一步檢查和裁剪。
11點35分,完成心臟阻斷。隨後陳鑫團隊沉著應戰,仔細分離粘連,游離血管,將搏動微弱的心臟摘除,供體順利植入張先生的胸腔,歷經近6小時奮戰,這顆「救命的心」在張先生體內順利跳動了。
張先生術後順利返回重症醫學科。術後8小時順利拔除氣管插管。患者心功能恢復正常,術後第二天又順利撤離ECMO裝置,生命體徵趨於平穩,術後第四天轉回普通病房。目前可以下床走路。
【大數據】
最小的心臟移植患者只有2歲,心臟只有鴿子蛋大
19年的時間,陳鑫團隊做了100例「換心」手術,陳鑫清楚地記得第一例手術的場景,「當時技術條件並不是很成熟,直接和間接參與手術的人達到了72人,負責器官轉運的就達到10多人,而現在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效率提高很多,參與手術的人也精簡到了20人左右。」陳鑫說。
在現場,陳鑫也分享了100例心臟移植患者的大數據分析,100例患者中,擴張性心肌病有78例,限制性心肌病1例,瓣膜性心臟病6例,缺血性心臟病13例,先天性心臟病2例。
100例中,男性佔到76人,女性為24人,最小心臟移植患者的年齡僅2歲,最大的患者71歲。陳鑫透露,2歲嬰兒的換心術難度最大,孩子的心臟只有鴿子蛋大,血管縫合的挑戰很高,當時手術進行了5個小時。
「換心」後,患者們的生活如何?陳鑫現場發布了南京市第一醫院心臟移植術後生存率和國際心肺移植協會結果對比度,可以看到,100例「換心」人術後一年、三年、五年和十年的生存率均高出15%~20%。
生命禁區不斷被打破,120斤瘦子「換心」給200斤胖子
截止目前,南京市第一醫院已完成了102例「換心」手術。陳鑫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隨著心臟移植技術的成熟,該院心血管病醫療團隊已打破多個換心禁區,除了換心患者的年齡不斷創新高外,還成功進行了供受體體重差超過65%的換心手術。這例手術心臟供體體重60公斤,而受體體重卻有100公斤,目前這例「換心」手術患者也存活超過10年了。此外在心臟移植方面創造了全國和全省多項紀錄:患者體重最大(該患者體重達113公斤),「換心」速度國內最快(用時41分鐘),「換心」生存時間最長(最長的病人已生存20年)。還有一例患者在第一個心臟移植12年後,又再次進行了心臟移植,不久後又成功進行了腎移植。
【換心那些事兒】
換心「明星」登臺慶生,換心手術團隊閃耀全場
他們曾經徘徊在死亡邊緣,先進的醫術讓他們重獲新生,在發布會現場,「換心人」說起了「心生」後的新生活和新變化。
站在眾人面前的王桂蘭,聲音洪亮,面色紅潤,她是南京首位「換心」人。2001年,53歲的王桂蘭因經常出現胸悶、氣喘、心悸、昏迷等症狀入住南京市第一醫院,醫生確診為晚期擴張性心肌病,保守治療已無效果。陳鑫建議她進行心臟移植手術,曾在死亡邊緣徘徊過多次的王桂蘭一口答應。一周後,在該院相關科室百餘名醫務人員的配合下,經過四小時努力,王桂蘭成功「換心」。
當了近20年「換心人」的王桂蘭說,過去她走路都要人扶著,如今她的生活完全能夠自理,每天在家裡從早忙到晚,拖地、買菜、做飯。平時,每天服用抗排異的藥物,堅持鍛鍊身體,登樓登城牆都不成問題。除了感冒外,幾乎沒有生過病。
出現在現場的雷開雲老人精神非常好,「慶生」的蛋糕,雷老也吃了整整一大塊,今年他已經81歲高齡了。10年前「換心」手術時,71歲高齡也是創了紀錄,當時國內沒有比他年齡再大的「換心人」。
今年45歲的李慶奎是南京六合人,26歲時,因患擴張型心肌病晚期,心功能幾乎喪失殆盡,於2001年在南京市第一醫院接受心臟移植術。2008年李慶奎被診斷為「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症期)、腹腔積液、心臟移植術後糖尿病」,需要依靠血透維持身體。2013年10月31日,他的心臟功能再也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了,不得不再次入院急救。2013年12月13日,專家們為他成功進行了二次心臟移植手術。再次換過心臟的他重新成了家中的「頂梁柱」,工作是在廣東跑銷售。事隔12年後再次成功「換心」,這在當年江蘇醫療史上還是首次。
「換心」後性情會大變?改變的是生活習慣
做了心臟移植手術之後,口味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原本喜歡安靜的女士愛上了激烈的賽車運動……換心後病人性情大變,近幾年來在國內外的報導中並不少見。不過在發布會現場,幾位換心已經長達10年的患者表示,感覺自己性格和以前沒啥變化,改變的是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精神狀態。
南京市第一醫院心胸外科專家告訴記者,從醫院對100位患者隨訪的記錄來看,患者們性格變化並不大,沒有特別突出的例子。「性情大變」在現實生活中有,但多見於國外的報導,儘管如此,也是「非主流」的,改變原因也沒有確定的說法。有人主張「細胞也存在記憶能力」,有人則認為是供體心臟中的少量幹細胞通過血液進入了大腦,影響了記憶力,有人則認為純粹只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目前缺供體仍是最大瓶頸
據了解,目前我國有80萬的心臟終末期患者等待心臟移植,而一年的手術量卻不到300例。陳鑫說,能做上換心手術的病人都已經算是幸運的了。「很多患者是在等待供體的過程中支持不住死亡了,供體缺乏仍然是制約心臟移植手術的最大瓶頸。」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這些年陳鑫也一直在推動腦死亡後器官捐獻立法,他也感受到了深刻的變化,隨著捐獻器官的理念在轉變,這些年器官捐獻者也越來越多。
(通訊員供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