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女神」白暨豚,也已經功能性滅絕

2020-12-24 文人墨鶴

2020年1月2日,長江白鱘被宣告滅絕。因為其體型大,味道鮮美,所以被人類大肆捕撈。長江白鱘從未被養殖成功,也沒有留下標本,只有一張紀念郵票證明她曾經來過

事實在不斷的告訴我們,她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2002年最後一隻人工養殖白暨豚死亡,直至今天長江流域仍然沒有再次發現白暨豚。

相遇白暨豚,是機遇也是緣分。

1980年,水生生物專家劉仁俊接到一個電話,水產收購所竟然捕捉到了一隻活的白暨豚。劉仁俊激動萬分,連夜租了一輛吉普車前去,隨後這隻白暨豚被接到水生所。劉仁俊發現,白暨豚的背後因為被鉤子捕撈的原因,已經有很嚴重的發炎

劉仁俊在動物治療這方面沒有經驗,便請了兩名北京動物園的獸醫。在嘗試各種治療方法無果之後,劉仁俊為這隻白暨豚做了一件摻著中藥的馬甲,白暨豚的病竟然因此神奇的好轉了,這隻白暨豚被取名為「淇淇」

淇淇是唯一一個被養殖成功的雄性白暨豚,為我國白暨豚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淇淇為研究白暨豚這一物種提供了鑰匙。

生命的悲劇,它的死亡只是一個縮影。

看著淇淇一天天長大,劉仁俊卻在憂心。海豚是有靈性的,他們的智力如同人類的小孩子。淇淇太孤獨了,於是劉仁俊等人打算為淇淇尋找一個伴侶,不僅僅是為了解決淇淇的精神問題,也是為了成功繁殖白暨豚。

打撈過程辛苦異常,白暨豚的數量不僅僅少,其叫聲還和江豚類似。終於在不懈的努力之下,捕撈隊捕獲的雌性白暨豚中的一隻「珍珍」與淇淇見面了。

可惜的是,珍珍只和淇淇生活了不到三個月,便因為間質性肺炎去世了。當時的淇淇還沒有性成熟,他們並沒有成功繁殖。可憐的淇淇再次走上了孤身一人的道路。

劉仁俊說自己最為遺憾的事情,就是沒有為淇淇最終尋的伴侶。晚年的淇淇非常孤獨,年老力衰的同時又得不到陪伴,最終在孤獨中死去。

水生所告知了劉仁俊淇淇去世的消息,讓他過去看一看,他卻說自己不去。劉仁俊清楚,叫他過去是要對淇淇的屍體進行解剖、製作標本。劉仁俊陪伴了淇淇二十二年,對淇淇是有感情的。對劉仁俊來說,淇淇像孩子也是朋友。

其實淇淇的離開,只是一個縮影,終於在2007年,經過長年的觀察,生物學家宣布,中國白暨豚已經功能性滅絕。

每一個物種的滅絕是生物進化的必然,這本來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然而人類的出現,將生物滅絕的速度提升了一千倍。

白鱘、 白暨豚的悲劇,很大程度上都是出於人類的所作所為。我們為了自己的發展,曾經傲慢的踐踏一切,哪怕是本應與我們等價的生命。

白暨豚只是功能性滅絕了,並不能說是完全滅絕。我們還可以等待,等待某一天,在長江流域中再次飛躍出一隻白暨豚,到時候就看我們要如何去做了。

相關焦點

  • 長江女神——白暨豚
    白暨豚的生物學分類為哺乳綱-鯨目-喙豚科-白鱀豚屬-白暨豚種(來源百度百科-白暨豚詞條)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功能性滅絕功能性滅絕意思是物種自身種群數量已經無法維持繁衍只是剩餘數量尚未確定處於未滅絕和滅絕之間的一種狀態200年前科學家認定長江中的白暨豚至少有5000
  • 中國長江又一物種長江白鱘宣告滅絕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
  • 「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 宣布滅絕
    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研究人員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該論文的預校樣(pre-proof)於2019年12月23日在線發布。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
  • 在長江流域生活的白鱘已經滅絕,大家怎麼看待白鱘的滅絕?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白鱘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另名為中國劍魚,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白鱘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生活在中國長江流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種白鱘魚是一種匙吻鱘魚類,已經存在了1億多年,據了解,白鱘魚是生活在中國長江流域和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是僅存的兩種匙吻鱘科魚類,它們的祖先早在上億年前(白堊紀)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
  • 它們是真正的長江美人魚,如今卻面臨滅絕
    長江與黃河被稱作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它們孕育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也孕育了無數江中生靈。白鰭豚便是其中一種。白暨豚是一種特殊的物種。它們家族比大熊貓還要古老,是長江裡的活化石。因為體形優美,在水中嬉戲時如同水中漂亮的小姑娘一般,因此又被「長江美人魚」。但是現在這漂亮的小姑娘,因為人類長期在長江的捕撈活動,而面臨著滅頂之災了。20世紀曾有一次調查指出,在人們所收集到的白暨豚標本中,有92%都是來自認為緣故導致的死亡。這裡的原因有很多種,人類在長江過度捕撈魚類,導致可供白暨豚食用的魚類嚴重不足。
  •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研究人員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事實上,在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
  • 白暨豚功能性滅絕,動物為了人類付出多少代價?
    關於動物物種滅絕的報導已經聽到了不少,最令人痛心的莫過於長江裡的大熊貓白暨豚了。這種長相萌萌噠的物種,就是因為人類行為才遭致滅頂之災的。很多人都聽說過犀牛角、象牙的故事。非洲,一隻年幼的小象跪在母親面前,希望再求一口奶。
  • 長江白鱘滅絕:很抱歉,在這樣的時刻認識你
    世界物種滅絕名單裡,又多了一種中國特有的野生魚類,這就是長江白鱘。它來自於上億年前,熬過了白堊紀,熬過了恐龍滅絕,熬過了冰河期,見證了人類的出現,也看著人類從樹上下來,一步步伴隨著人類從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鋼鐵時代走來,最終倒在了網際網路時代,上了一次熱搜,就此宣告再見,再也不見。其實,長江白鱘並不是今天才滅絕的。
  • 白鱘已滅絕?!科學家:140種長江魚類三年無法採集到標本
    就在2019年12月23日,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推測白鱘在2005-2010年已經滅絕。我們來聽聽看他是如何做出白鱘滅絕的判斷的。       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根據模型來判斷是否滅絕,模型的基本依據就是我們收集的幾方面的數據:一個是文獻,不光是我們一家做,還有其他單位做。根據它的年齡、生活特點、分布範圍,特別是它的分布範圍的誤捕的一些記錄,誤捕記錄的細節,這些資料綜合起來一起通過數據模型的方式推斷它衰退的進程。
  • 長江白鱘未能進入2020年,滅絕動物名單加一
    近日,著名國際學術刊物《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博士張輝等人的研究論文。研究稱,預計2005-2010年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長江白鱘,成魚體型巨大,可達7~8米,被稱為「中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白鱘的壽命一般在30年左右,最後發現白鱘是在2003年,白鱘也沒有人工養殖的個體存在,可以推斷已經滅絕。專家指出,白鱘是洄遊魚類,產卵地只在長江上遊。
  • 「淡水魚王」白鱘被指十年前功能性滅絕,已17年未現身
    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 周世玲)一篇認為「淡水魚王」白鱘已功能性滅絕的論文,引發了對這一物種生存狀態的關注。這篇論文認為,白鱘在2005-2010年時已經功能性滅絕。《整體環境科學》圖論文稱白鱘功能性滅絕2019年12月下旬,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發表了一篇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論文,這篇論文認為中國特有的物種白鱘在2005-2010年已經功能性滅絕。
  • 中國淡水魚之王的滅絕:聽聞已是永別,從此再無白鱘
    「對於中國淡水魚之王白鱘的搜尋,我們從未停止過腳步」。 長江水產研究所的首席專家的危起偉博士自工作初就開始著手長江白鱘的搜尋研究項目,不知不覺就已經與白鱘打了半輩子的交道。
  • 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告滅絕,沒能進入2020年
    今天一早,一個噩耗登上微博熱搜榜「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人類迎來了新年,長江白鱘卻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張輝博士。研究人員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該論文的預校樣(pre-proof)於2019年12月23日在線發布。
  • 長江裡的這種魚從今滅絕!
    1月3日一早,#白鱘滅絕#這個令人心痛的消息登上熱搜,引發網友關注。據澎湃新聞,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據說可以長到上萬斤、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的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 長江裡從古至今,滅絕了多少水生物
    長江從古至今,滅絕了多少水生物?這個問題看似時間尺度比較長,可是我們仔細想一想,有些物種的滅絕也就是近30多年的事情,由於生態環境變化,長江流域內生產企業過量排放汙染物,破壞了生態環境;人類的捕魚設備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水利工程設施修建阻止個別魚種的洄遊等,才導致長江物種的滅絕,可以這樣說,長江水生生物滅絕,用了幾十年時間,走過上億年之路,例如,近期長江白鱘滅絕是1.4億年前與中生代恐龍同時代的物種。
  • 物種滅絕,長江「無魚」,人類究竟要給地球動物帶來多少傷害?!
    一時間,竟有些說不出話來……「想像一下,最後一隻白鱘,曾經在長江叱吒風雲,最終卻只能躲在渾濁的長江一角,看著同伴一個個消失。」「它沉默著,無聲無息地在絕望中死去,我們卻不得而知。」去年9月17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專家就已經提出,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了。
  • 長江白鱘滅絕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保護動物的意義在哪裡?
    如果說最近有什麼關乎自然環境的事牽動了所有人的心,那一定是長江最大淡水魚——白鱘的正式滅絕。最尷尬的是,廣大媒體在播報這則新聞的時候,竟連一張清晰的白鱘照片也找不到,很多人看到的「白鱘」其實是勺吻鱘,可見在這些年裡,我們對生態問題到底有多麼漠視。
  • 專訪「白鱘科學家」:永別長江白鱘 繼續尋覓140種魚類的蹤跡
    「中國淡水魚之王」白鱘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了這一消息。判斷白鱘滅絕的依據是什麼?何種原因導致白鱘滅絕?長江魚類現狀如何?央視記者專訪了論文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
  • 保護長江流域,十年禁漁只是第一步
    今年年初,一篇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的論文顯示,早在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估計便已滅絕。這種在地球上生存了1億多年,被稱作「長江淡水魚之王」的大型魚類,忽然之間沒了蹤影。 另外,也有些近年來不斷減少的夥伴,又再次出現,令人欣喜。
  • 三農三人談:長江裡的「大熊貓」現在還好嗎?
    在長江裡,白鱀豚、白鱘、江豚都被譽為「水中大熊貓」,但是,目前白鱘和白鱀豚都已功能性滅絕,江豚的數量只有1012頭,相當於國寶大熊貓數量的一半。那麼,白鱀豚和白鱘為什麼功能性滅絕?如何對江豚進行保護?  江豚的數量是如何減少的?    江豚是在長江中生活的唯一的哺乳動物和食物鏈的頂端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