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長江裡的這種魚從今滅絕!

2020-12-24 廈門日報

1月3日一早,#白鱘滅絕#這個令人心痛的消息登上熱搜,引發網友關注。

據澎湃新聞,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日前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據說可以長到上萬斤、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的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該論文通訊作者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張輝博士。

研究人員在該論文中稱,預計2005-2010年時,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資料圖:白鱘幼魚。 來源:中國水產科學院

據報導,事實上,早在2019年9月17日,國際組織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在浙江杭州一個學術會議上報告稱,經專家組評估,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

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

該專家稱,這一結果正在上報IUCN辦公室,隨後將在IUCN紅色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除長江白鱘滅絕外,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被評估為「極危」等級(status)。

網友在微博評論中上傳的白鱘郵票照片。

長江白鱘:中國淡水魚之王

最後一次發現是2003年

「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是中華鱘,「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白鱘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十年前,2009年,IUCN對長江白鱘物種瀕危等級的評估結果是「極危」。

但十六年來,長江白鱘始終未在漁民和科學家們的苦苦搜尋中現身。據澎湃新聞此前報導,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最後一次救助一條長江白鱘、放生並跟蹤。但隨後,船觸礁,被放生白鱘的電波信號也消失。

沒人能想到這可能是人們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失去這一條魚,也失去了整個物種。

IUCN前述專家稱,目前沒有包括影像學等在內的任何證據證明白鱘還存在。如果人們再拍到或捕捉到任何一個長江白鱘個體,IUCN將重新考慮調整其物種瀕危等級。

資料圖:2002年12月11日,南京一漁民在長江下關水域從事正常捕撈作業時,無意中捕捉到一條長3.3米、重量在130公斤左右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鱘。該白鱘身體多處受傷,在眾多專家30多天的搶救後不幸身亡。中新社發 丁東升 攝 圖片來源:Cnsphoto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導,2018年11月4日,在湖北武漢召開的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論壇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院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在其報告中透露,白鱘可能已經滅絕,專家們正在評估這一情況。自2003年至今,科研人員沒有再發現過白鱘,也沒有其人工養殖個體存留。但人們還抱有一線期待。「有漁民認為,長江某些水域還倖存有白鱘。」

對此,網友紛紛表示:令人痛心!一定要保護環境。

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實施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稱,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將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長江流域捕撈漁民按照國家和所在地相關政策開展退捕轉產。

來源:農業農村部官方網站

據北京青年報,「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重要屏障。」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說,「禁捕是有效緩解長江生物資源衰退和生物多樣性下降危機的關鍵之舉。

據于康震介紹,長期以來受攔河築壩、水域汙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採石等活動影響,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珍稀特有物種資源全面衰退,白公式豚、白鱘、鰣、鯮等物種已多年未見,中華鱘、長江江豚等極度瀕危。

生態破壞不僅危及長江水生生物種群繁衍,漁業生產也受到嚴重影響。近年來,長江流域的捕撈量從1954年的42.7萬噸下降到不足10萬噸,約佔全國淡水水產品總量的0.32%。

于康震說,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是踐行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具體舉措。

據@人民日報,十年禁漁計劃將是長江史上最大規模休養生息。古人云: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但因過度捕撈,長江已陷「無魚」境地。魚要放生,人要反思。竭澤而漁則無魚,尊重規律則無虞,魚的興與衰,本質是大自然為發展亮起的指示燈。給長江十年休整期,長江能還世界一片生機。

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

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來源:中國新聞網(cns2012)綜合澎湃新聞、北京青年報、農業農村部官方網站、@人民日報、網絡等

相關焦點

  • 中國淡水魚之王的滅絕:聽聞已是永別,從此再無白鱘
    「對於中國淡水魚之王白鱘的搜尋,我們從未停止過腳步」。 長江水產研究所的首席專家的危起偉博士自工作初就開始著手長江白鱘的搜尋研究項目,不知不覺就已經與白鱘打了半輩子的交道。
  • 「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 宣布滅絕
    :身心 | 智慧 | 修行 | 文化 |  「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      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該專家稱,這一結果正在上報IUCN辦公室,隨後將在IUCN紅色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正式更新和公布。除長江白鱘滅絕外,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被評估為「極危」等級(status)。
  • 將長江生態管起來,讓長江物種多起來
    大家也許還記得,年初,當疫情肆虐的時候,一篇論文宣布長江白鱘可能已滅絕,讓很多人焦慮的心情又加重了一層。「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長江白鱘還有回歸的日子麼?人們在等待。這次,䲘的發現讓人們眼前一亮。䲘魚因肉質鮮美,曾經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䲘魚在長江中下遊一帶也有分布,近幾年卻銷聲匿跡。
  • 永別了?白鰭豚真的滅絕了?
    最近,一條微博引發網友廣泛轉發:「#永別了,白鰭豚#在知道昨天宣布滅絕了」。截至3日下午,這條微博已經被轉發了20000餘次,#永別了,白鰭豚#的話題閱讀量也突破了2000萬。在轉發中,網友紛紛表達了對失去白鰭豚這一珍稀物種的心痛和惋惜。
  • 保護長江流域,十年禁漁只是第一步
    每逢冬季,碧波蕩漾,發源於唐古拉山的長江,又迎來了自己的相對枯水期。到了冬末春初,大地回暖,長江水裡的魚兒紛紛溯流而上,來到上遊產卵繁衍。這些靈動的水生物,如此循環往復,已有成千上萬年。 魚通常沒有記憶,否則2020年對長江魚類而言,絕對是難以忘懷的一年。
  • 物種滅絕,長江「無魚」,人類究竟要給地球動物帶來多少傷害?!
    但是,白鱘是體型巨大的掠食者,又有著半洄遊的習性,整條長江都是它的家。人類從未摸清過它的習性,也從未搞清楚過,為何在90年代,數目斷崖式下跌。在科學家們發現白鱘瀕危時,已經再也沒有幼崽出現,更難以人工養殖。這數十年之中,危起偉博士已經帶領團隊開發出魚類生殖細胞移植技術。
  • 長江裡從古至今,滅絕了多少水生物
    這個問題看似時間尺度比較長,可是我們仔細想一想,有些物種的滅絕也就是近30多年的事情,由於生態環境變化,長江流域內生產企業過量排放汙染物,破壞了生態環境;人類的捕魚設備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水利工程設施修建阻止個別魚種的洄遊等,才導致長江物種的滅絕,可以這樣說,長江水生生物滅絕,用了幾十年時間,走過上億年之路,例如,近期長江白鱘滅絕是1.4億年前與中生代恐龍同時代的物種。
  • 在長江流域生活的白鱘已經滅絕,大家怎麼看待白鱘的滅絕?
    #長江白鱘滅絕白鱘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生活在中國長江流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種白鱘魚是一種匙吻鱘魚類,已經存在了1億多年,據了解,白鱘魚是生活在中國長江流域和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是僅存的兩種匙吻鱘科魚類,它們的祖先早在上億年前(白堊紀)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
  • 白鱘已滅絕?!科學家:140種長江魚類三年無法採集到標本
    它和中華鱘一樣,距今已存在一億五千萬年,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就在2019年12月23日,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推測白鱘在2005-2010年已經滅絕。
  • 三峽大壩攔起那麼久了,長江裡的魚到底有多大了呢?
    」的說法,「臘子」說的就是中華鱘,「象」就是白鱘,大得不像樣的「黃排」說的就是胭脂魚,當然這些都是我們知道的魚,儘管這三種魚在長江上都成了瀕危物種,不過對些魚都沒有神秘感,畢竟大家都是知道的! 三峽水庫裡最大的魚有多大呢?
  • 長江白鱘滅絕:很抱歉,在這樣的時刻認識你
    世界物種滅絕名單裡,又多了一種中國特有的野生魚類,這就是長江白鱘。2003年1月在四川宜賓南溪江段,專家救助一頭白鱘後,給其裝上超聲波跟蹤器放流長江,但是因為水急灘險,跟蹤船不慎觸礁,信號丟失,此後再未找到信號。之前的2002年12月,漁民在南京下關水域誤捕一條長330釐米,重116公斤的雌性白鱘,雖經過專家救治,這條魚還是於2003年1月死亡。這兩起接觸,可能就是人類最後一次看到這個物種。
  • 平均每小時就有一個物種滅絕,不要讓這些動物只活在科幻片裡
    長江白鱘,曾經的「中國淡水之王」、「水中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珍稀動物、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集萬千矚目於一身。沒想到,還沒來得及跨入2020年,就要說永別了。還未遇見你,聽聞已是永別不止是白鱘,與我們從未相遇卻已瀕危或已走向滅亡的動物還有很多。
  • 中國長江又一物種長江白鱘宣告滅絕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
  • 長江「巨型刁子魚」再現,過去25年只捕獲三條,它們會滅絕嗎?
    然而近來,在湖北的宜昌長江裡,卻意外發現了一種「巨型刁子魚」,這種學名叫「䲘」的』刁子魚最大可長到二十多斤!原來,這是一條一度被認為已經消失了「䲘」,在長江以南地區民間俗稱刁子魚、麥稈刁等等。從體型特徵看,它很像是翹嘴魚、餐條魚、草魚、梭魚等長江淡水魚的結合體,但卻是一種鹹淡水雙棲魚。然而因為洄遊線路受阻、濫捕以及棲息地被破壞等原因,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數量劇減,如今在長江裡已多年未見了——䲘到底有多珍稀?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女神」白暨豚,也已經功能性滅絕
    2020年1月2日,長江白鱘被宣告滅絕。因為其體型大,味道鮮美,所以被人類大肆捕撈。長江白鱘從未被養殖成功,也沒有留下標本,只有一張紀念郵票證明她曾經來過。事實在不斷的告訴我們,她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2002年最後一隻人工養殖白暨豚死亡,直至今天長江流域仍然沒有再次發現白暨豚。相遇白暨豚,是機遇也是緣分。
  •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白鱘體型碩大,成魚可長達七八米,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上世紀70年代,每年白鱘的捕撈量在5噸左右,但誰也沒有想到,在幾十年之後,我們會失去白鱘的蹤跡。
  • 專訪「白鱘科學家」:永別長江白鱘 繼續尋覓140種魚類的蹤跡
    白鱘被譽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主要分布在長江水系。它和中華鱘一樣,距今已存在一億五千萬年,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12月23日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的研究論文透露:中國長江又一種珍稀瀕危魚類——白鱘,推測其在2005—2010年已經滅絕。
  • 這個中國特有物種宣布滅絕:活了上億年,卻沒能跨入2020年…
    昨天,#白鱘滅絕#的消息一上熱搜就牽動了上億網友的心。長江白鱘,曾經的「中國淡水之王」、「水中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珍稀動物、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集萬千矚目於一身。沒想到,還沒來得及跨入2020年,就要說永別了。
  • 沒能一起跨進2020的,激勵我們砥礪前行
    進入2020的第一周,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濃烈氛圍撲面而來,我們有理由對這個有裡程碑意義的年份,有了更熱烈的憧憬。有憧憬,更要有行動。全面小康,是幹出來的。那些無怨無悔、傾情奉獻幹實事的人,我們感動,我們見賢思齊。那些為了圓我們美好夢想,卻沒能跟我們一起跨進2020的人,我們更要銘記他們的英名,接過接力棒,跑好新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