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長江生態管起來,讓長江物種多起來

2020-12-23 鎮江金山網

日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在長江宜昌段發現了一尾䲘。這是科研人員繼2017年在洪湖江段發現一尾䲘後,再次發現䲘。(據中國江蘇網)

䲘曾經是一種常見的魚類,然而這次的被發現卻成了新聞,不得不讓人深思。

大家也許還記得,年初,當疫情肆虐的時候,一篇論文宣布長江白鱘可能已滅絕,讓很多人焦慮的心情又加重了一層。「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長江白鱘還有回歸的日子麼?人們在等待。這次,䲘的發現讓人們眼前一亮。䲘魚因肉質鮮美,曾經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䲘魚在長江中下遊一帶也有分布,近幾年卻銷聲匿跡。但是,既然長江宜昌段已經發現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們善待長江愛護清流,䲘一定會回來的,一定會重新遊進整個長江。

䲘,音guǎn,一個很生僻的字。據專家介紹,這種名叫「䲘」的魚,俗稱刁子、麥稈刁等,曾廣泛分布於長江及其以南的江河湖泊中。據了解,它身體圓滾細長,頭部比較尖,最大個體可達10kg以上。然而,就是這樣一種以前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魚卻絕跡多年,當它再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時,不由得人們不激動。䲘、管同音,這也許不是偶然,卻是一種暗示,䲘、管同音也同運,長江生態環境管住了,管好了,管長久了,䲘自然會回來。

對於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絕非權宜之計,是因為長江的「病情」十分嚴峻、複雜。以長江江蘇段為例,由於種種原因,不適應䲘魚生存,所以它才在這一片水域難覓蹤影。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的要求,一方面,要立足眼前持續開展汙染治理,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把治標與治本有機統一起來,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另一方面,要通過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大力實施長江沿線主要水體岸線整治、抓緊植綠復綠等具體舉措,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種生態要素的協同治理,實現長江沿線和主要水體周邊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只要我們下的功夫深,䲘就會如約而至。

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沿江省市出臺了一系列文件,目的也就是強化頂層設計,全面謀劃、系統推進和完善長江經濟帶保護修復攻堅戰的作戰體系,為系統推進保護修復攻堅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同飲一江水,各地要有共同體意識,對長江生態管得好,長江就會成為美麗的風光帶與財富之源,若各自為政,以鄰為壑,長江就會成為制約發展的韁繩。所以,沿江各地要協調一致,將政策管緊,堅持系統治理、科學治理、精準治理,促進長江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從而讓包括䲘魚在內的眾多水生魚類回歸長江。

䲘、管同音也同運。「治江」就是對我們落實新發展理念是否自覺、深入、持久的實際檢閱,是對我們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體成效的一場大考。我們要以強烈的「答卷意識」扛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使命擔當,持續整治修復長江,讓水清魚躍岸綠景美,長江生態畫卷重新回歸。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不要讓䲘從長江中消失,不要讓䲘從生物「戶口簿」上被除名,不要讓䲘成為博物館中的標本,將長江生態管起來,讓長江物種多起來,我們責任在肩!(周雄)

相關焦點

  • 中國長江又一物種長江白鱘宣告滅絕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線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pre-proof)透露了這一消息。
  • 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
    該專家稱,這一結果正在上報IUCN辦公室,隨後將在IUCN紅色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正式更新和公布。 除長江白鱘滅絕外,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被評估為「極危」等級(status)。
  • 總局例會案例 | 《長江黃河如此奔騰》:讓理論講述年輕起來、潮起來
    在宏大的主題下,《長江黃河如此奔騰——解讀共和國70年》用故事講理論,將龐大體量的理論文本與深刻思想融入新潮的表達。節目始終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出發來深度解讀共和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由於題材特殊,需要縱觀共和國歷史,並從中篩選出合適的故事,同時將理論深入淺出地講述出來,並高效且不失趣味地傳達給受眾,這些是最為困難的。
  • 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落戶科學城 將聚焦長江上遊特色珍稀瀕危物種研究
    該中心將利用先進生物育種技術,創製新型生物素材,建設可持續利用的長江上遊種質資源庫,助力相關產業迭代升級。據悉,種質創製大科學中心選址科學城金鳳大健康產業園,總用地面積預計1800畝。該中心依託西南大學農業科技和資源優勢建設,聯合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相關機構和高校研究團隊,在現代農業、組學大數據、生物技術等關鍵領域,瞄準生物種質創新與利用,建設可持續利用的長江上遊種質資源庫,建設多組學與人工智慧生物大數據中心。據悉,該中心首期擬入駐建設示範物種為家蠶、羅非魚、黃連、楊樹、茶樹等;後期將重點聚焦長江上遊重要特色珍稀瀕危物種開展種質創製與利用研究。
  • 物種滅絕,長江「無魚」,人類究竟要給地球動物帶來多少傷害?!
    一時間,竟有些說不出話來……「想像一下,最後一隻白鱘,曾經在長江叱吒風雲,最終卻只能躲在渾濁的長江一角,看著同伴一個個消失。」「它沉默著,無聲無息地在絕望中死去,我們卻不得而知。」去年9月17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專家就已經提出,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了。
  • 又一入侵物種出現在長江,外形像「小鯊魚」,網友:味道好嗎
    在最近幾十年,人類的交通工具越來越發達,各種交通工具將人類帶到了世界各個角落。而除了人類被帶到世界各地以外,還有很多自然界當中的物種,跟隨著人類從自己的棲息地,走到了世界各個角落。這些物種有些是人類主動引進,作為觀賞或者是食物。
  • 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告滅絕,沒能進入2020年
    今天一早,一個噩耗登上微博熱搜榜「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被科學家證實已滅絕人類迎來了新年,長江白鱘卻沒能進入2020年。中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被宣布滅絕。該專家稱,這一結果正在上報IUCN辦公室,隨後將在IUCN紅色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正式更新和公布。除長江白鱘滅絕外,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被評估為「極危」等級(status)。前述專家在杭州淳安縣舉辦的一個鱘魚國際會議上對上述評估結果進行了報告。
  • 多位南京市民長江釣起「尖頭魚」,網友:放心吃
    比如近日,在南京有多名釣魚愛好者反映,在長江流域(幹支流)釣魚時,釣起一種「尖頭長尾」的怪魚,就沒幾個人敢帶回家中食用,紛紛將其丟回江中..... 網友:放心吃 原來,有經驗豐富的網友表示,這些「中華鱘」其實就是養殖的雜交鱘,屬於外來物種,魚市、超市裡到處有賣,一般20多元一斤。
  • 長江裡從古至今,滅絕了多少水生物
    這個問題看似時間尺度比較長,可是我們仔細想一想,有些物種的滅絕也就是近30多年的事情,由於生態環境變化,長江流域內生產企業過量排放汙染物,破壞了生態環境;人類的捕魚設備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水利工程設施修建阻止個別魚種的洄遊等,才導致長江物種的滅絕,可以這樣說,長江水生生物滅絕,用了幾十年時間,走過上億年之路,例如,近期長江白鱘滅絕是1.4億年前與中生代恐龍同時代的物種。
  • 紅外監測顯示:長江正源沱沱河流域鳥獸總物種數量增加
    中新社西寧12月17日電 (孫睿)「本次長江正源沱沱河流調查中,根據物種累積曲線可以看出,該區域獸類、鳥類和總物種數均隨相機有效工作日的增加而增加。」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連新明17日向中新社記者表示。
  • 電視紀錄片《長江之戀》:一曲讚美長江的時代戀歌
    它以4K高清畫質,帶領觀眾領略長江沿岸的美景,如三峽一帶江水的奔流而下,漢江平原的一望無際,太湖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更為可貴的是,它聚焦了長江流域沿岸在「長江大保護」政策下,民眾的生動實踐帶來的舊貌換新顏,也有機融合了長江沿線的歷史、地理、人文等一系列元素,記錄和展現了兩岸古風與今韻交織、保護和發展並存的圖景。
  • 《長江圖》,長江途,這是我的長江!
    他接了一單生意,駕駛貨船沿著長江送貨,途中他不斷上岸尋找豔遇,但他逐漸發現,在不同地方遇到的女人都像是同一個人——安陸(辛芷蕾飾)。隨著輪船逆江而上,安陸也越來越年輕,高淳發現安陸每次出現的地點都與一本未知作者寫的《長江圖》詩集有關,他不斷停船不斷尋找安陸,最終一直上溯到長江源頭的雪山,找到安陸的起源。
  • 同一條長江,同一個家」長江水生生物...
    活動旨在通過社會參與增殖放流、「長江精靈小課堂」等形式,提高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宣傳成效,形成全社會關注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上海長魚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基金會(簡稱:長魚基金會)於今年11月12日在滬成立,該基金會是在農業農村部長江辦指導下,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等五家單位發起成立的,是從事長江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和水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公益性、非營利性慈善組織,也是上海乃至全國首個專注於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的基金會。
  • 英國小夥兒「長江徒步」352天
    他對BBC說:「我知道這次『長江任務』對我的體能和智力而言都將是巨大的挑戰,將途經不少人跡罕至的地區。但我相信,我的訓練和準備,以及探險經驗,將幫我克服一切困難。我也相信好心的陌生人會伸出援助之手。」    與狗熊、狼和高溫戰鬥    萬事開頭難,對遠道而來的英國小夥兒而言尤其如此。
  • 這個大科學中心在西部科學城開建 將打造長江上遊種質資源庫
    目前,已初步形成「一核多園」建設規劃模式,整體建設方案和分物種創製實施方案已經通過專家論證。首期擬入駐建設示範及先行物種為家蠶、羅非魚、黃連、楊樹、茶樹等;後期將重點聚焦長江上遊重要特色珍稀瀕危物種開展種質創製與利用研究。據介紹,該項目是校地合作共建西部(重慶)科學城的又一創新成果。
  • 長江白鱘滅絕:很抱歉,在這樣的時刻認識你
    世界物種滅絕名單裡,又多了一種中國特有的野生魚類,這就是長江白鱘。這兩起接觸,可能就是人類最後一次看到這個物種。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長江白鱘預計在2005年-2010年時已滅絕。可憐的長江白鱘,不是沒能挺過新年,而是在十年前就沒有能夠挺過來。
  • 長江禁漁,保護的不只是魚
    ◎ 科技日報記者 李禾 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引導漁民退捕轉產上岸,是扭轉長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關鍵舉措。這項工作涉及漁民漁船之多、覆蓋區域範圍之廣,是我國資源生態保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工程。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女神」白暨豚,也已經功能性滅絕
    2020年1月2日,長江白鱘被宣告滅絕。因為其體型大,味道鮮美,所以被人類大肆捕撈。長江白鱘從未被養殖成功,也沒有留下標本,只有一張紀念郵票證明她曾經來過。2002年最後一隻人工養殖白暨豚死亡,直至今天長江流域仍然沒有再次發現白暨豚。相遇白暨豚,是機遇也是緣分。1980年,水生生物專家劉仁俊接到一個電話,水產收購所竟然捕捉到了一隻活的白暨豚。
  • 「中國最大淡水魚」長江白鱘 宣布滅絕
    這是繼白鱀豚(極危,CR,可能已滅絕)和長江鰣魚被研究人員宣布功能性滅絕之後的又一壞消息。該專家稱,這一結果正在上報IUCN辦公室,隨後將在IUCN紅色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正式更新和公布。除長江白鱘滅絕外,中國特有的中華鱘、長江鱘仍被評估為「極危」等級(status)。
  • 長江女神——白暨豚
    哺乳綱-鯨目-喙豚科-白鱀豚屬-白暨豚種(來源百度百科-白暨豚詞條)2007年8月8日《皇家協會生物信箋》期刊內發表報告正式公布白鰭豚功能性滅絕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功能性滅絕功能性滅絕意思是物種自身種群數量已經無法維持繁衍只是剩餘數量尚未確定處於未滅絕和滅絕之間的一種狀態200年前科學家認定長江中的白暨豚至少有5000頭1986年,估算大約為200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