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在長江宜昌段發現了一尾䲘。這是科研人員繼2017年在洪湖江段發現一尾䲘後,再次發現䲘。(據中國江蘇網)
䲘曾經是一種常見的魚類,然而這次的被發現卻成了新聞,不得不讓人深思。
大家也許還記得,年初,當疫情肆虐的時候,一篇論文宣布長江白鱘可能已滅絕,讓很多人焦慮的心情又加重了一層。「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長江白鱘還有回歸的日子麼?人們在等待。這次,䲘的發現讓人們眼前一亮。䲘魚因肉質鮮美,曾經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䲘魚在長江中下遊一帶也有分布,近幾年卻銷聲匿跡。但是,既然長江宜昌段已經發現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們善待長江愛護清流,䲘一定會回來的,一定會重新遊進整個長江。
䲘,音guǎn,一個很生僻的字。據專家介紹,這種名叫「䲘」的魚,俗稱刁子、麥稈刁等,曾廣泛分布於長江及其以南的江河湖泊中。據了解,它身體圓滾細長,頭部比較尖,最大個體可達10kg以上。然而,就是這樣一種以前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魚卻絕跡多年,當它再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時,不由得人們不激動。䲘、管同音,這也許不是偶然,卻是一種暗示,䲘、管同音也同運,長江生態環境管住了,管好了,管長久了,䲘自然會回來。
對於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絕非權宜之計,是因為長江的「病情」十分嚴峻、複雜。以長江江蘇段為例,由於種種原因,不適應䲘魚生存,所以它才在這一片水域難覓蹤影。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的要求,一方面,要立足眼前持續開展汙染治理,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把治標與治本有機統一起來,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另一方面,要通過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大力實施長江沿線主要水體岸線整治、抓緊植綠復綠等具體舉措,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種生態要素的協同治理,實現長江沿線和主要水體周邊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只要我們下的功夫深,䲘就會如約而至。
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沿江省市出臺了一系列文件,目的也就是強化頂層設計,全面謀劃、系統推進和完善長江經濟帶保護修復攻堅戰的作戰體系,為系統推進保護修復攻堅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同飲一江水,各地要有共同體意識,對長江生態管得好,長江就會成為美麗的風光帶與財富之源,若各自為政,以鄰為壑,長江就會成為制約發展的韁繩。所以,沿江各地要協調一致,將政策管緊,堅持系統治理、科學治理、精準治理,促進長江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從而讓包括䲘魚在內的眾多水生魚類回歸長江。
䲘、管同音也同運。「治江」就是對我們落實新發展理念是否自覺、深入、持久的實際檢閱,是對我們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體成效的一場大考。我們要以強烈的「答卷意識」扛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使命擔當,持續整治修復長江,讓水清魚躍岸綠景美,長江生態畫卷重新回歸。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不要讓䲘從長江中消失,不要讓䲘從生物「戶口簿」上被除名,不要讓䲘成為博物館中的標本,將長江生態管起來,讓長江物種多起來,我們責任在肩!(周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