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判析|天才也要敬畏法律——「最年輕院士」因科研腐敗千萬獲刑

2020-12-24 澎湃新聞

案例判析|天才也要敬畏法律——「最年輕院士」因科研腐敗千萬獲刑

2020-01-06 16: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有一些掛在嘴邊的原則,我們以為自己深信不疑。但是,只有選擇迎面而來時,我們才有機會檢驗信念的嚴肅性——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月3日,吉林省松原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及同案被告人張磊貪汙一案,對被告人李寧以貪汙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三百萬元,對被告人張磊以貪汙罪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八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二十萬元;對貪汙所得財物予以追繳,上繳國庫。當被告人身份、裁判結果和輿論關注在這樣一起案件中緊密咬合,就註定了它的標杆性意義。

李寧案的第一重意義,是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此前的審理階段,李寧案就受到了輿論、尤其是學術圈的廣泛關注。原因顯而易見:案件的「主角」是一位光環加身的「明星科學家」。作為著名生物動物學家,李寧曾是中國最年輕的「兩院」院士。據媒體報導,在此前的庭審中,他也曾以自己的貢獻自辯:六次獲得過國家科技大獎,為國家創造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至少也超過數百億元。

但是,在法庭這個場合強調功勞,有些「跑題」。決定案件結果的,是事實,是證據,而不是比較投入產出的功利算計。沒人能夠抹煞李寧曾經做出的突出貢獻,但是成績不能成為對無罪的擔保,更不會構成對罪行的衝抵。在以往審判的貪腐案中,輿論見證了權力不能干預司法,那麼李寧案則證明了平等原則的另一個側面:沒有法外開恩,功過不能相抵。

李寧案的第二重意義,是展示了在一起熱點案件中應怎樣嚴格司法。李寧的身份不會左右法律的目光,但他理應得到與普通人相同的慎重審理。在案件宣判後,李寧案審判長接受了記者採訪,回應了包括李寧的犯罪是否與當時的國家科研經費管理制度有關、其行為是否是出於科研需要等輿論關心、也構成辯方主要觀點的問題。

綜合法院裁判與審判長回應不難發現,本案結果經歷了證據與被告人主張的反覆打磨。儘管李寧拒不認罪,但法院結合同案被告人張磊的供述、李寧公司兩名報帳員的證人證言、套取經費書證等證據,依法認定李寧存在貪汙科研經費的事實。另一方面,雖然李寧並未認罪悔罪,法院也結合贓款已部分追繳的情節,依法決定酌情從輕處罰。我們相信,即便李寧不能接受有罪的判決結果,但他也無法否認裁判中充盈的審慎正義。

李寧案的第三重意義,體現在推動規範科研經費合理使用、依法保護創新上。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中辦、國辦於2015年印發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要強化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但是,國家科研經費不是課題負責人的自留地,不能任由財務造假、套取資金、審查放水「割韭菜」。鼓勵創新,不該成為腐敗黑洞的擋箭牌。

我們經歷過經費管理相對缺位的時期,但「沒人管」絕不等同於「隨便貪」。從證據來看,李寧套取的經費並未用於科研用途,絕大部分都用於人投資公司或增資入股。而更令人氣憤的是,他套取的經費中有高達2092萬餘元原屬於他人名下,佔套取總額的82%。顯然,李寧的行為並非保障科研項目的「無奈之舉」,而是雁過拔毛的貪汙斂財。儘管隨著我國科研經費管理逐步規範,曾經的財務漏洞被一一填補,但李寧案仍為科研工作者提了醒: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專款專用的科研經費,不是任意取用的茶點餅乾。

案情之外,最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審判長接受採訪時的一句話:對李寧因犯罪行為而被判處刑罰,我們也深感惋惜。我們應當感謝所有探索者的付出,但也希望大家都能堅持一個千錘百鍊的道理:永遠保持挑戰科學疆界的勇氣,但請將對法律邊界的敬畏深藏於心。

原標題:《案例判析|天才也要敬畏法律——「最年輕院士」因科研腐敗千萬獲刑》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典型案例丨非法獵捕「三有保護動物」 男子獲刑十個月
    典型案例丨非法獵捕「三有保護動物」 男子獲刑十個月 2020-02-28 21: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多名年輕幹部被查處:迷失自我腐敗形式五花八門
    近期查處的案例表明,一旦觸碰紀法「紅線」,無論年齡大小,都要被一查到底、絕不姑息;也反映出持續深化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下,懲治腐敗的震懾作用在基層不斷增強。為幫助某公司在退稅、避免因發布虛假廣告受到處罰等方面謀利,金英麗多次收受該公司法定代表人夏某賄賂,並用這些錢購買高級轎車、理財產品等。除了直接收錢外,金英麗在和一家公司交往時,還讓對方為其購買家具、支付租房費用等。因能力強、進步快,不少年輕幹部得到提拔。但某些年輕幹部在走上領導崗位後,卻對手中的權力沒有清醒的認識和敬畏,最終踏上貪腐「不歸路」。
  • 王迎軍院士:搞科研要把「冷板凳」坐熱方晴
    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王迎軍院士:搞科研要把「冷板凳」坐熱方晴據悉,由王迎軍院士擔任理事長的中國生物材料學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生物材料領域的學會。「這在十幾年前,我們想都不敢想。」她說。  「雖然發展很快,但是我們跟發達國家是有差距的。所以我們不僅要研究出國際領先的、原始創新的科研成果,還要把這些成果儘快轉化成產品,在臨床上使用,讓國民的身體更健康,生活質量更高,更有效地減少殘疾人群。」
  • 38歲當選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唯一心願為人類作貢獻
    每個領域都有佼佼者,祖籍為廣東鶴山的任詠華是學術界極為耀眼的存在,至今,她仍保持著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記錄,年僅38歲,便已經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提起顏寧我們知道她是一個學術女神,更是高智商、高能力的科研人才。
  • 「拼爹科研」「默契腐敗」,科創大賽背後隱藏的利益江湖……
    ◆ 學生參加比賽獲獎升學能加分,指導老師得到更多獎金,學校也能從科協獲得資金,保住科技示範校◆ 若「拼爹科研」成為默契,若評獎方姑息縱容成為默契,若假獎項騙取加分成為默契,可能讓學術腐敗、評獎腐敗、加分腐敗成為默契◆ 甚至會打擊孩子們對科學的淳樸熱愛。
  • 她本是中科大天才,如今成美國院士,是「認賊作父」還是為了學術
    曾經,中科大傾力培養的一位天才,距離諾貝爾獎僅僅一步之遙,畢業後加入美國就再沒回來過,如今已成為美國院士,在美國拿下30多項科研大獎。中科大之痛這位天才出生於1972年,名叫莊小威,她的父母均是中科大教授,受此薰陶,莊小威5歲跳級上二年級,15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在校期間取得四門力學功課滿分的成績。
  • 她是清華最年輕教授顏寧,為國爭光落選,如今為何成了美國院士?
    顏寧曾是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她當年捨棄自己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回到了高速發展的祖國。此後,她帶領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科研團隊,攻克了一個困擾國際生物界50年的難題。她用自己的能力為國爭光,卻在院士評選中多次落選。如今她成了美國的外籍院士,這是為何呢?
  • 科研強悍的顏寧,獲得諾獎的屠呦呦都不是院士,憑什麼高福卻能?
    科研強悍的顏寧,獲得諾獎的屠呦呦都不是院士,憑什麼高福卻能?科學院代表了一個國家最頂尖的科研水平。中國科學研毫無疑問是中國科研能力的主要代表。1949年中科院成立,郭沫若擔任第一任院長,71年來與共和國共同成長,見證了歷史,也為中國科研奉獻了巨大的力量。然而,關於中科院的院士評選問題,始終都有質疑聲音。
  • 吳孟達高鐵偶遇鍾南山院士,鍾南山院士比吳孟達還年輕啊
    實事求是,當今社會最有價值的「明星」,不是演員也不是歌手,而是為國效力的頂尖人才,比如說國士無雙的鐘南山院士,自疫情爆發之後,一直堅守在崗位上,兢兢業業,晝夜未眠,為抗疫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前段時間被授予了共和國勳章,國家級榮譽,何其的無上光榮。
  • 薩科齊面臨的,不止「腐敗」和「以權謀私」
    法國前總統薩科齊3月1日被巴黎輕罪法庭判處3年有期徒刑,其中包括1年實刑,罪名是「腐敗」和「以權謀私」行為。他的律師當天表示,薩科齊將上訴以證清白。根據法國法律,薩科齊可在法院宣判後10天內提起上訴。薩科齊2007年至2012年擔任法國總統,至今仍被視為有影響力的保守派政治家。他此前否認了所有指控,稱自己是謊言的受害者。
  • 奇葩文再度爆出:中國學術腐敗將動搖國本
    相反中國院士為了不損害既有的利益,以人治方式進行評審,那永遠不會有好的學術成就。」近年來丘成桐不斷批評中國學術界,指出了中國學術的命脈所在。沒有學術自由,沒有獨立精神和公平競爭,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學術和領先的科技。已去世的國學大師陳寅恪當年說:「我以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有自主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大學不僅是學術科研的中心,也是學術精神的承載地。
  • 火箭軍基層技術尖子乘上院士專家團隊「科研快車」
    火箭軍基層技術尖子乘上院士專家團隊「科研快車」來源:解放軍報作者:李永飛 薛利軍責任編輯:劉上靖2020-10-08 06:19>基層技術尖子乘上院士專家團隊「科研快車」 解放軍報訊 特約記者李永飛、通訊員薛利軍報導:演兵場上,火箭軍「常規飛彈第一旅」高級工程師陳冰又「牛」了一把——前不久的一場演練中,該旅飛彈「發射」遇到技術難題,他當場連線中國工程院院士肖龍旭,藉助專家團隊的「遠程會診」,很快解決問題。
  • 15歲中科大天才少女,身兼3個院士銜,卻「曲線救國」加入美國籍
    她從小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聰明才智,15歲就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少年班,19歲又獨自出國求學進修被稱為天才少女,博士畢業後的她擁有三個院士頭銜,最終卻選擇加入美國國籍。她就是華裔科學家莊小威。每個年代都會出現一些天才人物,她究竟是怎樣成為天才少女的,又究竟是什麼讓她告別了中國國籍?
  • 中科院地理所與北京聯合大學共建院士科研工作站—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中科院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成虎院士及其科研團隊,作為首批專家團隊入駐北京聯合大學,雙方共建的院士科研工作站工作全面啟動。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北京市教委、北京聯合大學等單位領導、師生代表共計200多人出席啟動儀式。
  • 落選院士的清華女教授,後跑去美國科研,如今現狀怎麼樣?
    有一位清華女教師在三年前落選了中科院院士之後遠赴美國,在美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個人就是顏寧,她曾經在國立清華大學華大學學習生物學。畢業後,顏寧去了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之後又考取了這個學校的博士學位。顏寧在結束了在美國的留學生涯之後堅定的選擇回國,為中國的科學研究做出貢獻。回國後,國家聘請顏寧為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顏寧也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
  • 十八線女星質疑鍾南山院士毫無作為是蹭熱度還是作死?
    昨日,某十八線女星沈某在個人社交平臺上,公開質疑鍾南山院士蹭熱點、無科研成果、對抗疫無貢獻!其次,說一下鍾老的光榮事跡:96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非典」突起,鍾老挺身而出,組織抗疫;以及2019年12月武漢新冠大爆發,83歲高齡的老人能火速趕往疫區,穩定人心,抗擊疫情,並取得突出成績!試問這兩次抗議為國家、為人民做出的貢獻還不突出嗎?
  • 王子才院士:「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科研目標」
    「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的科研目標」  ——訪哈爾濱工業大學自動控制、系統仿真專家王子才院士  王子才院士近照。本報記者 張士英攝/光明圖片  【光明訪名家】   初冬的一個上午,記者來到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採訪王子才院士,約好9點半正式開始,記者特意提前早到半小時,沒想到,院士到得更早。此前考慮到他已88歲高齡,提議去家裡採訪,但他的秘書李偉說「只要不出差,王院士每天都來辦公室」。
  • 教育部又發重磅通知,科研人員迎來最好消息,高富院士被熱議
    在抗擊新型肺炎疫情的這場戰役當中,湧現出了大量的奮鬥在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們,他們有我們熟悉的李蘭娟院士、鍾南山院士等等。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個國家,為這個社會築起一道安全之牆。這場疫情使得更多的人明白了什麼人才是值得我們敬佩的人,什麼人才是這個國家最重要的人。
  • 鍾院士衝鴨!快走領獎、快樂奔跑、快速科研!
    這是2016年由鍾南山院士與白雲山和黃中藥合作出品的公益微電影《白雲山板藍根·快樂奔跑》中的一幕。該公益微電影講述了鍾南山院士健康的一天,從快樂奔跑開始。他的健康快樂精神還感染了奔跑沿途上的形形色色的各類民眾,由心而發地一起加入到「快樂奔跑」的隊伍中,讓奔跑更快樂,讓快樂更健康。鍾南山院士曾說過:「最好的醫生就是自己。」
  • 《黑錢》韓國的腐敗技術含量很高,用法律腐,在公眾眼皮底下腐敗。
    韓國的腐敗技術含量很高,用法律腐,在公眾眼皮底下腐敗。韓國的腐敗技術含量很高,用法律腐,在公眾眼皮底下腐敗。韓國的腐敗技術含量很高,用法律腐,在公眾眼皮底下腐敗。韓國的腐敗技術含量很高,用法律腐,在公眾眼皮底下腐敗。韓國的腐敗技術含量很高,用法律腐,在公眾眼皮底下腐敗。韓國的腐敗技術含量很高,用法律腐,在公眾眼皮底下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