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文再度爆出:中國學術腐敗將動搖國本

2021-02-06 天涯雜誌


C刊奇葩文再度爆出:中國學術腐敗將動搖國本

《中國社會學》平臺獨家組稿編輯。

來源:亞洲周刊、澎湃新聞、子扉我等。


近日據網友爆料,著名CSSCI期刊《東南學術》2016年第一期發表了奇葩文《〈資本論〉越讀越愛,不讀不愛》一文,署名作者為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胡培兆教授和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鄒文英副教授。


論文摘要:

《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大經典,是"千年偉人"博大精深的百科全書,蘊含豐富的科學知識寶藏,令人越讀越愛。但對《資本論》,要以唯物史觀歷史地讀、現實地用,既要防止本本教條陋習,也不能有虛無主義傾向,更不能妄加穿鑿附會。不同歷史時期讀《資本論》有不同的目的和任務。過去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處於水深火熱的絕對貧困中,學習《資本論》是為了進行無產者革命;今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學習《資本論》是為了改革,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不斷調整好經濟關係,以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繁榮,增進人民福祉。 


但是最奇葩的當屬《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在2016年第一期編發的論文《夢中的「王馬」——對古今「奇人」跨時空的對話與互證》,署名是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錢明教授和中國計量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學生魯垚。這篇論文的基金來源是貴州省高校社科基地貴陽學院陽明學與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基地項目「日本陽明學的特質與問題」(JD2014168)。這篇文章到底有多奇葩?

諸君莫急,先來看一句話,我保證不會雷倒你:「在馬雲的骨髓裡有王陽明的DNA,馬雲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王陽明基因轉換和重組的結果。

來看開篇的一段文字:

2015 年我們也想圓一個夢,一個關於「王馬」 的夢。此「王( 陽明) 馬( 雲) 」非彼「王( 健林) 馬 ( 雲) 」非彼「王( 健林) 馬( 雲) 」。此「王馬」可謂 古今浙江兩個頗具代表性的「奇人」。「奇人異象」②,王陽明與馬雲,相隔數百年,一個是創造思想財富的大師和聖人,一個為創造物質財富的巨匠和偶像。兩人處在不同的時空界域中,表面上看實在無可比性可言,可是在我們的「夢」中,卻被 硬生生地捏在了一起,組合成一個新名詞———「王馬」,原因即在於兩人的經歷、思維方式等有諸多可比性,兩人的價值對浙江乃至全國都有巨大的正能量作用。本文的目的,就是想通過這兩位「奇人」跨越時空式的對話與互證,以達到古今比較、啟迪當下的效驗。惟其距離太遠,不可比性要大於可比性,故而只好在「夢中」把他倆放在一起考量,合在一起說事,用「夢」來拉近兩人的距離,用「夢」來連結兩人的「奇緣」。

這兩篇文章文一經披露,引發眾多網友嘲諷。微博用戶@文通史不通 說,「越讀越愛,不讀不愛。想起一句歌詞,不得不愛……」而關注學術資訊和學界軼事的微信公號「子扉我」則刊文認為,「C刊今為學術重器,卻在學術版面刊登此類文章,令人一嘆。」「有的書讓人越讀越愛,有的論文讓人越讀越想哭。」

抄襲造假、虛假引進、學術亂倫、買賣論文等學術腐敗在中國學界盛行,監督約束機制在權力和市場的扭曲下失效,大學沒有自由的精神,學者沒有獨立的思想,反而沉淪墮落,喪失基本的學術道德和倫理,導致學者不重學術重權術,大學不重教學重創收。儘管中國學術經費上升,但由於根本體制不變,成效並不顯著。必須防止學術競爭力繼續削弱,以免動搖中國發展根基。

中國的國家競爭力正被猖獗的學術腐敗快速腐蝕。在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以求真為靈魂的學術研究與創新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學術競爭力也成為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中國公眾對學術界沒有更多的知情權和話語權,也沒有表現出更多的激憤,因為學術腐敗早已像癌細胞一樣,滲透到中國學術界各個器官甚至大腦神經,不但直接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創新能力,而且影響到中華民族的發展根基。

著名數學家、哈佛大學客座教授丘成桐對亞洲周刊說:「美國學術界看重公平的原則,學術評審的標準是絕對公正客觀的,因此學術成果能精益求精。為什麼哈佛、普林斯頓、史丹福大學能有一流的學術成就?因為他們的學術環境自由、競爭公平、有能力就有龐大的資源支撐,這樣公正的環境才能吸引世界各地的尖子,成為了世界的學術中心。相反中國院士為了不損害既有的利益,以人治方式進行評審,那永遠不會有好的學術成就。」

近年來丘成桐不斷批評中國學術界,指出了中國學術的命脈所在。沒有學術自由,沒有獨立精神和公平競爭,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學術和領先的科技。已去世的國學大師陳寅恪當年說:「我以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有自主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大學不僅是學術科研的中心,也是學術精神的承載地。民國時期的北大,秉承蔡元培「兼容並蓄」的辦學思想,開創了一個學術自由、思想活躍的輝煌時期。

所有被訪的教授都毫不諱言地承認,中國學術界存在一個權力系統。這個系統包括兩層權力,一層是行政權力,第二層是由此產生的人際影響力。前者的主體是院士。「院士」在中國學術界,是個皇帝般的字眼。作為法定的「最高學術權威」,他們掌握著絕大多數學術資源的分配,包括科研經費、研究基金的發放、學術獎項的評審等等。中國傳媒大學一位教授說:「院士的榮譽是終身的,而且沒有監督,任人唯親是一定的。誰與院士關係好,誰的項目就能批下來而獲得經費。這也是為什麼北京的高校總是比地方院校擁有多得多的科研經費。」

這位教授所說到的,就是院士的行政權力進而帶來的人際影響力,這層無形的權力通過各個校長、院長、所長、會長擴散,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權力系統。由於政治中心、學術中心的特殊地位,北京也成為這個權力系統的中心。上海交大一位博士生導師向亞洲周刊講述了與北京高校爭奪經費和項目的不易,「做學術也要講人情,實力不是唯一的標準。如果實力差不多,那就看個人關係了。北京的資源多,提拔親信也就多。每年教育部撥款的科研經費,北大清華一定是拿了大頭,其他學校加起來也就只能吃點剩飯。缺少經費,科研項目就少,科研能力就弱,下一年爭取經費就更難。這是惡性循環啊,想要跳出來,捷徑就是人際關係」。


這個龐大而直接的權力系統,具備產生腐敗最根本的條件:缺乏監督。院士是終身榮譽,並沒有監督委員會這樣的機構去驗證院士們的決定。那麼,既然做學術離不開資源,取得資源離不開權力系統的點頭,正如丘成桐所言,學術,往往就簡化,或者複雜化成了權術。

中國的學術生態正陷入惡性循環之中。著名教育家、前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認為:現在培養的十多萬基本上不合格和學風不佳的博士,將會充實到大學和科學研究機構,由這些不合格的博士再培養出更多不合格的博士。所以,我預計二十年以後,我國的教育和科學水平還要下降,與世界先進水平的距離還要拉大

始終不願公開姓名的上海交大教授說:「在中國,政治鬥爭、派系鬥爭是很可怕的,我們這一代人經歷過,我們知道。我只想安安靜靜做學問,不想被卷進這些鬥爭,也不想得罪人。」

近年來,隨著中國大學的逐年改革,大學教授、研究人員基本都以合同制與學校籤約。而每年教師們也必須通過一些考核,才能與學校續籤合同。對教師的考核通常包括在規定時間內在國家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完成的教學任務如何、每年完成多少個課題項目等等。這些考核項目也直接與工資掛鉤。


以北大為例,北京大學正教授的基本工資是5000元,但據大學內部人說,多數教授的每月收入有至少五萬元。「現在大學老師的基本工資都不高,主要收入都來自發表論文,或者拿到項目的經濟獎勵。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獎金可以高到幾萬,甚至十幾萬。如果自己的課題申請到了科研經費,收入也會很可觀。原則上,申請到的經費應該投入科研,但普遍現象是,教授跟國家申請的經費要比實際需要的多百分之十五左右,多下來的這部分可以補貼實驗室,也可以當作自己的收入。但是,如果沒有項目和論文,那麼不但沒有收入,嚴重的話連自己的實驗室都養不活,甚至還會被降職。」

所謂「爭項目」,也就是教授提到的「申請經費」,中山大學的一位陳姓研究生這樣告訴亞洲周刊:「我的導師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申請項目,其實項目最終能不能做成對老師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拿到經費。有時,導師會把一個完整的實驗系列拆分成很多塊,為了申請到不同的項目,拿多幾份經費。有時,會請某個名機構來這個項目掛恥,叫做合作,但實際只是掛個名,越是掛恥上有名氣的人,拿到經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中有些利益交換,導師的人脈越廣,掛靠名人的機會和拿到經費的可能性也越大。」

人們常批評學術界風氣浮躁,心態功利,在丘成桐看來,正是由於這些利益的爭奪造成的。「我曾經跟北京的幾個教授建議過做龐加萊猜想,它有價值,值得付出學術努力。但他們一直不做,原因很簡單,這是基礎命題,費時、費力,而且賺不了什麼錢。所以現在中國,教授都跑去做應用課題,基礎科學無人問津。這對中國未來的學術發展有極壞的影響。」丘成桐說。

教授們正職爭項目,副職賺外快,真正做學問的越來越少。「我讀研究生以前不知道,原來做學問真的像做生意一樣。我們跟老師做研究,但博士生導師每天做的事情也就是請客、吃飯,我們要做的也就是陪吃、陪酒。一個接一個的飯局,然後就有一個接一個的項目。」南京大學一位二年級的研究生透露,自己每月幫導師做項目,可以拿到一千來元的生活費。但有的導師利用所帶的研究生做項目,卻不顧基本的教學和科研。2004年上海交大九名博士生炒掉了導師王永成教授,因為他們不滿為導師打工而荒廢了自己的博士學業。

權力缺乏監督,經濟利益至上,兩相作用,學術腐敗蔚然成風。最臭名昭著的腐敗手段,要數學術作假。當研究經費缺乏,爭取項目面對壓力,許多學者在沒有成果的時候只能靠編造成果,湊論文數量,保住自己的項目和職位。不少粗製濫造、拚湊甚至編造的論文因此得以發表;學術作假,因此有了土壤。

2006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公布了一個調查,在接受調查的180位博士學位獲得者當中,百分之六十的人承認他們曾經花錢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相近比例的人承認曾抄襲過其他學者的成果。真正的研究,需要長時間的艱苦努力。但是成果壓力和經濟利益的雙重驅動下,沒有多少人願意十年寒窗熬出一個成果;也沒有多少大學,給學者這樣的空間去做學問。造假,成了一步登天的手段,而且很顯然,屢試不爽。

學術環境惡化,最受害的,是在大師講臺下接受教誨的學生們,而他們,恰恰是中國學術未來的希望。丘成桐說:「中國的大學教育距離發達國家還有相當的距離。在中國的大學我看到好多奇特的東西,一個導師竟然可以帶三十個學生!中國不缺人才,缺的是培訓人才的機制。而且即使他們中的一些出來了,也沒有公平的競爭機制給他們發展。你能見到好多人才,都是跑去美國,才做出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中國的學術生態正陷入惡性循環之中。著名教育家、前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認為:「現在培養的十多萬基本上不合格和學風不佳的博士,他們有一個博士的桂冠,所以他們將會充實到大學和科學研究機構,由這些不合格的博士再培養出更多不合格的博士,這就是一個惡性的循環怪圈。所以,我預計二十年以後,我國的教育和科學水平還要下降,與世界先進水平的距離還要拉大。」

從廣州中山大學畢業到香港深造的M(化名)告訴亞洲周刊:「我本科學習的是生物,四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不斷地做實驗,泡實驗室,殺小白鼠。我成績很好,但可怕的是,很多時候我其實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那些實驗,這樣做、這個步驟是有什麼意義,最後為什麼要得出那些曲線(實驗結果)。我們經常做不出老師要的結果,也不知道原因,最後就自己描一張線形相關圖交給老師。本科四年,我們居然從來沒有學過統計,也從沒有老師告訴你要去做資料分析。」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研究生說:「到港大後,我才發現,自己大學四年都是在做機器做的工作,不用設計,不用求證,只要根據老師的要求去搖試管、殺老鼠。」她的同學留在國內讀了兩年研究生,到現在依然是在幫導師幹活,「連思考的機會都沒有,甚至連基本的原理都不懂」。

沒有思考的機會也許還是幸運的,至少,沒有往歪路上思考。教授剽竊一件接著一件,幾乎所有學校都有學術作假的醜聞。如此言傳身教之下,學生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2005年9月的《中國青年研究》公布了一份對892名大學生進行的抽樣調查,調查中,有82.74%的大學生承認有過作弊行為,包括夾帶紙條、傳遞答案、替考、高科技舞弊等,甚至還有教授洩題。另外,2005年12月的《東方早報》稱,有近六成大學生承認從網上抄襲論文,甚至有專業的網站買賣、代寫「優秀本科畢業論文」。

所有接受訪問的教授、學生,在談到學術腐敗的時候,第一句話都是說體制。「學術腐敗根深蒂固,是體制問題!」人們所說的體制問題,是由學術權力的頂端開始的。從院士開始,權威的選舉、權力不受監督,評價體系的不透明,都是引發一連串學術腐敗現象的開端。

丘成桐說:「院士的選舉本身就不是公開的,院士選出後,他們的權力極大,又絕對缺乏監督。一個學者,從申請經費做項目,到項目完成參加評審,全都是由院士們掌控。腐敗就是從這裡滋生的。」上海交大的教授說:「怎麼評價教授實力如何?怎麼評價這個人有沒有資格獲得基金?怎麼評價他能不能評上院士?怎麼評價這個獎項該給哪位科學家?所有這些評價機制,在多數情況下,都是不透明的。學術風氣敗壞,跟這個不透明的評價體系,關係太大了。」

學術敗壞與大學精神的喪失密切相關。民國時期儘管有北洋軍閥的顢頇和國民黨的專制,但是北大依然「兼容並蓄」,但1949年後中國的大學很快地被改造為社會主義的工具,「反右」後中國知識分子幾乎喪失了自主性和獨立性。儘管如此,在政治高壓時代,中國的科技工作者還是憑理想和激情取得卓越的成就,如兩彈一星、胰島素、青蒿素、返回式衛星、雜交水稻及陳景潤對歌德巴赫猜想的貢獻。然而在經濟開放後的二三十年中,中國科研成就還比不上封閉年代。不要說像胰島素這樣可以獲諾貝爾獎的成就沒有,就是能夠在國際上產生廣泛影響的學術成果都難以說上來。神舟飛船的確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神舟飛船的核心關鍵技術早在七十年代即已掌握,即能夠準確、安全、定點地發射回收載重衛星。顯然,由於人治傳統和法治缺失,原本非常脆弱的中國學術生態在扭曲的市場機制下徹底崩潰,導致學術腐敗日益嚴重,學術水準和科研能力日趨下降,儘管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

儘管中國學術架構已經腐朽不堪,但當局似乎沒有扶危木於將傾的意思,「漢芯」造假處理到陳進便點到為止,更多的學術造假舞弊都被各大學和研究機構遮掩支吾過去,因為當權話事者都得益於現行架構。更有甚者利用政治權力強行壓制眾人對學術醜聞的批評。去年丘成桐指出北大田剛涉嫌抄襲後,《南方周末》就此進行深度調查,丘向記者出示證據,田剛則避而不談,最後北大給中×*宣*部施壓,禁止報導刊出。北大教授丁偉嶽公開承認,他們幾次向中央上書,要求禁止丘成桐在中國媒體出現。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與日月爭光可也。」這是當年陳寅恪為王國維所作碑文,至今仍立在清華園內,但無論是清華園內還是未名湖畔,都沒有自由和獨立可言,中國的知識分子也失去了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的勇氣,中國未來的光明又在哪裡呢?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社會學


唯一投稿郵箱:tianyazazhi@126.com

天涯官方微店現已開通,關注微信公眾號後點擊底部菜單欄選擇購買。微信ID:tyzzz01

相關焦點

  • 國本不牢,地動山搖!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毛爺爺和毛澤東思想是我們的國本,國本不牢,地動山搖。如果說以前我們看不清毛爺爺,經過幾十年的強烈對比還看不清嗎?關於這種所謂的錯誤,這樣來解釋:  所以說毛爺爺和毛澤東思想就是我們的國本,不能動搖。而事實就是有人否定了,有人動了,因此,災難之門打開了。國內的情況,幾十年大家都看到了,兩極分化非常嚴重,官民尖銳衝突,各種醜陋黃賭毒都有,什麼都敢造假,資源被無限的開採,環境被破壞到影響大家的生存,這些例子我不舉了,誰不知道啊。這裡給大家說點國外的事。
  • 印度30萬農民湧入新德裡,莫迪新舉措,或動搖國本
    僅新德裡周邊兩個邦就有30萬農民將進入新德裡,抗議農民衝擊路障、投擲石塊並揮舞旗幟。其實抗議已經持續了2個多月,但是這次規模非常大,為何印度突然爆發抗議活動?但是今年9月莫迪開始推動新的農業改革法案,新法案意味著印度政府不再以「最低保證價格」從印度農民手中收購糧食,從而導致這些糧食市場被大企業操控,導致規模較小的農戶債務增加,許多人將因此失去土地。而莫迪的新農業改革正值其經濟嚴重萎縮之際,據印度國家統計局2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今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長萎縮7.5%,印度經濟已經陷入近25年來的首次衰退區間。
  • 美國國本,會動搖嗎?
    作者:陳子良本文授權轉載自:蔣校長(ID:jiangxiaozhang666)這次暴亂會動搖美國的國本嗎哈佛大學教授史兆威在《福布斯》上撰文指出,美國根本沒有這種人才,想要開廠必須從中國招人。多份研究報告預測,在2040-2050年間,白人佔總人口比例將跌破50%。
  • 《奇葩說》陳銘學術造假,還小三上位?本尊出來回應了:清清白白
    >此消息一經爆出不少看過奇葩說的人表示:不太相信這件事情,因為陳銘辯論是挺厲害的,風格也很讓人喜歡,他在這麼多節目裡和課堂上表現出來的文化素養和知識儲備都不會騙人的,他一個素人到今天完全靠自己魅力和實力。
  • 中國畫壇的腐敗,罄竹難書!!
    如今,當你聽到「XXX的畫中國第一,XXX王……」的時候,請你關閉耳朵,不要被矇騙了!在世風日下,藝術毫無底線的時期,如此標榜,居心叵測!美協會員證書掛著,XXX名號喊著,錢袋子的真金白銀響著,這才是中國畫壇的奇觀!
  • 「奇葩說」陳銘疑似學術造假,愛妻人設破滅,靠當「男小三」上位
    導讀:《奇葩說》陳銘翻車?被曝學術造假,成績平平靠拆散別人婚姻上位。近日,某著名爆料媒體又曝光了一則新聞,關於《奇葩說》選手陳銘。說來也奇怪,近些年《奇葩說》選手不斷出事,導致節目的風評受到了很大影響,這次陳銘又攤上了什麼事呢?
  • 怎樣避免學術腐敗?儘管有眼鏡蛇效應,還是不能放棄評估指標
    如果不用定量指標,那麼就只能回到完全主觀的字面評價上,這將為人為操控提供更大的空間。要防範量化指標帶來的學術腐敗,就要把人為操控放到輿論監督之下。撰文 | 顧凡及(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退休教授)今年5月22日,《返樸》轉載了一篇題為《h-index遭其發明者猛烈批評:扼殺學術創新,帶來嚴重負面影響》的文章,聯繫到2月26日《返樸》發表的《兩部發文,破除得了SCI崇拜嗎?》一文,兩者都提到了學術評價指標的負面影響問題。
  • 怎樣避免學術腐敗?儘管有眼鏡蛇效應,還是不能放棄指標評估
    如果不用定量指標,那麼就只能回到完全主觀的字面評價上,這將為人為操控提供更大的空間。要防範量化指標帶來的學術腐敗,就要把人為操控放到輿論監督之下。 撰文 | 顧凡及(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退休教授) 今年5月22日,《返樸》轉載了一篇題為《h-index遭其發明者猛烈批評:扼殺學術創新,帶來嚴重負面影響》的文章,聯繫到2月26日《返樸》發表的《兩部發文,破除得了SCI崇拜嗎?》一文,兩者都提到了學術評價指標的負面影響問題。
  • 中國最奇葩的朝代,別朝都是盛極而衰,它卻在最強盛時突然滅亡
    引言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這句話的意思是凡事發展到了頂峰,往往就伴隨著下降的趨勢,長盛不衰的例子那是少之又少。及至到了秦,始皇帝統一六國,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之後的封建社會更是經歷了長達兩千多年的更迭。過程中產生過許多王朝更替,也出現過不少強大的王朝。許多王朝都是開國者勵精圖治,可是到了自己的子孫後代那裡卻往往得不到傳承,以至於一敗塗地。儘管許多王朝都經歷過盛世,但是能夠長盛不衰的卻從來沒有。
  • 她本是天之驕子,可是一次奇葩說的失敗,讓她的自信產生了動搖
    她本是天之驕子,可是一次奇葩說的失敗,讓她的自信產生了動搖,首先,奇葩說這一季沒看,所以她什麼樣的狀態我著實不了解。不過我上一季不喜歡她主要是兩個原因:1、業務能力差,卻沒有自知之明。2、不想著提高業務能力,偏偏喜歡走一些旁門左道。
  • 完整梳理:奇葩說最強王者陳銘疑似學術造假,小三上位人設崩塌?
    11.30日,某個網友在網上爆料稱,曾經在《奇葩說》當中擔任辯手的陳銘學術造假,插足別人婚姻當小三,一時間關於陳銘的醜聞就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熱議。    對於奇葩說的觀眾而言,陳銘這個站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的奇葩之王是無論如何和上述的描述都無法聯繫到一起的。
  • 學術造假?插足老師婚姻?奇葩說這些人怎麼了
    《奇葩說》自2014年播出以來,連續製作了7年,也算是個長青節目,收視率雖後勁不足,也圈了一波忠實粉絲,最重要的是這檔節目實現了辯論的出圈。但節目裡的選手正如「奇葩說」這個名字一樣,沒一個省事的。11月30日,有人在社交平臺上爆料陳銘涉及學術造假、當小三、博士資格不足。
  • 學術造假?插足別人婚姻?「奇葩之王」陳銘回應了
    近日,有網友爆料稱曾參加過《奇葩說》的陳銘存在學術造假。11月30日中午,陳銘在微博曬出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人民法院受理案件通知書及裁定書回應,稱「別急!結辯總要一點時間嘛!」因為熱播網綜《奇葩說》被觀眾熟知,是第二、三、四、五季主力辯手,第五季曾獲「奇葩之王」。令人咂舌的是,此前有網友爆料稱陳銘疑似學術造假,更是通過裙帶關係,「小三」上位才有了現在的成就。早在2005年,陳銘在武漢大學播音主持專業就讀時與其現任妻子劉吉樺相識,當時劉吉樺還是陳銘的班主任,並已有家庭,而陳銘在校期間兩人就已同居。陳銘大三時,劉吉樺與其前夫離婚。
  • 《奇葩說》著名辯手陷「學術造假、第三者」案,幕後推手竟是同事
    近日,《奇葩說》著名辯手陳銘,突然被打上了「學術造假、拆散婚姻第三者」的標籤,引起了網絡上極大的熱議。 可以說,陳銘是節目中少數幾個靠知識量和思維能力力壓對手的優秀辯手,因為陳銘的辯論實力太強,他還獲得了第五季《奇葩說》的BBking。
  • 剛從區教委傳出的消息,涉及萬二中、萬中、國本中學等學校!
    剛從區教委傳出的消息,涉及萬二中、萬中、國本中學等學校!近日,區教委接到部分家長投訴,稱有教育培訓機構將於本周周末組織我區中小學生進行考試,並向家長宣傳,凡考試成績優異者,可憑此考試成績入讀萬二中、萬中、國本中學等學校。
  • 《奇葩說》陳銘學術造假&男小三?本尊回應:結辯需要一點時間
    2020年11月30日,網友爆料陳銘疑似學術造假&男小三。第七季《奇葩說》已經在錄製了,難道是預熱?《奇葩說》也真是讓人不省心,之前就有選手翻車。理性吃瓜,讓子彈飛。時間線如下:2020年11月30日上午,網友爆料陳銘疑似學術造假&男小三 。2020年11月30日13:03分,陳銘微博回應:別急!結辯總要一點時間嘛!2020年11月30日14:35分,陳銘發博回應,直指同事栽贓。
  • RIZIN 12對陣表:國本起一、矢地祐介領銜出戰
    日前,RIZIN官方已提前公布了部分Rizin 12的比賽信息,並確定將在8月12日開戰。不久前強勢KO傳奇名將「無雙火玉童」五味隆典(Takanori Gomi)的日本MMA新星矢地祐介(Yusuke Yachi)將出戰本次大賽,對陣巴西選手布魯諾·卡瓦略(Bruno Carvalho)。
  • 網友爆料《奇葩說》陳銘學術造假,疑似攀附妻子上位,本尊予以否認
    半島全媒體記者 仲維莉  《奇葩說》的陳銘存在學術造假。劉吉樺的父親譚徽曾任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常委等職位,陳銘是靠他的關係才獲得現在的眾多學術成就。  陳銘走紅於綜藝節目《奇葩說》,曾獲第五季"奇葩之王",在節目中展現了優異的辯論能力和謹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 天大一教授被學生實名舉報學術作假,校方反應速度令人點讚
    2019年年初,演員翟天臨一句「知網是啥」,網友直接將他博士期間學術不端的事情公之於眾。從此拉開了學術圈強烈打擊學生學術作假的帷幕。學生裡面出現學術不端的行為,大部分都在學校內部解決了,影響範圍極小,當然我們也允許學生犯錯,只要改正就好。畢竟知錯能改,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