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避免學術腐敗?儘管有眼鏡蛇效應,還是不能放棄評估指標

2020-12-23 返樸

如果不用定量指標,那麼就只能回到完全主觀的字面評價上,這將為人為操控提供更大的空間。要防範量化指標帶來的學術腐敗,就要把人為操控放到輿論監督之下。

撰文 | 顧凡及(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退休教授)

今年5月22日,《返樸》轉載了一篇題為《h-index遭其發明者猛烈批評:扼殺學術創新,帶來嚴重負面影響》的文章,聯繫到2月26日《返樸》發表的《兩部發文,破除得了SCI崇拜嗎?》一文,兩者都提到了學術評價指標的負面影響問題。最近,筆者正好剛翻譯了老友彼得·埃迪(Peter Erdi)教授的新著《排名》[1],書中有部分內容把這一問題放到當今社會上無所不在的排名框架裡,討論其中的得失,很受啟發。所以也想趁機對這個問題發表一點看法,就正於讀者和一切對這一問題感興趣的人。

老鼠效應和眼鏡蛇效應

筆者以為,過度否定這些指標或過度依賴這些指標都是錯誤的。錯是錯在「唯」和「至上」上,而不在指標本身,雖然任何指標都不會完美無缺。不管你喜歡與否,出於對資源合理分配的需要,無論是基金資助、獎勵、職稱評定、晉升、錄取等等,社會或機構都必須對學術成果進行評價,不是制定出某些定量指標作為評價的度量,就是用語言做主觀的描述。人們之所以偏愛定量指標就是因為相信其有客觀性,以為它能給出客觀、公正的評價;而人們之所以抨擊這些定量指標,也是因為這些貌似客觀的指標中其實都或多或少隱藏有主觀的成分,或至少只是從一個片面來進行評價,這就給人以利用和操控的機會,從而隱藏著學術腐敗,助長片面追求某個指標而扼殺創新的風險。

其實不僅是定量指標而已,任何評價體系如果不加小心,都會產生這樣的風險。歷史上的老鼠效應(rat effect)就是這樣的例子。在法國統治越南期間,河內城裡到處都是老鼠。為了減少老鼠的數量,殖民當局實施了一項政策,按該項政策只要殺死老鼠就可以得到報酬。人們只需把老鼠尾巴交給當局就可以拿錢,於是人們不殺老鼠,只是把老鼠的尾巴割掉,然後放回下水道,讓老鼠繼續繁殖,以確保殺鼠者獲得更多的利潤。這樣老鼠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了。眼鏡蛇效應(cobra effect)則是另一個例子。在英國殖民當局統治印度期間,為了消滅大量的毒蛇,英國政府規定每殺死一條蛇,都會給予報酬。這一政策最初效果不錯,但當地人開始飼養蛇,以確保他們能繼續領錢。英國當局不得不停止這一計劃,人們就把蛇放掉,這樣該地區的眼鏡蛇比以前更多了。[2]定量指標如果使用不當則可能火上澆油,加劇這種風險。

美國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唐納德·坎貝爾(Donald Campbell)總結了這些現象,他聲稱:"任何量化的社會指標越多被用於社會決策,就越容易受到腐敗壓力的影響,就越容易扭曲和腐蝕它所要監測的社會進程。"這被稱為坎貝爾定律。[3]他以考試成績為例做了進一步的說明:"在以通識為目標的正常教學條件下,考試成績可以當做衡量學校總體成就的有用指標。但是,當考試分數成了教學過程的目標時,它們既失去了作為教育狀況指標的價值,又以我們所不希望的方式扭曲了教育過程。"[3]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應試教育」的弊病。

來源:《科研圈》

考試分數是評估教學或學生質量的定量指標,而發表在SCI期刊上的論文篇數、文章的引用率、h-指數則是對學術水平或研究人員的定量評估。我們並不因為應試教育的弊病就廢除高考,同樣理由也不能因為後者所可能帶來的學術腐敗就一概否定這些指標。大家都知道,我們曾經廢除過高考,而實行由單位報送進大學,在後一種方式下自然不再有定量評估指標了,但是結果大家是都知道的,腐敗程度更為嚴重,這才不得不重新恢復高考。而且大家都承認,雖然高考也確實帶來了盛行應試教育的風險,但是卻是所有方法中相對說來最公平的方法。因此從評估來說,其實沒有萬全而完美無缺的方法,只能尋求相對公正而客觀的方法。西諺所說:「The best is the enemy of good」或可譯為「過於追求完美反而得不到好結果」,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各種指標雖然都只是從一個側面進行評估,而且其中也都包含了主觀的因素,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來,它們至少比純粹的主觀評價要好。當然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所有指標都只反映了一個側面,並且不可避免地有主觀因素,至少為什麼僅僅選取這一側面,而不選取其他側面就是主觀的。因此在應用時必須謹慎,最好要考慮多個指標,並和其他手段結合起來應用。儘管如此,主觀性依然不能完全避免,比如當考慮多個指標時,根據各個指標的重要性而賦予不同的權重就包含主觀性。

認清指標局限但不能一拋了之

現在就來看看在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篇數、影響因子和h-指數這些指標各反映了什麼側面及其局限性。

在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篇數是最粗糙,但是也經常被用到的一個評估指標。這個指標主要反映了作者科研活動量的方面,因此也是局限性比較嚴重的一個指標,這就是為什麼號稱「SCI之父」的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博士自己也認為,以SCI論文數量評價科學水平是不合適的。評估人、包括評估一個機構或期刊,需要用多個科學評估標準而不是一個評估標準來評估。人們必須摒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必須重視論文的質量而不是數量,要重視論文被引用的情況。[4]當然也不能說發表在SCI期刊上的論文篇數一點也不反映質量,這是因為期刊要被SCI收錄需要經過對該期刊最近3年所發表的文章的引用情況的審查,質量很差的期刊是通不過這一審查的。SCI期刊的問題是缺乏退出機制,某個期刊一旦進入SCI檢索之後,除非出現持續的嚴重醜聞,否則不會被剝奪SCI檢索資格。因此一份雜誌在申請SCI檢索期間可能非常謹慎,編輯部會非常注意發表文章的質量,但是一旦進入SCI檢索之後,主編就可能對其「哥兒們」網開一面,特別是在評審制度中唯SCI篇數的情況下,給無法通過正常途徑在SCI期刊上發表文章的作者在本期刊上取得有SCI論文的光鮮是很大的人情,這可能為主編建立自己的關係網,謀取國內地位有很大的好處。有些主編甚至在本人主編的SCI期刊上大量發表自己和自己團隊的論文,以謀取私利。這正是坎貝爾定律所擔憂的情況。

影響因子被認為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其定義是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U)的被引用總次數X(前兩年總被引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Y(前兩年總發文量)。[5]一般認為影響因子是衡量期刊學術影響力大小的指標。當然嚴格地講,影響因子只是期刊上所發表的文章受到引用的情況,這種情況如果不受操縱,那麼確實和該期刊上所發表的文章受到讀者的關注度有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其質量的某種度量。但影響因子的重要性只是間接體現的,實際上一份雜誌的影響因子和其所在領域有很大的關係,例如一般說來,數學雜誌受到社會關注的程度要遠小於醫學雜誌受關注的程度。而受關注程度也是間接體現的,這就給人為操縱以可乘之機。例如有的主編在給作者發修改通知函時會要求作者增加引用本刊上發表過的文章。雖然後來人們採取排除自引率這樣弄虛作假的因素,但有的主編依然可能在給其編委發信時要求這些編委在他們自己的雜誌中多引用本刊發表的文章,當然作為利益交換他們也會多引用這些編委主編的雜誌的文章。

h-指數中的h則是兼顧發表文章的數量和引用情況的一個指標,如果一個作者發表了H篇被引用了H次或以上的文章,那麼最高的那個H值就是這位作者的h-指數。[6]比起發表SCI論文的篇數和引用情況的單個指標來說,h-指數兼顧了這兩個方面,但是其定義顯然有很大的人為性,實際上也是在綜合前兩個指標中加了權,而加權就帶來主觀因素。

應該注意的是,以上指標都是對論文的評估,如果科學技術的成果主要不是論文,那麼要求用這樣的指標來評估這些成果就完全是不合適的。例如保密的高精尖技術根本就不發表,因此也就根本談不上SCI論文篇數、引用率或h-指數,但是有誰能否認這些技術的重要性呢?還有某些給社會帶來巨大產能的技術也有類似的情況。要想用上述定量指標來評價這些成果顯然是牛頭不對馬嘴。不過這些並不是這些指標本身的問題,而是使用的人用錯了地方。

本文開頭提到的赫希對自己所提出的h-指數的抨擊中,他認為自己親手創造的這個指標已經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和學術界的創新造成了損害,「它也會大錯特錯,產生意料之外的嚴重負面影響。」例如h-index 會樹立某種權威,足以讓一個學科止步不前。又如在他自己發表的論文中,被引數和研究的重要性完全不對等。

喬治·赫希|圖片來源:Nature Index

赫希的這種反思精神固然可敬,不過h-指數並沒有帶來比引用率更多的問題,甚至可以說他所抨擊的現象只要採取定量指標就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那麼,是否因為像坎貝爾定律所指出的定量指標帶來的潛在風險就根本廢棄這些指標呢?筆者以為這正如倒掉洗澡水而把嬰兒也一起倒掉一樣不妥。如果不用定量指標,那麼就只能回到完全主觀的字面評價上,這將為人為操控提供更大的空間。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評估方法,正如社會上流傳的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要想制定出一種下面找不到任何「對策」的政策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們不會因此說不要再制定政策了。

總而言之,我們依然應該使用定量指標,但是在使用時要謹慎,應該明白所用指標的真正含義,以及可能受人操控的危險。對付這種風險只能把操控放到輿論的監督之下。要想制訂出一種能十全十美的完全客觀的評估指標,這只是一種幻想。千萬不能唯指標或指標至上,但也不能不用指標。

參考文獻

[1] Erdi P (2019) Ranking: The Unwritten rules of the Social Game We All Pla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筆者已譯出中文,將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書名還未最後定下來,但是少不了關鍵詞「排名」。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bra_effect

[3] Campbell, DT.(1979)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lanned social change.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2 (1): 67–90.

[4] SCI之父:不能以SCI論文數量評價科學水平。人民網-《人民日報》2009年09月15日07:59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10052660.html

[5] Impact facto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mpact_factor )

[6] h-index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ndex)

相關焦點

  • 怎樣避免學術腐敗?儘管有眼鏡蛇效應,還是不能放棄指標評估
    最近,筆者正好剛翻譯了老友彼得·埃迪(Peter Erdi)教授的新著《排名》[1],書中有部分內容把這一問題放到當今社會上無所不在的排名框架裡,討論其中的得失,很受啟發。所以也想趁機對這個問題發表一點看法,就正於讀者和一切對這一問題感興趣的人。 老鼠效應和眼鏡蛇效應 筆者以為,過度否定這些指標或過度依賴這些指標都是錯誤的。
  • 教育部將啟動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附評估工作方案及指標體系框架)
    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不設置人才「帽子」指標,避免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新藥研發」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   《總體方案》對學科評估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要改進學科評估,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獎項數等數量指標,突出學科特色、質量和貢獻,糾正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教師成果嚴格按署名單位認定、不隨人走。
  •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松鼠大戰黃金眼鏡蛇,眼鏡蛇慘遭戲耍
    國外網友前不久發出了一段視頻,視頻中一條黃金眼鏡蛇和松鼠正在進行激烈的搏鬥。黃金眼鏡蛇是一種劇毒蛇,即使是獅子和老虎這樣的猛獸,遇到黃金眼鏡蛇的時候也要躲得遠遠的。松鼠的奔跑速度比眼鏡蛇的爬行速度快得多,按理說松鼠在遇到眼鏡蛇之後,完全能夠通過速度優勢快速逃走。
  • 文化企業價值評估的指標體系研究——基於文化產品和服務視角
    儘管我國文化企業價值評估在政策和實務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在現實發展過程中仍暴露出一些問題。(一)對文化企業的價值內涵認識片面目前,學術界和實務界通常將文化企業的價值劃分為有形資產價值和無形資產價值。有形資產是文化企業具有實物形態的資產,一般分為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
  • 奇葩文再度爆出:中國學術腐敗將動搖國本
    但對《資本論》,要以唯物史觀歷史地讀、現實地用,既要防止本本教條陋習,也不能有虛無主義傾向,更不能妄加穿鑿附會。不同歷史時期讀《資本論》有不同的目的和任務。抄襲造假、虛假引進、學術亂倫、買賣論文等學術腐敗在中國學界盛行,監督約束機制在權力和市場的扭曲下失效,大學沒有自由的精神,學者沒有獨立的思想,反而沉淪墮落,喪失基本的學術道德和倫理,導致學者不重學術重權術,大學不重教學重創收。儘管中國學術經費上升,但由於根本體制不變,成效並不顯著。必須防止學術競爭力繼續削弱,以免動搖中國發展根基。
  • 眼鏡蛇能咬死牛嗎?人吃了有蛇毒的肉,會中毒嗎?
    今天早上,有一則消息在各大網站刷屏,熱度很高,消息如下:網站消息截圖各大網站的報導都差不多。我看了很多相關的報導,一致性的內容是:南非的一條眼鏡蛇,咬死了一頭牛,蛇毒進入牛肉,村民們吃了牛肉後,因為牛肉內的蛇毒,導致了人體中毒。只要稍微懂點生物學知識,就可以知道這是謠言。
  • 破「五唯」,第五輪學科評估的突破口
    實際上,能夠被量化的東西可能並無價值,而有價值的東西往往不能量化。在破「五唯」的背景下,有必要全面反思世界大學排名的弊端。「重科研,輕育人。」在周光禮看來,在這些世界大學排名的導向下,國內大學熱衷追逐「學術GDP」,也是「五唯」興起的重要原因。現有的世界大學和學科排名基本上是以科研為導向,有些排名將科研成果的指標極端片面化,權重急劇擴大化。
  • 眼鏡蛇直升機的先驅,華盛頓變革之風促成的貝爾207武裝直升機
    有意思的是,儘管眼鏡蛇直升機的研製時間很短,但是其作為一種軍用直升機而言,卻是特別的「長壽」。從聞名於越南戰場的AH-1G型眼鏡蛇武裝直升機開始,基礎的眼鏡蛇直升機經過了多次的調整、升級和改進,直至如今的AH-1Z「蝰蛇」(Viper)武裝直升機,更可稱是世界上最致命的武裝直升機的之一(蝰蛇的最大起飛重量8噸出頭,相比初代眼鏡蛇最大起飛重量4噸出頭,幾乎為其兩倍)。
  • 樊秀娣:「大考」在即,為第五輪學科評估「劃重點」
    《評估方案》強調以「立德樹人成效」為根本標準,新增了「思想教育」的二級指標,重點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與成效。重視人才培養的舉措深得人心,但要在實操層面突破極具挑戰。比如,師德師風怎樣評價?誰來打分?學生培養質量如何定義?大眾擔心學校因為過度追求學生競賽、得獎、論文等指標而削弱面上的教育教學工作。
  • 一身金色的蛇,黃金眼鏡蛇是更可愛還是更恐怖呢?
    但在蛇類中,有一種一身金色的蛇,當然這種金蛇並不是金屬黃金做成的蛇,而是一種大自然的生物,一身金色的黃金眼鏡蛇,是更可愛了還是更恐怖呢?  說黃金眼鏡蛇更可愛,是因為人類對金色有特別的青睞,而說它更恐怖了,是因為在大自然中,在蛇類中,顏色越鮮豔的,往往毒性是越劇烈的,而黃金眼鏡蛇也是一種劇毒蛇,在南非十大致命毒蛇名單上的第二名,僅次於黑曼巴。
  • 加油站驚現1.5米長眼鏡蛇……
    其頭部是橢圓形頸部背面有白色眼鏡架狀斑紋體長約 1.5 米可以斷定這是一條眼鏡蛇消防隊員做好安全措施後先利用木棍引出眼鏡蛇消防部門提醒:眼鏡蛇具有毒性其毒性不容小覷的廣大市民如果在家中或者出行遇到蛇無論是有毒還是沒毒都應該小心防備及時報警或通知相關部門處理
  • 「主編講堂」全球學術荷蘭篇——荷蘭的科技評估(評價)
    SEP協議還對評估等級、指標體系、評估流程、工作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規定,為開展科研評估提供標準參照。二、評估指標體系最新一版評估協議構建了由兩大維度、六項一級指標、若干二級指標組成的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該指標體系不僅可以面向科研機構進行整體評估,也可以針對機構內部某一科研單元(Research Unit)如科研團隊或專業進行評估。
  • 《眼鏡蛇 第一季》【C+影評】眼鏡蛇第一季:人生三十年,浮夢如迴旋踢
    《致命武器》在現代化的道路上走的很成功,而《眼鏡蛇》在復古氣質的方向上也走得很遠。《眼鏡蛇》的身上,我們能看到一些設計和製作精良的角色開發,良好並且合理的喜劇段子,以及完美調動觀眾的懷舊情緒。而最重要的是,《眼鏡蛇》對其原始素材非常熟悉和忠實,所有參與製作的人們,也都顯而易見地對《龍威小子》充滿十分的熱情。
  • 殲10B做了個「眼鏡蛇機動」?你還是太小瞧它了!
    各大媒體也被殲-10的「眼鏡蛇機動」霸屏。但是,如果你以為殲-10的那個機頭上仰超過90度,再恢復的動作只是一個眼鏡蛇機動,那就太小瞧這架飛機和這個動作了。攝影:張亦馳一般認為,最早完成典型的「眼鏡蛇機動」的是蘇聯/俄羅斯的蘇-27,這是一個過失速機動。蘇-27完成這個動作的是因為邊條翼在大迎角狀態下突然提供的渦升力,導致非線性的上仰力矩,機頭超過90度之後,飛機在自動改平。在這個過程中,蘇-27完全是靠氣動力完成的,但機頭的指向是不可控。你不能讓機頭保持在某一個方向。這樣,其戰術意義就極為有限了。
  • 世界名蛇—舟山眼鏡蛇或將滅絕!
    中華眼鏡蛇(學名: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鏡蛇。屬於眼鏡蛇科,分布於中國南部、臺灣和中南半島的中低海拔地區,屬大型蛇類,由於常呈眼鏡狀,故被稱做為眼鏡蛇。(為啥叫舟山眼鏡蛇?小編在最後告訴你~)全長1000~2000 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沒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黃白色窄橫紋,在幼體較為明顯。
  • 突破極限 什麼飛機能做出眼鏡蛇機動?可遠沒有想像中的簡單!
    眼鏡蛇機動又名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這種機動屬於一種大攻角機動(劃重點)或大迎角機動攻角是指飛機中軸線與飛機飛行速度矢量方向的夾角,是研究彈箭和飛行器空氣動力的重要指標。迎角是指飛機的主翼翼弦與飛機的前進方向的夾角,是飛機機動力的重要參考指標。
  • 又有蛇出沒,全身銀灰色!這回跑到了義烏一個加工廠,還是眼鏡蛇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麗珍 通訊員 宗琳玲/文 呂楊/圖今天(5月23日)中午,天氣悶熱,義烏市廿三裡街道一加工廠內,突然「闖入」一條1米多長的眼鏡蛇,老闆周先生嚇得不知所措,趕緊報警求助。周先生指著加工廠一處堆滿碎布料的牆角說,原來蛇鑽入了牆角的小洞裡,僅剩一截尾巴還露出洞外。為防止蛇被驚擾後竄出來傷人,現場指揮員組織一組隊員進行警戒,另一組做好防護措施,展開「圍捕」行動。專職消防員應達踩住蛇尾,兩名隊員拿著捉蛇工具,慢慢配合將蛇身往外拉。
  • 眼鏡蛇究竟有多毒?一不小心被咬了該怎麼辦?
    眼鏡蛇並不是一種蛇,而是眼鏡蛇屬動物的通稱,是眼鏡蛇科的一屬,其成員大多被統稱為眼鏡蛇。眼鏡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毒蛇,它們並不是真的戴著眼鏡,而是頸部膨脹後,花紋的輪廓就像是一副眼鏡,因此,形象地被叫」眼鏡蛇「。
  • 眼鏡蛇擋道,印度奶奶一把揪住活蛇尾巴當鞭子,根本沒在怕
    如果你遇到一條蛇,特別是一條對人類具有攻擊性的蛇,你會怎麼做?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會對此感到很害怕,從而繞道而行。如果是遇上眼鏡蛇或巨蟒,那多半大家會保持在安全距離之外,越遠越好。但近日網上瘋傳著一段視頻,視頻中記錄了一位老奶奶是怎樣「粗獷」地對待一條蛇的。
  • 埃及豔后的死亡之謎——眼鏡蛇背的鍋?
    其次,她的死亡是否符合眼鏡蛇咬傷的表現也存疑。要知道,成體的埃及眼鏡蛇極其粗壯,可達1.5~2.4米長,顯然這東西不太容易藏在無花果果籃裡。毒蛇咬傷人後,蛇毒從咬傷部位進入循環並擴散到全身同樣需要一定的時間,一般而言,眼鏡蛇咬傷後的死亡時間多為6~12小時,其中毒性最強的菲律賓眼鏡蛇可以在1小時內致人死亡,埃及眼鏡蛇毒性僅次於菲律賓眼鏡蛇,可在2小時內致人死亡。毒蛇並不是每次咬人都會排出毒液,換言之並不是每次咬人都能致死,尤其是連續咬人的情況下更不能保證每次都有足夠毒液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