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有句箴言:「一定要消失。」他這句話針對的也許是娛樂江湖,也許是名利場。
但有的「消失」,是被時光裹挾,被際遇累及,被迫性退出,而陳佩斯,是主動性「消失」,他離開春晚的22年,也是被念念不忘的22年。
01
曾幾何時,他是春晚的常客,是收視率的保證。在那些光影流年裡,他塑造的一系列小人物給廣大觀眾帶去了無數笑聲。
作為老一代表演藝術家陳強的兒子,陳佩斯子承父業,在上個世紀70-90年代出演了很多喜劇電影與電視劇。
但讓他大放異彩的,卻是在1984年的春晚舞臺上,和朱時茂合作的小品《吃麵條》。
簡陋的舞臺,簡單的道具,疾徐有致的節奏,陰差陽錯的矛盾衝突,看似浮誇的表演,他卻將那個自作自受的蹩腳演員,以一種虛張聲勢,又不失善意調侃的幽默方式,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
曾幾何時,在那個年代,快樂與尊嚴都是奢侈品。但短短的十幾分鐘,他卻給全國觀眾帶去了暌違已久的快樂。
1984年春晚導演黃一鶴回憶說:「《吃麵條》是我們國家晚會裡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小品。」
也正是這次演出的火爆,讓小品從演員的訓練課,走入了大眾視野。
其後,他與朱時茂繼續合作,在春晚舞臺演出了《烤羊肉串》《主角與配角》《警察與小偷》等膾炙人口的經典小品,形成並鞏固了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成為中國內地最具代表性的喜劇明星之一。
此前在舞臺上,太多的高大全和偉光正形象,而他飾演的小人物系列,卻真實揭示出那些庸俗的、市儈的、油滑的、拙劣的,充滿了瑕疵,卻令人倍感親切和接地氣的眾生相。
《吃麵條》中的愚魯應聘者;《烤羊肉串》中的奸猾攤主;《主角與配角》中一心想演主角,卻總是弄巧成拙的配角;《警察與小偷》中膽小如鼠,蠢笨可笑的小偷,誇張豐富的肢體動作,配上他時而猥瑣,時而委屈,時而狡黠,時而憨直的表情與語言,滑稽十足卻又恰到好處,大開大合卻又收放自如。
在諸多藝術作品裡,小人物們經常是被憐憫與同情的,也是被諷喻與批判的,他們往往可憐不可親,可恨不可愛,而能將小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一身市井氣卻不乏率性,幾分苟且裡也能見其真誠,令人捧腹之餘卻能產生共鳴的,在小品演員裡,非陳佩斯莫屬。
他演的雖然都是小人物,卻沒有對弱勢群體的肆意取笑;包袱頻出卻不是靠抖小機靈,沒有硬拗,沒有煽情,自出機杼,渾然天成。
這種自帶高級感的小品,在陳佩斯之後,再難一見。
02
陳佩斯先後11次登上春晚的舞臺,最後一次終結於1998年的《王爺與郵差》中那個遠去的背影。
1999年初,陳佩斯發現央視下屬的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擅自出版並發行了他和朱時茂在歷屆央視春晚小品作品的VCD光碟。
兩人通過登門、打電話和去函等各種方式去尋求解決辦法,但他的合理訴求均被置若罔聞。未果,兩人憤而訴諸法律。
在此之前,多少人勸他息事寧人,本來可以「背靠大樹好乘涼」,這是多少人削尖腦袋想攀附的雄厚資源,而你為啥不識好歹,與之為敵?
但他就是「一意孤行」,執拗地想要個說法。這個說法就是,一個微小的個體,即便在強權下,仍可以得到被尊重的權利。
在社會生物鏈的最頂端,一切堂皇的、煊赫的、盛大的,總昭示著生殺予奪、無與倫比的強悍,而處於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呢,是最負重的群體,卻往往是最隱形,也最被無視的。
「當個體不再被尊重的時候,這個社會將變得非常殘酷。」
官司塵埃落定後,雖然央視一審敗訴,他們終獲賠償,但陳佩斯也只拿到了16萬餘元的侵權賠償金。
2014年,陳佩斯接受記者採訪,回答他反抗央視侵權的意義時,表達了這樣的初衷:
「必須要有人要說,否則的話,五十年後、一百年後,(後人)看我們今天祖先是這麼生存的,他們會憤怒,他憤怒不是強權,而是憤怒每一個接受強權的這個人,我的後代一定會為我(感到)丟臉。」
所以,他明知面對勢大翼廣的天字第一號媒體,做出這樣的反擊,無異於以卵擊石,甚至會讓自己「死無葬身之地」,他還是去做了!
「太歲頭上動土」 ,後果可想而知。
其後,陳佩斯被央視封殺。
隨之,各個電視臺和演出單位也與央視達成了「統一戰線」,導致陳佩斯再也接不到任何與廣電系統有關的演出邀請。沒了商演的收入維持運轉,他此前一手經營的影視公司也面臨關門的危機。
創辦於1991年的影視製作公司,是陳佩斯多年心血的結晶。當時公司專門投資拍攝喜劇電影。他也因此被人稱作中國第一批獨立影視製作人。
《父子老爺車》劇照
從1991年到1997年,陳佩斯一共投拍並主演了《父子老爺車》《編外丈夫》《太后吉祥》等6部電影,其中多部被評為當年「最受觀眾歡迎的電影」。
被封殺後,他堅信自己有能力不會被「餓死」,但是他太自信了,他不知道有些勢力強大到,可以手眼通天,他投資拍攝的賀歲電影,沒幾天就被人因某種原因從電影院撤下。
電影虧損,讓他的公司也隨之破產。四面楚歌,兵敗如山倒,一夜之間,他幾乎變成了一個一名不文的窮光蛋。
那時,他上正小學的女兒要繳費,區區的280塊錢,他翻遍口袋,只找出了147塊錢,於是灰溜溜地背著女兒回家去找妻子拿錢。
陳佩斯與妻子
從萬千矚目、眾星捧月,到銷聲匿跡,乏人問津;從一個人獨擋一面,撐起一家偌大的影視公司,到連女兒的學費都掏不出,這種斷崖式的巨大落差讓他不由心生「英雄末路」之感。
也許這就是命運的弔詭之處:有時你以為走的是通天大路,甚至已經臻於光明極頂,可是,忽然一股颶風,又把你拋至人生的谷底。
山窮水盡時,他得知妻子背著他用多年積攢的存款承包了北京郊區的一片荒山。於是,兩人向死而生,「土裡刨食」。
在山上蓋木頭房子,吃「大鍋煮」。廚房裡沒有煤氣,唯一的燃料是漫山遍野的枯枝敗葉。每天早上起來,夫妻倆一人背個大背簍,撿滿一背簍的落葉樹枝回來生火。
更艱巨的是,去雜草,搬石頭,挖樹坑,種樹苗,除蟲害。每天天色未亮,即起巡山。一萬畝的荒山巡視一天有時就得走七八個小時。
腳板磨破,手生老繭;皮膚粗黑,鬍子拉碴,那段時間他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山民,沒人知道這個在大山裡起早貪黑,躬身種樹的人,就是那個曾經在舞臺上給大家帶去無數歡笑的陳佩斯。
後來,當別人提及他當年的種種艱難,表達敬意時,他說,我跟人家比起來,已經是「上帝的寵兒」了,我沒資格叫難。
03
兩年後,靠荒山種樹得來的35萬元,陳佩斯重新回到他熱愛的舞臺,但這個舞臺,不是春晚,而是話劇。演話劇成為他「涅槃」之後的一個新起點。
2001年,他和他的公司推出了話劇《託兒》。
《託兒》劇照
為了這部話劇能夠上演,從來沒有做過廣告的陳佩斯生平第一次成了一家企業的代言人。他孤注一擲,將所有積蓄全部投入到了他的首部話劇上。
在中國話劇的「聖殿」北京人藝,連演員都要紛紛下海去演電視劇的年代,許多人對他的瘋狂之舉感到匪夷所思,他卻「逆流而上」。
有人對他半提醒半擔憂地說,你們如果不怕賠錢就做吧。
作為一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他原來估計是賠34萬。
結果這部話劇大獲成功,《託兒》在長安大戲院的首場上座率就高達95%,當第30場演出結束後,就已經收回了全部投資。
有了《託兒》的豐厚利潤作為周轉資金,隨後推出的《親戚朋友好算帳》和《陽臺》等也進展順利,並廣受好評。
《陽臺》以麻辣犀利的風格針砭時弊,直擊社會痛點。迄今在全國各地演出已500多場的《陽臺》,被上海戲劇學院納入教科書。
但演完《託兒》與《陽臺》後,他一度變得驕矜自負,覺得十年內,論其喜劇水準,不會有人望其項背。
而排演《戲臺》時,他忽然意識到了自己的文化底蘊不足,於是又開始卯足了勁繼續充電,在原來業已建立的喜劇理論體系基礎上,深耕細作,日臻完善。
有人感嘆:像陳佩斯這樣專業系統研究喜劇理論,並有多年舞臺演出經驗的人,在中國,找不出第二個。
在喜劇領域,他成了「一騎絕塵的領先者。
當太多的人將喜劇平面且膚淺地理解為插科打諢,嬉笑怒罵,就是一堆噱頭與笑料的堆砌,就是博人一樂的形式時,他一直思考並尋求著對喜劇的體認與探索。
他曾講起在河南拍電影《少爺的磨難》時,有一場光著腳追汽車的戲,那條農村的土路上布滿了蒺藜刺,他的腳上扎滿了刺,還得掙扎著往前跑。
《少爺的磨難》劇照
「導演一喊停,哎呀,疼啊,痛,坐在地上一個一個往外拔,一拔一股血出來。」
當他疼得摔倒在地上的時候,旁邊圍觀的人卻笑得非常開心。
這種笑是道德的嗎?他為此苦思很久。
一切幸災樂禍,也許無關道德,但有關人性。對人性的折射,從一場笑聲中便可見其端倪。
所以,在他眼裡,喜劇都是從悲劇悲情的線索延伸出來的,所有的喜劇讓人發笑的東西,其實它最核心的部分都是悲情。
就像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被處決前,不會寫字的他竭力在畫押時把那個圓圈畫得圓一點,惹人發笑的行為,可是多少人讀到此處,卻是笑中帶淚:一心想革命的阿Q,直到死,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槍斃。
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而真正的喜劇,在它看似荒唐、荒誕甚或扭曲的內核裡,令人悲憫與沉思的東西更是蘊藉深遠。
中國人慣使小聰明,呈現在一些小品裡,「把人耍得團團轉」也能被當做「高明」的包袱。在他看來,將騙人當做成功和勝利,把被騙當成可笑, 是全社會價值判斷的扭曲。不是藝人個人問題,是全民族的問題,因為有什麼需求就有什麼奉獻。
他非常喜歡卓別林在《舞臺生涯》中的最後一個鏡頭,他說這讓他真正認識到喜劇的真諦:一個偉大的日子,卓別林在舞臺上完成了自己追求一生的事業,最後跳進一面大鼓,以痛苦換來了觀眾暴風驟雨般的掌聲。
在這個時代,太多的人打著藝術的旗號,做的其實是「商業」,而他真正做的是「專業」。
不要問大師為何難尋,一個浮躁喧囂,膜拜「金錢教」的國度,大師風起雲湧才是咄咄怪事。
04
自從1998年告別央視春晚後,他就很少出現在公眾視線中。最近幾年,在「最希望誰出現在春晚舞臺」的網絡票選中,陳佩斯總是遙遙領先。
2011年陳佩斯就表示有春晚邀約,但他拒絕了,後面一年又接到邀請仍堅拒。
「他們隨便對我說『NO',我也對他們說一次『NO'!」儘管20年前說「NO」的代價如此沉重。
當時與他同期,或者比他輩分更小的人,現在大多已風光無限,名利雙收。
有記者問他:您對當初的行為是否後悔?
他面色平靜:「我不後悔!」
命硬學不來彎腰的人,甘願承受一切選擇之後隨之而來的結果。
堅守自己的原則與理想,不卑佞,不低頭,唯一能讓他屈膝和朝拜的只有藝術。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不缺聰明人,缺傻子,缺一根筋的傻子,缺不信邪的傻子,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傻子,缺不堪其憂,也不改其樂的傻子。
那些在戲裡和生活中扮演大人物的人,往往一不小心,就露出「皮袍」下的那些「小」,而他,演慣了小人物,才是真正的大寫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