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賽德克巴萊》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日本向中國勒索巨額賠款,更要求中國割讓臺灣。馬關議和,李鴻章請求以更多的賠款代替割臺,但是日本志在以臺灣為南進東南亞的基地,堅決不肯,並以再開戰爭為要挾。
當時中國的北洋海軍已全軍覆沒,哪有能力再戰?於是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日本佔領臺灣,五十年來對臺灣的發展留下深刻的歷史刻痕,於臺灣本身、中日關係及東亞整個情勢都有重大影響。
日本以重兵登陸,接收臺灣的人民、土地。臺灣官民不願淪為日本殖民地,成立「臺灣民主國」,向清廷宣告獨立,不侵不叛,長為中國東藩。然而在日本重兵攻擊之下,「臺灣民主國」只是曇花一現。
甲午戰爭後,佔領澎湖的日軍和當地民眾
日本侵略者死傷不下三萬人,其中死於疾病者不少。臺灣損失更大,官方報告中國軍隊死亡一萬餘人,實際傷亡遠大於這一數字。單以嘉義以南,日軍攻擊掃蕩村莊,不加選擇,臺灣百姓死者不計其數。有的村莊,尤其客家聚落,往往不分老幼,全數被害!有人「走反」逃入內山,死於饑寒疾病者,更不勝計。最不忍言者:臺灣長久存在族群之間的爭鬥,在日軍鎮壓之時,竟有人乘勢侵奪他族聚落的土地田園,也殺戮婦幼,不留活口!
日本以優勢兵力,確定了在臺灣的統治權。臺灣人民的反抗並未停息,延續逾年。在日本已經完全掌握臺灣之後,仍有反抗的行動此起彼伏,例如西來庵事件便是規模較大之事件。
到了20世紀初,臺灣人民雖不再有武裝行動,但希望能以議會選舉取得參政的權利。林獻堂等人的臺灣文化協會、蔣渭水等人的臺灣民眾黨,都是領導爭取民權運動的;然而,不論是溫和地向日本當局請願,或是積極地組織民眾,都未有效果。
自從16世紀起,臺灣已是華南閩粵移民的開拓之地,當地原來居住的族群經過數百年涵化,已經融入人數較多的漢人族群。臺灣民風方言,宛如閩南與客家的原鄉。然而,這一移民社會帶去的大陸文化,民俗成分深厚豐富,而社會結構則有開拓社會樸質粗獷的特色,大陸文化的上層部分還未在臺紮根。
日本殖民臺灣,曾經允許臺胞離臺遷回大陸。當時離去的都是地方縉紳,可謂社會的領導階層。再加上日本改變臺灣的土地制度,許多墾戶失去了土地,原有的土地使用者(其實也是出租土地由佃戶耕種的二級地權所有者,小租戶)一變而為社會的上層,他們及其子孫接受了日本教育,多數是醫生或律師,成為新的社會精英,臺灣的社會結構及文化趨向遂為之丕變。
日本殖民臺灣,遵照後藤新平的主張,採取逐步同化政策,一步一步地改造臺灣。他計劃之中,臺灣人接受日本教育,但教育素質不能與日本人的教育相同,例如雖然重視臺灣的中學設施,但在1945年日本退出臺灣時,日本子弟專用的中學師資與設施都遠遠優於臺灣百姓受教的中學。1922年曾實施日臺共學,但徒具形式而已。五十年來,臺灣百姓不能選舉自己的議會,更遑論選出帝國政府的議會代議士了。
後藤新平的「同化政策」:後藤新平擔任臺灣民政長官期間,曾提出「生物學原則」,認為治理臺灣應該先了解臺灣人,據此方能定出一套有效的管理辦法。因此後藤新平積極推行各項土地、人口、習慣等調查。
後藤新平避免極端的「同化主義」,而是採取漸進的方式,在特殊統治主義和內地延長主義的爭議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他曾對一群醫校臺灣學生表示:「你們如果要求與已經三千年來對皇國盡其忠義的日本人同等待遇,則今後以八十年為期,努力同化於日本人。「
日本殖民臺灣初期,「總督」後藤新平帶領殖民地官員巡視山區。
按照後藤新平設計的日程,完全同化臺灣人當在八十年之後。為此,日本有獎勵臺灣人的「皇民化」政策:全家講日語的「國語」家庭,而又願意供奉日本神社的「麻」者,則「晉升」為「皇民」,地位超過一般臺灣人。
然而,到1942年太平洋戰爭時,廁身「皇民」的臺灣人不過百分之四。太平洋戰爭中,臺灣人參軍,也有人因此「晉升」為「皇民」,至戰爭結束「皇民」比率已到百分之七。按照這一進展速度,大約需要八十年,方可將臺灣人完全同化。
「皇民」可以擔任公職,但是職級不高。日本殖民據臺五十年,臺灣人至多擔任街庄級的職務,在警察系統也不過是「佐」「補」類輔助之職;臺灣人能在州郡級任正職者,五十年內,數人而已。甚至在工商業界,除了所謂「四大家族」(辜、林、陳、顏)擁有巨產,經營多方之外,大型企業(例如幾家製糖株式會社)均由日本人經營。臺灣人的事業不外地方性的運輸、製造與服務行業。
於是,已如前述,臺灣的精英層是各地的醫生、律師與中學教員,他們均以知識專業為生,接受了日本教育,喜愛日本轉輸的西方音樂與藝術。這批新興的精英,即使有人是過去地方縉紳的後代,其文化內涵與生活價值均與其父祖等不同。凡此社會的改變,對於臺灣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日本統治臺灣,是在帝國擴張戰略中作為南進的基地,也以其農業生產力支持日本本土(內地)的工業化。為此,日本治臺政策是建立秩序,安撫人心,俾能有一個穩定的臺灣,支持其「大東亞共榮圈」的擴張。從20世紀初,日本逐步推行建設計劃,其中最有成效者,則為衛生、治安、農業生產幾個方面。
臺灣地處亞熱帶,氣候溼熱,常有傳染病發生。日本殖民當局用不可抗拒的公權力,設置衛生警察,督責百姓注意公共衛生。於是為時不過十年,臺灣已能排除霍亂、瘧疾等大眾傳染病,也在相當程度上控制了麻風病與肺結核。
治安方面,殖民當局也以警察制度嚴密控制社區。警察權力源於嚴刑峻法,不容挑戰。日本法官來自日本本土,與臺灣人並無個人關係的瓜葛,是以公正無私。法律嚴峻而能無私,不是清朝統治可以同日而語。
抗日義士被日本殖民者殺害
為了發揮農業生產的潛力,日本殖民當局致力於改良農作物品種,推廣施肥、防蟲,也有系統地建設水利設施。更在臺灣設立大規模製糖工業及水果加工業,使農業與工業經過一貫作業,獲得最高利潤。凡此政策,不啻進行了全方位的農業革命。臺灣竟可說是亞洲第一個進行「綠色革命」的地區。
日本殖民當局也在臺灣推行普遍的國民教育,一般兒童都須接受六年義務教育。這一普及教育,全面提升了臺灣百姓的知識水平。當然,前面敘述的幾項設施,也必須有受過基本教育的人口,方能真正生效。
日本的殖民政策經過上述幾項設施,使臺灣百姓的生活水平及社會秩序,都有所提高。清末期雖有劉銘傳著手進行若干建設,但臺灣還是在開拓社會的階段,公權力不能有效地保護人民。
日治時代,臺灣於十餘年內經歷了巨大變化。雖然臺灣人至多只是日本的二等國民,一般百姓也已安於新生活,至於「晉升」為「皇民」的少數人,則完全認同日本,感激殖民者「賜予」的「現代化」。
這一歷史現實,大陸的中國人並不知悉,在1945年臺灣回歸中國,以及1949年國民黨遷臺時,大多數來自大陸的人也無法理解不少臺灣人甘於被日本統治的心態,以致兩個族群間長期的誤解至今不能融合無間。
電影《賽德克巴萊》
相關圖書
歷史大脈絡
許倬雲 著
點擊進入專題,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