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電影業初見雛形
1.製片機構勃興:全國179家(上海142家)
2.影片年產量激增
3.影院建設:全國156家,上海39家(1926)
4.電影教育:電影培訓機構18所
5.創作群體、創作流派豐富
6.編劇、導演美術等各式人才回歸
二、20年代的電影企業
1.明星公司及其創作
1922年,鄭正秋、張石川、周劍雲創建的第一家民族電影企業
創作主力:張石川、鄭正秋、洪深、包笑天
作品:《孤兒救祖記》《玉梨魂》《空谷蘭》等
特點:社會娛樂價值+教育價值
「社會通俗片」模式
2.長城畫片公司(1921)
劉兆明、李澤源、梅雪在紐約創辦。(最早海歸派)
主創:候曜《棄婦》、《愛神的玩偶》、《偽君子》等(後轉入民新公司)
「社會問題片」
嚴肅、進步
「非採用問題劇製成影片,不足以移風易俗,針砭時弊」
3.神州影片公司(1924)
留法汪熙昌創辦,編導人員有陳醉雲、萬籟天等
特點:悲劇、婉約哀怨、現實主義風格+含蓄的情感表現
作品:《不堪回首》、《花好月圓》、《難為了妹妹》
1927停業,拍攝了8部影片
4.民新公司
黎民偉由香港遷到上海的影片公司
23年香港,26年到上海,29年併入聯華
主創:歐陽予倩、侯曜
作品《冰清玉潔》、《天涯歌女》
5.上海影戲公司
但杜宇
家庭公司
藝術審美價值
作品追求形式感的唯美傾向
6.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
1925年由原大中華影片公司和原百合影片公司合併而成,1930年併入聯華
主創:陸潔、王元龍,朱瘦菊總經理,大都接受過西式教育
作品:《戰功》、《同居之愛》
特點:歐化、認同西方生活價值觀
7.天一影片公司(1925)
邵氏四兄弟投資開辦。邵醉翁任總經理兼導演,二弟邵邨人負責製片兼編劇。三弟邵仁枚、六弟邵逸夫去新加坡、馬來亞開拓南洋市場。
1957年邵逸夫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作品:《立地成佛》、《女俠李飛飛》、《忠孝節義》等
製片策略:「注重舊道德、舊倫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化。」
觀眾、票房、速度
三、20年代的片種
古裝片:稗史片,舊文學素材。《梁祝痛史》、《美人計》、《西廂記》
武俠片:《女俠李飛飛》、《兒女英雄傳》
神怪片:武俠片變種《火燒紅蓮寺》《荒江女俠》
「電影史筆記」由樣生聯合北電中外電影史論專業在讀研究生師姐共同打造,我們力圖以筆記的形式讓大家知曉或檢測電影史關鍵知識點。
廣 告
戳我→專業一暑假班介紹←戳我
戳我→專業二課程介紹←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