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史筆記02:中國電影的探索時期

2021-02-23 樣生北電考研

一、民族電影業初見雛形

1.製片機構勃興:全國179家(上海142家)

2.影片年產量激增

3.影院建設:全國156家,上海39家(1926)

4.電影教育:電影培訓機構18所

5.創作群體、創作流派豐富

6.編劇、導演美術等各式人才回歸

二、20年代的電影企業

1.明星公司及其創作

1922年,鄭正秋、張石川、周劍雲創建的第一家民族電影企業

創作主力:張石川、鄭正秋、洪深、包笑天

作品:《孤兒救祖記》《玉梨魂》《空谷蘭》等

特點:社會娛樂價值+教育價值

「社會通俗片」模式

2.長城畫片公司(1921)

劉兆明、李澤源、梅雪在紐約創辦。(最早海歸派)

主創:候曜《棄婦》、《愛神的玩偶》、《偽君子》等(後轉入民新公司)

 「社會問題片」

嚴肅、進步

「非採用問題劇製成影片,不足以移風易俗,針砭時弊」

3.神州影片公司(1924)

留法汪熙昌創辦,編導人員有陳醉雲、萬籟天等

特點:悲劇、婉約哀怨、現實主義風格+含蓄的情感表現

作品:《不堪回首》、《花好月圓》、《難為了妹妹》

1927停業,拍攝了8部影片

4.民新公司

黎民偉由香港遷到上海的影片公司

23年香港,26年到上海,29年併入聯華

主創:歐陽予倩、侯曜

作品《冰清玉潔》、《天涯歌女》

5.上海影戲公司

但杜宇

家庭公司

藝術審美價值

作品追求形式感的唯美傾向

6.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

1925年由原大中華影片公司和原百合影片公司合併而成,1930年併入聯華

主創:陸潔、王元龍,朱瘦菊總經理,大都接受過西式教育

作品:《戰功》、《同居之愛》

特點:歐化、認同西方生活價值觀

7.天一影片公司(1925)

邵氏四兄弟投資開辦。邵醉翁任總經理兼導演,二弟邵邨人負責製片兼編劇。三弟邵仁枚、六弟邵逸夫去新加坡、馬來亞開拓南洋市場。

1957年邵逸夫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作品:《立地成佛》、《女俠李飛飛》、《忠孝節義》等

製片策略:「注重舊道德、舊倫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化。」

觀眾、票房、速度

三、20年代的片種

古裝片:稗史片,舊文學素材。《梁祝痛史》、《美人計》、《西廂記》

武俠片:《女俠李飛飛》、《兒女英雄傳》

神怪片:武俠片變種《火燒紅蓮寺》《荒江女俠》

「電影史筆記」由樣生聯合北電中外電影史論專業在讀研究生師姐共同打造,我們力圖以筆記的形式讓大家知曉或檢測電影史關鍵知識點。

廣  告

戳我→專業一暑假班介紹←戳我

戳我→專業二課程介紹←戳我

相關焦點

  • 回望80年代中國電影的探索與超越,第九屆中國電影史年會在北京舉行
    回望80年代中國電影的探索與超越,第九屆中國電影史年會在北京舉行 時間:2020.10.23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中國電影報
  • 《十分鐘速成課:電影史》電影史筆記
    主要內容:極簡電影史(只是影片,不涉及電影技術):歐美:第一部正片,1915,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美國,格裡菲斯Griffith;德國表現主義German Expressionism,1920,The Cabinet
  • 中國電影史:從政治電影到電影政治
    在王小魯看來,中國電影史就是一部從政治電影變為電影政治的歷史,而其中的轉折點,即上世紀90年代的獨立電影誕生、第六代導演登場。革命性的改變出現在1990年代王小魯是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博士,攻中國電影史研究。
  • 丁亞平|藝術的煊麗與質樸——於藍和中國當代電影史及其意義
    中國藝術報微信公眾號今天特別推送丁亞平撰寫的《藝術的煊麗與質樸——於藍和中國當代電影史及其意義》,紀念這位重要的電影藝術家。《烈火中永生》劇照藝術的煊麗與質樸——於藍和中國當代電影史及其意義 丁亞平 在中國,只要對革命歷史略有了解的人,恐怕沒有不知道江姐這個名字的。
  • 第九屆中國電影史年會舉辦 專家學者聚焦1980年代中國電影
    10月22日,由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與北京電影學院聯合主辦,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電影史學研究室與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聯合承辦的「第九屆中國電影史年會」在北京舉辦。本屆年會以「1980年代的中國電影:解放思想、探索藝術、振興文化」為主題,專家學者回望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電影,觀照現實。
  • 新中國兒童電影史的歷史書寫
    多年以來雖有諸多學者從兒童電影的影片讀解、編劇製作、文化內涵、美學特徵、媒介反思等多個方面對兒童電影展開研究,但兒童電影藝術研究至今比較缺少系統、完整、體現學科思維的兒童電影發展史著述。除張之路《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史論》等少數著作外,國內對兒童電影發展歷史的敘述在電影史研究中顯得成果寥寥。
  • 新中國兒童電影史的歷史書寫——評《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
    多年以來雖有諸多學者從兒童電影的影片讀解、編劇製作、文化內涵、美學特徵、媒介反思等多個方面對兒童電影展開研究,但兒童電影藝術研究至今比較缺少系統、完整、體現學科思維的兒童電影發展史著述。除張之路《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史論》等少數著作外,國內對兒童電影發展歷史的敘述在電影史研究中顯得成果寥寥。
  • 先鋒的意義:早期中國女性電影創作實踐
    但這些女性創作者在電影表演之外的實踐,在現有電影史著作的論述中並不多見。在當下電影工業迅速發展、社會性別觀念激蕩變化的時代背景中,對女性先鋒電影人的重視、對早期中國電影史上女性表演之外的電影創作實踐的「再現」與客觀評價,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早期中國電影史、世界電影史以及當時的社會性別觀念的切入點。
  • 2021年北京電影學院戲劇表演創作考研筆記、真題、參考書
    幾深考研針對北京電影學院各專業考研開設的輔導課程有:考研英語課程班·專業課課程班·複試保過班·高端協議班優秀學員筆記。 考生通過指定的十部中外經典戲劇作品。結合表演專業理論及個人的創作實踐,針對戲劇作品的劇作、主題、導演手法、人物性格、舞臺處理,以及劇中主要演員的表演創作,進行深入的讀解與剖析。
  • 電影史裡的淪陷時期上海電影
    儘管由於各種原因,《中國電影發展史》裡的淪陷時期上海電影,並沒有呈現出相應的多重性和複雜性,但其主要觀點和基本結論,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內地電影史學者的研究路向。在朱劍和汪朝光的《民國影壇紀實》(1991)、鍾大豐和舒曉鳴的《中國電影史》(1995)、李道新的《中國電影史(1937—1945)》(2000)、李少白的《影史榷略:電影歷史及理論續集》(2003)以及朱天緯、汪朝光等研究者的相關論述裡,淪陷時期的上海電影,始終沒有改變其文化殖民和電影侵略的反動性質。
  • 電影史「十大悲劇」電影推薦
    在我看來,悲劇電影別於悲觀電影。它不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種講故事的方向,其通向的結局是一種類似於「哥特」的悲劇美。自然,悲觀也不是悲劇的目的,否則古希臘悲劇興盛的時期就等同於「歐洲中世紀」了!相反,悲劇電影總能給人一種希望,儘管它像「了不起的蓋茨比」眼中的那道綠光一樣模糊抽象...
  • 中國電影史學的理論內涵與當代價值
    新時期以來,中國電影史學研究越來越受到矚目與重視,電影史學總結電影歷史研究經驗,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推動了電影學科的發展。探索中國電影史學的本質,對電影史學思維進行歸納、反思,是時代賦予電影史學研究者的任務與使命。
  • 《小花》:中國電影復甦時期下,蒙太奇藝術與自然的獨特性
    文 嘮嘮豆提到中國電影復興時期,相信大家會自然而然的想到許多的「革命紅色電影」,例如著名影片《青春萬歲》、《紅色娘子軍》、《小花》等。而我們今天要聊的就是中國電影復甦時期的開山之作:《小花》。在我看來《小花》這部影片巧妙的將兄妹、家人之間的生離死別的故事巧妙的架構在在人民戰爭這一相對較大的故事背景之下。
  • 新浪潮必備:怎樣閱讀戈達爾的神書《電影史》?
    提及歷史中的電影革命,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法國新浪潮必定是最引人矚目的運動之一。以特呂弗、戈達爾為首的新浪潮的導演憑藉不斷革新的電影語言和影像,為法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帶來了新的紀元。正如戈達爾所言,新浪潮導演是第一批意識到電影史的導演,但倒不如說他本人是第一個意識到電影史,創造了「電影史」的導演。
  • 《實驗電影史與錄像史》:紀錄歐美電影發展歷程
    【基本信息】書名:《實驗電影史與錄像史》(光影譯庫系列)作者:〔美〕A. L.李斯譯者:嶽揚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定價:38.00出版時間:2011年8月【內容簡介】《實驗電影史與錄像史》介紹了歐美非主流電影的一個分支——實驗電影的發展概況。所謂實驗電影,通常指由那些有意背離傳統電影理路、採取非主流創作思維和方法拍攝電影的導演所攝製的非主流影片。
  • 跨國電影史研究的方法和實踐 講座實錄 (文字版)
    對於當時處於社會主義陣營的西方人而言,他們更期待在《羊城暗哨》當中看到的是古代中國還是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實踐?感覺他們更關注社會主義中國的實踐。更早看西方人描摹中國的影片的觀眾對中國的認知都來自於東方主義想像。1920年代的德國電影(弗裡茨·朗1921年的《三生記》)一旦涉及中國都會將其異國情調化、妖魔化,刻板印象深入人心。
  • 名導背後的女人,曾經成就中國半個電影史,嚴歌苓為何如此優秀?
    名導背後的女人,美國外交官追求,嚴歌苓就是中國電影的絕代芳華在中國影壇有一些人的名字永遠無法抹去,因為他們為中國的電影史做出了輝煌的成績。,也是知名導演們爭相合作的對象,頂起中國電影半壁江山,這就是嚴歌苓。
  • 戈達爾:電影史因他而被一分為二
    特呂弗說:「電影史可以分為二部分,沒戈達爾的電影史和有戈達爾的電影史。巴贊組織了電影放映俱樂部,特呂弗組織了電影放映俱樂部,阿侖雷乃參加了巴贊的放映,再加上戈達爾,突然想到現在中國大地遍地開花的民間放映,覺得中國電影好有希望啊。看多了電影,戈達爾開始評論電影。1950年戈達爾和裡維特等人創辦了《電影公報》,出版了五期。在1952年加入巴贊創辦的《電影手冊》。
  • 專家視點 | 李道新《冷戰史研究與中國電影的歷史敘述》
    冷戰史研究與中國電影的歷史敘述 摘要:需要在冷戰史研究的學術背景下,通過對冷戰電影研究的認真梳理,考察冷戰時期的中國電影與中國電影研究的冷戰議題;與此同時,通過對電影冷戰史研究的深入反思,探討冷戰時期中國電影史或中國電影冷戰史的可行性;最後,通過對冷戰時期中國電影史或中國電影冷戰史的分析探究
  • 「新時期」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一個和八個》
    分享筆記之-----《 一個和八個 》 張軍釗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是第一個面世的第五代導演的作品這部作品的攝影就是張藝謀,《 黃土地 》的攝影也是張藝謀,張藝謀作為後來中國電影的扛鼎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