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那天跟您聊完,我就取消了他一半的圍棋課,這兩天上午上完網課,10:30左右就帶他去公園玩,中午回來吃完飯開始寫作業,一個多小時就寫完了。然後就隨便他選擇看動畫片,玩玩具還是去公園玩,倒是沒怎麼再發怒了,也不再動不動就隨便懟人了。」
看完小魚兒媽媽給我發來的文字,我長長地鬆了一口氣。那天,跟小魚兒媽媽交流後,我的心裡久久不能平靜,我實在無法想像一個7歲的孩子怎麼會呈現那樣的狀態。
那天下午,我正做講課的PPT時,小魚兒媽媽先給我發來一個紅包,隨即發來了一段文字:
「龍老師,我又遇到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向您請教一下;小魚兒一直以來對於死亡的話題都特別敏感,最近更是嚴重。有一次,我在路邊摘了一棵小草,他都激動地差點發飆,憤怒地說:『我不想看到任何小生命死去!』
「今天他又說:『所有的東西最後都會死,所以一點意義都沒有,都是廢物,包括每個人,包括全宇宙!你為什麼要生我?我沒讓你生我!總有一天會死的,沒有意義!』」
「你說,他是不是心理有問題啊?感覺想的太深,把自己陷進去了的樣子!我不知道該怎麼開導他了!」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的第一反應認為孩子可能在探索生死這個哲學問題而找不到突破口。於是問道:「有給孩子讀關於生死的繪本以及看過相關的電影嗎?
「我們有看《環遊尋夢記》,但沒看相關的繪本。」
「那你跟他探討做一件事的前因後果嗎?結果或許都一樣,但過程卻各有千秋。」我又進一步提出自己的建議。
「我也問過他:『那你想要怎麼樣?你說出來聽聽,合理的話也可以支持你!』他總是說:『我什麼也不想,好的也不想,壞的也不想,沒有意義。』」
我突然一下警覺了起來,一個7歲孩子正處在活蹦亂跳的年齡,而且據我了解,小魚兒一向活潑好動,是一個很可愛的小男孩。可是,他怎麼給人一種生無可戀的感覺呢?我實在不想把一個7歲孩子跟抑鬱這兩個字連在一起。
我迅速轉動大腦,尋找一切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的緣由。過了會,我又問道:「是不是疫情期間,孩子不能出去玩,他覺得生活太枯燥了?所以,覺得生活都沒意義啊?」
「有可能吧,感覺有點一身力氣沒地兒撒似的!」這次總算找到一點思路了,小魚兒媽媽這樣回答道。
「那你要儘量帶他去外面玩啊,即使在家,也要運動起來啊,讓他釋放他的精力,讓他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讓他感受到每一天都會迎來黑夜,但你的態度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每一天的感受也會不一樣!所以,這個過程很重要,你需要跟他交流這個過程的感受。」
「今天就是因為故意拖拉,到五點多還沒開始寫作業,我中間提醒了很多遍,他都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我說了他幾句,他居然對我橫眉豎眼的!我就生氣了,打了他一下,批評了一頓,然後他就更火大,還說不想再看見我,不想聽到我說話。」在我還沒發完語音條時,小魚兒媽媽就發來了這段文字。
「對啊,對啊,我就是跟他說每個人對待人生的態度不一樣,最後的結果是不一樣的,人生可以過得很有意義,但是他就說『反正最後都會死,做了什麼事情又有什麼意義!沒用!』反正就是經常說:『無聊,沒意思,沒意義,隨便,無所謂!』」
當時因為忙著要講課,我沒有進一步跟小魚兒媽媽交流。晚上講完課,把小龍哄睡以後,我又繼續問小魚兒媽媽:「你怎麼沒陪孩子畫畫了?」
「每天學校的網課以及興趣班的網課排得滿滿的,我怕再多一樣,他要爆炸了,一周四節圍棋課。我想報來著,可是看他這樣混不吝的樣子,哪天說不畫就撂下了咋整!最近真的是處於各種崩潰的邊緣啊!別說孩子了,大人也快憋瘋了,整天捆綁在一起,誰都受不了。他更是一身勁兒憋著沒處使,所以就各種彆扭,對著幹,跟大人較勁。」
看完她這段文字,我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哎,我覺得你真的把最本質的東西都弄丟了!疫情期間,孩子被困在家裡,本身已經煩燥不安。可是,他每天除了要上學校的網課以外,還要上四節圍棋課。學了這麼多知識用不上,煩燥不安的他又找不到一個突破口,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當煩悶、焦躁一直壓在心間時,跟你對抗無用後,他只能這樣消極沉悶了。」
「在這個特殊時間,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像我家小龍,他每天只上一個多小時網課,然後寫作業,早上與晚上讀書,其他時間就玩玩ipad、玩玩具、畫畫。我們再抽時間帶他去外面跑跑,跳跳!你看小龍學習差嗎?他做口算時唱著歌兒,還做得又快又好。」
發完語音條,我便休息了。第二天一早,就看到她發來的文字:「龍老師,昨天晚上聽完你的語音,我一個人在那裡坐了好久,想自己最近都幹了些什麼啊,我連夜聯繫了圍棋教練調整課程安排。我發現無形中,我變得功利了,爭強好勝了。」
「在大環境中,誰家孩子鋼琴幾級,誰家孩子又上哪比賽了,然後就特別擔心自家孩子什麼都沒學會怎麼辦,特別焦慮。所以,當圍棋教練說孩子多麼多麼有天賦,要抓緊上課升級,我就迷失了本心。」
看到這段文字,我回答道:「誰幾級幾級一樣的結果重要嗎?我覺得小魚兒想的問題挺對的,每個人都是兩手空空地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後兩手空空地離開。結果都是一樣的,人生之間不同之處便是過程。你沒有讓他去感受其中的過程,只是去追求結果的話,那真的不是孩子的問題,孩子在用他的方式發出自己內心的聲音。」
「嗯,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你每天抽十多分鐘時間陪孩子畫畫,讓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去感受創作的快樂與成就感,去釋放內心的情緒,對自我內心進行整合,而你也通過孩子的畫與話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及時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
跟小魚兒媽媽交流完以後,我的內心難以平靜。在這段疫情期間,總在網上看到一些孩子做出些傷害自己的行為來。因為每天工作太忙,我實在沒有時間去分析那是怎麼回事。可是,當小魚兒的事出現時,我再也坐不住了,必須提醒各位家長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下面三個重要點跟大家分享一下:
1.孩子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
這場新型冠狀病毒把我們大家關在了家裡,原本天天在外面蹦蹦跳跳的孩子卻被困在狹小的空間裡,他們無處伸展自己的手腳,無處釋放自己的活力,備感壓抑,既感覺不到生活的樂趣,又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而焦躁不安。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急需父母的幫助。父母最應該帶他們做做親子遊戲、戶內運動,幫助他們排除無聊,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帶領孩子一起等待新型冠狀病毒被打敗的那一天。
可是,無數父母不但沒有給孩子提供幫助,反而因為每天處在狹小的空間裡,不是因為學習,就是因為玩手機,跟孩子鬧得雞飛狗跳,讓彼此都處於崩潰邊緣。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根本原因就是父母太焦慮,以致於丟失了自己的本心。在大環境改變的情況下,孩子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可是,父母卻擔心孩子學習跟不上,甚至跟別人家的孩子比,逼迫孩子學習,所以孩子對抗,導致親子矛盾一觸即發。
2.親子關係比學習更重要
在爆發了一場又一場雞飛狗跳的爭吵後,父母覺得孩子不懂事,孩子覺得父母不懂自己。結果,彼此之間漸行漸遠。
親子關係比任何教育方法都重要。如果親子關係不好,無論你的教育方法有多正確,都無法在孩子身上發揮作用。所以,當父母在逼孩子學習時,請先維護好你們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良好,孩子信任你,你的教育方式才能發揮作用。無論是你讓孩子學習,還是讓孩子少玩手機,孩子都會聽取你的建議,而不是與你對抗到底。
3.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遠比學了多少知識重要
孩子不能去學校上學,父母確實很焦慮,既擔心孩子打亂了學習節奏,又擔心孩子跟不上。如果父母能靜下來心想想,學習興趣對孩子來說,比什麼最重要?父母就不會為這個問題焦慮不已。
學習總歸是孩子的事,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遠比學了多少知識重要。孩子只要願意學,即使有一段時間落後於他人,他也能迅速跟上來。
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對學習感到厭煩不已,那麼學了再多知識也不能學以致用。即使回到學校,他也不會認真學習,最終荒廢學業。
越是焦急的時刻,父母越要安靜。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丟失本心,願你我謹記!
龍春華,筆名綠子靜,6歲孩子媽媽,親子暢銷書作家,龍春華親子實踐課堂創始人(ID:lch201302)。著有《嬰幼兒行為心理學》、《孩子,你是最好的自己》、《行為心理 學 : 瞬 間讀懂他人小動作背後隱藏的秘密》(已出版繁體,銷量達20萬冊)、《再苦也要笑一笑》(出版第四版)等十餘部作品。目前正專注 創作家教與童書作品,從內到外地發揮媽媽養孩子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