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位媽媽老師,孩子表示很崩潰,父母與孩子「共情」很重要

2020-12-23 荊楚網

長江網10月25日訊(記者毛茵)「你是我媽媽,不要當我老師!」6歲男孩冬冬終於忍不住衝著媽媽大叫。

不要以為有位當老師的媽媽,孩子就會很聰明很愛學習,當你家裡「放」著一個媽媽老師,孩子的體驗就是:崩潰!我失去媽媽了!

在長江健康傳媒上周的《心晴》欄目線上互動中,長江健康心理專家智庫專家、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張淑芳主任發現,很多人會不經意地把工作角色帶到家裡,使親子關係變成工作關係。她希望父母和孩子共情的起點是先回歸做父母,再和孩子換位思考。

媽媽是英語老師,孩子憑什麼就要熱愛英語?

上小學一年級的冬冬在教室裡上課時,玩橡皮鉛筆,和同桌講話,和後面座位的同學爭吵。「一分鐘都安靜不下來,成天惹是生非,完全不愛學習」,接到老師的投訴電話,冬冬媽媽再也淡定不起來。

她對孩子的管教很嚴,媽媽一生氣,冬冬就像老鼠見了貓。按照媽媽的規定,冬冬除了完成學校功課,每天必須自己看1小時帶拼音的名著,再講述給媽媽聽;學1小時英語,背了單詞,媽媽再檢查;練習1小時鋼琴……可是冬冬除了玩樂高,對其他的一點興趣也沒有。

「在家被媽媽『壓榨』,只能上學時放鬆放鬆呀」,冬冬嘻皮笑臉:「媽媽對我只有老師的要求,學習學習,考好小學,上好中學,進好大學!有個當老師的媽媽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在學校怕老師,在家怕媽媽。好不容易盼到寒暑假,我放假了,我媽也放假了,在家偷偷玩玩手機。妄想用小聰明騙她?那是不可能的,我在學校裡那點事兒我媽比我還清楚。」

當英語老師的冬冬媽一直向心理醫生討教的是,如何讓孩子在學校靜心地學習?

張淑芳主任卻說,一個6歲的孩子,學習不是他的本能,玩才是天性的快樂。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職業女性在家庭中要儘量「去角色化」。

張淑芳深有體會:我是個醫生,在家裡有時也會不自覺地繼續當醫生,而淡化了作為妻子、母親、女兒角色的位置,我也經常被家人批評:你看你又開始在家裡做醫生了吧?指責我們這樣做不對,那樣不健康,我們被你弄得無所適從了。

「學習,是為了讓我媽媽快樂,為了讓媽媽快樂,我才會學習」,張淑芳接診過一個孩子這樣對她說過。 其實,如果孩子的媽媽想跟孩子共情的話,只需要去問:你在學校開心嗎?什麼事情讓你不開心了呢?和老師相處有什麼問題?小朋友做了什麼遊戲?

和孩子溝通,同理心比什麼都重要

「溝通不僅是要準確地傳達信息,還要傳遞情感,達成心理、感受、感覺方面的交流。」張淑芳說,人只把話講明白、說清楚是不夠的,講話中間還要包含很多的情緒和情感,要恰當地表達出來。

長江日報在2019年6月27日報導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名7歲的河南小朋友在武漢香港路地鐵站衝進車廂,而母親被關在車廂門外以至於小朋友與母親走失。在眾多熱情的網友的接力幫助下,小朋友與母親重逢。網友終於懸下擔憂的心,但他們疑惑的是,為什麼記者沒有拍到母女重逢、安撫孩子甚至相擁而泣的畫面?見到失散的女兒後,母親劈頭蓋腦對孩子一陣痛斥。孩子委屈地大哭。

這種教育方式,無疑是在傷害孩子。

運用同理心有三層境界。第一層境界:理解孩子的言語、行為和肢體;第二層境界:理解對方未表達的情緒、情感、動機和思維;第三層境界:給對方此時最需要的東西。同理心的最高境界不在於你說了什麼,或者做了什麼,而是你讓對方的需求得到了滿足。這是一種默契,一個痛哭的人,此時最需要的可能不是建議,也不要你理解他的情緒,他需要的僅僅是安全可以哭訴的環境、陪伴和紙巾。

父母如何培養同理心和孩子「共情」?

  1、建立完整的自我意識,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價值和優勢是什麼,同時也了解自己的劣勢和不足,有力量放下自己心中的情緒、價值觀和信念,耐心地關注他人,傾聽和感受他人。

2、保持好奇心,遇事多想想有沒有別的可能性,不否認孩子任何奇思妙想,從TA的視角分析。

3.在情況很複雜,或者自我理解不足夠的時候,多用討論的語氣去確認驗證自己的想法。發展同理心,是讓別人舒服,也讓自己豐盛。

【活動預告】周三線上交流專家肖勁松主任醫師

夫妻關係是每個家庭的定海神針,它應該在親子關係之上。如何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本周三(10月28日)13:00-14:30,長江健康心理專家智庫專家、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湖北省心理諮詢師協會會長肖勁松為大家答疑解惑。高級心理諮詢師肖勁松還擅長:腦血管病的診治、臨床心理疾病和神經心理疾病的諮詢診治。

您可關注《心晴》信息,添加健康小助手,邀請您加入「長江健康傳媒心理健康群」,預先留下自己的疑問,屆時由肖勁松教授集中回復。

相關焦點

  • 何炅老師究竟有多愛哭,允許孩子哭很重要
    隨即大家開始討論,何炅老師究竟有多「愛哭」? 作為業內公認高情商的存在,何炅老師的愛哭梗已經不是新聞,幾乎隔段時間就會因為在各種節目中「淚眼汪汪」而上熱搜。 不過這種「哭聞」卻似乎並沒有惹得大家的不喜,反而每每都會引來觀眾們對於何炅老師「高情商、能共情」的讚嘆。
  • 「媽媽,我去天堂了,這裡太累了!」:有多少孩子,在父母身後悄悄崩潰
    跟大多數父母一樣,我最不願意承認的一個事實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會是一個極其平凡、極其普通的人! 即便是從內心隱約意識到這一點,也定要排除萬難,創造條件把孩子培養成天才。 但不得不承認:我們的孩子終將平凡!
  • ​等等不開心,孫儷請老師幫忙: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老師通過和孩子聊天,和大人聊天,孩子們畫畫,最後發現等等的不開心是因為大人們不經意的話語,讓孩子感受到了不公平的比較。然後,老師引導孩子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只和自己的過去比,化解了等等的心結。看到孫儷這麼細心,不禁為等等高興,此生能夠遇見這麼好的媽媽。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這麼幸運,在有情緒時,父母能夠留意到並引導解決。
  • 孩子「共情」能力低下,人際交往也會有很大影響,家長要注意培養
    很多人說現在的孩子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幸福的是生活條件好,不愁吃穿,不愁金錢,可以盡情的享受人生。大部分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孩子即便犯錯也有很多家庭成員幫忙「兜著」。不幸的是現在孩子接觸太多的嘈雜的信息,網絡、直播平臺,讓孩子本來清淨的世界,一下子變得嘈雜起來。很多人也迷失了心竅,歪了三觀,丟了非常重要的「共情能力」。
  • 女主持人採訪鍾南山被罵慘:共情力很重要,如何培養孩子共情能力
    2、設身處地的理解孩子當孩子遇到事情委屈哭泣時候,家長不要上來就對孩子吼,「就知道哭,哭有什麼用」,我們要用心去體會孩子的的內心情緒與感受,輕輕抱住他說「媽媽知道你可能很難過,心愛的玩具壞了肯定很傷心,媽媽也有這樣的經歷,不過,咱們是不是可以動手修理一下,如果修不好也可以求助爸爸。」
  • 孩子處於崩潰邊緣,父母還怕他學習跟不上
    那天下午,我正做講課的PPT時,小魚兒媽媽先給我發來一個紅包,隨即發來了一段文字:「龍老師,我又遇到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向您請教一下;小魚兒一直以來對於死亡的話題都特別敏感,最近更是嚴重。有一次,我在路邊摘了一棵小草,他都激動地差點發飆,憤怒地說:『我不想看到任何小生命死去!』
  • 爸爸女兒被欺負落淚:孩子被欺負,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這些!
    秦昊表示,當這個事情反饋給老師之後,反而換來了小男孩變本加厲地欺負人。 他知道這件事情之後,特別難過,也特別無奈,說總不可能因為自己的女兒被欺負了,然後就給她轉學,如果這樣一直轉學,也不是一個解決的辦法。
  • 第一次當媽媽,在崩潰中努力照顧孩子
    有位法國的詩人說過:母愛是人類情緒中最美麗的,因為這種情緒沒有利祿之心摻雜其間。確實,從成為人母的那一刻開始,媽媽總是盡力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當孩子降生的時候,也就開始了飛速旋轉的人生。
  • 媽媽因網課氣到拉孩子投海,警醒:父母與小孩應該怎麼相處?
    比起養娃費錢,孩子花樣百出的作妖顯然更加讓廣大家長吃不消。戲稱自己的孩子為「神獸」,即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也是無可奈何的表現。 網上紛紛調侃,開學的時候父母有多激動,就暗示著親子共處的日子有多慘烈! 每天一睜開眼,就要扮演多重角色,老母親=廚子+保姆+故事機+打卡機+各科老師+網絡故障排除者,還不領工資。
  • 孩子「共情能力」較差,往往是由於家長沒有好好培養,該學習一下
    其實共情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天賦,但這種天賦是需要後天的培養和挖掘,它才能真正的為人所用。共情能力強的孩子會怎麼樣?記得去年過年的時候,家裡來了許多親戚一起吃飯。阿姨和姑姑的孩子當時剛好都是7歲,兩個都是男孩子,很快就玩在一起了。
  • 「臭媽媽,我要把你打死!」 當孩子說狠話時,父母的回應很重要
    原來孩子最近不知道是和誰學的,只要小孟和愛人有一點事情不合孩子的心意,孩子張口就來臭爸爸臭媽媽,還要把爸爸媽媽打死。小孟和愛人感覺不對,但是感覺孩子還是非常乖巧,所以也沒有太在意。誰知道有一天周末老人來帶孩子,回來老人哭著說孩子罵她,還說要把她扔進垃圾桶。
  • 藍盈瑩不懂共情被「罵」上熱搜:共情力,是富養孩子的最高境界
    情商高的小孩,都有一個懂共情的媽媽在最近的熱播劇《三十而已》中,顧佳的兒子許子言,就是一個有著超強共情力的孩子。她知道子言是誤解了老師的意思,所以先穩定孩子的情緒,表揚孩子今天的問題回答的很棒,然後再引導子言咬人是不對的,需要給老師道歉。
  • 知乎熱門:情緒崩潰的孩子,有多可怕?
    「用我曾經失敗的經驗告訴你,問題其實是在父母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聽你聊你女兒的表現,我仿佛覺得是我老公在吐槽我。」家長朋友圈流傳這麼一句話:不怕孩子調皮搗蛋,最怕孩子情緒崩潰。孩子一言不合摔東西、聽到「不」字就大哭大嚷、不合意就打人……種種崩潰的場面,令人慾哭無淚。
  • 「媽媽,我被人打了」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怎麼辦?父母的做法很重要
    總之,小雨媽媽在老師的協商之下和大個子的家長達成了共識,第二天在學校碰面,讓大個子向小雨道歉。小雨媽媽做完這些事情之後,急忙蹲下身來安撫孩子,告訴小雨這不是他的錯。並且希望小雨。以後如果再被人欺負的話,一定要及時告訴老師還有家長,如果被人打了,小雨媽媽支持他打回去。
  • 孩子哭鬧,媽媽先崩潰了,怎麼才能做情緒穩定的父母呢?
    這樣做確實很有幫助,但每一次都要在崩潰的邊緣徘徊,實在是勞心勞力。因此,最好的方式並不是說當我們情緒崩潰時要如何做,而是要先弄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總是導致我們情緒崩潰。從原因出發,而不是亡羊補牢。當父母公婆和我們的育兒理念不一致的時候,孩子的行為就有可能成為我們追求的一個證明。孩子聽話表現好,證明我是一個好父母;倘若孩子表現不符合大家的期待,我們就可能被指責。再加上老公的不支持不理解,不幫忙分擔育兒壓力,甚至還會補刀:「不就是孩子的這點事兒嗎?
  • 藍盈瑩不會共情上熱搜:父母有「同理心」,是給孩子最好的滋養
    其實,有野心並不可怕,努力也是沒錯的,網友diss她的,是她一直把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強加給別人,缺少共情。對於每個人來說,擁有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這種能力來自父母的培養,如果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同理心、會共情的人,父母就要成為這樣的人。
  • 孩子共情能力不好?試試這樣做!
    >孩子共情能力不好?試試這樣做!;你說不可以老是去逗小狗,他偏要拿著逗貓棒逗個不停……共情能力不夠在孩子身上的表現大概是,孩子不能真正領會爸爸媽媽話語裡的勸阻/善意等含義,他們的理解系統和父母的理解系統是平行的,不能互相理解。
  • 其實,會共情的孩子運氣不會差
    如果孩子能學會與人共情,那便是最高級的善良。三、孩子先學習父母,再認識整個世界曾經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少年在高中時,搬了新家。他的隔壁住著幸福的一家三口,其中的男主人是一名光榮的人民警察。但是,某一天噩耗傳來,這名警察因公殉職了,隔壁空蕩蕩的家裡只留下了孤兒寡母。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個乖巧聽話的孩子終於被父母逼瘋!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為了面子堅持錯誤是最沒有面子的事情!可是有的父母為了自己所謂的面子不斷的逼迫孩子,並且一錯再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的鐘國衍原本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他從不會跟父母頂嘴,他很愛自己的媽媽,為了達到父母的目標,他一直都很認真努力。
  • 孩子家長會,爸爸失聲痛哭,父母的崩潰,有時只因老師的小誤解
    一則新聞裡,一位家長在自己孩子的家長會上痛哭,視頻中的他明明確確的告訴老師,他其實很想關心自己的孩子,可是每天工作回來之後已經很晚很晚了,自己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不是不想,而是工作和家庭自己不能兼顧,每個家長其實都是不容易的。很多家長因為工作的事情太過忙碌,沒有關注孩子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