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10月25日訊(記者毛茵)「你是我媽媽,不要當我老師!」6歲男孩冬冬終於忍不住衝著媽媽大叫。
不要以為有位當老師的媽媽,孩子就會很聰明很愛學習,當你家裡「放」著一個媽媽老師,孩子的體驗就是:崩潰!我失去媽媽了!
在長江健康傳媒上周的《心晴》欄目線上互動中,長江健康心理專家智庫專家、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張淑芳主任發現,很多人會不經意地把工作角色帶到家裡,使親子關係變成工作關係。她希望父母和孩子共情的起點是先回歸做父母,再和孩子換位思考。
媽媽是英語老師,孩子憑什麼就要熱愛英語?
上小學一年級的冬冬在教室裡上課時,玩橡皮鉛筆,和同桌講話,和後面座位的同學爭吵。「一分鐘都安靜不下來,成天惹是生非,完全不愛學習」,接到老師的投訴電話,冬冬媽媽再也淡定不起來。
她對孩子的管教很嚴,媽媽一生氣,冬冬就像老鼠見了貓。按照媽媽的規定,冬冬除了完成學校功課,每天必須自己看1小時帶拼音的名著,再講述給媽媽聽;學1小時英語,背了單詞,媽媽再檢查;練習1小時鋼琴……可是冬冬除了玩樂高,對其他的一點興趣也沒有。
「在家被媽媽『壓榨』,只能上學時放鬆放鬆呀」,冬冬嘻皮笑臉:「媽媽對我只有老師的要求,學習學習,考好小學,上好中學,進好大學!有個當老師的媽媽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在學校怕老師,在家怕媽媽。好不容易盼到寒暑假,我放假了,我媽也放假了,在家偷偷玩玩手機。妄想用小聰明騙她?那是不可能的,我在學校裡那點事兒我媽比我還清楚。」
當英語老師的冬冬媽一直向心理醫生討教的是,如何讓孩子在學校靜心地學習?
張淑芳主任卻說,一個6歲的孩子,學習不是他的本能,玩才是天性的快樂。讓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職業女性在家庭中要儘量「去角色化」。
張淑芳深有體會:我是個醫生,在家裡有時也會不自覺地繼續當醫生,而淡化了作為妻子、母親、女兒角色的位置,我也經常被家人批評:你看你又開始在家裡做醫生了吧?指責我們這樣做不對,那樣不健康,我們被你弄得無所適從了。
「學習,是為了讓我媽媽快樂,為了讓媽媽快樂,我才會學習」,張淑芳接診過一個孩子這樣對她說過。 其實,如果孩子的媽媽想跟孩子共情的話,只需要去問:你在學校開心嗎?什麼事情讓你不開心了呢?和老師相處有什麼問題?小朋友做了什麼遊戲?
和孩子溝通,同理心比什麼都重要
「溝通不僅是要準確地傳達信息,還要傳遞情感,達成心理、感受、感覺方面的交流。」張淑芳說,人只把話講明白、說清楚是不夠的,講話中間還要包含很多的情緒和情感,要恰當地表達出來。
長江日報在2019年6月27日報導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名7歲的河南小朋友在武漢香港路地鐵站衝進車廂,而母親被關在車廂門外以至於小朋友與母親走失。在眾多熱情的網友的接力幫助下,小朋友與母親重逢。網友終於懸下擔憂的心,但他們疑惑的是,為什麼記者沒有拍到母女重逢、安撫孩子甚至相擁而泣的畫面?見到失散的女兒後,母親劈頭蓋腦對孩子一陣痛斥。孩子委屈地大哭。
這種教育方式,無疑是在傷害孩子。
運用同理心有三層境界。第一層境界:理解孩子的言語、行為和肢體;第二層境界:理解對方未表達的情緒、情感、動機和思維;第三層境界:給對方此時最需要的東西。同理心的最高境界不在於你說了什麼,或者做了什麼,而是你讓對方的需求得到了滿足。這是一種默契,一個痛哭的人,此時最需要的可能不是建議,也不要你理解他的情緒,他需要的僅僅是安全可以哭訴的環境、陪伴和紙巾。
父母如何培養同理心和孩子「共情」?
1、建立完整的自我意識,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價值和優勢是什麼,同時也了解自己的劣勢和不足,有力量放下自己心中的情緒、價值觀和信念,耐心地關注他人,傾聽和感受他人。
2、保持好奇心,遇事多想想有沒有別的可能性,不否認孩子任何奇思妙想,從TA的視角分析。
3.在情況很複雜,或者自我理解不足夠的時候,多用討論的語氣去確認驗證自己的想法。發展同理心,是讓別人舒服,也讓自己豐盛。
【活動預告】周三線上交流專家肖勁松主任醫師
夫妻關係是每個家庭的定海神針,它應該在親子關係之上。如何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本周三(10月28日)13:00-14:30,長江健康心理專家智庫專家、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湖北省心理諮詢師協會會長肖勁松為大家答疑解惑。高級心理諮詢師肖勁松還擅長:腦血管病的診治、臨床心理疾病和神經心理疾病的諮詢診治。
您可關注《心晴》信息,添加健康小助手,邀請您加入「長江健康傳媒心理健康群」,預先留下自己的疑問,屆時由肖勁松教授集中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