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失控的孩子需要的不是講理,不是吼叫,而是需要被「看見」。
——鹿媽
作者 | 哎呀媽
來源 | 女兒派原創(洞見旗下帳號)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
小學二年級的女兒,每次輔導作業都會崩潰,每次大哭時都會說出想自殺的話,該怎麼辦?
題主說,女兒平時的作業量大,可效率不高、不細心、自尊心特別強。
每次輔導作業,女兒不耐煩就會情緒崩潰,哭鬧不止,甚至還說了「要自殺」。
他和妻子試了很多辦法安撫女兒,可再怎麼表揚鼓勵、好言好語,都沒效。
如今他一籌莫展,無計可施,只好發帖求助,希望能得到些幫助。
一石激起千層浪。
答主們獻良策妙計後,還忍不住感慨一番:
「太理解你的心情了,我和孩子他爸也是摸索著走過來的。」「用我曾經失敗的經驗告訴你,問題其實是在父母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聽你聊你女兒的表現,我仿佛覺得是我老公在吐槽我。」
家長朋友圈流傳這麼一句話:
不怕孩子調皮搗蛋,最怕孩子情緒崩潰。
孩子一言不合摔東西、聽到「不」字就大哭大嚷、不合意就打人……
種種崩潰的場面,令人慾哭無淚。
為什麼平日裡像天使一般的孩子,明明沒有罵他打他,可仍會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呢?
孩子崩潰的情緒
正在說「我不行」
《超級育兒師》中,馬學琴是個單親媽媽,平時照顧患有眼疾的女兒,生活很不容易。
雖然女兒活潑開朗,生活自理能力強,可脾氣特別暴躁,一發起火來,容易失控:
扯著嗓門大聲尖叫,滿地打滾,甚至還會對她拳打腳踢。
為了讓女兒「冷靜」下來,她試過把女兒鎖在門外,也試過消失不讓女兒找到。
方法用盡,情況毫無改變。
看到女兒經常性「發作」,她心力交瘁,憂心忡忡。
無奈之下,只好求助蘭海,希望專家能夠「治治」女兒,讓女兒變得正常一點。
專家一來,就發現問題所在:
女兒一有情緒,媽媽的做法反而成了失控的助力。
比如,為了鍛鍊女兒眼力,媽媽會要求女兒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穿珠子」任務。
不完成,沒飯吃。
女兒反抗無效,只好趴在地上,左手拿珠右手拿線努力「穿」。
因為看不清,女兒怎麼穿也穿不進,一急,還把珠子全部踢翻。
面對這樣的情況,媽媽二話不說,直接怪女兒沒完成任務,不準吃飯。
被媽媽這麼一「罰」,孩子情緒徹底崩潰了,尖叫聲充斥整個家。
作為旁觀者,蘭海看完倍感揪心:
心疼無能為力的女兒,也痛心拒絕的媽媽。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說:
「孩子任性、發脾氣是因為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的發育超過了自身的溝通能力。」
孩子的每一次崩潰,不過是在傳遞一個信息:
「媽媽,我看不見,幫幫我;媽媽,我肚子餓,請給我吃飯;媽媽,我不會,告訴我……」
可媽媽感受不到,反而一個勁地把女兒往外推,才讓失控的場面愈演愈烈。
發展心理學理論說,未成年孩子的情緒情感是不穩定的,年紀越小,越容易衝動。
當煩躁、痛苦、糾結時,他很難用合宜的方式發洩表達,就容易瀕臨失控。
如果身邊的人一而再再而三拒絕伸出援手,那麼對他而言,就更是毀滅性的打擊。
其實,孩子也想照著別人的要求來做,可他自身年齡和發展水平有限,想要控制好不穩定的情緒,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負面崩潰,不過是孩子的「求助信號」。
他沒辦法遏制住「負面情緒」這條惡龍,急需父母齊心協力的幫助。
讀不懂孩子的「我不行」
只會讓孩子更痛苦
記得一次,在商場裡看到一個小孩吵著要買玩具。
一開始,媽媽平心靜氣跟孩子講道理,可孩子不聽。
媽媽一煩,聲音一下子拔高了好幾倍:「再鬧,媽媽就走了。」
聽到這,小孩直接大哭起來,還坐在地上死命不肯走。
媽媽就更生氣了,想把孩子扯起來拉著走,可孩子很倔,怎麼弄也不願起來。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媽媽有點受不了,「啪」一聲直接打了孩子一記耳光,然後就死拽著孩子走。
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看得我心裡直發顫。
以暴制暴,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這個場景下,孩子需要的已經不是玩具了,而是父母的理解和妥善對待。
父母越是簡單粗暴忽視孩子的情緒,就越容易將茫然失措的他置身於孤立無援的處境中。
陶行知說過:
「我們對於兒童兩種極端的心理都對兒童有害,一是忽視,二是期望太切。忽視則任其像茅草樣自生自滅,期望太切難免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
《小歡喜》中,英子多次表達想要上南大的想法,可媽媽始終不同意,還不斷督促英子要以「清華」為目標。
在煎熬和壓力下,英子情緒崩潰了,發瘋似的跑去海邊要自殺。
可媽媽還是不懂,不斷反問英子:
「你為什麼非要去上那個南大呀?」
都到了這樣的地步,自己還得不到理解,英子多年來的委屈,一下子崩了,心如死灰。
每個孩子內心都特別敏感,他們有害怕,有無能為力的時候,當無法被理解和看見時,他們便無法感受到愛和關注。
這樣的「忽略」,容易讓他們喪失鬥志和生命活力。
就像是被堵住了求助的口,想好好說,說不出來,瘋狂大哭,也沒辦法被理解。
這樣下去,難以言表的痛只會傷害孩子的一生。
西班牙作家珍妮弗·德爾加認為,沒有能力表達和控制自己情緒的人,都是「情緒文盲」。
傳遞給孩子知識能讓孩子走得高,幫助他控制情緒,成為「情緒管家」,才能讓孩子走得遠。
聰明的父母,在面對孩子情緒崩潰時,都懂得做這三件事:
1. 用擁抱替代說話
先別和他說太多話,更不要急著講道理,直接擁抱,安撫他此時此刻不安的心情。
有一次安吉在拍電影,因入戲太深,一時間緩不過來,情緒失控大哭了起來。
當時爸爸沙溢什麼話都沒說,只是緊緊抱著他,用手輕輕撫摸讓他冷靜下來。
這一記擁抱,讓安吉感到踏實安心,慢慢地,他的情緒也平復下來。
要知道,當孩子情緒失控時,腦子和外界是斷了聯繫的。
與其跟他說,不如直接用擁抱來告訴他:「孩子,別怕,爸媽在呢。」
2. 嘗試理解孩子的情緒
嗯哼有一次被硬物扎到了腳,痛得把家裡的玩具到處亂扔,還大喊大叫。
看到這個情況,霍思燕先是坐在嗯哼旁邊安撫孩子,然後主動用自己的腳去扎硬物,表示真的「太痛了」。
看到媽媽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後,嗯哼很快就不哭了,還要給媽媽吹吹。
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崩潰大哭,我們父母要做的是接納他的情緒,理解他的感受。
哈佛大學博士喬拉米卡利說:
「同理心讓我們更有意義地、滿足地與他人連接,是建立愛的關係的核心。」
父母的同理,會讓他覺得自己被理解,慢慢地,他的情緒困擾也會減少。
3. 找對發洩情緒的切口
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等於贊同。
相反,在同理之後,父母要告訴孩子該如何正確發洩負面情緒。
辨別清楚容易導致失控的原因,從源頭上減少問題的發生,同時引導孩子嘗試用正面行為來宣洩。
比如用語言表達出來、用文字記錄下來,或者用恰當的運動方式釋放負能量。
孩子知道情緒是有辦法解決時,他就不再陷入自我苦惱中,受情緒的奴役。
沒有一個孩子喜歡放任自己的情緒不受控制,這會讓他們覺得丟臉不安、害怕受罰。
當父母對孩子的全部表示理解和包容時,他們才會有勇氣在父母面前展示真正的自己。
父母和孩子之間,本該架起溝通愛的橋梁。
別在孩子被動關閉輸送愛的大門時,父母只想破門而入或視而不見。
相信在父母的愛和關懷下,孩子定能日漸成為一個能夠感知自己、接納自己、成就自己的大人。
教育有章有法,才能培養出人格健康的陽光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