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崩潰更可怕的是,年輕人沒有情緒了

2020-12-23 新周刊

文 戈多

比起用成功學要求年輕人的「控制好你的情緒」,我們更需要的是龍應臺在80年代鼓勵大家的——「我受夠了,我很生氣」。

我們的「工具人」屬性被日益強化,豐富的情緒顯得不合時宜。/pexels

當代打工人,沒有發洩情緒的自由。

從直播網紅長鼻毛大叔的表情包「沒的感情的冷血殺手」,到面無表情的「撲克臉」,再到大熱的社畜表情包「無所謂,也有點累」,打工人正在經歷著一波「去情緒化」的過程——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表。

久而久之,喜與怒、好與惡,邊界模糊,感官也隨之退化。

從踏入職場的第一秒,成功學就開始向你販賣:合格的成年人,需要與憤怒與眼淚保持距離,厲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緒。因為情緒與工作效率成反比,因為情緒會影響你的人際關係。

面對著這些鋪天蓋地的「情緒管理」職場秘籍,我們將負面情緒壓在箱底,學著做「不動聲色」的成熟大人,就連崩潰也要悄無聲息。

然而,「情緒管理」本應是幫助我們探索自我、平衡自我的手段,在實踐層面,卻被簡化成了「情緒壓抑」。在情緒感受與情緒表達的失調中,我們的情緒機制也漸漸失常,壓抑、冷漠,激情流失,精疲力竭。

情緒,不僅關乎個體心理學,也受到社會制度、資本邏輯的支配。現代社會的情緒斷舍離,再到今天四處蔓延的情緒衰竭,是誰在試圖改寫我們的情緒?

在情緒感受與情緒表達的失調中,我們的情緒機制也漸漸失常。

別再說「情緒斷舍離」了,

打工人早已經沒有情緒了

「我已忘了怎樣去哭。」知乎上,沒有情緒的年輕人如是說。

「工具人」、「過勞」、「加速社會」這些概念的熱度還在持續升溫,同樣作為時代病的「情緒衰竭」(emotion exhaustion)又來了。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情緒衰竭是一種由於過度的工作和持續的壓力而導致的身體和情緒耗盡的慢性狀態。情緒的生理機制,在經過一系列「外部改造」後,開始出現異常狀態,例如情緒紊亂、感覺麻木等。

在微博話題 #年輕人情緒衰竭的徵兆# 的討論區,我們看到一大批被生活壓力鞭打到「情緒流產」的打工人。「生活死氣沉沉、內心毫無波瀾」、「壓抑到月經不調」、 「工作久了,像個機器人」,而任何的情緒波動都成了一種做作,「每次向外求助都會被說矯情」。

工作久了,像個機器人。

身邊的朋友也不斷說起自己「情緒衰竭」的症狀:分手了,沒時間放任自己悲傷,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自己對感情生活心如死灰,無悲無喜;深陷債務泥潭,只能任由工作剝奪生活,接受現狀後,落入「人生虛無」的怪圈。

這種情緒被掏空的感覺,正是「過勞時代」的特性。英文中的Burnout(倦怠)也描述了這樣的現象,在工作中把自己燃燒殆盡,直至變成沒有情感的「行屍走肉」。

情緒衰竭,常常給我們一種「修得佛法」的錯覺——無悲無喜無夢無幻,無愛無恨四大皆空。然而,比起「超脫生死」,情緒衰竭的感覺更像是「生與死只有呼吸之隔」,既不能死去,也毫無生機。

在工作中把自己燃燒殆盡,直至變成沒有情感的「行屍走肉」。

偶爾在一個走神的瞬間,才會發現——「哦,我已經活了很久了」。

如果說打工人有情緒,也都是在表情包裡。職場生活中,多半都是面無表情的撲克臉,會議上懶得發言,被批評懶得理論,就連接到裁員消息,也可能只是無奈一笑,打包走人。

「沒的感情的冷血殺手」大概就是對情緒衰竭最無奈的調侃。

「情緒管理」:

從自我保護到自我異化

情緒衰竭,離不開成功學、職場法則對我們的諄諄教導。

如果說打工人有情緒,也都是在表情包裡。

還記得初入職場的「情緒控制論」嗎?「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準情緒化,不準偷偷想念,不準回頭看。」告別學生時代,大概每個人都聽過這句瘋傳的人生感悟。不管你對這種傷感的美文摘抄有多不屑,但現實總會「教你做人」。

進入職場以後,高負荷的工作給了我們當頭棒喝。「996是福報,007是常態」成了老闆引以為傲的鼓動員工加班的手段。為了讓自己適應「白加黑」瘋狂的工作模式,為了避免面對趕不完的deadline空悲切,「情緒化」被釘上了「效率殺手」的恥辱柱。

戒掉情緒,是成年人職場生存法則第一課。

職場上,大家都是冷面笑匠(deadpan)。

面對領導的無端指責,沒有底氣讓自己生氣反駁;面對甲方的無理取鬧,沒有理由惱羞成怒。因為生存法則是:老闆罵你是因為重用你,甲方虐你是因為他們是金主爸爸。

這些生存法則不斷合理化既有的權力機制,並將痛苦的矛頭指向了我們自己——「需要改變的,是自己的想法而非現實」,「情緒斷舍離,是通往成功最簡單的路」,「如果你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就是人格不夠成熟的表現」。

成功學一向擅於將社會矛盾嫁禍於個體。邏輯也十分簡單,如果認知世界、改變社會十分困難,那麼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進行自我改造,即便這種改造本身就是一種對自我的異化,即便自我異化後也可能是徒勞。

然而,情緒管理,在被「成功學」糊弄之前,是一個嚴肅的心理學概念,目的是幫助我們通過探索自我情緒,然後實現「駕馭情緒」。是一種實現高效生活和自我保護的方式。

職場心理學告訴我們,情緒來自內心,與外界無關。/圖書截屏

情緒管理的途徑多種多樣,諸如「調適、合理宣洩、積極防禦、理智控制、及時求助」,情緒管理的過程也是循序漸進的。

只是,理論是美好的,實操是殘酷的。

大部分人還沒來得及對「情緒管理」探究一二,便在道聽途說中開始稀裡糊塗地實踐。沒有情緒理解和梳理,更沒有意義、激情的找尋,所謂的「管理情緒」就淪為了單向度的「壓抑情緒」。

我們妖魔化情緒,把情緒看作是洪水猛獸,每當情緒的潮水來臨,我們學會自我欺騙、屏蔽情緒。

電影《小丑》中,主角亞瑟(小丑)也是一個習慣屏蔽情緒的人。在接連失業後,亞瑟慘遭華爾街土豪毒打,情緒陷入低谷。亞瑟選擇鑽進家中的冰箱體驗極端寒冷,通過與外部世界隔絕,試圖自我「冷靜」,掩蓋深不見底的絕望。然而,緊接著劇情突然轉,小丑情緒爆發,進行無差別報復。

通過與外部世界隔絕,亞瑟試圖自我「冷靜」,掩蓋深不見底的絕望。 /《小丑》劇照

壓抑的本質是一種逃避,並不會真的讓我們獲得「平靜」。

當我們學會習慣性地切斷情緒,我們大概率活成了自己生活的「局外人」。通過演化出一套迴避的防禦機制,我們不僅和身邊的人產生距離,也把自己的經歷剝離——我們置身事外、冷眼旁觀,與記憶劃清界限。

在這種「去除情緒」的自我規訓下,我們對周遭的認知開始「抽象化」,世界失去了細節和溫度。

在情緒衰竭的徵兆中,有人將它總結為: 「你感覺你脫離了現實,只能感覺到自己流逝,沒有任何情緒波動,沒法與任何事物建立聯繫。」這恰是原子化社會的一種通病,我們與一切事物的聯繫都十分脆弱,我們活成了孤島。

有人說「比起沉溺於悲傷,沒有情緒更讓我安心」。但這也意味著,被抽走的,不僅是失落和痛苦,還有快樂和意義。

沒有任何情緒波動,沒法與任何事物建立聯繫。/《迷失東京》

一旦成為生活的局外人,活著,就失去了參與感。生活的熱忱、投入的熱情都已消失不見—— 「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去情緒化,就是一個人「去人格化」的過程,這種訓練讓我們演變成一架機器。但無論主動還是被逼無奈,我們都難以拒絕這種「自我異化」的過程。

是誰在偷走我們的情緒?

情緒背後的社會控制

無疑,「情緒表達自由」在今天是一種奢侈。情緒化,更是一種公認的不成熟、糟糕的性格特質。在宣揚「理性」的今天,我們相信「過多的情緒」只是一種庸人自擾的表現。

情緒從來都不是單一的個體心理現象。在社會學研究中,社會因素影響著情緒的形成和表達,同時也制約著我們對情緒的標定和詮釋。

曾軼可在剛剛發行的專輯《情緒禁區》中,聚焦了年輕人被規訓的情緒。專輯介紹寫道:「我們的情緒被放入一個個精美的罐子裡,整齊排布,亦步亦趨,時刻被提醒、被規訓、被說服。」

就算在網上悲傷一把,也需要三思而後行。

殘留不剩的情緒也都是以匿名形式出現在各大網站上。前段時間被群嘲的「網抑雲」事件,足以看出大眾對年輕人悲傷情緒的刻薄和不屑。來自陌生頭像的深夜傷心留言,一律都被貼上了「無病呻吟」的標籤,就算在網上悲傷一把,也需要三思而後行。

傷春悲秋,仿佛是中國古代詩人才有的情緒權利。

馬克思曾經把工廠裡的工人描述為「局部的人」,即為對人的異化。工人被束縛在分工體系上的一個固定位置,孤立、個體化的工作環境,讓他們疏離了自己的感官系統。只有這樣,流水線才能不出差錯地高效運轉。

孤立、個體化的工作環境,我們也疏離了自己的感官系統。/《摩登時代》劇照

無論是工業社會中標準化、理性化的科層制度,還是數據為王的算法時代,我們都跌進一個巨大的系統,變成了系統的「小小零件」,「人」的完整性和自主性不斷喪失。

我們「工具人」的屬性被日益強化,豐富的情緒顯得不合時宜。

而情緒也不再是一個「私有物品」,它也要接受資本和商業邏輯的控制。

資本的目的永遠都是為了提高利潤和效率,「一切都為效率服務」的法則,讓我們的情緒也要服從於效率。大眾心理學常常讓我們把情緒簡單地分為二元的「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積極的情緒被大肆鼓勵,消極的情緒讓我們避之不及。

假笑背後的「情緒勞動」。/FEM

在企業管理中,員工的負面情緒不利於高效工作,企業因此發明出一套激勵體系,讓大家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

這種情緒控制通常來自於「你可以的」「你做得到」的雞血式鼓勵。

理想化的「超我」時刻勒令著我們真實的感受,讓我們到達「假興奮」的狀態。這種嚴苛的自我馴化最終剝奪了我們的感受能力,並讓情緒機制變得異常。

在正能量遍地開花的今天,沒有人能逃得過它的粗暴洗禮。

只是,在這種不允許悲傷、難過的社會環境中,情緒衰竭、精力榨乾是必然的後果。當「不悲不喜」「無所期待」和無邊的空虛感同步降臨,抑鬱症指日可待。

「生氣具有正向的心理和社會的功能,給人們力量去與不公平現象鬥爭。」/unsplash

這是不允許「負面情緒」社會裡的系統性暴力。

其實,合理的情緒宣洩不僅有助於個體的身體健康,一些所謂的負面情緒更是有助於社會進步。根據社會學家的研究,「生氣具有正向的心理和社會的功能,給人們力量去與不公平現象鬥爭」。

所以,比起用成功學要求年輕人的「控制好你的情緒」,我們更需要的是龍應臺在80年代鼓勵大家的——「我受夠了,我很生氣」。

參考資料:

[1]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 大衛哈維

[2] 《當代教育與文化》| 情緒的社會學解讀

[3] 《倦怠社會》 | 韓炳哲

[4] 情緒熔斷:有一種崩潰叫悄無聲息 | 果殼網

[5] 困在系統的騎手背後,我們終於活成了工具人?| 新浪網

[6] 城市隱藏性「流行病」:Burnout | CUP

[7] 《6H4AS情緒管理方法》| 肖漢仕

相關焦點

  • 知乎熱門:情緒崩潰的孩子,有多可怕?
    家長朋友圈流傳這麼一句話:不怕孩子調皮搗蛋,最怕孩子情緒崩潰。孩子一言不合摔東西、聽到「不」字就大哭大嚷、不合意就打人……種種崩潰的場面,令人慾哭無淚。為什麼平日裡像天使一般的孩子,明明沒有罵他打他,可仍會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呢?
  • 那些壓力太大的年輕人,崩潰了!「崩潰」英語怎麼說?
    網絡上動輒出的一些爆文,標題總是想方設法引發年輕人焦慮。你有沒有過焦慮,有沒有過一個人崩潰大哭?那些壓力太大的年輕人,崩潰了!「崩潰」英語怎麼說?本期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個英文表達。有的時候也寫作have a nervous breakdown精神崩潰/have an emotional breakdown情緒崩潰。看一下break down的英文解釋吧。
  • 「那個不在朋友圈崩潰的年輕人.」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 而成年人面臨的崩潰瞬間,更是無處不在。成年人的崩潰是一瞬間的。 是經過很多次負面情緒,量變到質變的積累。 然後,通過一件小事的導引而潰不成軍。 但大多數的我們,都選擇不動聲色地將崩潰藏起來。 拼盡全力扮演一個情緒穩定的正常人。 明明指頭碰一碰就碎了。卻還是要等回到家避開所有人,關上門的那一刻才化成灰。 畢竟我們身後空無一人,絕不敢輕易將真實的情緒暴露出來。
  • 成年人情緒的崩潰,要不要藏起來
    【管理情緒做倔強的小草】看到這樣一個話題,內心多少有些觸動。每個人對崩潰的理解都不一樣,更不知道到底要不要藏起來。 成年人的崩潰大多來自情緒的壓抑。大部分人都披著看似「堅強」的盔甲,卻保護不了那顆柔弱的心,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把情緒藏在了心裡。
  •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什麼是情緒勒索?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其實,喜歡用情緒勒索的人多半是因為無法控制和處理自身的情緒,總是試圖通過別人就範的方式來處理自身的感受和解決問題,實際上是無能為力的表現
  • 如何控制住突然的情緒崩潰?
    曾仕強教授說,中國人是最需要情緒管理的。比如,我們習慣將情緒崩潰這種負面情緒的情形一剖再剖,然後再想盡辦法解決它。深諳心理學的人知道,情緒沒有好壞,它只是對人們身心狀態的警示。可突然間的情緒崩潰又有多令人難堪?
  • 中國式情緒勒索: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
    進化媽:一切都為了孩子好,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讓他背負這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了母親看了一眼女兒,嘆了口氣說到:媽媽這輩子就這樣了,什麼都沒有,你一定要好好學習,給媽媽爭氣呀!女兒沒吭聲,抿了一下嘴唇,繼續吃飯。母親或許想用這句話激勵孩子更努力地學習,但她卻不知道這句話會給予孩子太多的精神壓力。這種看似示弱的話語其實也是語言暴力的一種,俗稱「軟暴力」。
  • 中國式「情緒勒索」: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
    母親看了一眼女兒,嘆了口氣說到:媽媽這輩子就這樣了,什麼都沒有,你一定要好好學習,給媽媽爭氣呀!女兒沒吭聲,抿了一下嘴唇,繼續吃飯。母親或許想用這句話激勵孩子更努力地學習,但她卻不知道這句話會給予孩子太多的精神壓力。
  • 小夥單車逆行被抓,崩潰爆哭:情緒穩定,是成年人最稀缺的能力
    生活裡沒有那麼多自我代入的雞湯和自我加戲的毒雞湯。每次看到這種情緒崩潰的情形,我都會想起魯迅說的話: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絕大多數人,都曾有過這種心態越來越崩潰的經歷。其實,生活永遠不會崩潰,哪怕真的遭遇了千年一遇的洪水、百年一遇的地震,也總有人能做到向死而生,活得好好的。會崩潰的只有我們那經不起考驗的情緒。而問題在於,很多人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情緒穩定到底有多重要。
  • 鄭爽直播間崩潰痛哭:控制好情緒,是一個成年人的基本修養
    鄭爽821直播帶貨首秀,一開始她和兩位主播配合得還算可以,直播過半,鄭爽開始不爽了——不配合,照鏡子,玩手機,伸懶腰;接著就是各種語言暴力懟兩位主播,不斷拆臺,然後抱怨,訴苦,對代言的商品不聞不問,最後情緒崩潰直接把兩位主播趕走了,自己崩潰痛哭。
  • 孩子情緒崩潰的時候,你會比他還崩潰嗎?
    在他們看來,一個動畫片不看沒什麼大不了的,不至於氣得跳腳,但他們沒有勸我,沒有阻止我,更沒有罵我,而是任我發洩。當我把這股能量發洩出去了,反而能夠平靜地接受壞的結果了。但是如果我發脾氣的過程被壓制了,對我傷害最大的,絕不是那集動畫片看不了,而是父母不理解我,在我最痛苦的時候不但不能雪中送炭,還要雪上加霜。
  • 「鬼屋沒有媽媽可怕」:媽媽情緒穩定,是家裡最好的風水
    「和好朋友一起去遊樂場挑戰鬼屋,本以為鬼屋會有多可怕,進去以後發現也沒什麼嘛,還沒有媽媽對我發火時的模樣可怕。」 同事鬱悶不已,每次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沒想到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竟然如此面目猙獰了。
  • 堅強的張雨綺哭了,情緒失控衝下臺,成年人的崩潰真的只需一瞬間
    人們的都感到錯愕,以往在外人面前一直都是以獨立女人形象出現的張雨綺,那個敢作敢當的大女人張雨綺,怎麼會突然情緒崩潰了。有人說張雨綺就是「裝」,就是矯情,不過是一次舞臺評分用得著情緒崩潰嗎?也有人說,張雨綺是在炒作,崩潰落淚是故意做給現場觀眾和網友看的,為的就是博同情分,防止自己被淘汰。隔著一個屏幕,隔著無法觸及的空間,許多人只憑著一個片斷一個畫面,幾個表情,就為張雨綺的情緒崩潰斷定出結果,按上種種藉口和原因。
  • 95後深夜獨自在餐廳情緒崩潰到淚崩,被廚師看到了
    來源 | 都市現場(jxtvdsxc)綜合北晚新視覺網、封面新聞、新浪微博11月6日,在湖北武漢,深夜11點,一男子獨自到餐廳點了一份炒飯和一瓶啤酒,在和家人通電話時突然情緒崩潰淚流不止突如其來的溫暖,讓年輕人愣了神,反應過來後他立即站起來,和鐵板燒師傅握手道謝。
  • 現在的年輕人找工作,比工資更重要的,是有沒有雙休
    有沒有雙休,有沒有五險一金,有沒有午休的時間,這些在我們爸媽那個時代對於找工作的認知觀念當中,這些因素微不足道,但是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這些因素甚至是排在工資之前的考慮因素。但是在他們的世界裡,加班能力提升的真相是兩天的工作量一天做完,做的都是自己會的東西,不存在什麼能力提升,最關鍵的是還沒有加班費,所以現在的很多年輕人看到老闆和自己說加班提升能力的時候,不如直接談給多少加班費更實在。
  • 孩子太容易「崩潰」?培養孩子情緒自控力,要學會畫「情緒地圖」
    雖然孩子們的行為看起來很難以理解,但是生活當中,就連家長都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更何況是孩子呢?孩子們之所以會頻繁情緒崩潰,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樣面對自己的情緒,更別說控制情緒了。而家長要做的就是提高孩子的「情緒自控力」,讓孩子學會畫出屬於自己的「情緒地圖」。
  • 藝人說情緒失控,辛酸的背後,這不正是當代年輕人的心魔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下。晚上的時候是崩潰的,白天卻依舊正常的面對生活。不為人知的工作,家庭上的事情,已經慢慢的習以為常的成為自己推脫不了責任。為此無形中許多人,早就陷入其中不得自拔。最近幾年抑鬱症也不斷的頻繁的爆出,到底是當代的年輕人承受能力太差,還是現在的社會環境,給年輕人,帶來了恐懼不安,很多人都被壓著喘不過氣來。隱藏在背後的,往往是現實的寫真。
  • 情緒熔斷:有一種崩潰叫悄無聲息
    然而卑微並沒有換來他人的尊重和欣賞,公司裡的業績也墊底,妻子也與他離婚。更悲催的是,他查出了胰腺癌。萬念俱灰的他,一時間竟想要輕生。在劇情一開始,餘歡水就試圖以自戕來逃避失敗的人生 | www.news.qq.com雖然按照劇情需要,餘歡水在隨後的劇情中實現了逆襲,但他在劇情開始時的崩潰,十分真實地反應了人在遭遇連續挫折後,可能出現的心理機制。
  • 《隱秘的角落》:壓抑的情緒爆發後有多可怕?
    相比評論對錯好壞, 我更想去探索: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們做出這樣或那樣的行為?張東升、周春紅和朱朝陽,是我最想深挖的三個人,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隱藏原始情緒,悄然中做了次生情緒的奴隸。鈺兒小科普:【原生情緒】是內心的第一情感反應。【次生情緒】則是對【原始情緒】做出反應的情感反應。正因為被次生情緒支配,內心壓抑,主角們才會走向極端,甚至做出了一系列我們看起來扭曲可怕的行為。
  • 成年人的崩潰,從戒掉「負面情緒」開始
    「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