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情緒勒索: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

2021-02-10 爸媽進化論


進化媽:一切都為了孩子好,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讓他背負這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了。

作者:spirit(爸媽進化論主筆)

今天,在餐廳吃飯,偶然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

母親:補課班已經給你報好了,你要按時去上,聽到了嗎?

女兒:知道了。

母親看了一眼女兒,嘆了口氣說到:媽媽這輩子就這樣了,什麼都沒有,你一定要好好學習,給媽媽爭氣呀!

女兒沒吭聲,抿了一下嘴唇,繼續吃飯。

母親或許想用這句話激勵孩子更努力地學習,但她卻不知道這句話會給予孩子太多的精神壓力。

這種看似示弱的話語其實也是語言暴力的一種,俗稱「軟暴力」。

這種軟暴力看似無害,卻要求著另一方滿足自己的願望,而且被要求者從未發覺,這樣所導致的結果就是被要求著陷入要求者的情緒勒索中,無法逃脫。

被要求者總是害怕要求者對自己失望,他們通過別人的肯定建立自信,正因為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極低。

其實比暴力更可怕的,是中國式情緒勒索:軟暴力。



不是只有打人才叫暴力

相信作為孩子,我們從父母口中聽到的最多的話是:

我每天起早貪黑,辛辛苦苦,都是為了你,你一定要給我爭氣呀!

我把這輩子希望都放在你身上了,你怎麼忍心讓我失望。

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難道不能給我一點成績回報嗎?

而父母這樣的話,尤如一座大山,壓得我們喘不過來氣,但卻令我們無法逃脫。

記得黃執中曾在《奇葩說》中,講過一個「媽媽吃魚頭」的故事。

一個媽媽每次吃魚頭的時候,都會把魚肉留給孩子,自己只吃魚頭。

她告訴孩子:「其實我一點都不喜歡吃魚頭,只是為了把魚肉全給你吃,才故意這麼說。」

黃執中說:「小的時候聽到這個故事,我覺得母愛好偉大,但是長大後,我卻覺得這個兒子太難了。」

媽媽的語言看似對兒子用情至深,卻給予了孩子極大的負罪感,將孩子拽入無邊的深淵。

中國式父母總會營造一種情緒勒索,感動自己,更感動孩子,但是孩子所感受到的並不是愛,而是控制和深深地負罪感。

他們每一句「我為你付出那麼多」「我活的那麼辛苦」背後的潛臺詞,都是「你必須達到我期望的要求」「你必須這麼做」。

這些語言遠比暴力更可怕。暴力攻擊的是肉體,而它攻擊的卻是精神,軟暴力其實是語言暴力的一種,它會使孩子墜入無底的自責深淵,遭受永久精神壓迫。


軟暴力的影響

鄰居家的哥哥,比我大一歲,從我記事起,總是聽到他們家傳來的尖叫與責罵聲。

後來才知道那是他的父母在吵架,他父母不太管他,每次吵完架總把怒氣發洩在他身上。

他的爸爸經常對他說:「我每天工地幹活這麼累,要不是為了你,為了這個家,我一個人不知道有多舒服,你一定要給我爭氣呀!」

他的媽媽也對他說:「媽媽這輩子除了你誰也指望不上,你一定要努力學習,出人頭地啊!」

鄰居家的哥哥曾親口對我說,媽媽的話就像壓在心裏面的石頭,內心很難快樂,因為壓力過大,他常常忘記了單詞,忘記了數學公式。

他確實很努力,但是不見任何效果,成績一路下滑。

爸媽的「軟暴力」給予他太過沉重的壓力,這種過度的壓力要麼把人壓垮,要麼為了躲避這種壓力,孩子對父母產生嚴重的叛逆。

那個哥哥很活潑,可是漸漸地,他越來越不愛說話。

我記得很清楚,有一次我們路過湖邊,他對我說,他真的很想死在這個湖裡面,這樣就不用承受這麼大的壓力了。

後來他沒有考上大學,也沒有自殺,但是卻患上了重度抑鬱症,整個人呆呆的,感覺不到任何朝氣。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一切都為了孩子好,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讓他背負這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了。

那些被家長實施「軟暴力」的孩子,身上不僅背負自己的未來,更要背負父母的未來,背著沉重擔子行走的他們,舉步維艱。

停止軟暴力,讓孩子為自己成長

綜藝節目《少年說》中的一期節目讓我記憶猶新。

男孩名叫李楚豪,是一名初三學生,十年前,他的父母離婚了,他跟著母親生活。

母親獨自帶著他搬離農村老家,來到城市生活。

可是學費、生活費、住宿費,一筆筆都是龐大的開支,母親承擔不起。

為了讓孩子在城市生活下去,為了對、多賺一點錢,她在足浴館當過按摩師,在酒店做過服務生,實在入不敷出的時候,就放下面子到處借錢。

母親不敢多花錢,只有孩子回來的時候,她才會買點貴的菜,平時都是隨便吃點,生活極其簡樸。

說到這裡,男孩流下了眼淚,他一邊哭一邊喊著說:

「媽媽,我求求你了!多補補身子,多買幾件好點的衣服吧,我能自己做飯、買菜,能自己管理自己的學習,我不會羨慕那些有錢的同學,因為我知道,我有一個特別愛我的媽媽。」

聽到兒子這番懂事的告白,臺下的媽媽也忍不住哭出來聲,她眼眶通紅,用牙齒輕輕咬住手指。

我原本以為接下來的對話,會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媽媽這麼辛苦、這麼累把你養大,所以你要懂事、要努力學習……

然而這位母親並沒有,她說了兩句令人意外,又讓人由衷敬佩的話:

「這十年裡,在外人看來,都認為媽媽過得很辛苦,其實媽媽一點都不辛苦,因為媽媽有你。

媽媽請你永遠記住一句話:你是一隻快樂的小鳥,你不屬於我,你屬於你自己,你屬於藍天,好嗎?」

一個單親媽媽獨自將兒子撫養長大,默默地咽下了所有痛苦,不用悲情的姿態去綁架兒子,她做好了從兒子世界裡退出的準備。

這樣的教育方式,著實讓人驚豔。

有人說過:真正的愛是不要求回報的。

我相信每一位家長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這種愛不應該是軟暴力下的枷鎖與控制,而是深愛下的自由與放飛。

願每位家長都可以停止軟暴力,讓孩子為自己成長。


▼想看更多優質文章,歡迎翻閱往期佳作

孩子愛發脾氣是好事:懂得珍惜,你就贏了

小孩被掛峭壁上拍照 :家長玩飄的下一刻,是孩子的萬丈深淵

《三十而已》顧佳:千萬不要惹一個媽媽,為了孩子她真的會拼命

作者簡介:spirit,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親子寫作營第6期入門1班學員,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籤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商務合作微信:fushusz(備註品牌),頭條號@爸媽精讀

長按2秒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富書生活館

你若喜歡,為進化媽點個

相關焦點

  • 中國式「情緒勒索」: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
    母親或許想用這句話激勵孩子更努力地學習,但她卻不知道這句話會給予孩子太多的精神壓力。這種看似示弱的話語其實也是語言暴力的一種,俗稱「軟暴力」。這種軟暴力看似無害,卻要求另一方滿足自己的願望,而且被要求者從未發覺,這樣所導致的結果就是被要求陷入要求者的情緒勒索中,無法逃脫。被要求者總是害怕要求者對自己失望,他們通過別人的肯定建立自信,正因為過度在意別人的評價,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極低。
  • 家庭教育中,比打罵更可怕的是父母「軟暴力」,家長切勿情感勒索
    生活在和睦的家庭和生活在暴力的家庭裡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現在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種"新型暴力"比打罵更可怕,那就是父母"軟暴力"。通常一說到暴力,大家最開始想到的就是發生在家庭裡的暴力,即身體上的打罵。那什麼又是"軟暴力"呢?"軟暴力"又被稱作精神暴力,是一種通過精神上的傷害來打擊孩子的方式,最經常在親子關係中見到。
  • 中國式父母的「情緒勒索」有多可怕?孩子輕則逃避,重則「自閉」
    但實際上還有一種「軟暴力式」育兒,也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這種「軟暴力式」育兒,也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在很多家庭的飯桌上,都經常有下面這種情形:媽媽:「女兒啊,舞蹈班已經給你報好了,你一定要好好學,知道嗎?」
  • 6種「情緒勒索」句型比暴力更可怕,有效但卻透支著孩子的幸福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利用「情緒勒索」,讓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6大情緒勒索句型,別說你沒用過1、綁架式「我們這麼做還不是為你好,我還能害了你嗎?」4、以牙還牙式「媽媽,我討厭你。」「我也很討厭你。」很多父母認為,採用以牙還牙的方式回懟孩子,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讓自己能與孩子成為「朋友」。其實,這是在以親情做賭注,期待孩子能夠乖乖聽話。
  • 將孩子越推越遠的「軟暴力」,多數父母難逃「情緒勒索」的陷阱
    最後,喬英子得上了抑鬱症想要跳海自殺,好在最後媽媽意識到了自己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改正孩子以往對孩子的態度言語,幫助孩子走出陰影。不過,電視劇裡的結局很多時候都是美好的、圓滿的,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不一定有這麼好的結局。很多家長都不了解「情緒勒索」的含義,更別提能發現自己對孩子的言語態度是一種「情緒勒索」了。
  •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什麼是情緒勒索?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其實,喜歡用情緒勒索的人多半是因為無法控制和處理自身的情緒,總是試圖通過別人就範的方式來處理自身的感受和解決問題,實際上是無能為力的表現
  • 「軟暴力」犯罪層出不窮,專家:犯罪手法比明火執仗更可怕
    接受記者採訪的多位專家均表示,「軟暴力」的實質是精神暴力,指肉體暴力之外的,能夠影響、左右、強制甚至控制他人內心選擇和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軟暴力」通常以語言暴力、精神暴力或黑惡勢力展示等形式體現出來,讓受害者往往「一籌莫展、有苦難言」。就程度而言,「軟暴力」有輕也有重;就形態而言,可能有形也可能無形。
  • 「媽,你能少愛我一點嗎」,情緒勒索,在壓垮一個又一個孩子
    現在人們都在抵制家庭暴力,可是對孩子來說,比起暴力和吼罵,他們更害怕的是父母對自己實施的「軟暴力」。跟孩子哭窮,是一種軟暴力顯然,文章開頭的這位媽媽自以為抓住了教育女兒最佳時機,即表明了經濟不佳的狀況,從側面教育了孩子勤儉節約,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媽媽傳達的信息小女孩是否接收到了?未可知。但她吃這頓飯的心情一定是很糟糕的。
  • 情緒勒索
    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挑戰和失望,但是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更善於應對這些挑戰和失望。為什麼有的人在面對壓力和考驗的時候能夠冷靜應對,而有些人卻不能呢?那是因為你的情緒被勒索了,所以才會產生如此過度的反應。以下的場景,是否很熟悉:這些我們習以為常、不以為意的對話,其實就是緩緩勒住我們脖子,讓我們無法呼吸的情緒勒索。
  • 暴力的情緒勒索:「施暴者」與「受害者」的內心博弈
    國外學者Susan Forward定義為「情緒勒索」。從勒索者角度:「你無法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而利用威逼或利誘來掌控對方、迫使他順從你,達到自己的目的。」5、順從: 被勒索者為了不破壞彼此的關係及減輕自己的罪惡感,或是避免更糟的6、後果,終是改變初衷而配合,也因此犧牲了自己的原則或利益。7、故事重演:勒索者食髓知味,會繼續使用這些手段,而被勒索者因為陷在迷霧中(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甚至以為是自己的問題,而任此情況一再重演。
  • 如何解開情緒勒索?
    Forward根據情緒勒索的不同型態將勒索者分為四大類,在這邊列出提供給大家參考:懲罰者(punisher):如果你不按我的要求去做,我就懲罰你,例如施加暴力、斷絕關係、斷絕生活費用,等等。詳細列出的目的是為了協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辨認情緒勒索的狀況,如想參考更多案例可至圖書館借書詳讀。相較於形式,內涵永遠是更重要的。Forward替情緒勒索的內涵取了一個好記又意味深長的縮寫:FOG,也就是「迷霧」。
  • 情緒勒索:我愛你,但為何無法溝通?
    情緒勒索的表現:●當你提出一個要求,做出一個舉動。伴侶不經過任何溝通,立刻表現出厭斥或憤怒的情緒。●你很愛對方,不希望對方不快樂,想避免情緒衝突。只好不提出要求,不做出伴侶討厭的行為。為了顧慮對方的情緒勉強自己順從。你被勒索了,因為你愛她。 這種勒索相處不只出現在戀愛裡面。最常出現的情緒勒索是父母子女之間。
  • 科普丨有一種暴力叫:情緒勒索
    在我們的文化裡面,情緒勒索似乎是一種天賦技能(這樣可以算是華人之光嗎?),生下來好像就會了,它的好處是讓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緊密,壞處是,我們在遺失了與家人、朋友、情人之間的界線的同時,也迷失了自己。為什麼你總是無法拒絕別人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拒絕別人呢?因為我們重視這段關係大於自己,因為我們把焦點放在對方的需要和情緒上面,而忽略了自己的情緒。
  • 什麼是情緒勒索?
    :我們接觸到的愛情裡一定有碰到過這樣的情況:明明很相愛,可是說到要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往往不能用一個很平和的形式,非得鬧出點情緒才能達到目的。然而你的表達並不是從你來我往的交換禮物開始,也不是平心靜氣的交流,而是在某個特殊的約會日子,瘋狂飆淚,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淚流不止,控訴著男友沒有做到種種浪漫舉動。男友為了安撫你的情緒,收起了自己意見與想法,來換來你的平靜,這就是情緒勒索。
  • 2018.10.25《情緒勒索》
    今天分享一本「輕鬆」點的書,關於情緒管理貌似這些年很受關注,其中有一種情緒叫勒索情緒。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中國式教育」中,很多家長喜歡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同樣在一個教室,別人可以考滿分,你怎麼不行?真丟人!」「我這麼累死累活的,還不是為了你?你能不能爭氣點?」「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是要氣死我嗎?」殊不知,這些話卻是在無形中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其危害遠大於所謂的「教育」。關於「情緒勒索」,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這樣解釋:「在衝突雙方裡,有一方通過情緒希望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卻因此犧牲了另一方的利益。這樣相互較勁的力量拉鋸,就變成了情緒勒索。
  • 你被情緒勒索了嗎?
    我發現我們內心的很多痛苦都來源於親近之人的情緒勒索。你可能已經面臨「情緒勒索」了,一旦「情緒勒索」出現在親密關係中,這段關係就會漸漸失去當初的活絡,雙方甚至會陷入需求與被掌控的泥沼中而無法自拔。情緒勒索與控制的背後,其實就是恐懼。「他們只不過是想藉此尋求安全感及掌控權。不論外表看起來多麼有自信,他們的內心其實還是非常焦慮的。」
  • 情緒勒索:老好人逃不掉的劫
    對於身邊隨時釋放負面情緒的人,你不一定要選擇報復,但一定要果斷遠離,不要讓自己再受傷害。2、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情緒勒索」。「勒索方」通過打壓被勒索方的自我價值感、增強他們的罪惡感等方式,讓對方產生挫敗、虧欠、恐懼等不好的情緒。為了擺脫這些情緒,被勒索方會不自覺地妥協,按對方的要求去辦。聽起來有些「可怕」,其實它普遍存在於各種社會關係中,我們深受其害,卻又無知無覺。
  • 愛與「情緒勒索」的3個區別
    治療師朱迪斯 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闡述了親密關係中一系列的「情緒勒索」行為。這種錯誤的認知,是親密關係中壓迫感形成的一種重要原因。控制與自由以愛的名義來控制別人,是情緒勒索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在這種言行的背後,實際上隱含著這樣一種心理邏輯——我對你的要求,是我在乎你的一種表現。如果你不聽從我的,那就是破壞了我們之間的關係。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一會兒,朋友的女兒小美回來了,要求媽媽給她買一個泡泡機,是一種比較新款的照相機式的吹泡泡機。但是朋友看著野餐布上也有一個泡泡機,就拒絕了孩子的請求。被拒絕之後,小美還是沒有死心,爭著吵著要朋友買,見朋友態度堅定之後,她開始坐在地上大哭起來。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