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種「情緒勒索」句型比暴力更可怕,有效但卻透支著孩子的幸福

2020-12-20 閃電新聞

很多媽媽為了把雞腿讓給孩子吃,經常會撒謊,說自己不喜歡吃雞腿。

等到自己做了爸爸或媽媽之後,才明白自己媽媽的用意,並且通常會被效仿,再傳輸給自己的孩子。

這樣的事情,也被當成「母愛」偉大的典範。

父母的這種付出是沒有私心的,但是很多父母卻不知道,這種付出會讓孩子無形之中被禁錮上一道精神枷鎖。

換句話說,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勒索」,一種無形中讓孩子永遠被禁錮在父母「情緒」中的枷鎖。

情緒勒索是一種讓人窒息的互動模式,勒索者使用某些話術和手段,讓被勒索者即使感覺很痛苦,也還是不得不勉強答應他們的要求。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利用「情緒勒索」,讓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

6大情緒勒索句型,別說你沒用過

1、綁架式

「我們這麼做還不是為你好,我還能害了你嗎?」

父母管的太過嚴格,孩子難免會有「反抗」,如果這個時候聽到家長說這句話,會感到不知所措,情緒波動大。一直被迫於聽爸媽的話,只會讓積攢的抵抗情緒越來越多。

2、暴躁式

「氣死我了,說你多少次了,你怎麼就是不聽話啊!」

孩子的種種行為,都不是為了要把你氣死,是你自己控住不了情緒,把自己氣「死」了。別再對孩子說這種事兒了,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感到焦慮和緊張。

3、否定式

「你怎麼這麼笨啊,看看人家XX」。

經常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不但不能激勵孩子進步,反而會讓孩子不斷的自我否定,逐漸喪失自信心。

4、以牙還牙式

「媽媽,我討厭你。」

「我也很討厭你。」

很多父母認為,採用以牙還牙的方式回懟孩子,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讓自己能與孩子成為「朋友」。其實,這是在以親情做賭注,期待孩子能夠乖乖聽話。父母這樣對孩子說話,自己的情緒找到出口了,但讓孩子感受到的是「媽媽不要我了。」

5、投資回報式

「我和你爸每天累死累活,都是為了你,你怎麼就不能爭點氣啊?」

「我是怎麼對你的,你怎麼能這麼對我。」

爸媽期待孩子能夠明白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這可以理解。但若是經常說這種話,孩子不是暴怒,就是遠遠躲避。

6、比較式

「為什麼別人可以,你就不行,」

父母錯誤的比較,傳遞的信息不是愛,更多的是傷害。

孩子聽到父母說這些話,就會認為自己的行為讓父母很失望,甚至放棄了自己,最後真的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了。

情緒勒索式語言的共同點

1、毫無意義

這些話看似很有效,卻沒有任何指導意義,孩子聽後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

2、傳遞恐懼

父母常用威脅式的說話方式,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情緒波動更大。

3、情緒發洩

這些情緒勒索的表達方式,多是父母情緒的表達,而非父母真正想要表達的真心話。

情緒勒索的後果

家長之所以喜歡情緒勒索的教育方式,是因為父母不懂得如何去愛自己的孩子。所以這種方式教育孩子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反而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失去信心,變得暴躁等等。

1、叛逆、暴躁

這種錯誤的育兒方式很容易增加孩子的牴觸情緒,孩子稍微長大點兒就會變得叛逆,喜歡和父母對著幹。

2、懦弱

如果父母常常用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說話,孩子就會變得懼怕權威。當同學用重一點的語氣說話,孩子就會屈服和順從。

3、模仿

如果父母經常採用這種教育方式,孩子就會模仿父母交流方式,說出的話和臉上的表情和父母一模一樣。

情緒勒索」是中國式父母典型的教育方式。

他們以為這樣可以不斷的促進孩子成長,以為這樣是感動自己,也感動了孩子。

然而,這只會讓孩子負擔著本身可以不需要的沉重壓力。

家長們,你是否有過對孩子進行過「情緒勒索」呢?

請停止這種「情緒勒索」吧。請停止這種比「暴力」還可怕的情緒勒索吧。

相關焦點

  • 中國式情緒勒索: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
    ,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讓他背負這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了。母親或許想用這句話激勵孩子更努力地學習,但她卻不知道這句話會給予孩子太多的精神壓力。這種看似示弱的話語其實也是語言暴力的一種,俗稱「軟暴力」。這種軟暴力看似無害,卻要求著另一方滿足自己的願望,而且被要求者從未發覺,這樣所導致的結果就是被要求著陷入要求者的情緒勒索中,無法逃脫。
  • 中國式「情緒勒索」: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
    母親或許想用這句話激勵孩子更努力地學習,但她卻不知道這句話會給予孩子太多的精神壓力。這種看似示弱的話語其實也是語言暴力的一種,俗稱「軟暴力」。其實比暴力更可怕的,是中國式情緒勒索:軟暴力。不是只有打人才叫暴力相信作為孩子,我們從父母口中聽到的最多的話是:我每天起早貪黑,辛辛苦苦,都是為了你,你一定要給我爭氣呀!
  •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什麼是情緒勒索?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比肢體打罵更可怕,可能每天在傷娃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其實,喜歡用情緒勒索的人多半是因為無法控制和處理自身的情緒,總是試圖通過別人就範的方式來處理自身的感受和解決問題,實際上是無能為力的表現
  • 家庭教育中,比打罵更可怕的是父母「軟暴力」,家長切勿情感勒索
    生活在和睦的家庭和生活在暴力的家庭裡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現在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種"新型暴力"比打罵更可怕,那就是父母"軟暴力"。通常一說到暴力,大家最開始想到的就是發生在家庭裡的暴力,即身體上的打罵。那什麼又是"軟暴力"呢?"軟暴力"又被稱作精神暴力,是一種通過精神上的傷害來打擊孩子的方式,最經常在親子關係中見到。
  • 中國式父母的「情緒勒索」有多可怕?孩子輕則逃避,重則「自閉」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引路人角色。但有一些父母採取了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例如我們所熟知的「棍棒交加型」暴力式育兒。但實際上還有一種「軟暴力式」育兒,也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影響,這種「軟暴力式」育兒,也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
  • 從「鍾美美」看情緒勒索
    為了孩子不離婚,婚姻不幸福;為了孩子不上班,生活很艱難;為了孩子吃遍苦楚,都是為了孩子。三是剝奪你的安全感。這是實現勒索的最後一步,往往都是以傷害自己或威脅拋棄來實現。一個人安全感的來源越清晰,就越容易被情緒勒索。以」父母不要你了「為口語勒索小孩,以分手再見勒索情侶等,這些都是屢見不鮮的操作。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關於「情緒勒索」,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這樣解釋:「在衝突雙方裡,有一方通過情緒希望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卻因此犧牲了另一方的利益。這樣相互較勁的力量拉鋸,就變成了情緒勒索。最終,朱朝陽變成了表面聽話、骨子逆反的孩子。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並不是每個父母都懂得正確地愛孩子。當父母的愛夾雜了「情緒勒索」的時候,孩子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被「情感勒索」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變化?
  • 科普丨有一種暴力叫:情緒勒索
    ,生下來好像就會了,它的好處是讓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緊密,壞處是,我們在遺失了與家人、朋友、情人之間的界線的同時,也迷失了自己。為什麼你總是無法拒絕別人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拒絕別人呢?因為我們重視這段關係大於自己,因為我們把焦點放在對方的需要和情緒上面,而忽略了自己的情緒。
  • 情緒勒索:我愛你,但為何無法溝通?
    情緒勒索最可怕的地方是: 「你能折磨的,只有愛你的人」「能折磨你的,只有你愛的人」 上面兩句話 情緒勒索最可怕的地方在於這是彼此相愛的人才能使用的招數。當你哭鬧,當你冷戰或者傷害自己。只有在乎你的人,才會答理你。如果不愛你,你的傷心痛苦與我何幹? 不要以為情緒勒索是心機男女才能做出的行為,情緒勒索這招根本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小孩子就會情緒勒索了!象是有些小孩會用不吃晚餐,來跟父母抗議。也不要以為使用情緒勒索的人不愛你也不在乎你。
  • 什麼是情緒勒索?
    然而你的表達並不是從你來我往的交換禮物開始,也不是平心靜氣的交流,而是在某個特殊的約會日子,瘋狂飆淚,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淚流不止,控訴著男友沒有做到種種浪漫舉動。男友為了安撫你的情緒,收起了自己意見與想法,來換來你的平靜,這就是情緒勒索。
  • 遇到孩子「情緒勒索」,為人父母該不該「冷處理」?
    面對孩子情緒勒索,家長喜歡冷處理生活中絕大多數的父母在面對孩子情感勒索的時候會選擇用「處理」的方法,他們先把孩子晾在一邊,然後等孩子情緒好之後再孩子進行對話冷處理雖然是一種讓孩子自己冷靜的方式,但不應該減少對孩子的關注,家長要注意對孩子進行情緒的疏導,而不是孩子一有問題就對他進行冷暴力,拒絕幫助孩子調整情緒。當孩子哭鬧時,父母的「冷處理」也要講究科學的辦法,才能更好地化解孩子的情緒勒索。
  • 情緒勒索
    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挑戰和失望,但是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更善於應對這些挑戰和失望。為什麼有的人在面對壓力和考驗的時候能夠冷靜應對,而有些人卻不能呢?那是因為你的情緒被勒索了,所以才會產生如此過度的反應。以下的場景,是否很熟悉:這些我們習以為常、不以為意的對話,其實就是緩緩勒住我們脖子,讓我們無法呼吸的情緒勒索。
  • 《以家人之名》熱播:情緒勒索,是毀掉孩子最好的武器
    我們看到,無論是兒時的遺棄,還是成年後的被迫認親,兩個孩子都受到了家人的「情感勒索」,被「愛」逼迫而乖乖就範。在親子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的方式都是情緒勒索。當父母嘗試使用情緒勒索的方式,使孩子變得更加聽話時,雖然往往能夠奏效,但孩子身上的單純和美好也在一次次的「親情綁架」中消耗殆盡。
  • 暴力的情緒勒索:「施暴者」與「受害者」的內心博弈
    國外學者Susan Forward定義為「情緒勒索」。從勒索者角度:「你無法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而利用威逼或利誘來掌控對方、迫使他順從你,達到自己的目的。」5、順從: 被勒索者為了不破壞彼此的關係及減輕自己的罪惡感,或是避免更糟的6、後果,終是改變初衷而配合,也因此犧牲了自己的原則或利益。7、故事重演:勒索者食髓知味,會繼續使用這些手段,而被勒索者因為陷在迷霧中(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甚至以為是自己的問題,而任此情況一再重演。
  • 《情感勒索》|情感背後藏著一個黑洞,連接它的只是一個情緒按鍵
    如何有效識別情感勒索每一段起了摩擦的人際關係中,很多時候我們誤以為是「溝通不良」造成的,因而我們沒能有效分辨出情感勒索這種行為的特徵。實際上,情感勒索的出現本身就帶有其消極特性,因為它不只是溝通方式的差別,而是一方(勒索者)希望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卻因此犧牲了另一方(受害者)的利益。
  • 如何解開情緒勒索?
    Forward根據情緒勒索的不同型態將勒索者分為四大類,在這邊列出提供給大家參考:懲罰者(punisher):如果你不按我的要求去做,我就懲罰你,例如施加暴力、斷絕關係、斷絕生活費用,等等。詳細列出的目的是為了協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辨認情緒勒索的狀況,如想參考更多案例可至圖書館借書詳讀。相較於形式,內涵永遠是更重要的。Forward替情緒勒索的內涵取了一個好記又意味深長的縮寫:FOG,也就是「迷霧」。
  • 「媽,你能少愛我一點嗎」,情緒勒索,在壓垮一個又一個孩子
    現在人們都在抵制家庭暴力,可是對孩子來說,比起暴力和吼罵,他們更害怕的是父母對自己實施的「軟暴力」。跟孩子哭窮,是一種軟暴力顯然,文章開頭的這位媽媽自以為抓住了教育女兒最佳時機,即表明了經濟不佳的狀況,從側面教育了孩子勤儉節約,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媽媽傳達的信息小女孩是否接收到了?未可知。但她吃這頓飯的心情一定是很糟糕的。
  • 「我都是為了你好」,常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擺脫困境
    不可否認,朱媽媽為孩子失去了自我,付出了全部,但這樣對孩子反倒是種傷害。好在節目最後,朱媽媽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做法可能有些不妥,表示以後會努力改變。其實,朱媽媽對兒子的這種愛,屬於情緒勒索,生活中很多人都在遭遇,只是沒有這麼極端。
  • 《情緒勒索》
    在這個過程中我遇到過好人,也有遇到過典型的情緒勒索者。有一個女生,稱呼她為K好了。K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和她在一起的感覺就像我是一個狠狠被汲取養分的母體,我負責提供所有她需要的情緒價值,簡而言之——必須哄她開心。我非常疲憊,但是選擇妥協,因為我想做一個被人喜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