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裡,一位媽媽領著兩眼放光的女兒進來點餐,偶然聽到她們的對話。剛回到座位,就聽到媽媽對女兒說:「你說同學們都來吃這個才帶你來吃的,這垃圾食品能有家裡做的飯香嗎?這一頓飯錢,就夠我忙活大半天的了」。
女兒沒吭聲,抿了抿嘴,繼續吃。可能是對女兒的反應不滿意,媽媽繼續說:「剛才的補習班老師教得好嗎?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媽媽這輩子就這樣了,一定要給媽媽爭口氣!」,女孩的神情逐漸暗淡下來直到失色。
我仿佛聽到了小女孩的內心在說:「媽,你能少愛我一點嗎?你能讓我吃完再說嗎?」,可是她不敢說。
現在人們都在抵制家庭暴力,可是對孩子來說,比起暴力和吼罵,他們更害怕的是父母對自己實施的「軟暴力」。
跟孩子哭窮,是一種軟暴力
顯然,文章開頭的這位媽媽自以為抓住了教育女兒最佳時機,即表明了經濟不佳的狀況,從側面教育了孩子勤儉節約,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媽媽傳達的信息小女孩是否接收到了?未可知。但她吃這頓飯的心情一定是很糟糕的。
這種教育方式,對熊孩子不起作用,對懂事的孩子來說會加劇他們精神上的壓力、自卑、內疚、甚至是負罪感,通過這些感覺來激發孩子的努力、感恩,其實就是家長用情緒控制孩子的一種行為。
讓孩子對自己心懷虧欠,是一種軟暴力
魚頭的故事:有一位媽媽,一輩子都只吃魚頭,把肉留給孩子。兒子小的時候問:媽媽,你怎麼老是吃魚頭呢?媽媽笑笑說:傻孩子,媽媽就愛吃魚頭。於是孩子就心安理得地吃魚肚子上的肉,每次吃魚還特地把魚頭留給媽媽。
結果媽媽臨終前拉著兒子的手說:孩子,其實媽媽從來都不喜歡吃魚頭。然後,那個兒子就愣在那了。
魚頭媽媽的故事在很多家庭仍在上演,雖然媽媽們總說不求回報,但言語間展現給孩子的是自己的一種「犧牲感」,傳遞給孩子的是「做得更好才是對媽媽最好的報答」。
而當媽媽用自己的犧牲感慢慢築起一座大壩,孩子就會想要用積攢的負罪感用力跨越,當他發現自己根本跨越不過這座用道德築成的大壩時,他將變得很痛苦。這種情緒勒索,在壓垮一個又一個孩子。
希望每一位父母對孩子的最大祝願是:幸福快樂!
不快樂的人是不幸福的,一個一輩子替人懂事的小孩永遠不會真的開心。
作家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提到以前的過往,安德烈詢問正在做飯的媽媽:如果我以後沒有你們所期望的那麼優秀,沒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學,長大後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過著平庸的生活,你們會不會對我很失望,很討厭我?
龍應臺的回答是:「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
而在現在的生活中,太多家長都只在意孩子考了多少分,將來能否考上一個重點高中、大學,能不能找到一個好工作,而卻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