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能少愛我一點嗎」,情緒勒索,在壓垮一個又一個孩子

2021-01-18 爆炸母嬰課堂

餐廳裡,一位媽媽領著兩眼放光的女兒進來點餐,偶然聽到她們的對話。剛回到座位,就聽到媽媽對女兒說:「你說同學們都來吃這個才帶你來吃的,這垃圾食品能有家裡做的飯香嗎?這一頓飯錢,就夠我忙活大半天的了」。

女兒沒吭聲,抿了抿嘴,繼續吃。可能是對女兒的反應不滿意,媽媽繼續說:「剛才的補習班老師教得好嗎?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媽媽這輩子就這樣了,一定要給媽媽爭口氣!」,女孩的神情逐漸暗淡下來直到失色。

我仿佛聽到了小女孩的內心在說:「媽,你能少愛我一點嗎?你能讓我吃完再說嗎?」,可是她不敢說。

現在人們都在抵制家庭暴力,可是對孩子來說,比起暴力和吼罵,他們更害怕的是父母對自己實施的「軟暴力」。

跟孩子哭窮,是一種軟暴力

顯然,文章開頭的這位媽媽自以為抓住了教育女兒最佳時機,即表明了經濟不佳的狀況,從側面教育了孩子勤儉節約,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媽媽傳達的信息小女孩是否接收到了?未可知。但她吃這頓飯的心情一定是很糟糕的。

這種教育方式,對熊孩子不起作用,對懂事的孩子來說會加劇他們精神上的壓力、自卑、內疚、甚至是負罪感,通過這些感覺來激發孩子的努力、感恩,其實就是家長用情緒控制孩子的一種行為。

讓孩子對自己心懷虧欠,是一種軟暴力

魚頭的故事:有一位媽媽,一輩子都只吃魚頭,把肉留給孩子。兒子小的時候問:媽媽,你怎麼老是吃魚頭呢?媽媽笑笑說:傻孩子,媽媽就愛吃魚頭。於是孩子就心安理得地吃魚肚子上的肉,每次吃魚還特地把魚頭留給媽媽。

結果媽媽臨終前拉著兒子的手說:孩子,其實媽媽從來都不喜歡吃魚頭。然後,那個兒子就愣在那了。

魚頭媽媽的故事在很多家庭仍在上演,雖然媽媽們總說不求回報,但言語間展現給孩子的是自己的一種「犧牲感」,傳遞給孩子的是「做得更好才是對媽媽最好的報答」。

而當媽媽用自己的犧牲感慢慢築起一座大壩,孩子就會想要用積攢的負罪感用力跨越,當他發現自己根本跨越不過這座用道德築成的大壩時,他將變得很痛苦。這種情緒勒索,在壓垮一個又一個孩子。

希望每一位父母對孩子的最大祝願是:幸福快樂!

不快樂的人是不幸福的,一個一輩子替人懂事的小孩永遠不會真的開心。

作家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提到以前的過往,安德烈詢問正在做飯的媽媽:如果我以後沒有你們所期望的那麼優秀,沒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學,長大後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過著平庸的生活,你們會不會對我很失望,很討厭我?

龍應臺的回答是:「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

而在現在的生活中,太多家長都只在意孩子考了多少分,將來能否考上一個重點高中、大學,能不能找到一個好工作,而卻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快樂。

相關焦點

  • 情緒勒索:我愛你,但為何無法溝通?
    觀察這種伴侶關係,常常會發現一個很特別的相處模式:情緒勒索。 例如先生希望太太固定做晚餐,讓他回家的時候有熱飯熱菜可吃。太太難過得不斷掉淚,哭著問:「你只想要我燒飯洗衣嗎?」先生不希望她出現這個情緒,收回自已的要求與渴望。久而久之,壓抑成不滿。 例如女友要求男友少打一點遊戲,多花一點時間兩人說說話。
  • 窒息的「情緒勒索」:你的人生,總是在滿足別人嗎?|一刻•觀點
    對一個孝順、乖巧、體貼他人的孩子來說,情緒勒索的餌,毋須是言語,有時單單一個眼神、一聲嘆息,我們都會上鉤。因為,我們在乎這段關係,重視關係中的對方。這樣的在乎,或許是源自於原生家庭的成長議題,也可能是害怕失去愛與肯定。但這是你的人生,你不該為滿足別人的需求而活。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中國式教育」中,很多家長喜歡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同樣在一個教室,別人可以考滿分,你怎麼不行?真丟人!」「我這麼累死累活的,還不是為了你?你能不能爭氣點?」「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是要氣死我嗎?」甚至還有的家長在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事情時,會說「我再也不愛你了」、「真想沒你這個孩子」這樣的氣話。在這些家長看來,自己的話可以引起孩子的內疚,繼而達到教育的作用。殊不知,這些話卻是在無形中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其危害遠大於所謂的「教育」。
  • 從以愛之名看情緒界限 ——聽吳娟瑜老師《情緒勒索》課程有感
    話說全民宅家一個多月,如果你有一個習慣於情緒勒索你的父母、孩子、伴侶、兄弟姐妹,每天被迫呆在同一屋簷下,躲都沒處躲,估計日子不會太好過……跟我爸結婚後,她把在娘家的那種威風凜凜、常勝將軍的風格引入了夫家,但是,夫妻衝突中她也未必每次都能佔上風,於是她的戰術畫風有了質的轉變,對著我爸連哭帶喊:「我在娘家吃了多少苦啊,嫁人也沒嫁到好人,我命怎麼這麼苦啊」……於是,我爸就敗下陣來,蹲在旁邊皺著眉頭苦著臉,吧唧吧唧抽菸,一聲不吭,半天才悠悠地吐出一個字「唉」,接下來很多天我爸都會對我媽言聽計從,直至下一個輪迴;但慢慢地,我發現,只要我媽一哀嚎
  • 21個情緒勒索現場:關係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你要為我的情緒負責」
    我知道媽媽是想用"情緒綁架"來改變我的想法,但有時候真的聽著很痛苦也不知道還能說什麼做什麼。我工作了,給我爸媽買了好羽絨服,我媽說這是我給他們買的,叫他們自己咋樣都捨不得買。我爸說你別以為買幾件衣服就可以報恩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你身上的每一個都是我們給的,你咋報恩都是報不完的,我好難過,難道真的要我像哪吒一樣剔骨剔肉才算還嗎?我媽也經常跟我說:小孩兒照顧老人不都是應該的嗎?
  • 情緒測試|你是容易被情緒勒索的人嗎
    勒索者 被勒索者情緒勒索,一定要有一個勒索者和一個被勒索者。這場戲,如果只有勒索者,而沒有被勒索者,就無法唱成。也就是說,情緒勒索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遊戲,所以當你被勒索的時候,通常也是你給了對方機會!
  • 為什麼你容易被情緒勒索?
    上司:你不努力,到處都是可以取代你的人。給你機會你這樣浪費,你太讓我失望了。如果你覺得這些話非常的熟悉,那麼恭喜你,那麼你也被情緒勒索了。二,反抗最開始你不願意,覺得這樣會讓你透不過氣。三,壓力於是對象說:「你不知道我有多在乎你,因為擔心我連覺都睡不好。我對你這麼好,可是你連這都做不到,你就是不愛我。」
  • 中國式情緒勒索: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
    我把這輩子希望都放在你身上了,你怎麼忍心讓我失望。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難道不能給我一點成績回報嗎?而父母這樣的話,尤如一座大山,壓得我們喘不過來氣,但卻令我們無法逃脫。記得黃執中曾在《奇葩說》中,講過一個「媽媽吃魚頭」的故事。一個媽媽每次吃魚頭的時候,都會把魚肉留給孩子,自己只吃魚頭。
  • 你被情緒勒索了嗎?
    我是一位心理師,每天都在省視人的內心傷痛。    我發現我們內心的很多痛苦都來源於親近之人的情緒勒索。
  • 什麼是情緒勒索?
    然而你的表達並不是從你來我往的交換禮物開始,也不是平心靜氣的交流,而是在某個特殊的約會日子,瘋狂飆淚,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淚流不止,控訴著男友沒有做到種種浪漫舉動。男友為了安撫你的情緒,收起了自己意見與想法,來換來你的平靜,這就是情緒勒索。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周末我和朋友一起帶孩子去公園野餐,大家都玩得特別開心。接著,有一位賣玩具的大叔在一邊擺起了小攤,小攤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玩具,孩子們都跑過去看。一會兒,朋友的女兒小美回來了,要求媽媽給她買一個泡泡機,是一種比較新款的照相機式的吹泡泡機。但是朋友看著野餐布上也有一個泡泡機,就拒絕了孩子的請求。
  • 「我都是為了你好」,常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應該如何擺脫困境
    其實,朱媽媽對兒子的這種愛,屬於情緒勒索,生活中很多人都在遭遇,只是沒有這麼極端。「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要是不聽話,不好好學習,我可怎麼辦啊」、「你不乖乖吃飯,媽媽以後都不愛你了」……父母總是這樣,明知道孩子離不開自己,還要用這些話來恐嚇他們,讓他們因恐懼感而不得不乖乖聽話。
  • 「我都是為你好」,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毀掉了自主天性
    有時父母過於沉重的愛,會把孩子們困在一個由親情織就的牢籠中,父母反而成為了那個親手摺斷孩子翅膀的人。豆豆的成績一旦有了少許的下滑,媽媽就會大發脾氣,對豆豆一通大罵後哭著說:「我天天管著你都是為你好,你考成這樣對得起我嗎?」豆豆每次面對媽媽這樣的責難,都顯得非常的委屈,他覺得自己明明已經很聽話了,為什麼媽媽還總是不開心呢?難道媽媽不愛我了嗎?
  • 《情緒勒索》
    -1-你的人生總是在滿足別人嗎?無論是那個拜託你拿了一年快遞的室友,還是每天蹭車的同事,你拒絕過他們的無理要求嗎?我就是那個不會拒絕別人的人。在國外上學的時候,來自同一個國家的同學就成了我唯一可以寄託情感的對象,因此我格外看重每一個朋友。在這個過程中我遇到過好人,也有遇到過典型的情緒勒索者。有一個女生,稱呼她為K好了。K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和她在一起的感覺就像我是一個狠狠被汲取養分的母體,我負責提供所有她需要的情緒價值,簡而言之——必須哄她開心。
  • 中國式「情緒勒索」:比暴力更可怕的,是軟暴力
    其實比暴力更可怕的,是中國式情緒勒索:軟暴力。不是只有打人才叫暴力相信作為孩子,我們從父母口中聽到的最多的話是:我每天起早貪黑,辛辛苦苦,都是為了你,你一定要給我爭氣呀!我把這輩子希望都放在你身上了,你怎麼忍心讓我失望。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難道不能給我一點成績回報嗎?而父母這樣的話,尤如一座大山,壓得我們喘不過來氣,但卻令我們無法逃脫。記得黃執中曾在《奇葩說》中,講過一個「媽媽吃魚頭」的故事。
  • 《情感勒索》|情感背後藏著一個黑洞,連接它的只是一個情緒按鍵
    「如果你真的愛我……」「如果你(不答應我)……」「只有你可以……」「你太自私了……」……在生活當中,對於很多人來說,情感勒索並不是一種陌生的體驗,也許對這一詞語還不怎麼熟悉,但對于勒索者表現出的種種無止境地索取
  • 中國式父母的「情緒勒索」有多可怕?孩子輕則逃避,重則「自閉」
    請家長朋友們回憶一下,你小時候耳邊是否也聽過類似的話語,你的感受是什麼呢?「我這麼辛辛苦苦、起早貪黑的上班,還不都是為了你?」「我和你爸爸這麼辛苦工作,都是希望你未來能有出息,不要像我們倆這樣。」「我做這些還不都是為了你好嗎?孩子,你要理解媽媽的苦心啊。」相信兒時的你聽到這些話,一定也心懷愧疚,很想要逃避,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好,對不起父母。經常被情緒勒索的孩子,最後會變成什麼樣?
  • 將孩子越推越遠的「軟暴力」,多數父母難逃「情緒勒索」的陷阱
    有些家長為了孩子以後能有好生活,在孩子小時候就開始為孩子計劃將來,將所有的愛全部給予孩子,希望未來自己家孩子可以比別人家孩子更好。不過,家長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過多的愛會變得沉重,壓的孩子喘不過氣。家長自稱著「為你好」這種話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枷鎖,束縛住孩子的身心健康。
  • 6種「情緒勒索」句型比暴力更可怕,有效但卻透支著孩子的幸福
    6大情緒勒索句型,別說你沒用過1、綁架式「我們這麼做還不是為你好,我還能害了你嗎?」父母管的太過嚴格,孩子難免會有「反抗」,如果這個時候聽到家長說這句話,會感到不知所措,情緒波動大。4、以牙還牙式「媽媽,我討厭你。」「我也很討厭你。」很多父母認為,採用以牙還牙的方式回懟孩子,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平等意識,讓自己能與孩子成為「朋友」。其實,這是在以親情做賭注,期待孩子能夠乖乖聽話。
  • 從「鍾美美」看情緒勒索
    這個模仿老師的孩子叫鍾美美,他模仿其老師的視頻前一段時間非常火,看過這些模仿視頻的朋友們都紛紛表示不寒而慄。還是熟悉的腔調還是熟悉的配方,仿佛自己還是那個被訓斥的小孩之一,那難以磨滅的童年與青春都回來了。我的一個朋友發文說:」視頻裡展現的是一個苦口婆心、恨鐵不成鋼、極其負責的班主任形象……「誰說不是呢,成長至今,誰還沒被情緒勒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