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情緒勒索」的3個區別

2021-02-13 美度心學院
愛發生在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繫的個體之間,而一旦我們對別人的「關心」超越了界限,那麼「愛」就會在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壓力,最後讓相愛的人們之間產生裂痕。治療師朱迪斯 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闡述了親密關係中一系列的「情緒勒索」行為。這種錯誤的認知,是親密關係中壓迫感形成的一種重要原因。

控制與自由以愛的名義來控制別人,是情緒勒索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在這種言行的背後,實際上隱含著這樣一種心理邏輯——我對你的要求,是我在乎你的一種表現。如果你不聽從我的,那就是破壞了我們之間的關係。在家庭關係裡,我們可能還會面臨到家人用親情來威脅自己的一些處境。而在這種脅迫的背後,就是一種嚴重的情緒勒索。

而愛能夠在人與人之間製造一種安全的氛圍。真正愛一個人,會尊重TA自由選擇的權利。我們可以告訴別人自己內心的想法與建議,同時我們也需要尊重對方的能力與自我價值。情緒勒索往往是我們不自覺的在親密關係中獲取掌控感與優越感的一種方式,在親密關係裡,只有我們放下對他人的控制,審視自己的內心,愛才會真正的發生。打壓與接納當面對情緒勒索時,我們往往會產生一種糟糕的感受。「我不夠好」。「我太糟糕了。」這種感覺可能會在內心油然而生,隨之產生一種無力感,最後甚至演化成為一種憤怒與攻擊。在生活與職場中,打壓也是一種常見的情緒暴力。從理性角度來分析時,我們可能能夠意識到,上司或者伴侶對於自己的打壓實際上僅僅是他們情緒的一種宣洩,而非對於我們自身行為與能力的客觀評價。可是在面對打壓時,不舒適感是大多數人會產生的一種應激反應。

我們需要一些客觀的評價來反思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在心理諮詢中,諮詢師對於來訪者的接納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在愛裡也一樣,只有我們接納了對方優點與缺點,那麼批評才會成為對方前進的一種動力。缺乏接納的評價,只會打壓對方的信心,進而內化形成一種自卑情結。

冷暴力與積極溝通
沉默,也是情緒勒索一種常見的方式。心理學的感覺剝奪實驗告訴我們,缺乏外在信息的環境對於人來說,是一種煎熬。在親密關係中也一樣,缺乏足夠的信息反饋,會造成一個人情緒的崩潰。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給彼此保留足夠的思考空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這與冷暴力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給彼此空間,是溝通後達成的一致。溝通不一定是通過言語,有時候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去交流,可能是給對方倒一杯水、準備換洗的衣服或者準備一頓早餐。適時的停止言語溝通,彼此之間依然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關心。而冷暴力,往往是切斷了信息交流的大多數渠道,用沉默與不作為,鞏固自己的權力感。愛是需要溝通的,不管是言語、行為還是其它的表達。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是通過溝通形成的。情感的聯繫,需要在客觀世界裡通過交流搭起一座橋。

每個人都需要愛,因為愛能夠讓我們與這個世界產生一種聯結。當我們對自己的情緒缺乏足夠的自我意識時,往往就會用這些情緒試圖去控制別人。在親密關係裡,我們很難完全避免不越過情緒這條邊界,但我們需要學習去感受與反思自己的情緒是否對我們愛的人形成了壓力。愛是需要學習的,它也的確值得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學習。

聲明: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以上內容來自網絡,再此,表示由衷的感謝!因文章無法核實出處,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焦慮無處安放時

困擾需要平復時

委屈需要出口時

恐懼需要清除時

……

切斷雜念  釋放壓力

清除影響  療愈創傷

長按掃描二維碼,進入療愈的世界↓↓↓


相關焦點

  • 父母情緒勒索並不等於愛!三個原則修正你的情緒勒索管教(幼教篇)
    父母情緒勒索並不等於愛!3原則修正你的情緒勒索管教父母情緒勒索常是許多網友探討的議題,受到情緒勒索的孩子,除了可能在長大後習慣貶低自己去滿足他人的需求,也可能誤以為順從父母、犧牲自己,才是展現愛的方式。情緒勒索到底怎麼界定,父母又可以怎麼在管教的過程中,避免無意間對孩子施加精神壓力?
  • 這不是愛,是「情緒勒索」!
    愛發生在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繫的個體之間,而一旦我們對別人的「關心」超越了界限,那麼「愛」就會在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壓力,最後讓相愛的人們之間產生裂痕。治療師朱迪斯 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闡述了親密關係中一系列的「情緒勒索」行為。很多時候,我們會將「情緒勒索」等同於「愛」。這種錯誤的認知,是親密關係中壓迫感形成的一種重要原因。
  • 你被愛了,還是被情緒勒索?
    無論是家庭內部,還是職場上的情緒勒索,勒索者知道我們對關係的重視,知道我們的弱點,知道我們最深層的秘密,他們會利用這一切威脅我們。他們深知我們需要愛,需要被肯定,於是威脅會拿走這些我們需要的東西,並且讓我們覺得,這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我們需要努力去爭取的。貶低被勒索者的能力,幾乎是情緒勒索循環中最關鍵的一點。
  • 《情緒勒索》.
    時間一長,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那些長期受到情緒勒索的人會失去「為自己做主」的能力,甚至引發嚴重的心理疾病。你可能會說,只有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才會情緒勒索別人吧?我身邊的人,都很善良也很愛我,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 什麼是情緒勒索?
    要是你覺得愛情世界裡的情緒勒索,很難理解,在很多家庭裡其實也出現過這樣的狀況:一個孩子有自己的理想,然後跟家裡人傾訴,但是孩子他媽一聽,自己的小朋友說要當個流浪藝術家馬上反駁:你媽含辛茹苦養大你,不需要你大富大貴,至起碼有份安定的工作,養家餬口... ...云云 這種做法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辛苦」控制孩子的思想,這就是情緒綁架。
  • 情緒勒索
    明明是最愛的家人、信任的朋友、同事,為什麼總在相處中感到無力或失控?明明是希望你好,卻為什麼總是說出傷人的話?明明是想解決問題,為什麼總會大發脾氣,做出後悔的事情?那是因為你的情緒被勒索了,所以才會產生如此過度的反應。
  • 如何解開情緒勒索?
    作者在書中詳列了情緒勒索的形式與內涵,包括定義、案例、手法、成因、乃至心理動力。這本書替我打開了寬恕的另個面向,但心理學的書畢竟與《奇蹟課程》不同,因此不論是理論或實務,都需要新的一翻整理。所謂「勒索」就是以對方的秘密來敲詐,blackmail即「黑函」之意。
  • 什麼是「情緒勒索」?
    圖文∣ 小雨常聽人談起情緒勒索,那什麼是情緒勒索?
  • 情緒勒索:我愛你,但為何無法溝通?
    上面這種溝通方式就是情緒勒索之下的產物。情緒勒索的表現:●當你提出一個要求,做出一個舉動。伴侶不經過任何溝通,立刻表現出厭斥或憤怒的情緒。●你很愛對方,不希望對方不快樂,想避免情緒衝突。只好不提出要求,不做出伴侶討厭的行為。為了顧慮對方的情緒勉強自己順從。你被勒索了,因為你愛她。
  • 第275期 | 不要把愛變成情緒勒索
    讀了臺灣心理學家周慕姿的《情緒勒索》這本書,以及李明辰老師對它的解讀很有感受,心得和大家分享。 情緒勒索指的是一方通過一些手段給對方帶來心理壓力,讓對方產生了挫敗、恐懼等不好的情緒,為了避開這些壓力和心理上的不舒服,對方會一次一次的妥協,久而久之會形成惡性的循環。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
  • 親情勒索,以愛之名的情緒綁架,就算是愛也不能為所欲為
    親情勒索是什麼「我是為你好!」、「如果你不聽我的話,那就是你不夠愛我!」、「當初辛辛苦苦把你養大...」,這些話不曉得對大家而言是否熟悉?親情勒索往往存在於無形,也傷人於無形。在華人文化中,我們總是被賦予「孝順至上」、「忍讓」的美德。長久之下便成為親情勒索常發生於華人家庭的原因之一。
  • 《情緒勒索》
    她不會告訴我,但是會給我傳遞負面情緒,同時單方面認為自己無限委屈。我作為一個被勒索者,在經歷她隱形的要求,壓迫後選擇妥協,如此循環反覆一年多。我至今還記得有一次在City大街上,她像個mad woman對我口不擇言大聲咆哮,滿街的外國人看我們的眼神讓我想立刻消失……而她這麼做僅僅是因為:我嘗試拒絕陪她排隊領取免費壽司。
  • 從以愛之名看情緒界限 ——聽吳娟瑜老師《情緒勒索》課程有感
    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這一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提出,是指以愛之名,利用責怪、貶低、貼標籤、威脅、憤怒或自憐、眼淚等手段,來強迫他人順從自己的主觀意念
  • 情緒勒索=道德綁架
    你總是在愛裡犧牲到連自己都不見了嗎? 為什麼你明明知道這樣的關係很辛苦,卻又一直被勒索 卻沒有辦法逃出來? ,因為有些要求是 正常的而有些要求是不去想你的感受,步步緊逼 為了達到目的不則手段就是情緒勒索的要求!
  • 怎麼防止被情緒勒索?
    它點出了幾個要點:   但「被綁架方給自己架設的人設、自尊和責任感」這個點深究起來,又格外的諷刺——一個人之所以會被情緒勒索,表面上是Ta熱心、樂於助人、討好型人格,但實質是Ta更愛自己,Ta想捍衛的是自己「架設的人設、自尊和責任感」
  • 從「鍾美美」看情緒勒索
    實現情緒勒索一般有三個方法或三個步驟:一是刻意貶低你。簡單說來就是對你進行否定,而這個否定脫離實際且飽含個人偏好,通俗說法是」人身攻擊「。典型表現就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啥都好,就你是個廢柴,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二是引發你的罪惡感。
  • 為什麼你容易被情緒勒索?
    如果你覺得這些話非常的熟悉,那麼恭喜你,那麼你也被情緒勒索了。「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是知名心理學家蘇珊·佛沃在 《情緒勒索》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情緒勒索者可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使用要求、威脅、施壓、沉默等直接或間接的「勒索」手段,讓被勒索者產生各種負面情緒,例如挫敗感、 罪惡感、恐懼感。
  • 你被情緒勒索了嗎?
    我發現我們內心的很多痛苦都來源於親近之人的情緒勒索。你可能已經面臨「情緒勒索」了,一旦「情緒勒索」出現在親密關係中,這段關係就會漸漸失去當初的活絡,雙方甚至會陷入需求與被掌控的泥沼中而無法自拔。情緒勒索與控制的背後,其實就是恐懼。「他們只不過是想藉此尋求安全感及掌控權。不論外表看起來多麼有自信,他們的內心其實還是非常焦慮的。」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美國家庭治療師朱迪斯·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說:「情緒勒索,是指以愛為名,通過要求、威脅、施壓、打擊、沉默等手段,在親子、情侶、職場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因為「情緒勒索」一般都有「愛你」、「為你好」這樣的美好外套,不管是「勒索者」還是「被勒索者」,都很容易把「情緒勒索」誤以為是一種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