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愛,是「情緒勒索」!

2022-01-07 善心理測評

愛,是生活裡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可是,愛又是一件非常需要掌握分寸的事情。

愛發生在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繫的個體之間,而一旦我們對別人的「關心」超越了界限,那麼「愛」就會在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壓力,最後讓相愛的人們之間產生裂痕。

治療師朱迪斯 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闡述了親密關係中一系列的「情緒勒索」行為。

很多時候,我們會將「情緒勒索」等同於「愛」。

這種錯誤的認知,是親密關係中壓迫感形成的一種重要原因。

那麼,「情緒勒索」與「愛」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控制與自由

「我是為了你好。」

「我是看重你,才會對你這麼嚴厲的。」

打壓與接納

「你太讓我失望了。」

「我沒想到你是一個這麼糟糕的人。」

當面對情緒勒索時,我們往往會產生一種糟糕的感受。「我不夠好」。「我太糟糕了。」這種感覺可能會在內心油然而生,隨之產生一種無力感,最後甚至演化成為一種憤怒與攻擊。在生活與職場中,打壓也是一種常見的情緒暴力。從理性角度來分析時,我們可能能夠意識到,上司或者伴侶對於自己的打壓實際上僅僅是他們情緒的一種宣洩,而非對於我們自身行為與能力的客觀評價。可是在面對打壓時,不舒適感是大多數人會產生的一種應激反應。

我們需要一些客觀的評價來反思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在心理諮詢中,諮詢師對於來訪者的接納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在愛裡也一樣,只有我們接納了對方優點與缺點,那麼批評才會成為對方前進的一種動力。缺乏接納的評價,只會打壓對方的信心,進而內化形成一種自卑情結。

冷暴力與積極溝通

沉默,也是情緒勒索一種常見的方式。心理學的感覺剝奪實驗告訴我們,缺乏外在信息的環境對於人來說,是一種煎熬。在親密關係中也一樣,缺乏足夠的信息反饋,會造成一個人情緒的崩潰。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給彼此保留足夠的思考空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這與冷暴力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給彼此空間,是溝通後達成的一致。溝通不一定是通過言語,有時候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去交流,可能是給對方倒一杯水、準備換洗的衣服或者準備一頓早餐。適時的停止言語溝通,彼此之間依然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關心。而冷暴力,往往是切斷了信息交流的大多數渠道,用沉默與不作為,鞏固自己的權力感。

愛是需要溝通的,不管是言語、行為還是其它的表達。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是通過溝通形成的。情感的聯繫,需要在客觀世界裡通過交流搭起一座橋。

愛是生活的必需品。

每個人都需要愛,因為愛能夠讓我們與這個世界產生一種聯結。

情緒,是每個人都會產生的一種體驗。

當我們對自己的情緒缺乏足夠的自我意識時,往往就會用這些情緒試圖去控制別人。

在親密關係裡,我們很難完全避免不越過情緒這條邊界,但我們需要學習去感受與反思自己的情緒是否對我們愛的人形成了壓力。

愛是需要學習的,它也的確值得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學習。在親密關係裡,我們很難完全避免不越過情緒這條邊界,但我們需要學習去感受與反思自己的情緒是否對我們愛的人形成了壓力。

測試TA是真心愛我的嗎?他愛我有多深?戳「閱讀原文」看超好用的真愛識別器。

註:我們尊重原創。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原作者可隨時聯繫我們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刪除處理。

相關焦點

  • 你被愛了,還是被情緒勒索?
    無論是家庭內部,還是職場上的情緒勒索,勒索者知道我們對關係的重視,知道我們的弱點,知道我們最深層的秘密,他們會利用這一切威脅我們。他們深知我們需要愛,需要被肯定,於是威脅會拿走這些我們需要的東西,並且讓我們覺得,這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我們需要努力去爭取的。貶低被勒索者的能力,幾乎是情緒勒索循環中最關鍵的一點。
  • 什麼是情緒勒索?
    然而你的表達並不是從你來我往的交換禮物開始,也不是平心靜氣的交流,而是在某個特殊的約會日子,瘋狂飆淚,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淚流不止,控訴著男友沒有做到種種浪漫舉動。男友為了安撫你的情緒,收起了自己意見與想法,來換來你的平靜,這就是情緒勒索。
  • 情緒勒索:我愛你,但為何無法溝通?
    問:「不是要聊天?你想聊什麼就說啊!」女友被激出一肚子氣,又不希望戰爭擴大。無奈作罷,讓他回去打遊戲。 上面這種溝通方式就是情緒勒索之下的產物。情緒勒索的表現:●當你提出一個要求,做出一個舉動。伴侶不經過任何溝通,立刻表現出厭斥或憤怒的情緒。●你很愛對方,不希望對方不快樂,想避免情緒衝突。只好不提出要求,不做出伴侶討厭的行為。
  • 愛與「情緒勒索」的3個區別
    治療師朱迪斯 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闡述了親密關係中一系列的「情緒勒索」行為。這種錯誤的認知,是親密關係中壓迫感形成的一種重要原因。控制與自由以愛的名義來控制別人,是情緒勒索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在這種言行的背後,實際上隱含著這樣一種心理邏輯——我對你的要求,是我在乎你的一種表現。如果你不聽從我的,那就是破壞了我們之間的關係。
  • 《情緒勒索》.
    時間一長,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那些長期受到情緒勒索的人會失去「為自己做主」的能力,甚至引發嚴重的心理疾病。你可能會說,只有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才會情緒勒索別人吧?我身邊的人,都很善良也很愛我,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 我還不是為你好!《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
    愛是父母與子女間最純粹的連接,也許父母並非以勒索為目的,有時他們未必知曉自己在做什麼,也並非出於惡意,但身為絕大多數子女成長過程中「愛」的最大供貨商,有意無意地將「愛」包裝成可交換商品來營銷,說出來的話變成無心的恐嚇,若未能如其所願,隨之而來的憤怒與責罵就成為明晃晃的傷害。
  • 如何解開情緒勒索?
    近年來,「感情勒索」或「情緒勒索」儼然成了大眾心理學的用語,我自己是先在課堂上聽同學提起,隨後才在書上看到。情緒勒索一詞出自美國心理學家Susan Forward的同名書,這本書在西方是知名著作,臺灣的中譯本卻已絕版,目前只能在圖書館裡借到。
  • 情緒勒索
    明明是最愛的家人、信任的朋友、同事,為什麼總在相處中感到無力或失控?明明是希望你好,卻為什麼總是說出傷人的話?明明是想解決問題,為什麼總會大發脾氣,做出後悔的事情?那是因為你的情緒被勒索了,所以才會產生如此過度的反應。
  • 第275期 | 不要把愛變成情緒勒索
    讀了臺灣心理學家周慕姿的《情緒勒索》這本書,以及李明辰老師對它的解讀很有感受,心得和大家分享。 情緒勒索指的是一方通過一些手段給對方帶來心理壓力,讓對方產生了挫敗、恐懼等不好的情緒,為了避開這些壓力和心理上的不舒服,對方會一次一次的妥協,久而久之會形成惡性的循環。
  • 《情緒勒索》
    這一切都是在我不知道的情況下發生的。她不會告訴我,但是會給我傳遞負面情緒,同時單方面認為自己無限委屈。我作為一個被勒索者,在經歷她隱形的要求,壓迫後選擇妥協,如此循環反覆一年多。當然她折磨的對象不止是我,她的不正常表現也不局限於這一件事,我只記得後期同學們對她的崩潰心態已經毫不掩飾寫在臉上。情緒勒索者無法忍受別人的拒絕,他們覺得自己委屈,瘋狂勒索他人對自己的愛,但是別人對他的妥協根本不是出於愛,而是焦慮。
  • 從以愛之名看情緒界限 ——聽吳娟瑜老師《情緒勒索》課程有感
    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這一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提出,是指以愛之名,利用責怪、貶低、貼標籤、威脅、憤怒或自憐、眼淚等手段,來強迫他人順從自己的主觀意念
  • 什麼是「情緒勒索」?
    圖文∣ 小雨常聽人談起情緒勒索,那什麼是情緒勒索?
  • 怎麼防止被情緒勒索?
    冷靜了一下,我想,朋友可能是想用引謬法來講出「情緒勒索」另一面的真相。 好吧,回到這句話本身。它點出了幾個要點:   但「被綁架方給自己架設的人設、自尊和責任感」這個點深究起來,又格外的諷刺——一個人之所以會被情緒勒索,表面上是Ta熱心、樂於助人、討好型人格,但實質是Ta更愛自己,Ta想捍衛的是自己「架設的人設、自尊和責任感」
  • 情緒勒索=道德綁架
    上司:我看你資質不錯,才想讓你多做一點事情栽陪你              別忘了你還在試用期 以上這些例子,你是否非常熟悉有可能不是這些事情但是 非常類似,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對話,其實就是在掐住我 們的脖子,在情緒勒索。
  • 你被情緒勒索了嗎?
    我發現我們內心的很多痛苦都來源於親近之人的情緒勒索。你可能已經面臨「情緒勒索」了,一旦「情緒勒索」出現在親密關係中,這段關係就會漸漸失去當初的活絡,雙方甚至會陷入需求與被掌控的泥沼中而無法自拔。情緒勒索與控制的背後,其實就是恐懼。「他們只不過是想藉此尋求安全感及掌控權。不論外表看起來多麼有自信,他們的內心其實還是非常焦慮的。」
  • 親情勒索,以愛之名的情緒綁架,就算是愛也不能為所欲為
    Leo王不時在粉絲專頁上表達與媽媽之間的微妙卻又緊緊相連的情感,他曾經說過:「這輩子最大的感謝是媽媽,最大的陰影也是媽媽,好的壞的,骨肉無法分離。」這麼一句話,帶出了被親情勒索者最深刻的感受。親情勒索是什麼「我是為你好!」、「如果你不聽我的話,那就是你不夠愛我!」
  • 為什麼你容易被情緒勒索?
    如果你覺得這些話非常的熟悉,那麼恭喜你,那麼你也被情緒勒索了。「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是知名心理學家蘇珊·佛沃在 《情緒勒索》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最終,被勒索者的「自我」就在這過程中消耗殆盡,直到其心力一滴不剩為止。//《情緒勒索》(有修改)一,要求這裡指的是不合理的,超過界限的要求。
  • 從「鍾美美」看情緒勒索
    我的一個朋友發文說:」視頻裡展現的是一個苦口婆心、恨鐵不成鋼、極其負責的班主任形象……「誰說不是呢,成長至今,誰還沒被情緒勒索過。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專門去讀了兩本書《情緒勒索》和《情感勒索》。這實在太容易了,可以說張口就來,生活已經那麼不容易了,隨便傾訴一下生活的艱險,再配合被生活毒打的愁苦就足夠引起那些在乎你的人的共情。為了孩子不離婚,婚姻不幸福;為了孩子不上班,生活很艱難;為了孩子吃遍苦楚,都是為了孩子。三是剝奪你的安全感。這是實現勒索的最後一步,往往都是以傷害自己或威脅拋棄來實現。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因為「情緒勒索」一般都有「愛你」、「為你好」這樣的美好外套,不管是「勒索者」還是「被勒索者」,都很容易把「情緒勒索」誤以為是一種愛的方式。在短劇《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媽媽便「以愛為名」,「情緒勒索」著自己的兒子:兒子的人緣好不好無所謂,成績一定要好,因為這代表著面子;兒子是不是已經吃飽了無所謂,熱好的牛奶一定要喝,因為這是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