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情緒勒索並不等於愛!三個原則修正你的情緒勒索管教(幼教篇)

2022-01-08 幼教小林

父母情緒勒索並不等於愛!3原則修正你的情緒勒索管教

父母情緒勒索常是許多網友探討的議題,受到情緒勒索的孩子,除了可能在長大後習慣貶低自己去滿足他人的需求,也可能誤以為順從父母、犧牲自己,才是展現愛的方式。情緒勒索到底怎麼界定,父母又可以怎麼在管教的過程中,避免無意間對孩子施加精神壓力?

           

什麼是父母情緒勒索?

首先,「情緒勒索」是由心理治療學家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提出的觀念,主要描述的是勒索者因為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恐懼、缺乏自信與安全感,而企圖用威脅利誘的方式控制他人。我們會發現,通常勒索者都會是對孩子佔有重要意義的人,例如爸媽,孩子因為害怕關係會結束、害怕被討厭,只好違背自己的意願,做出滿足對方需要的事情。

很多的研究都指出,其實從胎兒時期開始,孩子的情緒波動就跟媽媽有很深的連結,使得寶寶很容易接收到媽媽的情緒。因為這樣的共生狀態,父母常常因為自己的情緒波動,不經意間就對孩子做出了情緒勒索的行為。

父母情緒勒索

父母情緒勒索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受到情緒勒索的一方,常常處於「覺得自己要做點什麼,才不會被淘汰或丟掉」的處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長大後總是會以他人的需要為第一,把自己的自尊壓得很扁。有些孩子看似乖巧懂事,事實上是在用「順從」與「不想違逆父母」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愛,但另一方面卻想做真正的自己,而陷於掙扎的痛苦中。更嚴重的,若是長期承受精神虐待,孩子長大後不敢感受自己的情緒,呈現冷漠疏離的狀態,很難和別人建立穩定與長期的關係。

怎麼判斷我有沒有情緒勒索孩子?

「再哭就不要你了!」、「再吵就叫警察伯伯把你抓走」… 這些路上常常聽見的威脅,雖然可以快速的利用孩子害怕的情緒達到父母想要的結果,但無形之中可能與孩子間產生了勒索的關係。因為孩子為了回應父母的要求,只好做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不順從的話就可能會處在焦慮的情緒,以及害怕被拋棄的不安全感。

孩子不乖總是要教導、處罰,難道只要是逼著他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是情緒勒索嗎?其實,判斷自己是不是正在情緒勒索孩子,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去覺察:孩子如果拒絕爸媽的要求,是不是需要承擔爸媽施加的威脅,進而出現焦慮、沒有安全感?如果孩子的順從是為了要降低這些焦慮或擔心,那爸媽可能無形中正在勒索自己的孩子。

父母出現情緒勒索,3原則做修正!

1. 劃清自己與孩子的情緒界線

東方父母與孩子之間通常情感比較緊密,彼此的情緒界線是模糊的,這也常常是情緒勒索會發生的原因。如果爸媽能有個情緒界限,了解孩子難過是跟他的情緒狀態有關,跟爸媽本身「是不是個好父母」沒有關係,就更能給他空間處理自己的情緒。

父母自己有了情緒界限,也代表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當孩子出現不可控的行為時,父母的第一步是要先對自己有耐心,允許自己先休息一下,慢慢想辦法去面對與解決。

2. 有原則的管教

在處罰孩子的時候,要怎麼避免淪為對孩子情緒勒索? 其中最主要的關鍵有兩個:第一是父母不要把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父母不能因為正處於生氣中,就不分青紅皂白地處罰孩子,也不能因此就威脅、評論進而影響孩子情緒。第二是責罰必須是孩子能預測、接受的,會知道爸媽的處罰是有理由的。例如:孩子和兄弟姊妹打架而被罰站,這種處罰或責備是孩子可以預期也可以接受的,因為知道打人可能讓對方受傷,是不對的行為,爸媽會管教也是出自於此,並非因為有情緒、胡亂把氣出在自己身上。

           

3. 不要過度擔心孩子

請相信,孩子出生一出生就已經具備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成功快樂的能力。父母對孩子的愛,常常是帶有過多的焦慮、恐懼或擔心的。真正為了孩子好,不是為孩子擔心、操煩就能達成,而是要讓孩子放手去追求自己的人生,創造專屬於自己人生的成功快樂。

相關焦點

  • 《情緒勒索》.
    時間一長,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那些長期受到情緒勒索的人會失去「為自己做主」的能力,甚至引發嚴重的心理疾病。你可能會說,只有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才會情緒勒索別人吧?我身邊的人,都很善良也很愛我,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 「我都是為你好」,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毀掉了自主天性
    其實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豆豆的媽媽對於豆豆的管教,已經成為了一種情緒勒索的方式,很多家長都喜歡打著「我都是為你好」這樣的旗號,來要求孩子們無條件地滿足自己的要求,這無疑就是以愛的名義來行勒索之實。
  • 什麼是情緒勒索?
    要是你覺得愛情世界裡的情緒勒索,很難理解,在很多家庭裡其實也出現過這樣的狀況:一個孩子有自己的理想,然後跟家裡人傾訴,但是孩子他媽一聽,自己的小朋友說要當個流浪藝術家馬上反駁:你媽含辛茹苦養大你,不需要你大富大貴,至起碼有份安定的工作,養家餬口... ...云云 這種做法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辛苦」控制孩子的思想,這就是情緒綁架。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甚至還有的家長在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事情時,會說「我再也不愛你了」、「真想沒你這個孩子」這樣的氣話。在這些家長看來,自己的話可以引起孩子的內疚,繼而達到教育的作用。殊不知,這些話卻是在無形中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其危害遠大於所謂的「教育」。
  • 並非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孩子也是情緒勒索高手,家長要警惕
    面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朋友選擇了自己先到一邊,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很多人會覺得大人才有情緒勒索,但其實孩子也會。兩到三歲的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事物進行察言觀色,他們可以從父母的一些表情和行為感受到父母的情緒,對於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情緒勒索的高手。所以父母千萬不要以為只有大人才會情感勒索,要警惕孩子的情感勒索。
  • 從「鍾美美」看情緒勒索
    我的一個朋友發文說:」視頻裡展現的是一個苦口婆心、恨鐵不成鋼、極其負責的班主任形象……「誰說不是呢,成長至今,誰還沒被情緒勒索過。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專門去讀了兩本書《情緒勒索》和《情感勒索》。實現情緒勒索一般有三個方法或三個步驟:一是刻意貶低你。簡單說來就是對你進行否定,而這個否定脫離實際且飽含個人偏好,通俗說法是」人身攻擊「。典型表現就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啥都好,就你是個廢柴,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二是引發你的罪惡感。
  • 「我這輩子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請停止對孩子情緒勒索吧!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親子天下ID:cn-parenting作者:陳念怡、李宜蓁 成為父母之後,許多人開始覺察到原生家庭父母對自己教養態度的影響。總在盛怒時忍不住脫口說出惡毒的話,而那些話是那麼的熟悉,來自上一代父母對自己說過的話。如果你也有這種困擾,不要自責,因為你並不孤單。重點是,如何避免自己成為「新一代毒親」?
  • 《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者無法忍受別人的拒絕,他們覺得自己委屈,瘋狂勒索他人對自己的愛,但是別人對他的妥協根本不是出於愛,而是焦慮。情緒勒索不僅出現在朋友愛人之間,父母和子女的相處過程中更是隨處可見。每年過年的時候,父母親戚的催婚幾乎是年輕人的夢魘,在父母眼裡似乎不願結婚的我們成了「逆子」。可是結婚後的雞毛蒜皮,甚至是孩子的到來,每一件事情都只會讓本來就毫無準備的我們更加手足無措。我們情真意切,苦口婆心,試圖讓父母理解,但得到的只是不孝順三個字。
  • 你被愛了,還是被情緒勒索?
    ibei情緒勒索,該概念由知名心理學家蘇珊·佛沃提出,常見於許多人際關係中,包括職場、親子、夫妻、朋友等。它指的是一種操控,是那些在我們身邊的人,直接或者間接地懲罰我們——如果我們未能按照他們的意思行事。所有勒索種類的關鍵,都是「如果你不按照我的意思做,你就會被懲罰」,但或許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
  • 情緒勒索:我愛你,但為何無法溝通?
    你想聊什麼就說啊!」女友被激出一肚子氣,又不希望戰爭擴大。無奈作罷,讓他回去打遊戲。 上面這種溝通方式就是情緒勒索之下的產物。情緒勒索的表現:●當你提出一個要求,做出一個舉動。伴侶不經過任何溝通,立刻表現出厭斥或憤怒的情緒。●你很愛對方,不希望對方不快樂,想避免情緒衝突。只好不提出要求,不做出伴侶討厭的行為。
  • 為什麼你容易被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是知名心理學家蘇珊·佛沃在 《情緒勒索》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情緒勒索者可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使用要求、威脅、施壓、沉默等直接或間接的「勒索」手段,讓被勒索者產生各種負面情緒,例如挫敗感、 罪惡感、恐懼感。
  • 從以愛之名看情緒界限 ——聽吳娟瑜老師《情緒勒索》課程有感
    媽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向Nina展開了溫柔的笑臉……遭遇「情緒勒索」型的媽媽,Nina在一塊蛋糕面前不由自主地喪失,或者說,放棄了自我。雖然很多人都明白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但在情感勒索的壓力下,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很難,不得不選擇妥協、放棄。
  • 情緒勒索
    明明是最愛的家人、信任的朋友、同事,為什麼總在相處中感到無力或失控?明明是希望你好,卻為什麼總是說出傷人的話?明明是想解決問題,為什麼總會大發脾氣,做出後悔的事情?那是因為你的情緒被勒索了,所以才會產生如此過度的反應。
  • 你是情緒的勒索者,還是被勒索者?——讀《情緒勒索》
    沒有人喜歡被勒索,但情緒勒索會成立的關鍵在於「你的讓步」,所以才讓勒索者「成功勒索」,而你無法輕易拒絕勒索的原因是,這些勒索者通常都是在你生命中佔有一定份量的人!可能是你的家人、你的另一半,或者你的上司。
  • 你憑什麼用情緒勒索我的靈魂!
    「代個課舉手之勞的事都不願意,這人怎麼這樣啊!」「你既然出國了,幫忙代個購怎麼了,出國了不起呀!」「看你資質不錯才培養你的,別忘了你試用期還沒過呢。」他們覺得自己的要求不應被拒絕,於是理直氣壯的把脾氣甩給了別人。
  • 愛與「情緒勒索」的3個區別
    治療師朱迪斯 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闡述了親密關係中一系列的「情緒勒索」行為。這種錯誤的認知,是親密關係中壓迫感形成的一種重要原因。控制與自由以愛的名義來控制別人,是情緒勒索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在這種言行的背後,實際上隱含著這樣一種心理邏輯——我對你的要求,是我在乎你的一種表現。如果你不聽從我的,那就是破壞了我們之間的關係。
  • 如何解開情緒勒索?
    然而,這些「寬恕‧印象」並不都是正確的。且讓我們來看看。 近年來,「感情勒索」或「情緒勒索」儼然成了大眾心理學的用語,我自己是先在課堂上聽同學提起,隨後才在書上看到。情緒勒索一詞出自美國心理學家Susan Forward的同名書,這本書在西方是知名著作,臺灣的中譯本卻已絕版,目前只能在圖書館裡借到。
  • 第275期 | 不要把愛變成情緒勒索
    那些長期受勒索情緒影響的人,會失去自己給自己做主的那份堅定,嚴重的會引發心理疾病。這種情緒勒索經常發生在身邊的人身上,像父母、夫妻、戀人、同事,越是和你接觸多的人或者是你在乎的人,越容易出現情緒勒索和被勒索。
  • 遇到孩子「情緒勒索」,為人父母該不該「冷處理」?
    很多父母覺得只有家長才會情緒勒索,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我們要注意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很強,他們也會對家長進行情感勒索。孩子的要求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 也很容易對身邊的人發脾氣或者大哭大鬧,他們採用這樣的方式對家長進行情感勒索。孩子的眼淚對家長起效之後,家長開始選擇妥協退讓,由則以後哭鬧成為了孩子向父母討價還價,用來滿足自己內心需要的籌碼。
  • 你被情緒勒索了嗎?
    我發現我們內心的很多痛苦都來源於親近之人的情緒勒索。你可能已經面臨「情緒勒索」了,一旦「情緒勒索」出現在親密關係中,這段關係就會漸漸失去當初的活絡,雙方甚至會陷入需求與被掌控的泥沼中而無法自拔。情緒勒索與控制的背後,其實就是恐懼。「他們只不過是想藉此尋求安全感及掌控權。不論外表看起來多麼有自信,他們的內心其實還是非常焦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