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和我說了件讓她心情複雜的事。
「和好朋友一起去遊樂場挑戰鬼屋,本以為鬼屋會有多可怕,進去以後發現也沒什麼嘛,還沒有媽媽對我發火時的模樣可怕。」
同事鬱悶不已,每次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沒想到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竟然如此面目猙獰了。
可見媽媽發脾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深。
深有感觸,做媽媽確實很辛苦,當然可以有情緒,但要學會在接納自己情緒的基礎上,覺察情緒的來源,最好能找到不傷害自己和孩子的理性的情緒表達方式。
有時候,情緒就像魔鬼,傷人傷己,不能控制情緒的媽媽,會給孩子帶來想不到的傷害。
千萬不要估計情緒對孩子的殺傷力
因為女兒攪亂課堂紀律,和其他孩子發生了矛盾,媽媽氣不過,在馬路邊不斷地用自行車撞女兒,又伸手扇巴掌。
瘋狂的舉動讓網友都不敢相信,這是孩子的親媽。
孩子一直打遊戲不寫作業,與孩子發生爭吵後衝動地跑去跳江。
萬幸媽媽被及時救上岸挽回了生命。
媽媽的這些行為只會讓孩子覺得,媽媽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我聽話,媽媽才會要我,我不聽話,媽媽就不要我了。甚至連生命也可以隨意放棄。
不僅給孩子傳遞了情緒管理方面錯誤的示範,更給了孩子錯誤的生命觀。
可以想像,父母的這些行為,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心理陰影和心靈上的創傷。
我們總是抱怨孩子太叛逆,不服管教,或者覺得孩子膽子小、唯唯諾諾。其實,孩子的性格養成和家庭密不可分,不會控制情緒的父母,長此以往,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不可估量。
武志紅曾說: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當父母放鬆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那些父母從來不以為然的情緒,也許正如一顆種子,在不經意間就種進了孩子的內心,生根發芽。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我的媽媽總是發脾氣,不知道原因,我真的很難受。
我讀書成績不好,我媽會罵;成績好點,她會在外人面前說我好,但還是會在我面前罵。
我不喜歡做家務,甚至非常討厭,因為我媽媽經常叫我做家務,我做不好或是做不對,她都會罵我。
媽媽的壞情緒導致我怯弱、不敢反抗,初中時總是被同學當面嘲笑。
我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害怕別人說我不好,不會也不敢在不太熟悉的人面前說多話。
我總是自卑,覺得自己很失敗。
總之,我討厭回家,不想見到我媽,我渴望經濟獨立離開家,又害怕步入社會。
《當怒火傷害你的孩子》一書中說:憤怒會投下長長的陰影,不僅有即時的殺傷力,而且會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社會性。
父母的情緒暴力,對一個孩子的傷害是致命的,所以父母不好的家庭氛圍和失控的情緒,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有些會終身難以癒合,一輩子為父母的情緒買單。
媽媽的情緒,決定家庭的溫度
海清也曾因為脾氣不好被兒子嫌棄。
兒子送了海清一幅畫祝她秋安,海清好奇兒子怎麼突然這麼講究?
沒想到兒子竟然說:「你最近脾氣不好,看看畫念念經,聽聽音樂,喝喝茶,對你身體好。」
還說了句戳心的話:「媽媽,你好我就好,你安全家安。」
當媽媽情緒不好時,孩子不僅能觸摸到,還能感受到媽媽的情緒會影響全家。
所以,有個情緒穩定的媽媽對全家來說非常重要。
前段時間我因為剛懷了二胎,孕反嚴重,心情不好,只要孩子沒有按照我說的話去做,就忍不住大發雷霆。
那天陪孩子上線上美術課,老師教畫三角形後要求畫出大小一致的三角形排排隊,看到孩子畫第二個三角形明顯比第一個小不說,還有點倒了,我的脾氣瞬間被點燃,衝著孩子大吼:
「沒聽見老師說大小一致嗎?你畫這麼小幹什麼?不知道畫直線嗎?畫得什麼玩意?」
聽到吼聲,孩子眼淚刷刷往下掉,不敢吭氣。
看到他哭我更惱火:「哭!就知道哭!連這麼簡單的畫都畫不了,你能幹啥?每天只知道吃喝玩樂,要你幹什麼!」
老公看到情形不對,適時把孩子拉走了,我又衝老公發火:「你就慣他吧!看見你倆我就來氣!」
家裡一下子鴉雀無聲,氣氛也不對了。
事後和爺倆又提起這件事,孩子說:「媽媽你發火的樣子太嚇人了,我不喜歡這樣的媽媽。我喜歡你好好和我說,我能聽懂的,真的……」
老公也表示:「一旦看到你發火,我肯定閉嘴,要不你東拉西扯又會翻舊帳,這個家一定雞飛狗跳。」
這些話讓我自責內疚不已,也反思了很久。
臺灣心理學博士洪蘭在TED演講時曾說過: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媽媽的情緒決定了家庭的溫度,這種氛圍,也會影響和感染到孩子。
家人不是我們發洩情緒的垃圾桶,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才能讓家庭更溫馨。
聰明父母不會讓孩子為你的壞情緒買單
綜藝節目《你好,媽媽》中,主持人問陶虹:
「你對網上那些陪娃做作業的父母,著急上火河東獅吼理解嗎?」
陶虹說:
「能理解,人在生氣、緊張、害怕的時候,智慧為零……最後就是摁住自己,別人沒關係,自己才是那個導火索。後面的戰爭都是因為你的一句話『你瞧瞧你……』」
主持人說:「當你的怒氣焦慮到了頂點的時候,你先停一段,不要馬上給孩子做反應。」
是的,如果能在情緒即將爆發時適時摁住自己,冷靜幾秒,也許處理問題的方式就會不一樣,結局也會不一樣。
教育的本質其實是父母的修行,父母首先做到情緒穩定,能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有底氣面對挫折和困難,更加寬容對待這個世界。
作家劉繼榮在《坐在路邊鼓掌的人》一書中自身的經歷讓人感觸很深:
她好奇兒子什麼都擁有,怎麼會不幸福?
後來突然反應過來,近一兩年來,下班後她進門就苦著臉奔廚房,每天還到處抱怨訴苦,天天年年,一成不變的怨婦聯播,兒子把她的壞情緒全盤吸收了。
她開始反思,一個沒有幸福感的母親,怎麼會培養出有幸福感的孩子?為了兒子,她決定改變自己。
進家門前再累也要揉揉臉,露出一個溫暖的微笑。洗菜做飯時,不許唉聲嘆氣。晚飯後,不帶手機,只帶兒子,去樓下的體育館打桌球。
與兒子聽音樂,去公園看花開,騎車去郊區,聽兒子坐在樹杈上,大聲唱歌……
老師的評語,更讓她快樂:「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會寫出這樣幸福的詩。」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好的父母從來不會讓壞情緒影響孩子,而是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同時不斷反思自己,改進自己,讓生活更和諧更美好。
為了孩子,為了家庭,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吧。慢慢收斂自己的脾氣,改變教育方式,發火前先深呼吸幾秒,也許孩子的變化會讓你驚喜。
童年只有一次,時間不會重來更不會等待。
孩子的成長之路,也是父母的修行之路,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