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條新聞,心裡五味雜陳。
9月2日,江蘇宿遷
因為孩子不聽話又不服管教
一位媽媽情緒崩潰
自己反鎖在屋內吞下安眠藥,割腕輕生
消防員破門進屋時,這位女子已經躺在地上,陷入了昏迷,在她身旁,放著一把沾血的菜刀,左手腕有一道割裂的傷口,鮮血一直流到了身旁的蓆子上。
隨後,120急救人員對女子進行了查看、搶救。目前,她已經脫離了生命危險。
女子的丈夫介紹,他們兩口子有個在外打工的兒子,但妻子一直感覺兒子不太爭氣,而且不聽父母管教。
當天,女子和兒子又吵了一架,這讓身為媽媽的女子產生了不好的想法,在把家門反鎖後,服用安眠藥割腕自殺。
其實就在幾個月前,這樣的事已經發生過好幾次了。
6月14日,遼寧葫蘆島,因為孩子不願學習只玩手機,一位陪讀媽媽情緒崩潰,跳海輕生。
被民警救上來後,她依然激動地哭喊:「我沒有盼頭了。」
經過民警多番安撫,這位媽媽的情緒才終於平靜下來。
最終,在她和民警的勸說下,孩子答應一定好好學習。
河南平頂山一位媽媽,因為孩子上網課不寫作業,氣的要跳樓。
這位媽媽撕心裂肺地痛哭著,並且已經跨在陽臺邊上,此時的她,無助、痛苦、傷心欲絕。
媽媽的行為引來很多人圍觀,有人報了警,消防員迅速趕來,採取營救措施。
此刻,所有的人都在勸說媽媽,指責那個孩子。
最終,在消防員和鄰居的勸說下,小男孩給媽媽承認錯誤,並下跪道歉。
看了這幾則新聞,或許所有的人都在感嘆做父母不容易,責備孩子不懂事,而有誰看到孩子的恐懼和不安,經過這次事件,孩子的內心會留下怎樣的陰影和創傷?
媽媽這種舉動會讓孩子時刻生活在被愛遺棄的恐懼中,自責和愧疚也會伴隨孩子一生。
而這幾個孩子真的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了嗎?這樣的鬧劇不會再次上演嗎?
並不一定。因為問題的關鍵,根本不是孩子意識到要學習。
而是媽媽拿自己的性命綁架孩子,孩子迫不得已答應去學習。
媽媽任由自己的情緒失控肆虐,卻要孩子來承擔所有後果。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孩子就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當父母不安時,孩子就會立即警覺;當父母放鬆時,孩子立即感到愉悅。」
父母其中一方的情緒失控,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嚴重的陰影,這樣的陰影將伴隨孩子成年,甚至終身,成為他們大部分情感傷痛的來源。
有時候孩子太調皮、學習不聽話、作業不會做,父母看了有情緒,於是總是在想發與不發火之間徘徊,內心糾結得很,這時我們不妨這樣做。
01接受情緒,了解孩子
首先,接受有(發)情緒的事實,不必內疚,要讓孩子知道你對他此時此刻的情緒反應是什麼。
其次,適當地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覺,你對孩子的擔心。比如說:「我生氣是因為我擔心你」;而不是說:「你這個孩子怎麼總是這麼讓人頭疼!」
不要翻舊帳、給孩子貼標籤,或是口無遮攔地指責。
最後,可以明確的讓孩子應該怎麼去做,如何做, 讓孩子能夠明白怎麼才能避免「闖禍」。
同時父母更加要了解到孩子的想法和此刻你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帶來的影響,而不要為了發情緒而發情緒!
02為孩子制定規矩
孩子的自律性本來就是不高的,也很容易被外界所影響,所以父母可以給孩子制定一些規矩,但是規矩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尊重:給孩子立規矩需要表達出你的尊重。
所有的規矩的建立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不要一味的認為是對孩子好的就強加於孩子身上。
尊重孩子也是在尊重自己,我們尊重孩子天性(愛玩愛鬧、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我們可以跟孩子訂立規矩,告訴孩子在這些場景、場所,我們要保證不影響他人。
2.傾聽:在給孩子訂立規矩之前,傾聽一下孩子的想法。
最好是跟孩子進行一次充分的討論。不是你的所有認為都是別人的「認為」。
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很重要。
傾聽、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再給孩子制定規矩。什麼時間開始吃飯、吃飯的時候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如果再調整之後再吃飯沒規矩,再約定相應的懲罰措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3.溝通:立規矩就是要彼此之間多相互溝通了解。
進一步與孩子溝通,父母可以了解孩子想要什麼不要什麼,這樣更有助於相互約定的獎懲規則,同時孩子會更加容易接受父母所定的規矩。
好習慣自然演化成好的規矩。
03注意控制情緒
孩子在學習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懂的題目,父母在講解幾次後如果孩子還不懂,很有可能會大發脾氣,甚至用難聽的詞語罵孩子,頗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態。
這時候父母反而要努力保持冷靜,千萬不要帶著主觀情緒,忍無可忍動怒了,也一定不要說些過分的話,更不要打孩子,否則不但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還會加劇親子之間的矛盾,引發以後的權力鬥爭,產生許多負面的影響。
你只需要給出孩子各種行為的後果讓孩子自己去選擇,並且嚴格執行後果,讓孩子從中汲取教訓。
本期編輯:楊子葉
來源:中國新聞網等
《安徽啟蒙狗》法律顧問:何振國(安徽九華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