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是「民間科學家」的簡稱,這個詞的本意是指非官方的、民間自發組織的科學研究,一個自發組織搞科學研究的大學教授,也可以被稱之為「民科」。這個詞本來不具備貶義,但是在前幾年時,許多沒有學術精神和專業知識,妄用猜測和生活經驗搞「科研」的「假科學家」,經常也以「民科」自居,傳播一些奇奇怪怪、經不起推敲的科學理論。
最初,一些民科人士在網絡上很受歡迎,也有很多跟隨他們的粉絲,可是到後來,他們反常識的理論逐漸被人識破,這些人也逐漸在網絡上銷聲匿跡了,「民科」在網絡上也隨之成了一個貶義詞。
浙江一個九十歲老農民黃錦雲,也是一個民間科學家,他雖然只有高中學歷,但在那個年代,高中學歷也可以算得上是妥妥的「高學歷」了。黃錦雲高中畢業後,就回到農村做起了農民,他熱愛數學,把數學運用到了農業生產之中,為自己的村子做了很多貢獻。
計算每畝秧苗數量
建國那一年,老黃剛高中畢業,成為了自己家鄉學歷最高的人,在那個時代,他也可以算是高學歷的知識分子了。老黃是個真心熱愛學習的人,高中畢業後,他曾有兩次機會可以就讀大學,可是因為種種原因,這兩次機會都被錯過了,這也成為了畢生最大的遺憾。
老黃後來選擇回到家鄉從事農業,雖然沒有機會繼續讀書,但他仍然對知識抱有熱愛之情,農暇之餘,老黃常常把時間投入到研究他畢生所愛的數學上。
作為一個熱愛數學的農民,老黃也常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農業生產上面。老黃身邊的農民,都是靠著自己積累的、和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經驗種田的,農民們種植水稻時,由於沒有專業的種植規劃,全靠經驗判斷每片地該插多少秧苗,這就導致經常出現誤差。有時秧苗插多了,就會造成浪費,秧苗插少了,就會導致收成減少,要麼浪費了秧苗,要麼浪費了田力。
老黃髮現這個問題後,就專門針對這一問題展開了研究,他親自到農田考察,運用所學的數學公式,計算出了秧苗最合理的間距,他也計算出了每片農田的面積,即便是規則最複雜的農田,也難不倒他。老黃幫助村民們計算出了每片農田合理的秧苗數量。
憑藉老黃的研究,公社減少了很多浪費,老黃也多次被公社授予了大紅花的獎勵,從此村民開始稱呼他為「大數學家」。
推導兩套公式
老黃所在的村子有豐富的木材資源,村民們有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木工手藝,很多人依靠做木工賺錢。木工們在選用木料時,也都依靠經驗來判斷,由於木材的形狀一般都比較複雜,這種不科學的選料方式,自然會造成大量的浪費。
老黃髮現這一情況後十分痛心,想通過數學的力量幫助木工們合理地選料,藉以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時減少木料的浪費。
老黃需要推導出新的數學公式,以方便計算木材的體積,木材一般都是靠近樹根的部位粗,靠近樹頂的部位細,粗細不均勻,想要計算木材的體積談何容易,老黃的研究,持續了整整40年。
之所以能有堅持四十年的耐心,是因為老黃對此有一份「雄心壯志」,他希望自己推導出的數學公式,可以選入數學教科書,同時被全國各大木材商採用,藉此為國家做貢獻。
2017年,九十多歲的老黃終於做完了他的研究,推導出了兩個數學公式,隨後老黃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書信的方式寄給各林業、教育、媒體,希望能得到回覆與認可,可是這些信件最終都石沉大海了。
最終,一位數學專家為老黃的成果做出了評價:「老人的推導思維和古代數學家祖衝之一樣,用無限接近圓的多邊形方式去推理面積和體積,具備科學性,但不具備時代的先進性。」
數學教材已經有了更加高效且精準的計算公式,老黃的成果雖然具備科學性,但已經過時了,這等於老黃40年的心血「白費」了。
不過得知這一消息後,老黃仍然表示很高興,自己努力40年的東西,終於看到了結果——不論這個結果是好是壞,得到了結果,也總算能給自己一個交代了。
其實有的時候,結果未必有那麼重要,過程往往也很要。老黃四十年的研究,雖然沒能達成他最初的目的,可在這四十年中,他一直在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便是失敗了,這四十年對他自己而言,也是很有價值且充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