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三十而已》熱播,故事從女性視角帶出上海三位30歲女性的工作與感情抉擇。有趣的是,這部電視劇從開播之初的高評價一路下滑,以豆瓣網為例,開播之初網友評分8.2,到了全劇終卻下滑到6.9分。
網友評分的快速下滑,很大程度上是網友從社會現實的角度來評估電視劇的合理性,例如主角之一的鍾曉芹最後成為作家,處女作便得到156萬人民幣版權費,無怪乎網友評論,一般人一輩子都得不到的東西,電視劇裡她們分秒之間便輕易得到。中國網友將電視劇文本放在社會現實脈絡下解讀的視角非常有趣。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以大學剛畢業數年的社會歷練、到30歲前後人生抉擇的電視劇不在少數,甚至可說是每十年左右就出現一部話題作品。
更有趣的是,透過歷史視角回顧不同年代電視劇裡的「30題材」,或可看出這些年來中國社會的變化。80後、90後逼進30歲的年代裡也各有話題之作,大都市裡對個人幸福與成功的追求成為主題,儘管現實上戶籍制等還是根本存在的問題,然而,這些完全不是電視劇的關注焦點。
光鮮亮麗的80後
2000年前後,「80後」一詞開始流傳。這個世代的特殊之處在於,1980年出生一代基本上是一胎化的世代;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在最富裕環境下成長的一代。
2000年之後,較早一批的80後接續畢業,迎接社會歷練的時刻點。2007年的電視劇《奮鬥》,就以大城市80後大學畢業後的創業與愛情故事為主軸,這是典型的成長劇,主角們歷經挫折重新站起獲得成功。這部電視劇打著展現「80後生活」的招牌,在當時創下相當高的收視率,傳統媒體諸如報紙、雜誌也多認為這部片「能夠展現80後的正能量」而給予好評。
不過,網絡卻成為網友發表批判的重要平臺,批判的主要背景在於《一地雞毛》裡的單位福利分房在1998年取消,中國全面進入商品房時代,簡言之,要房子就自己買。全面步入商品房時代,也是房價開始飆漲的時刻,《奮鬥》裡學校畢業後工作沒幾年,就輕易地住上大房子?這不過是金字塔頂端的富二代的故事吧!網友甚至也以前一年王寶強主演的《士兵突擊》為對照,這部電視劇裡王寶強主演農村出身的80後士兵。故事就從作為新兵的他接受部隊嚴苛訓練開始,與《奮鬥》相同的成長題材,不過,在網友眼中,《奮鬥》是城市版80後,《士兵突擊》是農村版80後。
網友的對照深刻地點出中國城鄉嚴重不均衡發展的問題。不過,在中國大眾文化當中,城市夢尤其是不斷膨脹。電視劇《奮鬥》熱播之際,職場小說大行其道,其中,《杜拉拉升職記》尤其暢銷,甚至也有電影、電視劇、舞臺劇、廣播劇版。《杜拉拉升職記》象是大城市外資公司生活展示,小說也透過杜拉拉一路升遷的過程,告知讀者不同職務階級與收入相對應的生活標準應該是什麼。《杜拉拉升職記》跟《奮鬥》一樣,都強調大城市裡的奮鬥,也因此獲得主流媒體的肯定。
然而,有一個群體即便再怎麼努力,也只能是在大城市的邊緣。2009年廉思的《蟻族》一書震驚各界,這部紀實作品描述北京城鄉交界處,有大量80後過著最低標準的生活。他們懷著夢想到大城市,但現實則是只能在城市邊緣一隅過著最低限度的生活。之所以命名為蟻族,在於螞蟻既是群居動物,也是動物中智商較高的,就像在大城市邊緣勉強生存且為數不少的大學畢業生。
《蟻族》出版隔年,2010年正是最早一批80後30歲之齡,然而這一年《中國新聞周刊》推出「被消失的中產階級」專題;財經雜誌《錢經》推出「2010中產之殤」;《南方人物周刊》也推出「80後失夢的一代」……80後失夢與中產階級之殤是同一件事,大城市房價飆漲讓年輕人「三十難以立足」。
電視劇與社會現實的落差就是《奮鬥》被批評的主因。80後為題材的電視劇並非沒有佳作,2011年滕華濤導演的《裸婚時代》就是代表。從高中就相戀的兩人終成夫婦,他們反對為房子、車子等物質而結婚。不過,生活是現實的,外加家人的觀念介入,他們最終分手。也在分手之後,歷經生活的沉澱與再思考人生真義,最後又重新在一起。《裸婚時代》裡所談到的種種生活現實,猶如《一地雞毛》的真實感,也因此得到相當的好評。
80後、90後的「都市夢」是一樣的嗎?
從80後到90後,90後的政治感與個人幸福追求,跟此前的世代有很大的差異。
1990年出生的中國人,18歲北京主辦奧運、20歲上海舉辦世博會、22歲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在此時,中國電影市場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27歲《戰狼2》席捲中國,「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讓人們血脈賁張。在他們身上看到的不是強國夢,而是強國實感,他們不會有1980年代那種政治改革熱情。然而,當《戰狼2》上映的這一年,美國總統川普當選,隔年開始發動對中國的貿易戰。
在個人幸福方面,大眾文化是推手。在他們大學畢業前後,企業家傳記紛紛出版並放在書店最顯眼的位置,企業家傳記裡鼓吹的創業象是年輕的人生指南,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前往大城市的創業基地尋找機會。簡言之,這個世代的城市夢更強烈,就像2013年陳可辛講述「新東方」創業故事的電影《中國合伙人》(臺灣片名「海闊天空」)可以輕易地席捲5億人民幣的票房。
然而,城市夢更強烈之際,城市殘酷現實也更進一步發生。《蟻族》一書引起震撼之後,北京政府開始整治蟻族群居的唐家嶺。經過拆遷整建,2014年原地改建為針對當地擁有北京戶口低收入戶的大樓,新大樓意味著租金更高,原來的蟻族只有搬到租金更便宜但也更遠的地方。2016年網絡上開始有人討論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為了城市人口考量,準備清理「城市低端人群」;果不其然,2017年北京政府就開始清理大興的低端人群,引起國際輿論關注。
某種程度來說,《三十而已》就是90後精緻版的《奮鬥》,所謂的精緻在於中國影視產業從2000年前後開始崛起,影視作品當中的人物刻劃與演技、投注的資金、劇情的鋪陳都已有一定的實力。然而,在中國的都市題材作品當中,卻彷彿有公式存在一般,主角們總是能打進大城市的上流階層、電視劇也「捍衛」了城市價值,只有在大城市裡,才有獲得更好生活的可能。特別是劇本裡總安排了非大城市出身的角色,他們在大城市的打拚受到挫折回到家鄉之後,經過沉澱最終又是回到大城市。
公式之外,開始面臨30歲的90後,在「三十而立」之際,他們面對的是激烈的價值對撞。在國家層面,中國與美國的對峙不會僅是貿易戰,而是兩國價值觀的直接對決,《戰狼2》草莽式的民族主義只是自嗨。在城市夢層面,90後城市夢想越大之際,也是大城市內部積極區分人才與低端人口的殘酷時刻。這一切關乎政治,都市夢與個人幸福有時只是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