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興順先生散文的創作特色說開去
——安陽市北關區作協第四期讀書會通稿
作者:田 新
時序將近2020年冬至,天氣晴朗而又凜冽。洹水之畔,洹園裡各色植物都在無聲地獨奏著自己的生命進行曲。石子路旁的紅葉小檗,現在是一片鬱紅鬱紅的灌叢,看著給人以暖意。竹林邊的白皮松是真君子,幹挺葉翠,樹皮光潔而不皴。安陽市樹國槐最是感時,正在下著枯葉之雨,做一年中最後的歸根之旅。黃土地上是一層淺綠色葉毯,踩上去索索有聲,讓人頓感心惜。物序循環中,一切都在風霜晴雨中演進,一刻不曾停息。
12月14日,以「從唐興順散文的創作特色說開去」為主題的安陽北關區作家協會第四期讀書會,在位於洹園北門對面臨街樓的區作協辦公室,如期舉行。北關區作協會員及愛讀唐老師散文的社會各界人士,共30餘人參加了本期讀書會。
北關區作協主席嘉德老師,首先向大家全面介紹了安陽市作協主席唐興順先生的創作情況,和其在全國文壇的積極影響。讀書會主持人、市作協副秘書長司自鐸老師鼓勵與會人士踴躍發言,向大家分享自己的讀書感言。大家一個接一個或長或短,娓娓講述著自己的心得體會,品評著唐老師散文的長處及對自己在今後文學創作中的啟迪。
安陽市六中高級語文教師江月和年紀稍長的劉超珺老師,先後從自己半生的生活閱歷出發,高度評價了唐老師文章對社會現實的剖析,對底層人民群眾的關注。年輕作家張馨一老師邊聽大家講,邊寫下一篇《文字,因相遇而美好》,看其中三個小標題「煮墨光陰的紅蓮」、「行走筆尖的力量」、 「大道在水的好哇」, 即可察其才思敏捷。她動情地寫到:
經歷青春、暮年、生命與靈魂,對熱愛的土地和人民禮讚的作家,才能把筆下銀鞍策馬、煮墨光陰的力量用文字暢享表露於紙間,如天,地,人在筆下更懂茶米油鹽醬醋茶,這種文字的生活方式讓我們閱之,無法自拔。唐先生做到了,流連於他的字,詞,句就如同他鄉遇知音。美景在筆下,順著優雅疑惑拾階而上,更多蘊含作家歲月沉默後對萬物的細微觀察和思量。一片葉子背面的思考,仿佛看到唐先生靜觀萬物皆自得,看到了我們未看到的本性和靈性。他將質樸的一花一木、一草一人寫得妙趣橫生,智慧雋永。遇見這樣的文字,如山中捧蓮,欣喜之餘,更多是生命無常行走在每個人心間,更加珍惜身邊的朝陽和雨露,親人和朋友的溫暖。我們都是大自然的一粒塵埃,文字漸漸在生活和光陰中化成平靜的力量,卻又是精神骨架裡最兇猛的支撐。大道在水,曾是故鄉,欣喜之餘重新找到唐先生的《山中人語聲》,行行句句,淺深入馨,聊表片句,致謝美好的文字。待山中晴日,山水鑑之,友人攜行,太行漫步,順著深情文字的方向,尋溪而上,潺潺樸素,我自心安。願我們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不畏苦難,帶著如意吉祥,活出明亮與真意。
來自保安系統的張運洲老師,在讀書會後欣然寫下:拜讀唐先生的《高空出錦繡》一文,可謂「見一葉而知深秋,窺一斑而見全豹」,具有鮮明的特色和魅力。以下幾點是值得學習的。首先可用一個「高」字概括,也就是站位高。雖然沒有高大上的驚人之語,但於無聲處見情懷。一是題目起的好,提綱挈領,生動形象,引人入勝,富有詩情畫意。二是文風樸實,沒有矯揉造作的字眼。雖然是寫景的散文,但我覺得他不是就事論事,就景寫景,只為寫寫花花草草,風花雪月,他是借景抒情,抒發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三是高處著眼、低處著手。「高處不勝寒」。一個人要有所成就,就要經受得住各種考驗,專心致志,做自己該做的事。無限風光在險峰,只有登高望遠,才能領略無限風光。
其次,可用一個「活」字表述。從文中描寫可知,唐先生觀察細緻入微,具有獨到的視角和洞察力,而且文筆細膩,描寫繪聲繪色,頗見功力。其表現手法,別具一格,具有大家風範。化無形為有形,形象而生動。如他沒有寫是怎麼走上山坡,登上高地的,而是說盤旋的道路就把我們抬升到高地上。這是不多見的描寫手法。又如「沒有完成過渡仍然青綠著的葉也不少,她們像時間之河彼岸的青春少女,擁擠在時間的橋頭上,爭相朝紅色過渡。有的在途中改變了主意,停頓在黃的節點上不再朝前邁步,那樣子也十分好看。在作者的筆下,一個個綠葉的變化也是有鮮活生命力的。再有,可用一個「奇」字體現。寫到紅葉的紅,他寫道「她們自然生成,是從空氣和陽光裡漂染出來的,磨不去洗不掉。她們的肉體連同靈魂都是紅的。人好說「巧奪天工」,面對柏尖山的紅葉,是應該收回這一句話的。在自然造化面前,我們真是不能亂說。這樣想著的時候,你可以把紅葉翻過來再看她的背面,一根豎立的脊骨,密集橫排的肋骨和經絡,完完全全是一架人的骨骼造型。通常寫景寫物用「巧奪天工」當屬很好的了,但這裡作者不僅不用,還說「面對柏尖山的紅葉,是應該收回這一句話的」。這裡每一句話都富有生命力,讓人讀後不得不被作者奇妙的思維和表現方式所折服。
還有,可用一個「細」字代表。唐先生所著,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了物象的本質,不惜筆墨,大書特書,表現手法細膩。如「稍微望遠一點,會看到雜色斑爛,蒼翠如染。再遠一點,樹與樹相連,葉與葉混淆,呈現出如繡如織錦緞般的圖案。毛澤東主席「層林盡染,萬山紅遍」這句詩,用在此處正合適。可以說詳略得當,恰到妙處。讓讀者的思緒,隨著文字細緻的描寫,浮現出各種生動的畫面。唐先生創作特色給我的啟示是,文學底蘊和文學素養不是短時間就能得到提升的,這是一輩子都要做的事。敏銳的觀察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搞文學創作必須沉下心來,不能心浮氣躁,急於求成。一個真正熱愛文學的人,對文學不能僅僅是興趣,應該上升為文學信仰,無論風吹雨打,堅持文學創作矢志不渝。
安陽縣教師進修學校牛秀蘭老師以《長了翅膀的文字》為題,對唐老師在寫景和塑造人物方面的優異之處做了重點發言。她說:
關於寫景,從四個方面來說,一個是美,一個是妙,一個是實,一個是細,共四個字。唐老師美景寫得有特色,他在《高空出錦繡》裡寫紅葉就寫得非常的傳神,他說它這個紅啊,「是從空氣和陽光中飄染出來的。抹不去,洗不掉。他們的身體連同靈魂都是紅的。」一下子就把紅葉這種紅的神韻給描寫出來。柏尖山的紅葉大片ー大片的,他用了一個詞「神氈」。「整個柏尖山區的紅葉像一張巨大的彩色地毯,平展展撐在山下,撐在天地之間,像神話傳說裡神仙變幻出來的神氈,用來覆蓋人間某些不美的東西。」一個神氈就把這漫山遍野的紅葉描寫得非常形象、非常美。再一個是妙,在《關於雪的精神裡》,有一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啊,就是用鐵鍁這樣的笨物鏟雪。原文是這樣的「雪很輕,但是鍁顯得太重,使人不忍心拿這樣的笨物來和雪接觸,一鍁鍁過來一鍁鍁過去,黑色的小徑在身後特別耀眼,摔在雪上的泥土令人慘不忍睹。一個普通的動作卻表達出了作者喜雪、愛雪的複雜心理。他用鍁這種笨物來託雪的輕靈、潔淨和神聖,但是卻不見這幾個詞。所以這種對比寫法我覺得是非常的妙。
另一個是我在一篇文章裡讀到他寫這個雨,秋雨。秋雨我們老說淅瀝瀝、滴滴拉拉,但是他用了一個詞叫「蘿面雨」。這一個詞就把雨和我們生活中蘿面這個動作聯繫起來了。「粘纏,做好了長期下得架勢」,非常的生動,非常的實在,顯示出他豐富的生活閱歷。另一個方面是細。我們平常很熟悉的一些景,卻不知道怎麼描述。你看唐老師寫這樣的景,大家不知道見過沒有啊。「樹樁打成了截兒,卻沒有運走,現在淹沒在草叢間,橫截面上完整存留著樹的年輪。有的樹榾柮眼看就要爛掉了,卻在旁邊滋生出了一圈新樹,擁擠茂盛地重新生長,一ト楞一ト楞偶然形成的樣子。」大家在山坡上也見過,就是那種樹樁,周圍又長了一些新樹,咱都不把它當成景。但是呢經他這樣一描寫,哎好像這種景致就出現在腦海中了啊,非常的細。現在唐老師這本《山中人語聲》,我天天放在案頭,有時候想老家啦就讀上一篇,它成了幫我排解愁緒的一種方式。
再看看他描寫人物塑造人物,也有自己獨特的訣竅啊。他描寫的人物有美的有醜的,有普通人物,也有他心目中的大人物,英雄人物。我們看他描寫人物的美,《雲兒》裡面有一段。「小時候看不出來,越長越顯出漂亮,到十七、八歲,真像一朵鮮豔的花兒了,雲兒自己還未覺醒。」寥寥數語,你就可以想像一個從小自然長大的不事雕琢的少女形象啊,或許是你鄰家的女孩兒,或許是你旅途所見的陌生女子。就是它的美,到底有多美?隨意你去想像啊,什麼樣的美女反正就是這樣一個她 。很美,但自己還未覺醒的樣子。 而在小說陌上花中,他塑造了幾個丑角兒,秦二郎秦三郎秦四狼四兄弟,是反面角色,村託田林田紅姊妹四個的正面形象。他是這樣描寫的。「尖嘴猴腮,碩大的招風耳,眼睛眯成一條線,平時似乎著一睜眼立即打出賊亮的光。身材又都像女人細腿細腰,講話慢聲細語。雖然一副柔弱古怪的面貌,但村上人都知道這是心狠手辣的主。」你看,一個妖魔鬼怪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再看唐老師塑造的這普通人物和大人物吧。在一篇散文裡,他描寫到一個鍛石頭的人對我印象深刻。有這樣一個細節,「他一手握鑽懟在石頭上,一手掄錘打著鑽頂,打一下,鑽尖兒在石頭上移一下」。一個在山上工作的一個勞動者的形象就出現在眼前,非常的形象。還有一句對話也是非常好,「老兄,你起初的石頭是預先定了買家還是現起現賣呀。」通過這些非常生活化的語言,那個鍛石頭的人仿佛就站在我們的面前了。 最後說說他在小說《陌上花》中塑造的主人公田紅的形象,我覺得通過一段語言就把田紅這個形象塑造得立體起來。因為它那個兩家有爭端,然後田紅就腰裡綁著炸藥包,去找到那個秦二郎家裡。他這樣說了這樣一段話,我覺得非常的解氣,非常的有英雄這種氣概。「二郎,我不是批判了你嘛,你不是跟我有仇嗎?你不是刁難了我許多年嗎?你不是奪了我父親的刀要殺我全家嗎?趕快呀,我送上門來了,你拿刀先殺了我來呀,來殺我呀!」這個氣勢,那個秦二郎一看炸藥包早就嚇得腿癱軟在地上了。 總而言之,文學來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歸根到底還是要來源於生活,貼著地皮去表現老百姓生活的文字,才真正會是插上了翅膀的好文字!祝願在座的各位都能從唐老師作品中汲取到精髓,寫出自己的獨特的長了翅膀的文字。
從教育系統退休的彭學鋒老師,則以《情真言灼,滿滿收穫》為題,專題談了自己讀唐老師《山人有話說與君》的感受。她認為該文一是對生活感悟深,對人物體察透。二是有真感情,有實建議。三是文字生動準確,精彩洗鍊。她說:這篇文章讓我深深感受到唐主席對生活的熱愛,對朋友的赤誠,對山水草木的守望,對多門藝術的精通,對安陽文化的期待,對中華國學的傳承。唐主席滿懷大愛,滿懷熱情,激勵友人,悲憫不幸,用神來之筆讓我認識了林州的山水草木,用連珠妙語讓我神交安陽的眾多學者才俊。我深深感受到唐主席的博學多才,高屋建瓴,深深體會到唐主席的睿智幽默,詩意坦誠。
內黃縣田氏鎮政府幹部,文學愛好者劉學中老師感慨而言:關注唐興順先生是在結緣三月三文化沙龍之後,隨後我又在朋友圈中聆聽了唐先生散文集《山中人語聲》的幾篇連播。唐先生散文給我印象是:他和太行山是天人合一的,山中的樹像人一樣是有靈性的。他的《山中人語聲》,猶如《論語》記錄著孔子與弟子對話一樣的睿智、生動。得知北關區作協將在本周日舉辦唐先生散文專題活動,我又拜讀了《太行九記》和《天平之水》兩篇散文。讀《太行九記》,體會到作者通過文學記錄太行山村中的九人事跡,展現了太行山基層人物的悲歡離合、人情世故和社會變遷,體現了作者對社會觀察的深入,和對基層人物的慈憫關懷。唐先生心中充滿儒家自強不息的入世精神,廣交朋友,積極進取,不甘平庸。
讀《天平之水》,我體會到作者在工作之餘,投身太行山中,人與人對話,人與水對話,水與石對話,人與大自然情投意合,展現了作者崇尚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情懷,體現著唐先生情滿山水、仙風道骨的文學氣質。《天平之水》,文章的謀篇也很妙,作者從三個層次將天平之水的故事娓娓道來,第一段落描繪雙棧道觀水的景觀景物,第二段落細說沿河床看水的水石之趣,第三段落則是親涉潭水細說天平之水的小秘密。三個層次的潑墨勾畫,把天平之水繪成了一幅生動有趣的中國山水畫,給人以多姿多彩,心曠神怡、,境無限的文學美感。我還拜讀過唐先生的《致女兒書》,信中有父親的擔當、喜悅和心理矛盾,更有為人處世的睿智和啟迪,讓我不由得愛上這位性情中人——唐興順先生。雖然我還沒有在現實中結識唐先生,但在思想和文學中,我已深深結緣了唐興順先生。
市區職工張金利老師,則以《凌霄一步 ,精神如花》為題,評議唐老師的兩篇散文——《高空出錦繡》和《天平之水》。她說:我深深被北關作協群裡濃厚的文化氛圍所包裹,所吸引。以唐主席的兩篇散文為例,談一點自己的粗淺看法。兩年前我拜讀了唐主席的《高空出錦繡》。文章把柏尖山的紅葉描繪地美豔繁華,宛若仙境,尤其是「盤龍楓」和凌霄殿描寫地富有詩意和獨具韻味。唐主席描繪了那種令人心醉的美景,那種雲朵投下陰影籠著紅葉,同時在地上移步換形的神秘境界。我到過到了文中古樹「盤龍楓」所在,他的文章中這樣描寫,「它有一個飽含深意的名字——盤龍楓。為什麼?繞樹三匝,仔細觀察後發現,它的根一半在土裡一半在地表,在地表的部分奔突纏繞,如雕如塑。將那形狀說成是一條「盤踞之龍」似乎是不過分的。把龍和楓融為一體,把這樣一個圖騰般的符號引入紅葉腹地,是頗為耐人尋味的。佩服唐主席深厚的語言功底、豐富的想像力和對太行山深沉的熱愛,唯此才能闡發出如此優美的語言。在常人眼裡,靈霄殿不過是一座廟宇而已。可唐主席卻能從它的名字恰如其分地生發出它的深刻寓意。「靈霄諧音凌霄,即便不考慮宗教文化裡的意義,如此稱謂也再恰當不過。人從人間來,走到這個最接近天的地方,也是距理想最近的地方,煩惱化為歡喜,幸福得以張揚,凌霄一步,懷抱洞開,精神如花!」大家看,文章的境界立刻升華。再聯繫那顆古樹「盤龍楓」解讀「盤踞之龍」這一圖騰般的符號時,這種境界之美不由得令人拍案叫絕!這種語言的張力引人遐思,我以為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之處。
唐主席的另外一篇《天平之水》,同樣精妙絕倫!從走棧道和走溝谷看天平奔騰之水,兩條線分別寫起,使我們欣賞了天平山中千峰萬壑,水石相搏,浪花飛濺的崖瀑美景,領略了水與石之間或智取暗鬥或光明磊落地撞擊之相處樂趣。當你隨其筆觸沉醉在水的美景中時,他卻宕開一筆說「水自己最舒服的地方,我感覺是在水潭內。」接著講述了自己和朋友在水潭內裸泳的趣事和微妙體驗。讀至此你會忍不住啞然失笑,你會為這兩個如魚得水的性情中人的那種與水相親、天人合一的感受而會心微笑。接著他告訴你一件奇怪的事,這個水潭中竟然沒發現魚。你正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又驚喜地告訴你:沒有魚,朋友卻不同尋常地發現了一條在潭邊遊動的蛇。同時想起了那句千古名言「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文章如此結尾,讀至此你不由得思索,此龍是潭中龍蛇乎?還是彼蛟龍焉?彼蛟龍不就是唐興順主席嗎?正如大家評說「林州的山水是一張硬名片,而文化軟實力方面,唐主席是林州文化界乃至安陽文化界的一張名片。」他用生花妙筆把林州的山山水水、花草樹木、山巔廟宇乃至一片樹葉描繪地活色生香,富含哲理,啟迪心智,引人遐思,誘人前往。他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為我們這些後學矗立了一座文學的高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唐主席登柏尖山而有凌霄一步、懷抱洞開的慨嘆。至此方覺那年在唐主席美文誘惑下和同學登柏尖山賞楓葉,到那個最接近天的地方,也是距理想最近的地方,尋找我們的精神高地,是如此有紀念意義。此行也成為了我此生永恆而珍貴的記憶。
省作協會員田新老師,則做了《從唐興順先生的散文創作中,我們現在能夠汲取些什麼?》的專題發言。他強調學習唐老師的筆法,一是文學創作一定要把心沉下來,再沉下來,浮躁心態是要不得的。二是不刻意追求題材上的高大上,就寫你最熟知的領域。三是不搞風花雪月,應關注民生,敘寫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四是語言文字要精研,越是質樸的文字,如老僧只說家常話,也越能夠不露痕跡,直抵人心。
安陽老作家索金書先生一字一句道來:就我對唐主席及其作品的了解,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一是思想通透,認識事物高屋建瓴。這一方面來自天賦,另一方面源於對生活、書本知識的學習積累、思考。這一點在長篇的布局謀篇上,在散文折射的思想性藝術性上,都有很好的體現。文章的靈魂關鍵在於思想性,而思想性這東西需要在世界觀、價值觀上很下功夫。第二是自覺的文學使命感。唐主席的文章多於林州山水人物著筆,一草一木、一個場景、一個人物,傾注了他對家鄉深厚的感情,也反應出他對打造文化林州的強烈使命感。
三是不落窠臼的文章架構和生鮮語境。讀唐主席的文章,很少有套路的暮氣、掉書袋的夫子氣。就是來源於生活,沉思於生活、多側面多角度反應生活。可能是一棵樹、可能是一塊石等等,都能夠從中找到與生活的契合點,並把自己的思想鋪排開來。四是觀察生活細緻入微。《雲中牧》裡有一篇《大年三十》,寫到他二姨送他們弟兄三個拜節出門的時候,有意識地往街上四面看看,想讓鄰居們看到外甥們來探望自己的榮耀,結果街上無人,很有點兒失望。這個細節,不是人情世故的煉達,不是細緻入微的觀察,是寫不出來的。五是其文章透出一股禪意。對終極生命的思考,時常出現在他的散文裡。
常在《安陽廣播電視報》發文的「故事大王」沈昌運先生,高度讚揚唐主席把林州的山山水水,每處風景都活龍活現地展現在文字裡。讀其散文,更加激活了我們親臨祖國壯美山川的心願。他的散文為林州增光添彩!
一下午的時間,在溫度不斷上升的研討氛圍中,不自覺間飛渡而去。與會作協會員和社會各界讀者都感覺收穫滿滿。有三位第一次來的新作協會員,表示有找到了組織之感。這就對啦!這裡——就是北關區作協會員之家!段寶珊先生寶刀不老,他和牛秀蘭老師滿懷激情,現場朗頌,更使讀書會滿室生春。是的,詩人雪萊不是說過:
冬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
安陽市北關區作協的春天,就在前方!大家攜起手,大家同此心,向著2021年,再起徵程吧!
每一個關愛北關區作協的人,都不會被豫北文友們忘記!在這裡,我套用軍旅作家曹進先生《祖國不會忘記》一首歌中的歌詞,寫下一段,與北關區作協全體會員共勉:
在茫茫的人海裡,我是哪一個?
在洹水的浪花裡,我是哪一朵 ?
在中華文史的長河裡,那不倦求索的就是我。!
我要把對青春、對生命的感知,全部寫下,
把它融入洹水,把它融進衛水,讓它奔向海河!
有關圖片
(照片由劉學中 張瑞英提供)
唐興順先生簡介
唐興順,河南林州市人,200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為河南省作協理事,安陽市作協主席,林州市作協主席。早期寫雜文、政治評論,作品多載《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經濟日報》《學習與研究》等報刊。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雜誌曾連續刊登其三篇作品。主要雜文作品有《官氣也有捧出來的》《把資本主義展開看》《無事的官僚主義》《時代呼喚政治家》。後轉向寫散文,作品多載《十月》《美文》《散文》《散文海外版》《人民日報大地副刊》等。代表作有《傷殘的葡萄》《曾是故鄉》《大道在水》《致女兒書》《欲明真相》《太行九記》《花草檔案》《頂上先生》《上帝的雕塑》等,有多篇作品被《散文選刊》選登在「特別推薦」欄目,入選年度散文排行榜,並被多種全國性文學選本收錄、轉載。散文《看穀子的老人》入選2016年浙江高考模擬試卷。曾獲首屆冰心散文獎;2012至2014年連續三屆獲中國散文年會一等獎。出版散文集《大道在水》《雲中牧》《山中人語聲》。近年多寫小說,長篇小說《陌上花》被《長篇小說選刊》2016年第3期全文轉載, 於2017年12月獲得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辦的第六屆全省優秀文藝成果獎,並被列入2017年度安陽市十大文化旅遊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