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中國臺灣地區,同性戀者可以結婚了;今天,也是「國際不再恐同日」。
1990年的今天,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將 "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人們設立這個紀念日,旨在讓其他人可以知道,同性戀者可以健康、快樂地生活,從而不再恐懼同性戀者。
▲美國演員馬特·達拉斯與他的丈夫、兒子
但紀念日往往也只是個紀念日,世界上雖然已有很多同性戀者為所爭取到平等權益喜極而泣,但也仍很多人依然躲在黑暗的角落中苦苦掙扎:據悉,目前全球仍有超過70個國家在使用殖民時代遺留的法律,將同性行為定為刑事犯罪,至少5個國家此類行為可判死刑。而距離我們最近的例子就是,近日有個15歲男孩因同性傾向意圖自殺而在微博上引起了熱議。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為爭取「彩虹色」的美好生活,同性戀者們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將關注點對準同性戀人群的藝術創作,卻一直是一個五彩繽紛的精彩世界。尤其在中國網劇市場,由於「腐女」這個群體的存在,即使有監管部門的審查制度限制,但「同性」、「耽美」、「賣腐」題材的影視作品背後卻旺著一片藍海。
1993年1月1日,當《霸王別姬》風光登陸中國各大院線的時候,我們也許並未料到,此後但凡涉及同性題材的影片,若要在廣大影院與觀眾見面,會這般困難。
▲《霸王別姬》劇照
除了涵義更為廣泛的《霸王別姬》,中國經典的同性題材影片並不在少數:《春光乍洩》、《喜宴》、《藍宇》、《東宮西宮》、《美少年之戀》、《自梳》、《夜奔》、《春風沉醉的夜晚》……
但由於電影審查制度一年比一年趨於嚴格化,諸如以上基本以同性戀者為主題的影片,不論是產自哪裡,在中國內地,都難以得到公映的機會。
這些赫赫有名的佳片,不僅不能大大方方地在影院與國內觀眾見面,而且當前在正規的視頻網站上,也難以尋覓其蹤影,它們多是在國外公映之後,通過網絡傳播再流傳到國內。始終流傳於盜版資源網站或一些資深影迷的網盤中,多是他們的最終宿命。
但在審查政策嚴控之外,不論是國產片還是進口片,卻也有不少「漏網之魚」:從早些年的《立春》、《梅蘭芳》、《雲圖》到近些年的《北京遇上西雅圖》、《七月與安生》、《烈日灼心》、《西虹市首富》等,都明裡暗裡地涉及到了「同性」情節,並在未對其有所刪減的情況下,在影院與觀眾見了面。
▲影片《烈日灼心》公映版中同性親吻的鏡頭
因此,對與同性有關情節的「露骨」或「含蓄」程度的把控,也會成為其是否會遭遇「剪刀手」的關鍵,這些影片都算聰明地把握好了這個度,但完全表現同性題材的影片卻依然敏感到幾乎無人敢觸碰。
直到2018年,由中法合拍、根據同性題材小說《去了西藏》改編的影片《尋找羅麥》宣布定檔,獲得了在中國內地各大影院公映的機會。《尋找羅麥》也成為了「中國第一部通過審查並且在院線上映的同性戀題材電影」。
在當時,對於這樣一部「同志電影」竟然能夠過審並拿到公映許可證,被很多媒體評價為「是一個奇蹟,是國內電影審查制度從零到一的進步」。
但若認真聚焦於這部影片本身的內容,我們發現這種所謂的進步並不樂觀:影片中講述了兩個男生之間非常隱晦而朦朧的感情,片中沒有任何明顯的「性愛」甚至是「示愛」的情節,簡而言之,就是壓根對於「同性之愛」這層窗戶紙沒有捅破,為過審幾乎閹割了原著中的同性之愛精髓。
▲《尋找羅麥》劇照
而且,在影片宣傳期,該片宣發方對於「同志片」這三個字也是諱莫如深,能避之則避之,求生欲極強。
在《尋找羅麥》安全上映之後,2019年年初,也對同性題材有所涉及的音樂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內地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院線上映,雖然對於其中的有關情節進行了刪減,但這部影片的引進,不論是對於「皇后樂隊」的粉絲,還是對於同性戀權益爭取者,都至少是一個寬慰。
▲《波西米亞狂想曲》劇照
雖然在中國內地影院,絕大多數同性題材電影難覓蹤跡,依然是朵朵不能開在陽光下的花兒,但在網絡世界,雖然時興時衰,同性題材的影視作品卻滋生了很多了芽兒。
在網絡上大行其道的耽美腐劇
由於網劇與臺播劇播放媒介的不同,在網劇起步階段,因為相關審查制度尚未成形,約束性有限,很長一段時間內,網絡成為了「同性」、「耽美」、「賣腐」題材網劇的「法外之地」。
2016年,一部名為《上癮》的網劇幾乎承包了該年度上半年的所有熱門電視劇話題,劇中兩位將青春期男生的美好情愫令無數年輕女性觀眾著迷,劇中演員黃景瑜和許魏洲在當時多次霸榜微博熱搜,成為了很多腐女心中的鐵CP。
▲網劇《上癮》劇照
但槍打出頭鳥,爆熱的《上癮》遭到了下架,廣電總結同時還在《電視劇內容製作通則》明文規定,電視內容不得出現同性戀 、婚外情、未成年早戀等行為。
可即使頂著政策壓力和審查限制,面對這片潛力無限的影視題材,很多影視作品創作依然會想盡辦法鑽空子、打擦邊球、甚至是頂風作案,在網絡上已盛行多年的耽美小說也成為了網劇及網絡大電影改編的熱門。著名的腐女聚集地之一的「晉江文學城」,成為了其中最大的IP輸送地。
據統計,目前共有《類似愛情》、《逆襲》、《重生之名流巨星》、《不可抗力》、《識汝不識丁》和《系草和校草》等30多部由耽美小說改編的網劇及網絡大電影。時至2019年初,根據網絡耽美小說改編網劇《鎮魂》又成為了繼《上癮》之後的第二個耽美劇爆款。雖然迫於審查壓力,劇中表現的多是隱忍而含蓄的「社會主義兄弟情」,但也足夠瘋狂的「鎮魂女孩」們從年初歡喜到年末。
▲網劇《鎮魂》劇照
而在審查更加嚴格、受眾更加廣泛的臺播劇領域,為了討好廣大腐女觀眾,「賣腐」和「搞基」也成為了很多大IP劇中的賣點,《古劍奇譚》、《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盜墓筆記》(劇版和影版)以及《微微一笑很傾城》都會有意無意地製造曖昧的「男男CP」,刻意滿足粉絲的意淫之需。
雖然多變的政策風向不可捉摸,但觀眾對此類題材影視作品的渴望和需求卻勢不可擋。在今年,據悉將有《鬢邊不是海棠紅》、《陳情令》、《成化十四年》(正在拍攝中)等耽美劇在萬眾期待中待播。
一時間,打著「同性之愛」的旗號盲目跟風的各類影視作品也導致了大家對於該題材的過度消費,進而產生劇集泡沫,多數同性題材的影視劇也只能靠著賣顏值、賣噱頭和賣尺度而存在。
「同性之愛」淪為了圈錢工具。
除了影視圈對於同性戀者群體的過度化、意淫式消費,而且對於不少觀眾而言,對於「同性戀」這個概念,很多人只能接受他們只存在於影視藝術作品中,即使是以意淫「男男CP」為日常的資深腐女,也有不少恐同者。
▲晉江文學城兔區關於「腐女恐同」的討論貼
因此,就當下的情況下而言,大多數影視作品並沒有起到有效幫助同性戀人群得到更多人們的正視、理解和尊重的作用,他們多數隻負責娛樂大眾。
但退一步講,並非所有的影視作品必須得承擔這份責任。而且不論現實生活如何,目前這種題材的影視作品能以多種方式以觀眾見面,並在潛移默化中讓同性之愛被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這本身已是一種進步,我們可以期待一個更加友善和包容的未來。